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膜侧集雨节水栽培技术
2010-08-15□王志
□王 志
玉米膜侧集雨节水栽培技术是集肥团育苗、沟施底肥、覆土起垄、集雨盖膜、乳苗移栽、平衡施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其技术核心是膜际栽培),针对我县生态气候条件(即玉米前期易遭遇低温冷害、中后期易出现季节性干旱)的实际情况,经过2004~2005年两年试验及在生产上的应用效果而提炼总结出的一种玉米生产全新栽培模式。该模式一是通过薄膜覆盖,增加局部地温,循环利用水分,充分保墒,有利于玉米苗期生根长叶;二是通过开施肥沟,使化肥深施技术落到实处,提高化肥利用率;三是通过季节性降雨和干旱使玉米处于干湿交替状态,有利于玉米根系生长;四是通过膜际栽培改为80cm幅宽地膜覆盖大垄双行玉米(50cm盖在行间),一方面减少薄膜用量37.5%,另一方面避免全覆盖后期高温造成玉米早衰。我县2006年率先在李渡、琅琊、望溪等10个乡镇试验、示范,经受住了特大旱灾的考验,示范非常成功。2007年示范面积4万亩,平均亩产449kg,比当年大面积亩增产51.9kg,增13.01%;2008年示范推广6万亩,平均亩产472kg,比当年大面积亩增 90kg,增23.56%;2009年大面积推广8万亩,平均亩产545kg,比大面积亩增产128.3kg,增30.79%。3年累计推广18万亩,新增总产量1774万kg,新增总产值2838.4万元,新增纯收益2788.4万元。
实践证明:玉米膜侧集雨节水栽培技术是立足渠县县情,探索玉米增产的又一重大技术突破,是挖掘玉米增产潜力的又一条新途径。该技术具有先进性、适应性、抗逆(寒、旱)性、增产增收等优点,适合我县大面积生产应用。
一、关键技术
玉米膜侧集雨节水栽培技术通过3年的试验、示范、推广及课题组不断完善和总结,形成了以下成熟的技术体系:
1.规范改制 旱地实行双三模式规范化改制,旱田实行宽窄行种植,6尺(1尺=33.3cm,下同)为一种植带,即宽行4.5尺,窄行1.5尺。
2.选用良种 生产上选择紧凑或半紧凑型高产、优质、高抗、耐寒、耐旱等杂交品种,如川单27、成单30、东单60等。
3.适期播种 海拔500m以下地区2月25~28日播种,海拔500m以上地区3月1~5日播种。从南到北播种期顺延。
4.肥团育苗 采用“311”肥团育苗技术,即用 150g(3两)尿素,3kg过钙,30%有机肥,1 000kg菜园土(或渣肥),每团播1粒种子。
5.带中开沟 在玉米计划种植带中央开一条深15cm以上、宽25cm的施肥沟,两端筑挡水埂。
6.沟施底肥 在施肥沟内亩用48%三元复合肥50kg、优质腐熟原粪800kg,对水500kg施用。
7.覆土起垄 施肥后覆土起垄,做到垄高17cm、垄宽33cm。
8.集雨盖膜 在移栽前累计降雨20mm或下透雨后,即将宽幅50cm的超微膜盖在垄面上,并将四周用泥土压严,保住土壤中的水分循环利用。
9.膜际栽苗 将符合要求的玉米苗移栽于盖膜的边际,每垄双行单株,提倡乳苗(二叶一心)移栽。
10.干湿促根 在玉米生长期,由于季节性的降雨与季节性的干旱交替发生,使玉米根区处于干湿交替状态,从而促进根系的生长。
11.平衡施肥
(1)早施苗肥 在玉米五叶期前施一次提苗肥,亩施碳铵10kg,对水粪30担。
(2)猛施攻苞肥 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即全展叶达到13~15片叶时,亩施碳铵60kg,促大穗壮籽。
12.病虫草害防控
(1)玉米常见病害 有玉米大小斑病、纹枯病、锈病。大小斑病的防治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5kg。大斑病喷药适期为发病初期或花丝抽出前后;小斑病的喷药适期为发病初期。纹枯病的防治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纹枯菌液稀释液喷雾,施药时要注意将药喷到雌穗及以下的茎秆上。锈病的防治可用0.1%~1.5%代森铵、或65%代森锌、40%福美砷和波美0.2度石硫合剂,每隔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2)玉米常见害虫 苗期害虫有地老虎、蝼蛄、蛴螬、金针虫等;生长期害虫有东亚飞蝗、土蝗、粘虫、蚜虫类、玉米螟等。对地下害虫采取“农防化防综合治,播前播后连续治,成虫幼虫结合治”的方针,可亩用50%辛硫磷乳油0.3kg,对水50kg均匀喷洒地面,然后整地播种,灭杀地下害虫。在玉米心叶期,蚜虫盛发前可用40%乐果乳油或25%亚铵硫磷乳油500~1 000倍液120~130kg灌心;在玉米心叶末期,用1.5%辛硫磷颗粒剂按1∶15拌煤渣,每株1g撒入心叶防治玉米螟。
(3)化学除草 在玉米地杂草中,危害性最大、最难防治的是具有地下根茎的多年生杂草,如空心莲子草、水花生、马齿苋和禾本科杂草。可在田间杂草 2~4叶期亩用 20%百草通 100~150g对水50~75kg喷雾。
(通联:四川省渠县农技站63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