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心理学城乡分野的文化心理学批判与反思

2010-08-15张海钟姜永志

关键词:心理学跨文化城乡

张海钟,姜永志

(1.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中国心理学城乡分野的文化心理学批判与反思

张海钟1,姜永志2

(1.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中国主流心理学是西方文化的中国翻版,随着西方主流心理学的式微,文化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的兴起,为中国本土心理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中国心理学在研究中形成的城乡分野问题,使中国心理学很难形成心理学统一体。对城乡文化研究的整合问题将是中国心理学本土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

中国心理学;城乡分野;文化心理学;批判;反思

中国的心理学思想广泛地散落在古代哲学家、思想家的典籍之中,其中儒家、道家、佛家的哲学思想与心理学思想是中国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但是中国心理学的文化资源一直受到国内心理学家的忽视,反倒国外心理学家对中国心理学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曾专门撰书研究中国的《周易》,从中国文化中吸收养分并容纳西方心理学传统而建立分析心理学。而中国现代的心理学则是完全照搬和引进,先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引进西方心理学(主要是美国心理学)为主,20世纪50年代则转而以前苏联心理学马首是瞻,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说成为中国心理学的代名词。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心理学又重新开始大量地引进、介绍西方尤其是美国心理学。直到今日,中国心理学仍旧秉承美国心理学的气质。在翻版美国心理学的过程中,中国心理学出现了一股心理学本土化和心理学跨文化研究的思潮,声势也变得越来越大。直至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本土心理学的产生,心理学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必将成为心理学史中的巨大转折点。

一 西方心理学的引进与筛淘标准问题

当代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和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思路,使越来越多的心理学者关注到文化变量对心理的影响和作用。但是中国心理学是秉承了西方心理学之传统的,它立足于主客体的相互分离,或者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相互分离。研究对象是客观实在的,而客观实在是物理的存在,由研究者的感官和物理工具捕捉到的物理实在就是物理现象。对于心理学来说,其研究对象也就被看做是客观实在,也即物理实在,由心理学家或物理工具捕捉到的就是心理现象,因此心理现象可以等同于物理现象,心理现象被还原为机械的物理现象。[1]在研究方法上则是实证主义,以主客二分法为起点,通过理论假设、操作定义、实验控制、统计推论等一套标准化的程序对心理现象进行研究,他们认为这样的标准化保证了研究的“价值中立”、客观性和可操作性。[2]这种实证主义心理学传统已经受到当代新兴的文化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的挑战。文化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的复兴给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也给深受西方实证主义心理学影响的中国心理学带来了新的希望。文化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的兴起虽然给中国心理学者一个反躬自省的机会,给中国心理学者一个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心理资源,整理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的机会,但是目前多数研究还仅限于通过发掘中国心理学传统来验证西方心理学的跨文化性和普遍适用性,实质是按照西方心理文化下的标准来筛淘中国心理学思想,这样的研究是不可取的。

中国心理学仍然无法摆脱根植于西方殖民主义心理学的限制,仍旧是物理主义心理学研究占据主流地位,因而也就导致了中国心理学研究中充斥了泛西方化和泛实证化。

二 中国城乡文化心理差异与心理研究

以文化为基准,西方心理学与中国心理学是两种文化传统中的心理学,西方文化下的心理学研究不能全部解释中国文化下的心理现象。既然西方心理学与中国心理学研究中的文化差异性导致了心理学跨文化研究的异质性,那么根植于西方心理学的中国心理学,在研究中国心理现象时也必然会面临文化问题。东西文化从宏观上可以区分出个体主义文化与集体主义文化,那么中国本土的当代文化则可以区分出乡土文化与都市文化。[3]由于历史的时间原因和地理的空间原因,在中华民族的大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近现代以来中国特有的乡土农业文化和都市工业文化两种不同文化类型的异质并存,体制原因造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土壤,在不同文化土壤上根植出各自的社会心理特征和价值观念体系。城乡文化差异的形成是在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变迁所导致的文化分化。文化分化的历程使民族大文化经历了无数次痛苦的适应性裂变。而今,中国社会的发展又要求对城乡文化做有意识的整合,这就必然在两种文化中累聚起来的文化心理特征之间形成无法避免的文化冲突,这种冲突既是文化的、社会的,更是心理的,而文化的这种冲突却对城乡民众心理与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集中反映在人格、认知、情感以及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中。[4]

中国文化传统本是传统的儒道释文化,城乡文化虽然同根同源,但都市文化却在近代发生了悄然的变异。传统文化更多地根植于乡土社会,都市文化则已经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发生了变异,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累聚起来的生活方式(包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只有在乡土社会中才可以搞清其脉络。城市文化中虽然仍保留着传统文化的遗产,但城市文化精神中外来文化的渗透更深入。无论是外来文化侵入中国本土文化还是本土文化同化了外来文化,中国城市文化必然会发生质的变化。[5]中国现代的心理学是利用主流心理学的实证的研究理论(如科学主义、物理主义、还原主义)、实证的研究范式和方法(如实验设计)、实证的研究技术(如FMRI、ERP)来研究都市人的心理生活、心理文化和心理环境,而在乡土社会则缺少专业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专门的心理学研究技术。而乡土社会的研究已经被民俗学家、民族学家、文化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占据,这本应该属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却越来越多地拱手让人,不能不说这是中国心理学研究的悲哀。中国城市与乡村文化的巨大差异性完全可以给中国心理学研究开拓一片新的研究领域。我们曾主张在中国城乡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以跨文化心理学为模板,建立中国城乡跨文化心理学,探讨城乡两种亚文化背景中的共同文化心理特质和文化心态差异,揭示个体或群体在城乡两种亚文化背景中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我们主要从四个角度进行思考:第一个角度是分析城乡两种文化心态的总体差异,第二个角度是比较不同代际之间的社会心理差异,第三个角度是比较不同阶层的城乡心理差异,第四个角度是比较典型文化区域下的城乡心理差异。[6]而我们主张建立这样一种心理学的缘由是中国心理学的都市化倾向的泛滥,只有建立这样一种根植于城乡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学,才能可以说是完整的中国心理学,才能真正地反映出中国心理学的研究传统,才能建立中国文化下的中国本土心理学。

三 中国心理学城乡分野的跨文化心理学批判

万明钢认为,跨文化心理学是比较研究两个或者多个文化背景中个体和群体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找出哪些是适用于任何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人类行为的普遍法则,哪些是仅适用于特殊文化背景中的人类行为的特殊法则,它的研究目的在于查明人类心理在多大程度上以相同的形式发展,用什么来解释不同社会文化之间人们明显的个性和认知特征方面的差异,用心理因素能够解释哪些文化的差异和用文化因素能够解释哪些心理差异。[7]这个定义将文化从众多的环境变量中突显出来作为一个核心自变量,作为被关注的焦点进入心理学研究视野。由跨文化心理学衍生的跨文化研究则为心理学的未来发展,从根本上转换了研究视角,它是以文化为变量研究心理和行为的异同,通过跨文化比较,对心理学的某些概念、理论和假设予以文化上的比较和检验,从而验证研究过程和结果解释上的外在效度。每一种心理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尽管在单一文化中或是在控制实验条件下可能具有较高的文化解释性,但在缺失跨文化比较时,能否外推到其他文化,以观照该文化内民众心理,也具有文化的解释性,则未为可知。[8]主流心理学认为一切心理学研究都应该是跨文化的,但是结果却令西方主流心理学失望,跨文化心理学在宏观的国家间、民族间大多不具备跨文化性。而对于中国,我们认为中国城乡文化的异质性决定了中国城乡心理学之间不具备跨文化性。

在心理学的引进过程中,中国根植于西方传统之上的主流心理学却也完全地复制了西方的都市心理学,西方的城乡基本是不分化的,基本没有城乡的概念,但是中国不但有城乡的地理分化、文化分化,还有城乡的心理分化,这种分化是基于传统的,是微妙的。中国城乡文化的同根同源在近代则发生了变异,都市文化是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中和,乡土文化则更多地保持乡土本色。因而这种城乡跨文化比较与研究的缺失则是中国心理学研究的最严重弊端,因为缺少城乡跨文化的研究,中国心理学就不能统合。原因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能完全契合性。从现实已有的城乡跨文化研究的尝试来看,已有的对乡土社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也具有很大的问题,研究方法的都市化,研究方法的不人性化和机械化,研究工具的缺乏跨城乡文化性,研究工具的不灵活性等都严重制约了对乡土社会心理现象的研究。[9]对城市研究具有很好信度和效度的研究工具,在乡土社会则显得毫无用武之地。因此,中国心理学的研究急需创造适合城乡文化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这种方法与工具起码应该是具有中国城乡跨文化性,具有中国文化本土性。

四 中国心理学城乡分野的本土心理学反思

20世纪末期,随着西方实证主义心理学的式微,西方心理学强势话语霸权不断受到来自跨文化心理学的挑战,在跨文化心理学呼声逐渐升温之际,更多的国内外心理学家主张摒弃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强势话语,建立一种根植于本土文化的本土心理学。20世纪末,中国台湾与香港心理学工作者首先着手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杨国枢认为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重点在使心理学的研究能够达到本土性契合的标准。“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是一种在本土性契合条件下以三个华人社会的中国人为主要对象所建立的心理学知识体系。在建立此种体系的过程中,研究者根据当地华人社会中之社会的、文化的、哲学的及历史的观点,自然反映华人种族进化及遗传因素的影响,从而提出妥切的问题,建构合适的理论,设计有效的方法,以便在当地的社会、文化及历史脉络中,尽量准确而充分地描述、分析、理解及预测当地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利用自己的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在人情、面子、关系取向、孝道、家族主义及其相关现象、社会取向及其成就动机、个人传统性、组织行为、公平观、正义观、价值观、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以及华语文化心理、书法心理、儒法思想的心理学观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0]随着中国台湾对本土心理学的提出,中国内地学者与香港学者也开始试图建立中国内地本土心理学,老一辈的有梁漱溟、潘淑等心理学家,年青一代则有葛鲁嘉、申荷永、燕国材等,他们都主张建立根植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心理学,都主张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基础之上,创造本土的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技术。

在中国本土心理学如火如荼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本土心理学过多地注重挖掘古代心理学思想,建立本土化思想理论体系,但是,中国心理学本土化过程中似乎忽略了中国社会是一体两面的城乡一体社会,不是台湾的社会,更不是香港的社会,是拥有五千年传统文化历史,城乡文化异质的社会,这就要涉及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文化取向定位问题,是定位乡土社会还是定位都市社会,同样的也就涉及研究方法与工具问题。现在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心理学研究,无论是批判吸收外来理论与方法,还是整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焦点更多的还是偏向于城市,主要的就是研究对象的泛城市化,研究工具的泛城市化。在利用实证方法和工具的时候,一些实证心理学的设备根本不可能拿到乡土社会去应用(如眼动仪、FMRI、ERP),一些好资源不能适用于乡土社会。在挖掘古代心理学思想的时候,也很少有乡土社会的田野工作,而只是凭借古代书籍进行考究和理论逻辑推理。不结合实际的考察,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本土化研究,终将也是空中楼阁。借助中国心理学研究中的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心理学本土化和本土心理学研究思潮,我们需要在前人提出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基础之上,一方面充实城乡文化心理研究的内容,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人心理研究提供一个理论的、方法的和现实的指导;另一方面在新一批本土心理学家和文化心理学家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地创造适合中国城乡文化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填补中国当前本土心理学研究的空白。建立根植于一体两面的中国社会的本土心理学并不容易,需要更多的文化心理学与本土心理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对理论、方法、工具的创立与研发上应以中国城乡文化为本位,以中国古代典籍为文化资源,以城乡田野工作为现实依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的心理学才应该是中国特殊文化下的本土心理学。

五 未来展望

中国心理学研究正处在逐渐摆脱复制和跟随西方实证主义心理学的进程中,在新的心理学文化转向思潮下,中国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和本土心理学研究应该是并驾齐驱的,最终将建立完全的本土心理学。中国心理学研究的传统,不仅要把城乡跨文化心理学纳入跨文化心理学范围,同时要把区域心理学纳入跨文化心理学范围,更应该把城乡跨文化心理学纳入区域跨心理学范围。因此,区域跨文化心理学和城乡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将是真正的本土心理学研究方向。乡村城市化,传统现代化,不仅存在着政治经济、科学教育的差异问题,更重要的是文化心理差异问题。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的出路与结局就在于将其定位为城乡文化的心理学、城乡历史的心理学、城乡生活的心理学、城乡创新的心理学、城乡未来的心理,最终统合为没有城乡边际的统合心理学。

因此,基于以上对中国心理学城乡分野的文化心理学的批判与反思,针对中国心理学研究的城乡分野问题提出以下主张,以供学界商榷:首先,中国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应该是包容性的,要将自然科学方法与人文科学方法相结合,同时运用文化心理学的主位研究与客位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同文化研究与异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区域研究与整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城市研究与乡村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其次,在心理学研究技术上,要根据理论与实际,特别是文化异质性的现实,编制和创造城乡文化相结合的心理测量工具,在施测上也要结合因地制宜的原则。第三,在理论创建上,要以田野工作及相关文化考察为依据,在深入挖掘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本着不为验证而挖掘,而是为中国心理学理论创新的目的,特别是结合城乡文化现实进行研究和探索。只有这样,中国的心理学才不至于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才会有真正属于自身的本土化的客观实在。以上观点是为中国心理学内部的统合提出的浅陋拙见,还希望为未来的中国心理学研究提供可资借鉴之处。

[1]葛鲁嘉.新心性心理学宣言——中国本土心理学原创性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12.

[2]姜永志,张海钟.文化心理学视阈下的城乡文化心理差异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09,24(5):45-48.

[3]张海钟.中国城乡跨文化心理学和区域心理学与心理学本土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6):50-52.

[4]张海钟,邓文斌.国内出版的三本跨文化心理学著作与中国城乡和区域跨文化心理学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07,23(3):92-98.

[5]张海钟.中国区域心理学与和谐社会建设[J].甘肃理论学刊,2008,135(1):98-100.

[6]张海钟.中国城乡跨文化心理学刍议[J].心理科学,2005,28(5):1235-1236.

[7]万明钢.文化视野中的人类行为-跨文化心理学导论[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6:1-10.

[8]李炳全.文化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的比较与整合[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2):315-320.

[9]张海钟.中国城乡跨文化心理学与心理测量的本土化[J].宁夏大学学报,2006,28(1):123-125.

[10]张海钟,蔡丹丰,刘芳.中国当代心理学者的本土理论心理学思想述评[J].心理研究,2009,2(5):3-12.

Cultural Psychology Criticism and Reflection on the Urban-Rural Division in Chinese Psychology

ZHANG Hai-zhong1,JIANG Yong-zhi2
(1.School of Education,Lanzhou City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2.School of Education,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Chinese mainstream psychology is a replica of the Western culture,and it provides a new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indigenous psychology in China with the decline of the Western mainstream psychology and the rise of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The formation of urban-rural division problem in Chinese psychology study makes Chinese psychology difficult to form a psychological unity.The cultural studies of the problem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will be one of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indigenous psychology in China.

Chinese Psychology;rural-urban division;cultural psychology;criticism;reflection

book=65,ebook=69

B849;C91-0

A

1000-5935(2010)04-0065-04

(责任编辑 郭庆华)

2010-03-2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区域文化心理差异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08XSH009)

张海钟(1963-),男,甘肃靖远人,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教授,西北师大教育学院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健康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女性心理学及高等教育研究;

姜永志(1984-),男,内蒙古呼伦贝尔人,西北师大教育学院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理论心理学、本土文化与社会心理学。

猜你喜欢

心理学跨文化城乡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城乡涌动创业潮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