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特色城镇化发展策略
2010-08-15姚晓莉
□文/姚晓莉
河南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已经显示出农业发展不足以提供丰富的农业剩余为城镇化发展奠定基础,工业化与城镇化存在偏差导致工业化发展的同时没有带动城镇化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的短缺也成为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障碍。这都表明河南特色城镇化发展的产业动力不足。因此,夯实产业动力就成为推动河南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关键。
一、提高河南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发展为河南城镇化提供农业剩余成为城镇化动力的基础,当前河南农业还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发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镇化的进程,因此应加快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使农业为特色城镇化提供更多的农业剩余,加强农业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基础产业动力作用。当前现代农业是河南农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个良好途径。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必须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不矛盾的。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也都是建立在家庭农场基础上的。应当承认,河南超小型的农户经营规模,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非常不利的约束条件,经营规模的扩大是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要求。但是,也应当看到,经营规模扩大的实现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可以在农民自愿和保持土地原承包权不变的基础上,土地的使用权可以流转和集中,从而形成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另一方面农户也可以在不改变各自土地占用规模的条件下,实行一定程度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联合,从而也可以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另外,要严格防止借现代化之名,违反中央政策,侵害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自主权。
(二)必须将科技进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农业现代化说到底是农业科技化。没有现代科技成果的不断开发和应用,就谈不上农业现代化。只有依靠科技才能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只有依靠科技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只有依靠科技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建议:(1)把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作为增加农业投入的重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对象是农民,大多具有很强的社会效益。但是,农业科技工作的社会公益性很强。因此,在鼓励社会多元化多种形式增加投入的同时,政府应当大力提高对农业科技的财政支持;(2)把对研究尤其是基础性研究的投入作为对农业科技投入的重点。农业科技包括研究、开发和推广。政府投入的财力有限,应当将重点放在研究方面。研究与开发和推广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没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作为支撑,开发和推广就是无源之水。一些地方拿出了较多的钱搞示范园区,而用于研究方面的钱却很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3)把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体系的重点转向社会化。继续深化政府对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大力提倡和鼓励涉农企业的技术推广,逐步形成以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各种产业化组织为主的多元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达国家的普遍经验已经表明,只有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才能够满足农民的需求。从河南的实际情况看,受政府财政能力所限,更应鼓励社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发展。
(三)加强公共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道路、水利、农田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家已经下文要加强公共性基础设施来拉动国家经济发展,河南应借此良机来进一步加强公共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改善和抗御各种自然灾害能力的提高,改造大批的中低产田,一方面要靠农民和农村集体自身的资金积累;另一方面政府也要量力而行,给予尽可能的支持。就对农业的支持而言,同样的钱,用在基础设施方面所起的作用要比通过市场来支持农业效果好得多。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四)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和产业化组织建设。农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显著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太小。即使对美国的占地数千公顷的大农场而言,其在总的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也是微不足道的。这与其他产业有着显著的不同。而“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在河南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可预见的将来,农业的生产规模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必须通过市场组织的发育,通过产业化的链条,通过各种新型的合作社等农民自己的组织,将农户与市场更好地连接起来。一方面可以使生产更好地适应市场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农民分摊到一定的产后增值收益。
(五)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农业就业在社会就业中比例的降低,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同时也表现为特色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加快劳动力转移会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一是农业劳动力减少后,平均生产规模就会扩大,这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剩余;二是非农业人口增加之后,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从而扩大了市场容量,也会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因此,农业现代化和特色城镇化是一个互促共进的过程。
总之,农业现代化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使农业产生更多的农业剩余为河南特色城镇化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动力基础。
二、加快河南农村工业发展
河南农村工业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存在偏差,致使河南特色城镇化产业动力不足,为了实现农村工业发展与城镇化互促共进,一方面要制定措施推进农村工业的聚集,促进小城镇的兴起与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城市工业对农村工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推进乡镇工业的聚集
首先,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乡镇工业的分散局面有其历史的、社会的成因。在促进乡镇企业集中发展前,应当坚持规章先行,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镇而异,决不能不顾客观情况,滥用行政命令强制搬迁。政府应当先对当地劳动力和市场状况进行考察,比较分析优劣势各在何处,同时根据乡镇企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水平,选择最有发展前途的小城镇作为集中地,并积极培育当地有特色的主导产业。乡镇企业的集中与小城镇自身的建设规划应结合起来考虑,如小城镇的景观规划、交通规划、环保规划等。科学的发展规划应当以深入的实地调查为基础,并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反复论证。总之,应当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做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其次,改革乡镇企业产权制度,促进产权多元化制度建立。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要素市场和产权市场发育严重不足,乡镇企业的经营主体地位还远远没有实现,市场机制不强,市场配置作用无从发挥。在河南改制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乡村集体企业中,集体股占50.48%,法人股占26.54%,职工股占15.16%,社会股占7.82%,集体股仍处于控股地位,结果将企业牢牢束缚在社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通过改革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将它与农村社区的联系尽快全部转变为单纯的经济联系。为此,各地应当积极改变乡企的社区属性,促进产权多元化制度的建立。要大力推动乡企产权制度向标准公司制转化,分解集体产权。在企业登记、税收、土地政策等方面适当予以倾斜,减轻企业负担,促使企业摆脱经营模式的束缚。各项政策与措施都应当有利于实现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合理流动和配置,积极为生产要素的空间集中和跨社区组合创造条件。
第三,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乡企的吸引力。基础设施是各种生产要素聚集的物质基础,是农村各行业发展和综合功能发挥的前提。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才能吸引乡企的集中。目前,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还很落后,政府必须加大力量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快提高企业供电、供水、供气等生产性和排污、垃圾回收等环保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同时加快交通、通讯等设施的建成与完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是远远不够的。在此过程中,需要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体制。政府应当从政策上允许和鼓励企业、个人投资于农村的市政公用事业的建设,调动起全社会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加快农村工业集聚的步伐。
(二)加大河南城市工业的带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这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河南城镇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农村工业的发展当然也离不开城市的带动与支持。城市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向周边地区扩展规模,尤其是周边农村,那里有广阔的空间,是工业得以成长的基地,于是城市提供资金、设备等资源,农村提供厂所,建立工业基地,城市工业就在农村落了脚。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劳动力,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就成为了工厂的工人。这样,一方面推动了农村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推进了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工业园区的建设就是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增长核心。充分发挥园区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农村的市场中心、信息中心乃至文化教育娱乐中心,提升区域功能,使农民能够就近享受到城市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又进一步促进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工业园区的不断成熟,可以加快所在地区域的城镇化,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推进河南特色城镇化发展。
三、推进河南农村第三产业的崛起
第三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当前,城市吸纳劳动能力已经相当有限,此时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将是明智之举。笔者认为,河南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应当注重居民服务业,为农业提供服务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部门,工业生产服务部门,农村旅游业以及适当的现代第三产业。
(一)增强政府部门对农村第三产业的重视程度。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的重视不够,在我国这样一个国家里,政策导向是经济发展的指标,如果没有政策的红头文件,想发展好某一个产业将是十分困难的。河南焦作旅游业的红火发展就是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各方面应加强宣传,经济学者应进言善谏,使各级领导及决策者重视对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加大投入,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首先,应抓住机遇,加大对农村第三产业的资金投入,应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通过资金、技术、服务支持,引导农民从事第三产业;其次,增加国家对农村的教育投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1)国家应集中财力,重点扩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真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保证适龄儿童入学,扩大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比例,为以后就业打好基础;(2)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结合农村实际和市场需求,开设使用的专业课程,使学生掌握能真正派上用场的技术;(3)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实行先培训后上岗,推行就业资格准入制度。这样就能让农村人感受到提高自身素质的好处,就可以用市场引导农民自觉地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鼓励城镇各级主体投资农村第三产业。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鼓励各级主体投资农村第三产业,大力兴办农产品储藏、保鲜、运输业,发展建筑业、农村旅游业、饮食服务业,培育科技服务、信息、咨询和社会化服务等新兴产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流动,提高农村第三产业服务产品质量和供应能力,实现农村第三产业的崛起,从而为河南特色城镇化发展提供长足的后续动力。
[1]陈柳钦.产业发展:城市化的动力.经济前沿,2005.05.
[2]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