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地区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010-08-15闫宗淼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经济

闫宗淼

(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0)

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而文化的形成与传承同样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经济是人们生活的重头戏也自然有其历史性演进发展的不断沉淀积累,并且经济发展的速度对社会生活的等有很大的影响,人们在社会生活的行为也会依照传统文化去实施。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绵延性[1]的历史积淀。由此可见,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民族传统文化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合理化,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革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地区经济发展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

经济的发展,必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其变革产生相应的影响。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经济越发达,就越有条件对本地的文化传统观念进行审视和扬弃,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修复本地区的名胜古迹,或为本地区有作为的历史人物修建纪念馆所等。但同时其中也可能是对传统文化破坏、抛弃相对严重的地区,在重视经济发展的时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想观念是较为普遍的。因此,经济对传统文化影响作用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对传统文化存在传承的冲击;二是经济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促进。下文讲分别论述之。

经济发展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以西方的经济理论为基础的,这种经济发展的模式必然与相对封闭的民族传统文化发生冲突。因此,在经济发展的时代,传统经济必然受到较大的冲击。比如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使用的行政的、经济的、政治的手段势必会对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必然会对民族传统文化中保护生态平衡的朴素的生态观念造成冲击,使民族文化存在的自然环境逐步发生了改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具体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1.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强烈冲击,城镇化导致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传统经济遭到破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传统也受到经济快速发展的强烈冲击。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使得人们在进行生产的过程相对较少的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西北地区的土地沙化逐步的加剧。虽然近年来,政府已经实施了退耕还林的相关措施,但是,这种追求经济发展的生产方式,对西北地区各民族朴素的生态型的传统经济以及传统文化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意识较为淡化了。一些民族的民间工艺后继乏人,伴随着老一辈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久远的乡土艺术、民族器物已难觅踪迹;传统的民族服饰只有在农村和重要的民族节日和庆典上出现等。

另外,政府重经济轻文化,不顾及或很少顾及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很多情况下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许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操业者因经济压力,不得不弃此业而从彼业,从而导致部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被迫退出历史舞台。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也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我国现在的教育模式的主要以西方的教育模式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其主要目的是教育学生学得一定的科技基础知识和生存的经济技能。由于和现代经济发展模式较为不符且对与人们追求的经济利益帮助较小,传统文化越来越少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学校的课堂上,除个别地方的学校将传统文化中的音乐、体育等融入到体、音、美这样的每周平均一节的课堂中外,青少年学生则很少能在学校学习到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青少年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较为陌生,或者根本不会,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另外,现代化的工程建设会加速有形、无形民族传统文化的衰退和破灭。如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势必摧毁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旧城而代之以新城,这有可能导致创痛文化的大部分载体不复存在。有形物质文化的消失,很可能促使以口头、绘画等形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也随之消亡。

3.对传统文化的短期开发而对其产生的破坏性影响。由于急于脱贫致富心理的普遍性存在,把文化的开发当作旅游业发展的支撑点,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经济开发时,由于对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措施不到位,使得很多民族文化古迹、遗址等景点遭到严重的破坏。

4.对经济快速发展的盲目追求,使民族传统的生态环境破坏,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基础不完整或者缺失。在新疆有资料显示,近几年来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如沙漠化趋势加快;土地盐碱化程度已十分严重;野生动植物减少;水域面积缩小,河流断流,湖泊萎缩、干涸等。自然生态失平衡必然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从而也就给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与传承带来了不稳定性,引起民族传统文化的消亡和破坏,造成民族文化资源急剧枯竭。比如乡间田野性的文化项目无传承性等。民族传统文化的消亡形成一种阻力,阻碍经济的发展。

另外,文化保护投入的经费严重不足,使得县级文化机构难以发挥作用。[2]由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重视,每年投入到传统文化保护上的经费极为有限。县级文化馆、文工团作为传统文化保护的最直接单位,其在挖掘、整理、挽救民间文化及其传承上有双重作用,而目前许多县文化馆、文工团都因经费拮据而无力从事文化保护工作。

经济发展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促进

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不利的。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发展了可以加大对传统文化有效利用和保护的力度,从而促使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有效融合,进而发挥传统文化的基础作用。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正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一样,经济的高度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1.经济的高度发展可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达到一定的水平,会更多的关注精神层次的需求。从民众的层面来讲,由于其精神需求的增加,促使其更多的关注文化,更多的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支柱;从政府层面来讲,为满足市民的需求,会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投入以及保护力度。因此,从两个层面上讲都有利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2.经济的发展可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大部分传统文化之所以消亡或者被破坏,其主要原因是:保护力度不够。虽然有很多的法律法规对传统文化从法律的强制力上给于保护,但是,很多传统文化的保护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投入才能更有效。经济水平相对较低时,对文化的经济投入就比较少,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经济发展了,对传统文化的资金投入也会相对增加,则更加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利用、吸收、借鉴。

二、民族传统文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民族传统文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

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对现实社会的反应,它是民族群众社会生活中逐渐产生的。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在动力。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民族传统文化能为民族的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持。一个民族的发展,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其中影响力最为重要的是内因,而这个内因就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原动力。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而采取的发展措施最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2.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对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它是当前旅游经济中的一大亮点,能够在旅游经济中形成新的增长点。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其民族传统文化中各民族所具有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风格独特,以及极强的展示性与表演等特点,是以旅游为基点的文化产业化的绝好资源,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能为新疆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宗教文化中的保护生态平衡的思想。西北地区各少数民族多有宗教信仰,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信仰伊斯兰教,蒙古族锡伯族等信仰喇嘛教,俄罗斯族信仰东正教等。

(二)民族传统文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阻碍

当然,传统文化由于期本身的“守旧性”,其必然会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对经济建设就会形成一种阻力,减缓民族地区的经济的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阻碍表现在的一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的滞后性。文化的产生及变革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社会生活的变革为基础的。经济作为社会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其必然走在文化的前面。传统文化的形成也必然在经济发展之后,因此,其相对于经济发展具有滞后性。张培刚教授也指出,经济水平的低下限制了社会文化的发展,而文化意识上的安平乐命和不思进取反过来又强化了传统社会经济的落后状态。[3]

2.民族宗教信仰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阻碍。宗教信仰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具有两面性的。正如上文所讲到的,宗教信仰中对生态平衡保护的思想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宗教信仰中也存在一些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如男尊女卑思想、宗教狂热主义等。

三、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建议

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之所以不协调,是因为其他地区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极大地提高了本地区的生产力,而作为上层建筑的传统文化的滞后性使得其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相应的反作用。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不融洽在现代化社会中逐渐地显现。因此,只有促进地区经济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才有可能实现一个地区的发展与稳定。不能只重视发展经济而忽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也不能只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而忽视地区经济发展、平衡。

因而要实现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向融合,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仅是认识到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探寻二者相互协调的方法与制度安排。

第一,依据本身的传统文化制定适宜的经济发展规划。依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可能完全抛弃自有的传统文化,而快速发展,只有在与传统文化达到相对融洽的关系,才有可能减少传统文化对其的阻碍,而得到快速的发展。因此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应依本地区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充分发挥本地区的文化优势。

第二,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经济投入。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的维持,应当不断增加对其的经济投入。经济的快速发展往往使人们忽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从而使得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受到威胁,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持将逐渐减弱,经济发展所受到的阻碍将逐渐的加大。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经济投入,维护传统文化的良性发展,将会降低传统文化的滞后性,有利于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第三,降低民族传统文化带来的阻碍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由上述分析可知,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与经济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在某些方面它总是落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对于一些明显不利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民族传统文化,应当适时地对其进行疏导,降低其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另外,应对传统文化加以引导,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在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的同时使其吸收其他地区、国家的先进文化,以达到与现代经济发展相融合的程度。

第四,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性的划分。经济发展仍然需要文化为其提供精神支持和理论依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不同的并且与之相协调的传统文化。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应对民族传统文进行系统性的划分,针对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凸显相应的文化特点,实施不同的文化政策;针对不同的文化体系制定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或方案。

第五,避免在开发过程中精神层面的缺失。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多以开发自然资源为其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而在现代化的能源需求下,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往往忽视民族精神层面的保护与发掘。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精神价值,是民族经济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来源。因此,在经济发展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过程中,应努力发掘其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继承和发扬其精华部分,避免经济发展中精神层面的缺失。

在此借用季羡林先生的“天人合一”[4](P43-47)一词,来描述现代经济发展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在本文中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协调、相互融合,这也是最好的经济文化发展模式。只有实现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协调发展,民族地区所蕴藏的经济潜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文化资源优势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逐步缩小与其他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最终实现全国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1]徐国利.钱穆的历史本体“心性论”初探——钱穆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观疏论 [J].史学理论研究,2000,(4):47.

[2]魏琪.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及其保护与发展 [J].实事求是,2006,(3):68.

[3]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 [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4]季羡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