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出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
2010-08-15谭来兴
谭来兴
(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国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建设刻不容缓。而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之关键在于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兴衰,系于教师。“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P55)然而,当前“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就思想道德状况而言,部分“形势与政策”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严重“滑坡”。在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的消极现象。整个社会的物质化取向日趋严重,人们用金钱来衡量一切,包括能力、地位和价值。在这种形势下,少数“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也深受影响,政治信仰有所动摇,敬业精神大为减弱。这突出表现在,在深层次理论问题上一些教师对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表示怀疑;在人生价值观问题上,部分教师个人主义膨胀,见利忘义、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在师德问题上,部分教师为人师表的意识淡薄,不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之中,而是应付了事。这些“形势与政策”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与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是极不相称的。
第二,就结构而言,“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够合理。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年龄、职称、学历、组成和学科结构等几个方面。
一是“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年龄偏低,职称结构不是十分合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35岁以下的教师占总数的50%以上,[2](P13)而“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年轻化的程度更是大大超过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比例。由于过于年轻化的缘故,“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中正教授堪称凤毛麟角。然而,截止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有123.75万名专任教师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39.94万人,占总数的38%,比2000年增长了0.9个百分点,[3](P1)与前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队伍年龄偏低、职称结构的不合理,就难以形成“以老带新”的良性教学科研团队,造成教学和学术上的“断层”。
二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学历层次偏低。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基本上是本科学历,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少,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而截至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平均水平已经达到34.86%,比2000年增长了7.8个百分点。[3](P1)不仅如此,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或国际政治等专业的学历背景,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其一是作为内部消化人员的教师;其二是上不了专业课的教师;其三是地方党政机关调入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这些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缺乏基本的理论造诣与理论素养。这种状况且不说很难担负起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深刻剖析国内外热点问题的重任,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影响极坏的错觉,那就是“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就是上不了专业课的教师,甚至是没有本事、没有教学能力的教师。
三是绝大多数“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都是兼职教师。而兼职教师又主要是各个院系的辅导员或政工干部,还有少量的返聘退休教师。由兼职教师组成师资队伍,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它给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带来巨大的问题和困难。一方面,辅导员和政工干部从事的学生管理工作本身就非常琐碎而繁杂,他们没有充裕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来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另一方面,由于他们不时要出差或参加各种会议,往往需要调课或停课,对正常的教学秩序产生极大的干扰。不仅如此,由于工作性质的影响,他们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正常的课堂教学变成学生工作会议,挤占了课堂教学的时间。
第三,就知识结构而言,“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更新慢。该课程教师这种不理想的知识结构,主要是由于他们过低的学历背景所造成的。过低的学历背景,使得他们更新知识的意识不强,不能够追踪学科发展前沿,也不能够自觉地去拓展知识面,实现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而“形势与政策”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到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如果知识面太窄、知识结构过于单一,那是不可能把这门课讲好的。
第四,部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缺乏进取心。由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待遇过低,教学成果得不到认可和职称评定不够公平等原因,不少“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滋生了一种颇为严重的自卑心理。这种现象,在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尤为突出。一些教师说:“在理工科高校教师中,专业课教师是一等公民,计算机、外语基础课教师是二等公民,我们是三等公民。”这种不正常心理状态所造成的危害是严重的。它不仅使得这些教师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而且极大地打击了他们的进取心,对提高授课水平和学科研究抱消极的态度。面对不如意的工作环境,不是通过扎实的工作来展示自身的价值,去赢得认可,而是牢骚满腹、怨天尤人。
二
如前所述,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状况是令人堪忧的。但是,只要高等学校思想上高度重视与支持,措施到位、方法得当,就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打造出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素质优良、数量相当、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具体说:
(一)高校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和支持。当前,部分高校领导对于“形势与政策”课存在两个认识误区:一是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就是读文件、念报纸,谁都可以讲;二是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无足轻重。评价高校教学质量,主要是看教学科研获奖项目多少,硕士点、博士点多少,重点实验室多少,而这些指标显然同“形势与政策”课程没有直接的关系。这种认识偏差的存在,致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始终不能纳入到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打击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扭转这种局面,高校领导必须不断深化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在高校工作中重要地位的认识,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在各个方面给予有力的扶持:
1.政策上予以适度的倾斜。这里的政策倾斜主要是指,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晋升职称时,学校应该给予他们适当的照顾。这里的“照顾”并不是降低“形势与政策”教师晋升职称的条件,而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定。这样,就会基本解除该门课程任课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之中去。
2.教育经费上加大投入。经费投入是搞好“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前提条件。高校应该拨付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经费,用以支付教师培训、外出参观考察的费用。“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把这门讲好、讲活,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定期参加培训、外出参观考察,以不断获得有关改革开放的第一手资料,直接了解中国特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3.提高待遇标准。“高效益、高水平、高待遇”是一流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其中高效益是关键,高水平是核心,高待遇是保证。要建立一支“高效、精干”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专职教师队伍,就必须要有较高的待遇作保证。只有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待遇不一般地高于学校其他所有人员,才能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队伍稳定而精良。要通过提高标准达到这样一种社会效果:只有优秀教师才能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必定是优秀教师,有资格享受优厚的待遇。
(二)大力强化专职教师队伍建设。长期以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普遍存在兼职教师多,专职教师相对较少的现象。而兼职教师主要是各院、系的辅导员以及从事学生工作的专职政工干部。靠这样一支教学队伍是很难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的。因此,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建立一支思想坚定、业务过硬的高素质专职骨干教师队伍。
1.大力引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有高学历或双学位、确实有事业心,愿意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献身的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课程改革、教学和科研诸方面的骨干作用,使“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朝着“优化、合理、高效、精干”的方向发展。
2.转变观念,广开专职教师的师资来源,使各种专业的教师有机会进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队伍,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结构的优化配置。“形势与政策”的专职教师,既要有学文科专业的,更要有学理工科专业的。这样,就可以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增强专职教师队伍的活力,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水平。
3.提升专职教师的现代科技素质。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形势与政策”教师只有能够娴熟地运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高科技技术,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各种最新信息,才能自如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并且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等新科技手段构建平等的、全方位的师生互动平台,从而真正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得自己的课堂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4](P146)
4.根据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需要,突出锤炼专职教师的创新素质和知识素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适时改进、不断创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相结合所产生的新成果,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理论,来分析和解读新形势下的热点和焦点,而决不能拘泥于前人的结论。唯有如此,才能给青年大学生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澄清萦绕在他们心头的困惑;才能坚定他们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也必须不断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和活动方式都发生了崭新的变化,大学生的变化更加迅速。如果教师还是照搬过去的那种“我讲你听,我灌你通”陈旧教学方法,必然枯燥乏味,没有市场。因此,“形势与政策”教师必须不断推陈出新,大胆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努力优化兼职教师队伍。与专职教师比较起来,“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兼职教师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各学院的兼职教师比较了解学生思想情况,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但是兼职教师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基于此,高校必须正视这一客观情况,下大力气优化“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兼职教师队伍。选留热爱“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思想素质好、有一定理论功底和实际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肯努力钻研、认真负责的优秀辅导员和政工干部兼课。与此同时,教研室应建立健全教学规章制度,如建立兼职教师听课制度、试讲制度和集体备课制度,制订兼职教师管理条例、聘用条例,定期举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比赛和优秀教师评选活动等,使之与教师行为职责规范、与教研室工作条例等教学的组织管理制度相配套,以此来切实提高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四)不断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培训进修制度。各高校要严格按照《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和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培训规划和政策措施。培训工作要坚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与提高业务素质并重,努力实现“两大转变”,即工作重点由学历补偿教育向以知识更新、拓展为重点的继续教育转变;培训机制由单纯依靠政府职能向依靠政府、高校和教师三方面积极参与转变。
培训要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可采取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职学习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国内访问学者、研讨班,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形式提升他们的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能力。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应以5年为一个周期。所有新任“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无论其是何种学历层次都必须经过学校组织的岗前培训和课堂试讲,并且在取得合格证书后才可以申请开课,而且培训时间不可少于150个学时。教授、副教授每年参加培训的时间不能少于100个学时。要逐步建立“形势与政策”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制度,每年选取一定数量的德才兼备的、热爱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进修考察。要建立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把教师参加在职培训与教师资格认定、职务晋升、聘任挂钩。凡未参加培训或参加培训考核 (考试)不及格者,新进教师不得认定教师资格,其他教师不得晋升、聘任专业技术职务。
(五)加强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活动。实践证明,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教师在科研上取得的成果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用于课堂教学,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教研活动可采取教师互评、集体备课、组织学生评教、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和学者作专题讲座、召开形势与政策教学研讨会等形式。在科研方面,高校应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研究,鼓励教师从事科研工作。高校除支持鼓励教师申请部省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外,可多有计划地设一些校级课题,增加科研经费,让更多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参与进来。教师还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开展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研究,积极撰写论文和调查报告,参编教材等途径来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教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我们方向正确、目标清晰、措施得当、同心协力,就一定能把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素质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汪洪.面向二十一世纪高校“两课”教师队伍若干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0.
[3]新华网:2006年09月09日.
[4]张韩.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J].怀化学院学报,2006,(3):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