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特色的内涵探析
2010-08-15申明
申 明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系,湖南娄底417000)
我国理论界对什么是大学文化特色有过一些探讨,但还没有形成共识。如郭传杰认为,特色是指“能区分这所大学与那所大学的东西”,就是能辨出“同中之异”的东西。[1]他讲得有些玄。唐珍名认为,“任何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大学文化。不同的大学之间的大学文化有相同点,有交叉点,更有相异点。这种相异点既是特定的大学的文化特色,也是有别于其他大学的文化标签。”[1]他说得有些泛。蔡言厚认为:“大学文化特色是指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是独特的,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并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的转变或提升。”[2]蔡先生的界定虽然比较实在,但失之过窄,外延不周全。仅仅谈到大学的精神文化或者是大学文化的某些方面的特色,作为大学制度文化的特色、物质文化的特色、活动文化的特色没有含括进来。谢作栩认为:“大学文化个性,是大学在一定社会条件影响下形成的比较固定的文化特性。”“用‘个性’概念来表示大学文化特性,意在强调大学比较固定的有特色的办学理想和信念、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制度、师生的精神面貌和行为习惯等文化特性。”[3]谢先生使用大学文化个性的概念,说明什么是大学文化特色,还算是目前为止较为完善的定义。为了更好的解读大学文化特色,我们还需要对大学文化特色作出更为清楚、准确的界定。
笔者认为:大学文化特色,是指一所大学中大学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体系中所呈现出来的独特个性,这种“独特个性”是为一所大学所独有,个性到不被别人所模仿、不能被别人所照搬,是唯一的和第一的。其个性通过大学文化空间 (校园)、主体 (大学人)和内容 (以知识和学科、专业为其核心和基础)体现出比较固定的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和优良性,体现在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等大学价值观念上,则表现为大学的精神文化特色;体现在大学各种教学、行政、学生管理制度和奖惩条例、组织架构之中,则构成大学的制度文化特色;体现在大学校园建设的硬件设施之上,则表现为物质形态的文化特色;体现在教学、科研、文化、体育等活动之中,则表现为大学活动文化特色。
大学文化特色的内涵非常丰富,体现在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活动文化等各个层面上。最主要的是:独到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独特的校风、学风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优良的制度和制度精神;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师资、学科;与众不同的活动文化传统和活动“品牌”;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效果。现简要分析如下:
一、独到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
一所大学的文化特色,首先体现在观念形态上,独到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是大学精神文化特色形成的标志。独到的教育理念是办学特色的灵魂,办学理念是办学的基本要旨和根本信条,是大学精神的结晶,也是大学文化特色的本质所在。一所大学有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就有了旗帜、有了方向,就可以以此凝聚人心,形成战略方向和战略重点;有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就会在教育各个环节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特有的人文价值体系,融入师生员工的日常行为中,进而影响一代代学子的人格和品质,形成办学特色,立足于世。综观大学发展史,世界著名大学均有其独到的办学理念和鲜明的大学精神。例如,英国牛津大学注重“人格陶冶”和与之相应的学院结构和导师制 (tutorial system);德国洪堡大学强调教学科研自由、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原则及与之相应的习明纳 (semina)教学方式;美国哈佛大学“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的校训,始终凝聚着一种强烈的求实崇真、革故鼎新的办学理念和永远向上、不断进取的大学精神;威斯康星大学注重知识推广和信息技术服务,提出“为社会提供直接服务”的大学职能,等等。这些独到的办学核心理念和特有的精神,引领这些大学步入世界一流的顶尖行列。
二、独特的校风、学风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校风,是一所学校的风气,即全体教师、职工、学生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经过长期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一种特有风尚。它包括学校领导和机关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等。它是一种学校集体的、稳定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学风,简言之,是指学习方面的风气。对于大学生而言,是指其在一定人生观、学习动机、追求目标的支配下,在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学习精神、学习规律、学习方法、意识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它既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又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
校风、学风中的“风”也是指风格。风格既不是贴标签,也不能靠包装,要在实践的长期互动中,浑然天成,具有稳定性。风格是一所大学在独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创建大学办学特色的过程中,必然形成的自己独特的优良传统和特征,是大学文化特色的标识之一。如北京大学提倡“兼容并包”,有“民主、自由”之风;清华大学提倡“厚德载物”,有“严谨、认真”之风;南开大学提倡“允公允能”,有“开拓、活泼”之风等等,都是这些大学精神文化特色的标识。
大学文化氛围,是指在大学校园时空内的大学文化的各要素所构成的一种文化效应场,它是办学环境、办学理念、办学策略、办学行为、办学风格、办学成果等自然融化成的一种校园文化传统,是一种个性化了的文化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是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沃土。它无论是内隐抑或外显,总会潜移默化并实实在在地在学生的个体发展中打上烙印,影响成才方向,奠定成才基础。它也反映了大学文化的基本精神、风貌、情调、气质和特征。
三、优良的制度和制度精神
这里所说的制度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泛指一切制度,包括成文的和习惯的行为模式与行为规范,具体包括大学的各项政策、组织结构、教学管理方式及其评价机制、学生活动的安排方式等,是一所大学教育实践经验的积淀并制度化的结果。大学文化建设,制度不可或缺。邓小平曾经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不能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4](P333)制度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制度所指向的事和物,也影响到执行制度的人。“制度决定成败和兴衰,制度决定高度和跨度”。[5](P1)一方面,要制定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制度是形成大学文化的保障。大学文化特色的形成过程是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大学改革发展的实现,要以制度创新作保障。制度具有规制性,它告诉人们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给大学人的行为规定了边界。正因如此,制定科学完善的制度可以使大学人的行为达到预期的结果。因此,要形成大学文化特色,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不断完善制度。另一方面,要使这些制度为大学人所接受认同,成为他们的行为习惯。大学人认同的制度以及他们习惯的行为模式与行为规范如何,反映出一种文化,这就是大学制度文化。大学人能自觉自愿、不用别人提醒、强迫和监督,能把遵守制度和规则变为习惯,则表明这种制度文化形成了。这种制度文化和其他大学相比较,若是明显不同,则说明这所大学的制度文化有自己的特色。例如,哈佛大学有整套的制度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学制度文化,因而保证了其正常运转和维持一流水准。哈佛对教师,有聘任制度和考核、晋升制度;对学生,则有招生制度和“核心课程”制度等。有了这些完善的制度而且对谁都一视同仁,才有了哈佛始终如一的校风。哈佛人在每一件小事上都“较真”,正是这种力争做好每一件小事的“理性”精神,才造就了哈佛大学享誉世界的辉煌。哈佛大学的制度外在的虽然是威严,而内含的却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品格和精神,因而营造出哈佛大学“百年不败”的神话和声誉。[6](P49-50)
四、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师资、学科
按照王冀生先生的分析,现代大学的物质文化内涵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批高水平、结构合理的课程和学科 (专业),这是现代大学存在的组织基础;一支善于治学育人的教师队伍,这是办好现代大学的决定力量;现代化的图书馆、实验室 (实践基地)和校园网,这是现代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的物质保证;一种良好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这是现代大学全面实现其社会职能的重要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批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教师队伍和科学合理的专业和课程设置。[7](P118)大学物质文化的特色就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具有上述方面与众不同的特色和优良性。
这是因为:教师是形成大学文化特色的关键。在大学文化特色建设中,教师至少承担着三种角色:一是大学理念思想、大学精神的实践者;二是大学已有特色的传承者;三是特色的创造者。大师、名师就是大学的招牌、特色的标志。学科和专业是否有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是否有特色。特色出自个性,文化特色出自教师的个性、气质等。清华大学历史上曾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朱自清、闻一多等一批名师,他们汇通中西、古今、文理,学术造诣极深,品行高尚,学识名扬海外,精神激励后人,为清华大学优良校风和大学精神的形成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北京大学有“网罗众家”传统,因而精英荟萃、名师云集,所以才有“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文化特色。
大学文化特色还体现在承载其办学理念的特色学科建设上。知识及其学科 (专业)是大学存在的组织基础,这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一个根本特征,也是大学文化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学科建设搞得好,学科发展特色强、水平高,就能形成以优势学科为主体的学术文化圈,从而带动其他学科的整体发展,营造学校浓郁的文化氛围。世界著名大学均拥有一些体现其核心竞争力的传统优势学科,如牛津大学的人文学科,哈佛大学的法学、商学和医学学科,斯坦福大学的电子工程学科。我国一些有特色大学同样如此,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始终牢牢抓住地质学科,集中力量发展地质学科;电子科技大学始终抓住电子信息学科不放,舍弃其他一些学科,旨在创建“在电子信息领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些学校独具特色的优势学科都对本校的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校园建筑景观等所构成的校园环境,虽然只是大学的外在形式,但经过时间的洗礼,饱含文化积淀,在作为大学标识的同时,也从物质形态的角度体现了大学的个性和特色。如,清华大学着力校园环境建设,使有名的“水木清华”锦上添花,成为我国首家“绿色大学”;浙江林业大学新校区建设,将校园和植物园“两园合一”,建成了“生态校园”。
五、与众不同的活动文化传统与活动“品牌”
文化活动是大学文化最生动、最具体的表现,是人们可感可触的文化现象。所谓大学文化特色归根结底是通过大学人的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社会实践、文化体育等各类活动体现出来的。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广泛性、开展的长期性、活动的娱乐性、教育性和独特性等等,形成和反映着一所大学活动文化的特色。例如,哈佛大学每年都举办艺术节,因规模大,形式多样,参与面广而极具特色;牛津、剑桥的赛艇对抗赛,因历史悠久,至今已举办了180多届而举世闻名;北京大学的山鹰社成立于1989年,是我国首家以登山、攀岩为主要活动的社团。自成立以来,以走向自然、征服自然、发扬青年人不畏艰难、勇于进取、追求卓越为宗旨,开展包括登山、远足、攀岩、探洞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已有70余人攀登过雪山,30人有过两次以上高山经验,21人曾达到过7 000米以上的高度。[8](P235)他们凭着平时扎实的素质训练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将北大山鹰社的红旗插到了冰山高峰之上。山鹰社独辟蹊径,使北大的活动文化成为全国高校一道独特的风景。
六、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效果
“大学办学特色必须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大学办学特色的价值必须取决于其对科学发展、最终为社会发展做出的被社会广泛承认的实际贡献的大小。离开这一衡量标准谈大学办学特色,是没有价值的。”[9](P119)作为与大学办学特色有重要关联的大学文化特色也是如此,其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效果是价值之所在。一方面,大学文化特色的价值,取决于其对大学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和人才培养质量。越是有特色的大学文化越是与时代文明同步发展,符合社会先进的生产力、文化和科技发展需求,对大学发展起着正面推进作用,大学文化特色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动力源;越是有特色的大学文化越能培养出既全面发展又具特色或特长的人才。每个大学天然地都应具有自己的文化个性。不同的大学正是凭借自己独特的文化熏陶,培养出一批批带有本校文化印记的毕业生,以适应社会的多种需求。衡量学校是否有特色,归根到底要看培养出的学生是否有特色。因为有什么样的大学文化,出什么样的人才。毕业生是否有特色,是否受社会欢迎,是否在社会上有优势,能否为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是大学文化特色十分重要的体现。另一方面,大学文化特色的价值,取决于对科学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被社会广泛认同的实际贡献。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大学文化特色的价值就越大,特色也就越鲜明。
[1]唐珍名.大学文化与特色兴校 [J].大学教育科学,2004,(2):28.
[2]蔡言厚.文化特色决定大学的发展方向 [J].探索与争鸣,2007,(12):78.
[3]谢作栩.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与张扬 [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5):46.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5]张振学.制度高于一切 [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6.
[6]沙敏.哈佛校训 [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
[7]王冀生.现代大学文化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关成华.北京大学校园文化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