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旱作区春菜豆套种大蒜复种甘蓝高效集雨栽培模式
2023-07-04王萍李文
王萍 李文
摘 要: 春菜豆套种大蒜复种甘蓝高效集雨栽培模式选用互补型作物,合理轮作倒茬,实现了两年三熟。前茬菜豆4月下旬采用秋季全膜双垄沟穴播,同时增施抗旱保水剂,生育期内最大限度接纳自然降水,春菜豆于7月中旬开始收获,越冬大蒜(蒜薹)翌年5月采收,后茬秋甘蓝9月份集中上市。据2020—2022年统计,该模式菜豆、大蒜(蒜薹)、甘蓝3种蔬菜作物667 m2产量可达6000 kg,产值1.8万元左右,扣除直接成本、人工成本和间接成本,纯收益在1.2万元以上,适宜北方雨养旱作区推广应用。
关键词: 渭北旱作区; 套种复种模式; 集雨; 两年三熟; 全膜双垄沟; 保水剂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志码: C 文章编号: 1673-2871(2023)06-142-04
甘肃省渭河流域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带,介于东经104°35′~106°44′、北纬34°05′~35°10′之间,年平均气温5~12 ℃,境内山脉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1000~2100 m。渭河以北为黄土梁峁沟壑区,年平均降水量510 mm,相对干旱少雨,干流及其各支流北部海拔1400 m以上的浅山半干旱区及二阴山区降雨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季度,占全年降雨水的58%以上,降水主要集中于5—9月,形成一个雨量较充沛的丰水季,农业生产以玉米、冬油菜、马铃薯等为主,种植结构单一,干旱缺水仍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而自然降水的大量流失和无效蒸发是造成渭北旱地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根本原因[1-2]。
渭北山区是以雨养为主的旱作农业生产,蔬菜水分供应不足是其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是衡量水分利用的重要指标[3]。2018年以来,依托甘肃省、天水市科技项目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重点开展了山旱地蔬菜全膜双垄沟高效集雨制度的研究,总结了冬小麦-西葫芦-冬油菜、冬油菜-菜豆-冬小麦、冬油菜-甘蓝3种“一粮一菜、一年二熟”高效种植模式,有效提高了干旱山区自然降水利用率,成为全省旱作农业的样板。在此基础上,天水市和秦州区、麦积区、武山县、甘谷县、秦安县、清水县、张家川县两区五县科技人员经过不断探索,总结出了春菜豆套种大蒜复种甘蓝高效集雨栽培模式,并在渭北粮油旱作区大面积推广应用。通过选用互补型作物,以自然降雨为水源,合理轮作倒茬,采用集雨保墒和增施抗旱保水剂等节水措施,实现了两年三熟,常年种植面积450 hm2(6750亩)以上[4]。此外,菜豆、大蒜等作物残留有机质多,并富含钙质,而且豆类作物还能利用根瘤菌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提高土壤中氮素含量,避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下降,提高了土壤肥力。据2020—2022年统计,该模式菜豆、大蒜(蒜薹)、甘蓝3种蔬菜作物667 m2产量在6000 kg以上,产值在1.8万元左右,扣除直接成本、人工成本和间接成本,纯收益在1.2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1 品种选择
菜豆选择耐旱、高产的甘科架豆王、绿奥架豆王、美玉等,大蒜选用个大、蒜瓣均匀饱满的成县白蒜、汉中大蒜、金蒜3号等,甘蓝选择抗逆性强、耐抽薹、商品性好的绿冠早生、中甘21、绿丰等。
2 茬口安排
为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前一年玉米9月底至10月初收获后,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起垄覆膜。菜豆于4月下旬在垄沟内穴播,7月中旬开始采收,一直到9月上旬结束。大蒜于8月中旬菜豆拉秧前点播在垄膜上,翌年5月上旬收割蒜薹,5月下旬收获蒜头[5]。甘蓝于6月上中旬育苗,7月下旬至8月上旬定植,9月底至10月初采摘完毕。
3 技术要点
3.1 春菜豆
3.1.1 整地施肥 前一年玉米收获后,10月中旬开始整地,667 m2施腐熟有机肥3000 kg、磷酸二铵15 kg、过磷酸钙30 kg,硫酸钾8 kg,施肥后翻入土壤内。
3.1.2 起垄覆膜 釆用全膜双垄沟覆膜,每667 m2用幅宽120 cm的地膜4~5 kg,距离地块边35 cm,按大小垄总幅宽110 cm起垄,小垄40 cm、高15 cm,大垄宽70 cm、高10 cm,小垄与大垄相间排列。667 m2保水剂(甘肃海瑞达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后同)用量4 kg,均匀施入10~15 cm土层中[6]。地膜相接在大垄中间,覆膜后在垄沟内每隔50 cm打1个渗水孔。2020—2021年试验表明,秋季全膜双垄沟穴播使菜豆在生育期内最大限度接纳雨水,自然降水利用率提高30%以上,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可作为渭北旱作区蔬菜栽培的主要高效集雨方式加以推广[7-8]。
3.1.3 播种 如图1所示,菜豆于4月下旬破膜点播在垄沟内,每667 m2用种量为2.5~3.0 kg,穴距50 cm,每穴播种子2~3粒,覆土3 cm,并把地膜口封严,避免土壤水分流失。播种后10~12 d开始出苗,在菜豆3片真叶时,进行间苗,每穴留2株壮苗[9]。
3.1.4 架与绕蔓 菜豆5~6片叶时搭架,架杆长度2.0~2.5 m,插后以4根为一组绑扎固定,及时引蔓上架。插入架杆时,应距离菜豆根部15~20 cm,避免伤根。为防止蔓互相缠绕,应人工按逆时针方向绕蔓。
3.1.5 肥水管理 菜豆生育期若遇持久干旱,需要补灌,每次每穴补灌量为0.5~1.0 L。开花结荚期开始追肥,于雨前或雨后每667 m2追施尿素15~20 kg,每采摘2次追肥1次。同时,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每15~20 d喷1次。
3.1.6 采收 菜豆采摘不宜过早或过迟,一般于播种后75 d左右、豆荚长25~30 cm时采收。
3.2 越冬大蒜
3.2.1 播种 如图2所示,前茬菜豆拉秧前,大蒜于8月中旬点播在大、小垄膜面上,大垄3行,小垄2行,穴距为8~10 cm,每667 m2用蒜籽130~150 kg。大蒜播種适宜深度为3 cm左右,播后覆土2~3 cm厚,压实并浇透水。
3.2.2 田间管理 大蒜出齐苗后,随水每667 m2施7~8 kg尿素提苗,种蒜烂母后,每667 m2施磷酸二铵10 kg、硫酸钾5 kg,促使蒜薹抽生,增加粗度。蒜薹收后20~25 d即可收蒜头,蒜头收获前10 d控制水肥,促进蒜头膨大和增重[10-11]。
3.2.3 采收 大蒜上部叶片退成灰绿色,叶尖干枯下垂,蒜头基本长成。蒜头收后需要晒秧,持续翻动3~4 d,茎叶干燥即可贮藏。
3.3 秋甘蓝
3.3.1 整地施肥 大蒜收获后,结合深翻地,每667 m2施腐熟有机肥3000~4000 kg、磷酸二铵20 kg、过磷酸钙15 kg,并耙平地面。
3.3.2 起垄覆膜 整地后用行距1 m的划行器划线,在行内起底宽40 cm、高15 cm左右的小垄和底宽60 cm、高5~10 cm的大垄,大小垄中间为集雨沟。起垄前于土层深10~15 cm施入保水剂,每667 m2用量4 kg。地膜采用幅宽1.2 m的超薄膜,膜与膜间重叠8~10 cm,相接处在集雨沟中间,膜上覆土,使膜贴于集雨沟,每个集雨沟对应一大一小两个集雨面(图3)。
3.3.3 育苗 甘蓝于6月上中旬在小拱棚内育苗,每667 m2用甘蓝种子 50~70 g。选近3年未种过十字花科蔬菜的肥沃园土与充分腐熟过筛圈粪按5∶1质量比混合。将营养土铺入苗床内,厚度10~12 cm。浇足苗床底水,水下渗后,再将催过芽的种子按8 cm×8 cm株行距均匀点播于床面,覆盖营养土至种面上营养土厚度1.5~2.0 cm,然后在床面上盖上地膜。出苗后2叶1心间苗1次,苗距5~8 cm,疏除病苗、弱苗。定植前7 d浇透水,起苗囤苗,并进行低温炼苗。
3.3.4 定植 如图3所示,甘蓝苗龄40~45 d时开始定植,先在大垄膜侧按40 cm破膜挖10 cm×10 cm穴(相邻两沟呈“品”字形)[12],先将苗放置于穴内后浇水1 L,再覆土,苗基部高于沟面5 cm左右,避免雨水蓄积造成烂根,苗栽好后把地膜口要封严,防止土壤水分散失。
3.3.5 肥水管理 甘藍定植后抗旱能力弱,在无降雨时,应在17:00—18:00进行人工浇水每株1 L或结合根外追肥补充水分。进入结球期,需加大肥量,在雨前,每株穴施尿素5 g,在无降雨时可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和0.3%尿素进行根外追肥。
3.3.6 采收 夏秋季节甘蓝叶球包心紧,在高温环境中很容易腐烂, 所以采收一定要及时,在叶球大小定型、紧实度达到八成熟时即可采收。
4 效益分析
春菜豆套种大蒜复种甘蓝针对山区水利设施薄弱和无灌溉条件的突出问题,引进适宜山旱地栽培的耐旱、抗逆新品种,开展高效集雨覆膜方式试验示范,探索总结2年3种3收种植方式,实现了冷凉山区蔬菜多季节、多品种、多茬口周年生产,现已发展成为当地的主推技术之一。2020—2022年通对46户种植农户生产成本和效益调查,从表1中可以看出,春菜豆套种大蒜复种甘蓝在生产成本构成中,直接成本(包括种苗、农药、肥料、地膜等费用)所占比例最高,平均占生产成本的47.8%,其次为人工成本,平均为36.1%,间接成本(指土地流转租金折价或自营地折租。自营地折租指农户自家的土地按照当地土地流转价格进行折算)所占比例较低[13],平均为16.1%。从产出效益看,菜豆、大蒜(蒜薹)、甘蓝每667 m2平均产量分别为1 984.3、2 047.5、2 565.8 kg,平均产值分别为3 968.6、9 213.8、4 618.4元,扣除直接成本、人工成本和间接成本,667 m2纯收益12 746.8元。该模式对栽培条件要求不高,作务简单,且节省劳力,前茬菜豆于7月开始收获,越冬大蒜(蒜薹)翌年5月采收,后茬秋甘蓝9月份集中上市,一直持续到10月初结束,前后生产周期较长,正好能够弥补当地市场夏秋蔬菜供应不足,同时产品还可以进入南方7—9月份高温季节蔬菜淡季市场,适宜于北方雨养旱作区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白石林.天水市渭北山区雨水集蓄利用高效农业探索[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0,21(3): 171-173.
[2] 孙东宝. 北方旱作区作物产量和水肥利用特征与提升途径[D].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2017.
[3] 杨封科. 半干旱区集水农业高效用水模式研究[D].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2002.
[4] 关佑君,李文,王萍.渭河流域山旱地蔬菜高效栽培模式[J].北方园艺,2022(9): 151-153.
[5] 王萍,李文,黄洁,等.渭河流域娃娃菜套种萝卜复种大蒜高效栽培模式[J].中国蔬菜,2015(4): 85-87.
[6] 吴勇,水明海,张赓,等.海瑞达保水剂在我国旱作节水农业生产中的综合应用研究[J].节水灌溉,2021(7): 71-75.
[7] 张忠平,梁更生,王福全,等. 不同覆膜方式对山旱地菜豆土壤水分及利用效率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29(5):45-49.
[8] 张忠平,唐瑞永,王福全,等.覆膜方式对山旱地油菜复种菜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甘肃农业科技.2017(2):60-63.
[9] 李文,金菊琴,赵庆玲,等.大棚韭菜套种菜豆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2013(17): 58-59.
[10] 孙小静,李锦琴,李文馨,等. 夏秋辣椒-冬春大蒜一年二熟高效栽培技术[J].北方园艺,2022(5): 149-151.
[11] 李慧.探究苏北地区大蒜高效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7(9): 253-255.
[12] 张忠平,伏建国,唐瑞永,等.覆膜时间与方式对山旱地春甘蓝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31(1): 41-45.
[13] 李文,窦永强,逯文生,等.甘肃渭河地区苹果幼龄果树间作蔬菜高效栽培模式[J].中国蔬菜,2012(11): 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