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省际边境区域实施教育创新工程探论
2010-08-15杨吉兴
杨吉兴
(怀化学院人文教育系,湖南怀化418008)
改革开放以来,湘鄂渝黔桂五省际边境区域 (以下简称“五省际边境区域”)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但是与全国许多地区相比,尤其是与东部发达地区比较差距仍然很大,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要求,依然存在着严重不适应的状况。解决五省际边境区域教育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实施教育创新工程。实施教育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宏观的大范围的系统性改革部署和改革方案的实施,也包括微观的小范围的各级各类教育所进行的各项具体改革的落实;不仅包括有形的教育硬件设施如教学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生活用房、其他用房、体育运动场馆、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藏量、实验 (实训)场所、实习 (见习)基地、信息技术等办学条件的改善,还包括无形的教育文化氛围的培育和形成。在具体的教育发展实践中,教育创新涉及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体制创新、教育结构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和创新型教师的培养等方方面面。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五省际边境区域实施教育创新工程的意义、教育结构调整优化和教育资源整合创新等三个问题做一探讨。
一、实施教育创新工程的意义
实施教育创新工程,对于解决五省际边境区域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教育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回答了教育领域里的许多重大问题,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在不同结构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与人的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庞大科学体系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在我国教育实践发展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发展和创新。从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1](P1639)的思想,党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P35)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2](P209)的论断,到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提出素质教育、教育创新的思想,不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将人类社会现有的先进文化知识传授给新一代社会成员,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而这些人才正是实施“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根本保证。可见,教育创新,不是什么标新立异,也不是西方教育思想的照搬照抄,而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直接继承和新的发展。
第二,教育创新是五省际边境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强调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民受教育水平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标志,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必然要求。五省际边境区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离不开区域教育的全面发展进步。而推动区域教育的全面发展进步,关键在创新。人类教育发展到今天,培养人的创造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教育工作最为重要的任务。21世纪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竞争将会更趋激烈,而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要适应国际和地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要求,能够在这种激烈竞争中占有自己应得的一席之地,根本出路在于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和造就大批人才,特别是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思想、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3]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要完成教育这一历史使命,应试教育是无能为力的,必须进行教育创新。这是五省际边境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五省际边境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第三,教育创新是解决五省际边境区域教育发展问题的新出路。改革开放以来,五省际边境区域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全力发展教育事业,使得区域教育发展和变化比过去任何时期都要快,但是相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来说还是显得过于缓慢,区域教育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相对滞后的问题。要解决五省际边境区域教育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关键在于实施教育创新工程。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时代,不断涌现的新知识和新信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日益凸显。随着人类新知识和新信息发展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教育发展目标以及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很多方面都将随之发生变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新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就越来越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因此,教育创新应当成为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和基本特征。而五省际边境区域教育发展要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和要求,解决区域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就不能因循守旧,原地踏步,而必须借助于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的创新来促进区域教育的发展。显然,实施教育创新工程,既是适应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解决五省际边境区域教育发展问题的新出路。
二、重视教育结构调整优化
教育结构的选择优化,是反映教育与经济社会契合水平、教育投入与产出质量的重要标志。“结构是规模的载体,包括了规模的内涵,一个优化的教育结构即是教育规模有效增长的实现;同时,教育结构又是质量的体现。改善教育运行,提高教育增长质量最关键的就是建立一个优化的教育结构。”[4]当前五省际边境区域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结构问题,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教育发展中出现的其他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区域教育本身结构不合理而产生的。区域教育结构不合理,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基础教育、农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等发展严重不足,高等教育质量不高,成为影响和制约区域教育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因此,在五省际边境区域实施教育创新工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结构的调整优化,使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合理。
根据五省际边境区域教育发展的实际,目前区域教育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是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继续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到2005年底,五省际边境区域大部分人口地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发展很不平衡,各地区九年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黔东南自治州、恩施自治州、湘西自治州、三江自治县等部分边远地区和民族地区还没有完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即使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民族地区,其“两基”巩固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五省际边境区域在教育结构调整优化中必须继续加大投入,在人力、财力、物力的安排上优先保证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100.00%,初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50%以上。同时,积极发展学前三年教育,重视发展儿童早期教育,基本建成面向全区适龄儿童和青少年现代基础教育体系。
其次,积极创造条件,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五省际边境区域普通高中教育得到稳步发展,特别是各地区以创办示范性普通高中为契机,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使得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但总体而言,区域普通高中教育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如黔东南自治州的普通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为24.00%,铜仁地区、黔东南自治州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仅为11.00%,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存在较大差距,远不能满足区域内初中毕业生的升学要求。五省际边境区域教育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力争在每个县 (市、区)办好1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若干所普通高中,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满足广大学生的上学要求。
再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五省际边境区域职业教育虽然已有一定办学规模,办学活力有所增强,办学成绩较为显著。但是,五省际边境区域职业教育的总体水平较低,各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规模偏小,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不够灵活,人才培养的数量、结构和质量远不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五省际边境区域在教育结构调整优化中,必须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列为工作重点。一方面,加强各类职业学校基本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加大职业技术培训力度,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职业教育需要。另一方面,强化各级政府统筹职业教育的作用,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优化职业院校布局结构,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促进多元办学格局的形成。
最后,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并重。五省际边境区域高等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总体规模偏小,办学层次不高,综合实力不强,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尤其是区域内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严重滞后,本科院校太少,本科生、研究生招生规模偏小,黔江区和石柱、彭水、酉阳、秀山、三江、龙胜等六个自治县,覆盖356.01万人口的广大区域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普通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的数量、层次、类型、质量上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存在脱钩现象。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并重,是目前五省际边境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一方面,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仍然还需要一个规模扩张、结构优化的过程,大力发展专科教育 (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扩大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规模,提升区域高等教育办学层次,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求,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进一步强化教学质量意识,切实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各种措施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提高教学质量工作落到实处。
三、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创新
教育资源作为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活动中一切可以利用来为教育目的服务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所有相关要素的总和。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在发展教育时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可用于发展教育的资源又十分有限。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广辟教育资源的同时,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教育资源的整合创新和优化配置上,力图以此来达到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目的。所谓教育资源整合,就是“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从入学前培养到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跟踪调查与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国家教育大系统中各子系统集成优化、相互渗透、相互协同、有效控制,并不断从环境获得信息、能量和物质,从而发挥最大效益的创新过程。”[5]教育资源整合是一种创新,它不是对现有教育资源各个构成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重新优化组合的过程。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创新,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之具有新的性质和新的功能,以取得更好的办学效益。
五省际边境区域是一个大多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农村边远地区,自然环境差,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而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严重存在。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资源总量少、缺口大。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五省际边境区域教育投资总量大幅度增加,但相对滞后的区域经济对教育的支撑能力较弱,教育投入水平依然较低,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仍很突出。二是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分配不合理。教育资源不仅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之间分配不合理,而且在各学校之间分配也不合理。教育投资偏向城区的示范性学校,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的薄弱学校教育投资严重不足,造成不同地区公民受教育机会不均等。三是教育资源在学校内部分配不平衡。如在教育事业费的分配构成上,人员经费比例偏大,而公用经费比例过低;在教育基本建设经费的分配构成上,教学场地和实验设备建设经费比例偏高,而学科、专业、课程、师资建设等经费比例过低。四是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低。如学校规模小,师生比偏高,教育场地、教学设备利用率过低,留级率和辍学率高,培养人才学非所用等,造成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不高和浪费的现象。同时,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存在“小而散,零而乱”的学校布局,既增大了教育损耗,又降低了办学效益。因此,五省际边境区域教育资源投入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将是长期存在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五省际边境区域各级政府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必须结合区域实际,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创新和优化配置,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各种合格人才,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一,加强各级各类教育间资源的整合。五省际边境区域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不能满足区域各级各类教育的需求,必须对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创新,使之在各级各类教育间优化配置,这是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教育资源按照什么比例配置到各级各类教育中,即学前教育占多少比例,初等教育占多少比例,中等教育占多少比例,高等教育占多少比例,不能带主观随意性。世界上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教育资源配置的一般规律是当初等教育未普及时,教育资源配置的重点是初等教育;当初等教育基本普及后,配置的重点转向中等教育;当中等教育基本普及后,再转向高等教育。就目前而言,五省际边境区域初等教育尚未完全普及,中等教育中的高中阶段教育正在普及,但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高中教育发展不平衡,其中职业高中教育比较薄弱,而高等教育正在加快发展和提高质量之中。为此,要求区域教育资源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间的配置上要重新整合,适当兼顾,重点放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上,尤其要倾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五省际边境区域各级政府必须转变观念,从建立大教育体系需要出发,重新配置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第二,加强学校内部教育资源的整合。五省际边境区域教育资源在学校内部分配不平衡,造成有限的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不高和浪费现象,必须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内部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学校教育资源配置。首先,要围绕发展目标,优先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将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使之发挥出最大的使用效益。其次,要挖掘自身潜力,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如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多民族聚居等特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教育资源,满足各民族人民不同的教育需求。第三,要加强内部管理,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办学积极性,提倡勤俭节约,减少浪费,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
第三,加强政府投入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五省际边境区域各级政府对教育事业费的投入构成不合理,在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中人员经费所占的比例过大,公用经费少,造成二者比例失调,许多学校正常的教学、教研和科研活动经费得不到保证。必须加强各级政府投入教育资源的整合,确立教育事业费的支出构成中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恰当比例,使学校教育经费构成合理。首先,要继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尤其是增加公用经费投入,使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不低于人员经费的增长速度,做到教育经费、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同步增长。其次,对学校的一些专项开支由财政部门另拨专款,如离退休人员经费、各种补助等,同教育事业费分开。第三,要通过改革和加强内部管理,精简非教学人员,压缩人员经费,从而保证公用经费的恰当比例。
第四,加强高校、研究所、企业、社区等教育资源的整合。整合高校、研究所、企业、社区等教育资源,这是拓展教育外延的重要形式,也是我国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是学科发展的前沿阵地,有大批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验的科研人才,研究院所是开发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主战场,企业是科学研究应用的实验区和人才就业基地,社区是社会成员学习、工作、生活的基本场所,在教育发展过程中都有各自的优势,能发挥各自的重要作用。五省际边境区域教育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积极进行高校、研究所、企业、社区等教育资源的整合,加强校、所、企、区等的联系和合作,如成立校、所、企、区教育联合体、科研联合体、社区学院、教学科研基地和实习基地等,建立教学、科研、服务一体化服务体系,进行教育综合改革或合作办学,以充分调动各自办学积极性,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互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 (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在接见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部分院士和外籍院士时的讲话 [N].人民日报,1998-08-11.
[4]孟祥君.结构优化:实现教育“两个转变”的关键之一 [N].中国教育报,1996-05-11.
[5]魏铁进.论我国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创新 [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