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主推技术杂交中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

2010-08-15吕世华徐富贤刘代银梁南山陶诗顺熊郑家国朱永川杨世民

四川农业科技 2010年5期
关键词:底肥分蘖稻田

□马 均 吕世华 徐富贤 刘代银 梁南山 陶诗顺熊 洪 郑家国 朱永川 杨世民

我省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以来,四川省科技厅会同四川省农业厅、四川省粮食局,组织专家提出了适合我省粮食作物大面积推广的主推品种、主推技术和主推模式。本刊将陆续刊登,供各地因地制宜地选用推广。

一、技术背景

粮食安全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在稻田面积刚性减少的情况下,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水稻单产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增加稻农收入的重要途径。虽然我国杂交水稻品种(组合)的产量潜力达到800~1000kg/亩,但大面积生产仅500~600kg/亩,仅实现品种产量潜力的60%左右。要实现大面积水稻产量的提高,实现高产与优质、高效、节水、保护环境及增加农民收入等目标,必须依靠良种良法的有机结合,改进栽培技术,挖掘品种产量潜力。由马达加斯加水稻专家研究的“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得到我国水稻专家的高度认可。我省水稻栽培科技人员结合四川盆地的生态条件、耕作制度以及品种特性,对该技术进行再研究,形成了杂交中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

二、基本原理

一是壮秧早栽,稀植壮株,充分发挥杂交水稻分蘖发生早、单株生长健壮的生长优势,为超高产群体结构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提高分蘖成穗质量,优化穗、粒结构,实现了杂交水稻超高产的穗足、穗大和籽粒充实良好相结合,成为强化栽培水稻在产量构成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三是控制性湿润灌溉,使水稻根系生长强壮、活力强,尤其是后期根系衰老缓慢,是后期籽粒灌浆的重要保证;四是创新性的“密中有稀、稀中有密”三角形栽植方式,使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得以改善,后期光合作用和光合势增强,光能利用率提高,明显的后期生长优势为大“库”提供了足“源”,为杂交稻穗大粒多的高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实施效果

2004年在四川省小面积示范推广以来,示范规模、示范区域、推广面积均逐年扩大,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绝大多数利用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的示范县都创造了当地水稻单产的历史最高纪录,亩产700kg以上的高产典型较为普遍,一般比当地平均亩产增产20%左右。特别是由于该技术突出抓好旱育壮秧,早栽促早发,提早了齐穗期和成熟期,有效地避过了高温伏旱对水稻结实的危害,避灾增产效果明显。据多年的调查和统计,该技术每亩增收节支70~240元,还可有效提高稻米品质、减轻病虫危害,节水20%~40%,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目前,该技术已成为四川水稻高产创建,种粮增收的重大技术之一。

四、适宜区域

四川及类似生态区水源基本有保证的冬闲田及菜—稻、油—稻和部分麦—稻两季田。预计该技术近5年将在四川每年推广应用1000万亩,5年将增产稻谷50亿kg左右,新增经济效益80亿元以上。

五、技术规程

1.品种选择 选择分蘖力强、抗倒伏能力较强、穗型偏大的高产优质杂交稻组合。

2.培育适龄壮秧 采用无盘旱育秧、软盘旱育秧或湿润保温育秧,视秧龄长短确定播种量并精细播种,加强肥水管理,培育适龄壮秧。塑料软盘旱育秧和湿润保温育秧按相应的技术规程进行。

3.大田耕整

(1)翻耕 前作收获后及时泡水,翻耕、耙细整平后施底肥,再耙一次后保留浅水,并按一定规格(1.5m左右)开厢挖沟,沟宽20~30cm、深 10~15cm,待沉泥后栽秧。

(2)免耕 前作收获后及时泡水、平田,不需翻耕稻田,但要捶糊田坎防止漏水,田内按1.5~1.6m开厢理沟,沟宽20~30cm、深10~15cm,以利排水。移栽前7~10天,进行化学除草。然后灌水泡田、施底肥,待水层自然落干2~3天后栽秧。

4.适时早栽,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冬水田或早熟蔬菜田,一般移栽秧龄25~30天,叶龄2.5~4叶的中小苗。油—稻或麦—稻两季田,移栽秧龄25~50天、叶龄4~7叶的中大苗。

5.合理稀植 肥力较低的稻田移栽规格(25~30)cm×(25~30)cm;肥力中等的稻田移栽规格以30cm×30cm;肥力或施肥水平较高的稻田移栽规格可以采用(35~50)cm×(35~50)cm。

6.改革移栽方式

(1)三角形种植 应以30cm×(30~50)cm×50cm的移栽密度,单窝3苗呈三角形栽培(苗距6~10cm),做到稀中有密,密中有稀,促进分蘖,提高有效穗数。

(2)宽窄行栽植 宽行40~43cm,窄行23~27cm,株距17~20cm。免耕田中、大苗栽插,可采用撬窝移栽方式。

7.平衡施肥 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的增产效果最佳,且兼有提高肥料利用率、培肥地力、改善稻米品质等作用。施肥量视稻田肥力而定,一般亩施纯氮10~14kg,氮、磷、钾配比 2∶1∶1~2,有机肥比例占总施肥量的20%~30%。坚持“减前增后,增大穗、粒肥用量”的施肥原则,氮肥中底肥、分蘖肥、穗肥的比例为5∶3∶2。底肥提倡以有机肥为主;分蘖肥在移栽后5~25天内分2~3次追施;穗肥在晒田复水后施用;粒肥在抽穗后10~15天亩施尿素2~3kg。

8.节水高效灌溉

(1)前期(分蘖期) 分蘖前期以湿润或浅水干湿交替灌溉,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分蘖后期“够苗晒田”,即当全田总苗数(主茎+分蘖)达到每亩15~18万时排水晒田,对长势很旺或排水困难的田块,应在全田总苗数达到每亩12~15万时开始排水晒田。

(2)中期(穗分化至抽穗扬花) 浅水(2cm左右)灌溉促大穗。

(3)后期(灌浆结实期) 干干湿湿交替灌溉,养根保叶促灌浆。

9.除草 根据杂草发生情况,在分蘖期进行1~2次人工除草。前作收获及移栽返青成活后酌情施用国家标准允许使用的化学除草剂。

10.防治病虫害 采用以高频灯诱杀、BT杀虫剂及其他生物农药,或国家标准允许的低毒、低残留、安全、高效农药为主的稻田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11.收获 当全田达95%以上稻谷成熟时及时收获。

猜你喜欢

底肥分蘖稻田
稻田摸鱼记
浅谈玉米种植中底肥施用技术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稻草人
分蘖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稻田迷宫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锦州市松山新区玉米施肥配方遴选初报
提高冬小麦有效分蘖的技术措施研究
水稻旱育秧、温室两段育秧在分蘖与成穗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