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词中的概念隐喻研究
2010-08-15刘海波
刘海波,段 成
(成都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李白诗词中的概念隐喻研究
刘海波,段 成
(成都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运用 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中的结构、方位、本体隐喻来分析唐代诗人李白诗中的隐喻,认为隐喻为其诗作的广泛流传起了重要作用。
概念隐喻;隐喻;李白;诗歌
隐喻是诗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诗歌与隐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诗的语言”的隐喻和诗到底有什么联系呢?“华莱士·斯蒂文斯说:‘没有隐喻,就没有诗。’澳尔特加·卡塞特说:‘诗歌就是隐喻。’路易斯说,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诗歌中充满了隐喻,因而诗歌被称为‘隐喻式语言’。”[1]中国盛唐时期浪漫诗人李白的诗作不但格调清新,雄奇豪迈,而且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含蕴深广,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其诗影响了古今中外众多的优秀诗人和文学家,如苏轼,郭沫若,日本的松尾芭蕉,伊朗的莪默·伽亚谟,西方意象派的庞德,艾略特等[2]12。在其现存的近千首诗中,有很多应用了概念隐喻。本文通过对李白诗作的分析,揭示诗歌语言也是日常生活中的隐喻的扩展,诗歌中的隐喻也可归纳在概念隐喻之中。
一、作为认知概念的隐喻
隐喻(metaphor)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及《修辞学》,就开始从修辞的角度探索隐喻,现在隐喻的研究已经从修辞学扩展到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又从语言学进一步延伸到语义学和语用学。198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G.Lakoff和M.Johnson著的《M etaphors We L 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论述,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分析理解别一种事物[3]5。对隐喻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隐喻也就是传统修辞学上所界定的隐喻。广义的隐喻则认为其是“用此言彼”推断,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的,因为就语言系统同外部现实世界的关系来看,人类所认识的世界不是所谓“真实”的现实,而只是通过语言这一棱镜折射出的“现实”;另一方面,从语言系统内部来看,任何一个语言符号在理论上都可以用来代替另一个符号。所以隐喻不仅是文学语言的特征,而且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4]51。与传统的隐喻理论不同,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认为,我们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广泛的使用了隐喻。不仅是语言,而且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也是隐喻的。
二、李白诗中的概念隐喻简析
Lakoff和Johnson把隐喻概念分为三类,即“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s)、“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和“本体隐喻”(ontologicalmetaphors)。
1.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理解建构另一种概念,用谈论一种概念的词语来谈论另一概念,Lakoff和Turner指出,“隐喻不是一种语言表达式,而是从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5]在概念隐喻理论中,常以具体的可感知的经验去理解抽象的不可感知的概念,它是一种抽象的推理过程。即结构隐喻是将一个源域的内在结构图式映射到一个目标域上,利用源域来理解目标域,用源域的经验来理解目标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目标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如A rgument iswar中,argument是目标域,war是源域。又如英语有 wasting my time,put aside some time,give you the time,spend your time等表达方式,其中 time是目标域,money是源域,时间就像金钱,可以浪费、保留、给予和花费等,把钱这一概念的结构图式映射到了时间概念上。李白诗中同样使用了丰富的结构隐喻为其诗作增光添彩,并有许多含有隐喻的诗句成为千古绝唱。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6]瀑布就像银河,从高空泻下。其中瀑布是目标域,银河是源域,把银河的高、宽、长等特点的结构图式映射到瀑布上,让未临其境的人也能想到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白头吟二首·之一》)[2]4此句诗人把草心和人心相比。其中人心是目标域,草心是源域,把草心“始终如一”的特点映射到人心,突出了人心的“变化多端”,遣责男子喜新厌旧的卑鄙行为,对弃妇寄予同情。“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2]5诗人自喻大鹏,其中诗人自己是目标域,大鹏是源域,把大鹏的凌空之志的特点映射给诗人,表明了他的壮志凌云和强烈的自信心,并对李邕看不起年轻人表示强烈不满。
2.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又称空间隐喻,它不是任意的,而是建立在人类身体方位和文化经验基础上的。它随文化、地域的不同而不同。如:上—下,前—后等,人们将这些具体的方位概念投射于情绪、数量、身体状况、社会地位等抽象的概念上,英语如:I’m feeling up today.That boosted my spirits.You’re in high spirits.I’m feeling dow n.He’s really low these days[3]15。这符合快乐是上,悲伤是下的方位隐喻,它是建立在人类高兴时昂首挺胸,低落时垂头丧气的文化之上的。在中国的文化中也有“进步是上”,“退步是下”这一方位隐喻的运用,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江河日下等。
“大量的语言事实证明,人类多数隐喻概念参照方位概念组建,这并非偶然,而是有物质的、社会的、文化的经验为基础,同时也说明人类的思维及语言的进化过程。”[3]14李白诗中的方位隐喻相对较少,如: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寻雍尊师隐居》)[2]2前两句写雍尊师隐居附近的景物,后两句写与尊师相见,语尽而别。“白鹤”用“高”形容表达李白对隐士生活的推崇,“下寒烟”表明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无奈。符合上是好,下是不好的方位隐喻。“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登锦城散花楼》)[2]2这句写出诗人初到大城市耳目一新的喜悦心情。符合上是好的方位隐喻。“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太原早秋》)[2]52岁末时花草停止生长,正是心宿西下的深秋。“落”字进一步突出岁末游子思归的悠悠情思。符合向下表示不好、忧愁的方位隐喻。
3.本体隐喻
人类用对具体的物质的经验来理解抽象的概念,这就是本体隐喻。“把抽象的感觉、观念、事件等看作具体的实体或物质,以便对它们进行指称、分类、量化和讨论以至理解”[3]25。这一隐喻概念建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数次与具体有形的物体打交道的经验基础之上,在语言中无处不在。如:M ymind just isn’toperating today.M ind本是些抽象概念,此例中,它却成了可指称,分析的具体实体,就像一台机器。汉语里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如:我们沉浸在爱河里。爱变成河可以沉浸其中。这些抽象的概念经隐喻后变成了具体的实体。
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也是本体隐喻,人是独立于周围世界以外的实体,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容器,都有体内和身外之分。人们将这种概念投射于人体以外的自然环境的时候,就可把房子、丛林、地区,甚至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事件、活动、状态等看作一个容器。如:The ship is coming into view.(视野当作容器)A re you in the raceon Sunday?(比赛当作容器)We’re out of trouble now.(麻烦当作容器)这些已是习以为常的语言,人们一般意识不到它们的隐喻性。人们的思维方式不自觉地将两种事物相提并论,并以具体的事物思考、谈论抽象的事物,使其似乎具有具体事物的特征,以达到描述抽象世界的目的。
将抽象事物具体化是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的共同能力。在李白诗中,也反映出这类隐喻现象。“烟容如在眼,尘累忽相失。”(《登峨眉山》)[2]6本句说诗人在峨眉山上好像看到了仙人的容颜,丢掉了人间的烦恼。我们只可以丢掉具体的实物,烦恼就像实物可以随手丢掉。“请君问取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2]18诗人把长江之水与离愁相比,新颖别致。用具体的长江的长与抽象的离愁的多相比,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能写出了这样的诗句,唯有李白。“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寄远十二首》)[2]29喻愁思之多如春草之盛,相思之情如黄河之长。足见李白对妻子许氏的深情。“但仰山岳秀,不知江海深。”(《赠崔侍御》)[2]99其中的“山岳秀”“江海深”比喻老友崔成甫姿容美,心胸大,借喻酒量之大,如江海之深。
李白诗中也不乏容器隐喻:“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2]9“大荒”在这指江汉平原广阔的原野。诗人把它喻作一个容器。长江之水流入了这个容器。“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春夜洛城闻笛》)[2]52“春风”“洛城”被比作容器。李白游洛阳,吹《折杨柳》曲的笛声漂在洛阳城上空,诗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三、结 语
提高隐喻能力,从认知的角度理解诗歌隐喻是诗歌欣赏的好途径。文学作品中的隐喻使句意清楚有力,能激发感情,唤起联想,还能使语言经济,文字简洁,隐喻的这些特性在诗歌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经过上千年时间的洗礼,李白的诗作对现代人仍然影响深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诗人得益于对概念隐喻的灵活运用,使其诗作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1]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00.
[2] 葛景春.李白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 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 李凤亮.隐喻:修辞概念与诗性精神[J].中国比较文学,2004(3):140.
[5] Lakoff G,Turner M.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ophor[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42.
[6]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M].成都:巴蜀书社,1992:313.
Conceptual Metaphor in L i Bai’s Poems
L IU Haibo,DUAN Cheng
(College of Language&Culture,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China)
Li Bai’s poem s we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 tual metaphor p roposed by G.Lakoff and M.Johnson,w hich contains structural,orientational,and ontological metaphors.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metaphor in poetry could be summarized in conceptualmetaphor.
conceptualmetaphor;metaphor;LiBai;poem
I 226.7
A
1008-9225(2010)01-0080-03
2009-07-12
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资助项目(SCW Y08-11)。
刘海波(1980-),男,四川广安人,成都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段 成(1968-),男,四川广安人,成都理工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 田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