APP下载

关于剑阁县抗旱避灾增收的思考

2010-08-15母安彦

四川农业科技 2010年5期
关键词:海椒剑阁县旱灾

□母安彦

2010年,西南地区正在经历和抗击6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剑阁县的旱情虽然没有云贵两省和川南严重,但冬干春旱已经形成,且春旱持续加重,已对全县大小春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受“5.12”特大地震灾害的影响,全县水利设施震损严重,全县目前的蓄水总量仅为1.0亿m3左右,不足常年应蓄水量的60%,只能保证移栽水稻15万亩左右,占常年水稻栽播面积的50%。当前已经进入春耕生产的关键时期,面对不断加重的旱情,我们既要充分认识,高度重视,又要坚定信心,勇于面对。十年九灾、十年九旱,是剑阁不争的县情。在多年与旱灾的斗争中,我们已经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避旱减灾措施,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县气侯特点和地理特征的避旱农业路子,其中“两调整、两改革、一创新”是抗旱避灾增收的关键。

一、调整作物播期,实施科学避旱

近几年来,我县通过旱地改制扩大了早玉米面积,在个别年份播种期提早到2月下旬至3月上旬。通过多年实践证明,过早播种的早玉米(2月下旬至3月上旬育苗移栽)其年均亩产量并没有春玉米(3月下旬至4月上旬育苗移栽)产量高。其原因是早玉米移栽时,正值常年的春旱,前期与小麦争水争肥矛盾突出,苗期生长受影响,更重要的是其抽雄期易受5月下旬至6月上旬夏旱危害,本身又处在玉米生长需水的临界期,叶面积大,蒸腾量大,造成扬花授粉受阻,严重影响产量。据多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剑阁县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降雨量≥80mm的年份占80%。只要把春玉米需水临界期安排在此阶段,玉米就恰好能躲过上述干旱的危害,产量就高。依此推算,全县春玉米播种育苗期宜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因此,我县玉米生产要调整播期,把春玉米播种育苗时间安排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水稻生产上,旱育秧应及早育苗。多年实践证明,3月下旬采用旱育秧的效果比4月中旬育秧的效果好。我县4月下旬至5月上旬气温逐渐升高,又不稳定,遇春旱缺水,气温偏高,会加快水分蒸发,旱育秧若播种较迟,则秧苗长势弱、黄根多、叶片纤细、分蘖少,黄苗、死苗多。为了及早培育壮苗,我县旱育秧应调整播期,实行早播早育。全县从南到北育秧时间安排在3月25日至4月5日为宜,同时苗床要严格培肥、调酸、消毒、浇透底水。

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旱作农业

多年来,我县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建成了“南椒(桑)北烟全县油(花)”的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各产业依靠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战胜了各种旱灾,取得了明显的增收效果。一是实行以调制旱。我县南边旱灾较重的乡镇大力发展以海椒、花生、蚕桑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公兴镇2007年种植海椒1 500亩,其中推广“优胜六号”500亩,二荆条、川椒系列品种1 000亩,川椒系列品种亩收入2 500元以上,“优胜六号”亩收入3 000元以上。元山镇2009年种植花生12 000亩,占耕地面积的33%,花生平均单产297kg,大春亩产值1 485元,总产量达到3 564t,实现总产值1 782万元,仅花生一项,全镇人平收入达560元,走出了一条抗旱避灾促增收的路子。演圣镇2007年栽植桑树1500亩,其中天井村夏栽桑树300亩,当年养蚕200张,实现收入7万元以上,亩平收入350元,加上大春套种花生、海椒,亩平收入可达1500元以上。北边乡镇则大力发展以烤烟为主的特色产业,剑门关、汉阳镇2009年烤烟种植面积分别为4 200亩、4 260亩,一般亩产值达2 800元,实现亩纯收入700元以上。二是推广以旱制旱。通过调整作物布局,优化种植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做到宜旱则旱,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大春生产通过旱地改制,计划发展20万亩春玉米、10万亩早花生、7万亩烤烟、5万亩海椒、10万亩红苕、豆类、高梁及其它果树、蔬菜、食用菌等耐旱作物,并与抗旱节水高产配套技术相结合,实现增产增收。

三、改革耕作制度,推广多熟制

四、改革栽培技术,推广节水栽培。

淡水资源日渐短缺,旱灾频繁发生,迫使人们要积极推广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一是大力推广水稻旱育秧稀植栽培技术。水稻旱育秧是水稻生产上一项省工、节本、节水的抗旱技术,全县推广面积已达80%,但还应进一步加大普及推广力度,尤其是南边乡镇推广潜力大,各地要采取行之有效措施,使推广面积达到95%以上。旱育秧可增加秧龄弹性,即使是大雨推迟10天左右,对水稻栽插影响也相应较小。例如1995年6月10日移栽的旱育秧和水育秧其亩产分别为600kg、565kg,旱育秧比水育秧亩增产35kg。因此,实行水稻旱育秧是全县抗旱避灾的一项重要科技治旱措施。二是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是一项增温、保湿、保肥、争早的关键措施,尤其是对旱地作物的抗旱、保墒作用十分明显,耐旱时间一般比露地栽培长1个月左右,粮食作物一般增产20%左右,经济作物增产30%以上。全县除烤烟、海椒外,在25万亩玉米、15万亩花生、32万亩水稻等粮经作物上的应用潜力还有50%以上。全县灌溉成本高的稻田、无充足水源保证的望天田和中北部所有稻田,可全面示范推广抗旱、节水、增温、节本、增收的水稻覆膜节水强化栽培技术。近几年来,我县汉阳、毛坝、武连、马灯、开封等乡镇示范推广后,亩节水50%~70%,增产20%左右,增收15%以上,效果十分显著。三是大力推广秸秆覆盖还田、免耕、垄作栽培和化学调控抗旱技术。利用农作物秸秆,通过覆盖还田,不仅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供土壤生物钾,还可减少蒸发,抑制杂草生长,防止土壤板结,调节水、气、热,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从而提高抗旱能力,一举多得。通过改变在田间地块焚烧秸秆的习俗,能更好地利用秸秆。根据不同的作物,要因地制宜地选择保水剂、矮化剂、抗蒸腾剂和土壤改良剂来均衡调控,以改善作物或土壤状况,缓解旱灾的危害。

五、创新基础建设,推广节水灌溉

我县塘、库、堰能蓄水2.2亿m3。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后,新建的水利设施少、维修管理滞后、渠系配套差,同时受“5.12”特大地震的影响,2010年2月底全县蓄水仅为1亿m3左右,比常年减少0.8亿m3。因此,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配置水土资源是综合抗旱的基础。一是要实施好以金土地、农业综合开发、标准良田建设为主的土地平整与耕地质量工程,主要满足田间灌溉、排水条件,培肥土壤。同时坡改梯,增厚土层,提高土壤水库库容。二是要实施好以烟水配套为主的集雨开源微水工程。以建设水池、水窖等集雨设施为重点,充分利用旱地集雨体系,调控水资源满足作物生长需求,搞好以“三沟”(截洪沟、边背沟、拦山堰)、“三池”(蓄水池、积肥坑、沉沙凼)为重点的坡面水系治理与提引水配套工程,达到集雨节水、补灌抗旱和高效种植的目的。三是要实施好以灾后水利震损加固维修、水土保持为主的库和渠道防渗加固与提引水工程。根据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的重大需求,合理规划提引水工程,优化配置水土资源。同时,因地制宜选用砼“U”型槽防渗技术、砌石护面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技术等,减少输水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率。四是要实施好以农机灌溉配套为主的田间节水浇灌工程,改变传统漫灌,大力开展喷灌、微灌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示范园区、农场、果园等地推广低压管道输水与重力精准浇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坚持走“顺势而为,主动应对,科学避旱,积极抗灾”的避旱农业发展思路,牢固树立保护农业生态、珍惜水资源的意识,切实加强农田节水抗旱基础工程建设,加强农耕农艺节水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加强节水农业科学创新与服务能力建设,就一定能够提高抗旱避灾综合防控能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联:四川省剑阁县农业局628317)

猜你喜欢

海椒剑阁县旱灾
乡村振兴企业产品展示:渣海椒
乡村振兴企业产品展示:渣海椒
剑阁县剑门豆腐发展与原料供给关系研究
板栗“旱灾”后生产管理技术
剑阁县举办2020年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
剑阁县通过林业有害生物普查评审验收
葫芦岛市旱灾风险评价
黑龙江省旱灾等级划分及旱情分布研究
海椒在川菜中的妙用
德州市2014年旱灾应对措施与经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