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
2010-08-15赵靓于泽勇
赵靓,于泽勇
(大连民族学院招生就业处,辽宁 大连 116600)
高校大学生党员是新时期我党新生力量的重要来源,也是党员队伍中最具活力的群体。高校学生党员不仅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直接参与者,还是成就党的事业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最主要的骨干力量。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我们的民族就是这样的民族,我们的党就是这样的党。”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认真做好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增强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力提高党员质量,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关乎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名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1 目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对入党的认识不够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各种鱼龙混杂的思想不断涌入,各类消极腐败的现象层出不穷,使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为日趋功利化。在积极要求入党的大学生中有一些学生认为在大学时期入党是件为自己增光添彩的事,可以更有优势竞聘学生干部,可以优先参评各级各类评优,可以为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及顺利晋升等增加砝码,更有甚者认为党员具有特殊的权利,在普通同学面前有高人一等的感觉。把入党看作是实现个人现实利益的途径,几乎忽略了入党是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正确的入党动机。
1.2 党性观念淡薄
80后这一代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成长环境的优越,经历的锻炼少,面对社会变革带来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他们缺乏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容易产生困惑和迷茫。许多党内高层领导干部贪污腐败的现象比比皆是,加之党性教育不够及时深入,导致一些学生党员党性观念淡薄。有些入党动机不良的学生党员入党前各方面表现十分的积极,入党后觉得万事大吉,热情骤减,凡事以自我为中心,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有的学生党员认为只要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处理好就行,缺乏为老师和同学服务的意识,对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不再细致认真,有的为了维护良好的形象而表里不一,甚至怕得罪同学而对不良言行听之任之。种种现象表明学生党员中存在党员观念淡薄,党性意识不强的问题。
1.3 对学生党员入党后的继续教育重视不够
通常学校对于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教育都十分重视,通过各类培训来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使他们对党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使他们坚定信念,然后经过层层考核将入党积极分子中表现突出的吸纳到党组织中来。而发展完一批党员之后又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培养下一批发展对象上,放松了对学生入党后的继续教育,同时也导致了学生党员忽视了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1.4 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形式缺乏创新
高校对学生党员的教育通常是偏重理论教育,采取听报告,宣读重要方针、政策、文献和文件等,而各类报告的内容通常冗长乏味,内容陈旧,不能紧扣时代主题,不能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理论来分析、判断和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导致学生党员对这种教育形式失去信心,久而久之便漠然置之。此外,在注重理论教育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党员进行实践锻炼和身心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党员理论知识过硬,但遇到实际问题却束手无策。教育形式单一、老套,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党员感到厌倦甚至排斥,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2 切实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2.1 强化政治理论培训,提高学生党员的理论水平
加强对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政治素质。在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各种的思想浪潮不断涌入大学校园,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高度重视理论的力量,把思想建设放在党建工作的首要位置。在加强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党员深刻认识到作为党员必须谙熟政治理论,必须在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对学生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党员在比较与判断中分清是非,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辨别力。
2.2 重视党性修养教育,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观念
党性修养是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的重要内容,它的内容应包括六个方面:一是以提高学习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水平为核心的理论修养;二是以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修养;三是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核心的思想修养;四是以共产主义道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道德修养;五是以坚持民主集中制,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为重点的组织纪律性修养;六是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为重点的作风修养。在党性修养教育中,必须将理论学习同实践锻炼相结合,将党性分析同党性观念相结合。党的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是加强党性修养的有效载体,能为学生党员营造实事求是、平等民主的氛围,启发学生党员放开思路、真诚朴实地交流思想,同时大胆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他们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确保他们在批评和反思中不断进步。党性修养的教育除党组织经常教育外,更要引导学生党员自觉学习、主动实践,这样才能保证党性修养教育的经常性和实效性。
2.3 实行量化管理,强化学生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
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仅有原则性的要求还不够,还必须把其具体化为可统计和比较的量化指标,这样才能使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更具体、更明确、更易落到实处,从而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对每一名学生党员在每学期明确提出如下量化管理指标:阅读一本理论书籍,观看一部红色电影,递交一份学期总结,培养两名入党积极分子,帮助一名学习困难同学,帮助一名经济困难同学,参加一次社会实践,学习成绩排名在专业前30%。实践证明,通过对学生党员提出量化指标,使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更加有方向性、针对性和计划性,在完成指标的过程中使他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作为党员所承担的责任,强化了学生党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使他们的综合素质有较大的提高,也使很多同学生活状态有所改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自信心有所增强,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党员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2.4 加强监督考核,规范对学生党员的管理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在这一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并且强调:“要通过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这一论述对于我们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的监督考核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的考核评价具有甄别、导向、激励和榜样功能。笔者认为考核应分硬性考核和软性考核。首先要建立硬性的群众评议制度,即党支部书记每学期开学初组织各班学生对其班级的党员进行民主测评,对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学习成绩、为同学服务情况、参与班级建设情况、参加课外活动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每名同学可以对党员评定优、良、中或差。然后专门召开党支部会议公布统计结果,对于测评结果得中和差达班级总人数五分之一的学生党员,支部书记要进行专门谈话,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提出整改意见。此外,还应重视软性考核,即每位学生党员在学习、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主观性的态度和行为。如在支部会议上发言时的内容和讨论时的观点,在各种集体活动中参与的积极程度,与人相处中的是否态度和蔼、礼貌待人,完成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的细致、用心程度,日常生活是否注重细节等,每学期通过与任课教师及班级同学沟通了解情况并进行汇总,针对每名学生党员形成总结评语,对于表现优秀的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表现较差的要指出不足,为其明确改进方向。重视对学生党员的监督和考核工作,能够促进学生党员明确自身职责,激励学生党员发挥模仿带头作用,从而保持学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3 创新教育形式,重视对学生党员的实践锻炼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对学生党员的教育需要依托创新有效载体来进行。要在实践中逐步改进传统的、单向的方式,探索更多与时俱进、让学生党员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让学生党员在实践锻炼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和教育,增强党组织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同时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党员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可以提高学生党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党员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博物馆等参观,深入社会、深入生活,让他们亲身感受和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加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增强党性修养;通过观看政论片、历史片、教育片,如《复兴之路》、优秀党员事迹等,让他们深入细致地了解党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党员是如何在各自的岗位甘于奉献全部,加深他们对党的崇敬之情;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我身边的优秀党员”等专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座谈、交流会等形式把对党员教育的方式由原来的单向灌输变为双向甚至多向交流,让他们在表达自己思想和体会的同时增强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意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要求党员以电子邮件的形式递交思想汇报、工作总结,建立专门的党员交流网站,使学生党员更加真实、轻松地交流思想,享受网络资源的便利和快捷。
[1]陈永明,夏顺宏.认真强化高校监督制约机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2,(2):68-71.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J].求是,200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