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服务能力与基本素质研究

2010-08-15陈琨

时代农机 2010年7期
关键词:调查者动机志愿

陈琨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5)

1 前言

了解大学生志愿者的行为动机、服务能力与基本素质对促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优化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和管理,促进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广泛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自编调查问卷与非结构式访谈等方式对志愿者的服务动机、认知情况、参与情况、参与方式与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调查对象为至少有一次志愿服务经历的在校大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27份,有效率为90.08%。

2 志愿服务的动机与激励

动机是一种信念与期望,一种行动的意图和驱动力,它推动人们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而采取某种行动,表现出某种行为。美国专家伊尔斯利曾分析美国人参加志愿服务动机时总结出“志愿者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了更多的东西”。当然这不是物质上的利益,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利益,“如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实现,奉献社会的满足,学习新事物的机会,提高技能,参与社会,需求情感上的慰藉、觉得自己善良、有益于人、被人需要等”。当志愿者被问到“您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时,64.76%的被调查者选择“既有利己也有利他”,16.7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纯粹是利他”,10.5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纯粹是利己”,其余7.93%的调查者选择了“不清楚”。“利己”和“利他”看似相矛盾的两个方面,但是从社会角色理论来看,两者在实质上是统一了,是为追求现有角色的超越,是为将来职业角色和“社会人”角色做好准备,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研究表明,相当多的志愿者本身也希望志愿服务能为他们带来某些利益,他称之为“利他主义的个人主义”或“合作主义的利己主义”。通过调查表明,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非常多样,不同志愿者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主要概括为以下四类动机。

一类是理想型动机。在调查问卷中问及“您为什么要参加志愿服务”时,25.34%的调查者选择“我觉得很快乐”。理想型动机几乎完全源自于内心需求,主要着眼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例如“帮助别人,我觉得很开心”、“能发挥一技之长,觉得很快乐”等。我国青年志愿者李雷是一位亲身参加扶贫支教一年的大学生志愿者,她在自己的文章中说:“一句话,教育就是感受这个世界,就是发现自我。每念及此,我都会为我的学生们感到快乐和幸福”。德国政治家、社会民主党领袖、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分析:“事实上,现在的许多年轻人愿意投身于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活动。大量的服民役者证实了这一点,各种协会和教会的青少年工作证实了这一点,帮助外国人、保护纪念物、提供发展援助、自然和环境保护以及绿色和平组织的活动同样证实了这一点。”

第二类是学习型动机。在回答“您为什么要参加志愿服务”的问题时,48.26%的调查者选择了“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或“可以积累工作经验,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学习型动机的志愿者主要着眼于个人的提升与发展,表达了志愿者对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自身得到成长、发展和提升的期望。学习型动机是相对较为成熟的体现,社会志愿服务的提供给大学生们一个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机会,他们以宣传员、讲解员、服务员的身份出现在承认面前,与社会成员平等的进行交流,志愿者可以经受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失望、不悦、不满等情绪的冲击,保证志愿服务的持续、稳定开展,有利于志愿者更关注志愿服务过程,并有所创新。

第三类是成就动机。在回答“您为什么要参加志愿服务”的问题时,20.01%的调查者选择了“希望发挥自己的技能、优势”、“能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最高需要不是物质上的需要而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不是为了某种功利上的利益满足,也不纯粹是为了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行为来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在这种实践中,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正如托克维尔所说,对公共利益和社会福利的增进不是靠强迫和说教,而是大众在正确追求个人利益过程中的结果,它是一种内生动力的外溢结果,较命令强迫和动员说教更具持久长效性。阿特金森认为,成就需要高的人,喜欢对问题承担个人责任,能从完成一项任务中获得一种成就满足感。

第四类为压力或功利性型动机。在回答“您为什么要参加志愿服务”的问题时,6.39%的调查者选择了“共青团组织的,不得不参加”、“入党的要求”。显然,这一类志愿者参加志愿者活动主要源于组织和群体的压力,这体现在组织、单位直接的内部命令或半命令式动员上。我国志愿者行动是在共青团组织的积极倡导下应运而生。现阶段,大学生始终是志愿服务的主体力量,高校的团组织相对比价健全,只需一个指令,学生便会成为“最积极”的志愿行动的参与者,有的志愿者希望以此来作为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一种表示,但也有部分志愿者觉得参与志愿服务是一种必然、无奈的选择。因此,组织对个人的控制和群体压力是研究志愿者服务行为的一个重要变量。

志愿者服务的动机复杂多样,这就要求高校志愿者组织依据志愿者服务动机的特点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促进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蓬勃发展。激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具有激发组织成员的潜在能力,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与兴趣,激发组织成员的创造性,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绩效,增强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奋斗的自觉性以及吸引和留住人才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是对大学生追求自我价值的认可和赞许的需要,对青年志愿者行为和思想的认可与赞许也就是对志愿者的精神层面需要的满足。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青年志愿者活动不断发展的原动力,而激励的功能正在于激发这种原动力。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关于在过去的志愿活动中是否受到过奖励的问题上,227名调查者中仅有35名学生获得过有关奖励,获奖率仅为15.42%。由此可见,现阶段高校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奖励力度还不够,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机制还尚需完善。在关于何种激励能够达到更好的激励效果的问题上,有些研究者认为志愿服务活动的考评结果应与学生的评奖、评优、入党、就业挂钩,而笔者认为,这种激励机制会造成学生的功利心理,不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长远发展。从以上关于志愿服务动机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志愿者还是将参与志愿者活动作为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的一种方式,而不是获得某种功利性结果。在问卷中问到关于“你在参与志愿活动中最希望获得哪种形式的奖励?”时,25.11%的调查者选择“荣誉证书和荣誉称号”,25.55%选择主办方提供的适量奖品或物品,28.02%选择学校、老师的支持和肯定,6.61%选择“亲戚朋友的支持和赞赏”,7.05%选择“服务对象衷心的感谢”,2.64%选择“主办方的中肯评价包括意见和建议”,没有人选择新闻媒体的宣传。从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更希望从志愿服务活动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奖励,这种精神的激励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3 志愿服务能力与基本素质

志愿者的服务动机为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良好开展提供了可能,但要使这种可能变成现实还必须要求志愿者具有一定的素质和服务能力。志愿者服务既需要脑力劳动,也需要体力劳动,不同目标不同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对志愿者素质与能力要求的侧重点不同,但在基本要求上是一致的,例如:身体和心理健康、遵守道德规范、具有奉献精神、团队精神、诚实守信,工作负责等。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来说,作为志愿者队伍中最活跃、最积极、最集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群体,对其志愿服务能力与基本素质的要求则更高一些。在回答“您认为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的问题时,按选择比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奉献精神、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团队精神。

3.1 积极的生活态度与奉献精神

青年志愿者活动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志愿奉献个人的时间、精力、金钱等,去从事社会公益和社会服务事业,倡导“无私奉献、友爱互助、共同进步”的精神。志愿精神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志愿者必须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一个乐观向上的人才能有正常的心态去帮助别人,才能体会到“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去感染更多的人以此来营造和谐温情的社会氛围,有追求也有所得,志愿者追求的是真、善、美,是社会的和谐与温情,所得的是心灵的满足,是灵魂的升华。

3.2 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

“大学生志愿者”是指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热心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自愿参加志愿服务工作的大学生,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中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群体,因此大学生志愿者应该是志愿者队伍中最活跃、最积极、最集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群体。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有这样的论述:“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引导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大学生正处于个人知识、经验等各方面迅速积累、增长的阶段,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设计必须考虑如何通过发挥大学生的知识优势来提供专业服务以及如何利用大学生所具有的智力基础和学科背景在多领域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大学生通过应用自己所学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参与专业服务会产生较高的自我成就感和更高的自我实现愿望,把专业学习的意识转变为努力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与掌握专业技能的现实行动,同时也会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情况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强化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增加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从而能够更为理性客观地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为自己踏入社会的求职奠定关键的基础。例如,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分为一般志愿者和专业志愿者两大部分,前者多承担服务性工作,约占60%;后者分布在翻译、技术、医疗、竞赛、交通等领域,对专业技能要求高,约占40%,由此,具备相应专业技能和资格的人士更有机会成为奥运会志愿者。

3.3 良好的团队精神

志愿者一般参加的都是有组织的公益活动,一次志愿者活动的组织,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要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全体成员要协同合作,才能保证志愿者活动顺利有效的开展。这就要求志愿者要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善于聆听、善于沟通,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更需要着重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现在很多企业都看重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这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能够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1]李伟.青年志愿者行动的逻辑:动机、频率、类型及障碍[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0).

[2]江汛清,廖恳,与世界同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李颖.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现代经济信息,2008,(6).

猜你喜欢

调查者动机志愿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我志愿……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Sample Size Calculations for Comparing Groups with Binary Outcomes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九成人认为作风有改进
动机不纯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