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名寰宇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三苏祠馆藏《东坡笠屐图》研究
2010-08-15徐晓洪
徐晓洪
(四川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陈列研究部,四川眉山620010)
千古风流名寰宇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三苏祠馆藏《东坡笠屐图》研究
徐晓洪
(四川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陈列研究部,四川眉山620010)
东坡笠屐故事作为绘画题材,成为《东坡笠屐图》,繁而不衰,为历代画家所喜爱,其中不乏赫赫有名的大家。他们或工笔淡彩或白描抑或是写意表性,又有兼工带写,来表现苏东坡的闲散与野逸,笠屐故事已成为传统绘画题材上的一大亮点。在三苏祠博物馆的馆藏中就有木板刻画、拓片、砚台线刻图及画家的手笔《东坡笠屐图》共计10余幅,现对笠屐图的背景、鉴析题跋、分类以及笠屐图广泛流传的原因进行系统研究,以扬东坡之韵事,传东坡之旷达情怀。
笠屐故事;东坡笠屐图;三苏祠博物馆;东坡韵事
一、东坡笠屐故事
要讨论《笠屐图》,首先要把东坡笠屐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宋代费《梁溪漫志》载“:东坡在儋耳,一日过黎子云,遇雨,乃从农家借笠戴之,著屐而归。妇人小儿相随争笑,邑犬群吠。”又有宋张瑞义《贵耳集》载“:东坡在儋耳,无书可读,黎子家有柳文数册,尽日玩诵,一日遇雨,借笠屐而归。”黎子云是海南儋州的一个秀才,由于北宋时这里文化生产落后,象黎这样有文化的人十分罕见,并且家藏柳宗元文集,苏轼以之为友,缘由可见。黎家藏有书本,东坡去访问阅读,归家的时候途中遇到了大雨,因此不得不到农家去借来笠和木屐以便回家。但是木屐是广州、福建、海南一带流行的装备(因为这些地方天气热而且雨水多,穿木屐可以得凉,走路还可防水),苏轼首次穿木屐走路自然不适应,因此像鸭子一样左摇右摆的,不仅让所见的妇女儿童感觉滑稽好笑,就连狗见了也不禁随之吠叫。从此故事可见东坡之风流!了解笠屐故事后,我们再来简单鉴析一下三苏祠馆藏《东坡笠屐图》。
二、三苏祠馆藏笠屐图鉴析及其题跋
1.清费以耕绘《东坡先生笠屐图》(国家三级文物),扇面,兼工带写,淡墨烘染、浅绛设色。画面把东坡置于山林之中,东坡弯腰,右手拄杖,左手拎起长袍,在山路上行进,神情比较萧逸。图右上方跋文,文曰“坡翁尝山行过雨,觅得田家笠屐而归,人望之惊呀,为神仙中人云。辛酉九日,仿华秋岳画意于海上。子伊二兄大人雅正,馀伯费以耕。”
2.清子芾氏绘《东坡先生笠屐图》(国家三级文物),立轴,工笔,浅绛设色。图中无任何背景,东坡腰微弯,手拎长袍,不拄杖。跋文“东坡先生笠屐图,水外史子芾氏作于沁浒。”
3.潘振镛绘《东坡先生笠屐图》(国家三级文物),立轴,工笔,淡彩。图中无背景,东坡弯腰,双手拎长袍走路,行进稍艰。跋文“东坡先生笠屐像,庚辰冬日长洲尤求写。光绪戊甲蒲夏秀水潘振镛雅声氏临。”
4.清沈燧绘《东坡先生笠屐图》(国家三级文物),兼工带写施淡彩。置东坡于山涧之中,东坡右手拄杖,左手拎衣,回首与书僮交流。书僮背上背书3函,不着雨具。跋文“东坡先生笠屐图,丙辰秋九月馥岩沈燧画于上。”
5.清张廷济绘《东坡先生笠屐图》(国家三级文物),立轴,白描淡墨。图中无背景,东坡作正面描绘,双手拎衣,行进中略艰。跋文“先生谪居儋耳时,村行遇雨,从田家借笠屐行归,村童聚笑,野犬群吠。先生曰‘:笑所乖也,吠所怪也。’道光十年庚寅十二月六日,气候甚暖,对盆梅水仙花书此。叔未张廷济时年六十三岁。”
6.现代姚石倩绘《东坡先生笠屐图》(国家三级文物),立轴,写意。图中无背景,身体前倾,双手拎衣。跋文“东坡先生笠屐图,瘿瓢有此本偶抚之,八三叟姚石倩。”
7.当代蔡筱明绘《东坡先生笠屐图》(国家三级文物)》,中堂,工笔淡彩设色。图中无背景,东坡作侧面描绘,双手拎衣,行进中泰然自若。跋文如下:
(1)“黎子云昌化军人也,城南有载酒堂,东坡在儋耳,一日访之遇雨,从农家借笠着屐而归,妇女小儿相随,争笑,群犬益吠,故作此图而传好事者。”
(3)“东坡先(生)笠屐图。余昔临自旧摹钱舜举本。钱原作存否不明。砚第蔡筱明复制斯图,余原题为三苏博物馆纪念苏东坡诞生九百五十周年盛会,结墨缘。一九八六年丙寅秋日,俞子才识于睫巢。”
(4)“从来泾渭不同波,得贬黎中幸已多,莫把丹青论笠屐,文章千载一东坡。张光弼。”
(5)“眉山降祥,俊杰式章,琳琅金薤,紫薇玉堂,罗浮苍苍,赤壁茫茫,流风馀韵,百世不忘。方外张雨。”
(6)“以一身而钟天地之秀,以一心而涵造化之功,宋朝青轶后学有宗堂,堂遗像凛凛清风,若夫雪堂之于赤壁之乐,所以寄一时之迹也。草庐关澄”
(7)“丙寅寒露蔡筱明临绩于露香书屋。景立三年望,赐进士钱选舜举画。”
(8)张大千绘东坡笠屐图,蜀锦制品,真品藏于四川省博物院。图中无背景,东坡直立,右手拄杖,左手上扬,泰然自若。
(9)赵蕴玉临张大千东坡笠屐图,中堂,兼工带写,淡墨渲染。图内容同张大千绘。
(10)清木刻仇英绘东坡笠屐图(国家三级文物)。无背景,东坡腰微弯,双手拎衣,侧面向左。铁线小篆题跋“东坡先生笠屐图”。
(11)清木刻东坡笠屐图(国家三级文物)。无背景,东坡头微倾,右手拄杖,左手拎衣,神情泰然。图画正上方隶书题“东坡笠屐图”。
(12)唐寅绘东坡笠屐图拓片。此画无背景,东坡似坐,双手拎衣,面带微笑,篆书题跋“:东坡先生笠屐图”。
(13、14)清代东坡笠屐图砚台(国家二级文物)。图中无背景,东坡双手拎长袍,腰微弯,神情淡然。篆书跋文文曰“:宋漫堂尚书刻施注苏诗,摹元人所绘东坡先生笠屐图于卷端,上题云‘:东坡一日访黎子云,途中值雨,于农家假笠木屐,戴履而归,妇人小儿,相随争笑,邑犬争吠。东坡曰‘:笑所乖也,吠所怪也,觉坡仙潇洒出尘之致,六百余年后,犹可想见,先生元符初居儋耳,与诸黎游无间,值雨笠屐,不载年谱,当与春梦婆同为海外逸事。此砚旁有先生铭,因重抚其像,以识向往。周树堂题。”
三、笠屐图的分类研究
上面简要鉴析了三苏祠博物馆馆藏的10余幅《东坡笠屐图》作品,每位艺术家按照自己心目中的东坡形象进行创造,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拄杖的,有没有拄杖的,有双手拎衣的,也有单手拎衣的,有戴圆顶笠的,有戴方顶笠的,有只画东坡的,也有画点景的,有刻画东坡正面的,也有刻画侧面的,东坡所穿的木屐也是五花八门,从各个方面尽画家之能事来表现东坡的逸趣。如此众多的版本可谓琳琅满目,因此要更好的研究把握东坡笠屐图,笔者以为对图像进行分类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具有重大价值的。韩国强先生在《苏东坡在儋州》一书中指出“现在见到的宋元明清《东坡笠屐图》共有八个版本,大至分为三种类型:一弯腰型。腰微弯,两手提袍。二、腰挺直,手握拐杖。三、站立,侧视捋须。”[1]从划分的标准来看韩先生显然是从图像学的图式构成标准来划分的。如果参照三苏祠馆藏的笠屐图,笔者以为这样的三类划分不免局促,并不能囊括笠屐图的全部。下面就东坡笠屐图分类问题提出个人意见,望方家指正。笔者也曾把三苏祠馆藏的笠屐图,以及所见的笠屐图进行了划分:一、拄杖类。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是一手拄杖一手拎衣,另一种是一手拄杖另一只手不拎衣;二、双手拎衣型;三:点景型;这类有环境的点景也有家僮的点景。四:腰直型。对于以上的划分方法,还是很欠缺,因为不能囊括诸多笠屐图的图式构成,比如第一类与第四类有交叉现象,那么如何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分类困境,以便更好的认识图像的本质以及窥见艺术家的心境呢?首先有必要推想一下当时的情景:从妇孺啼笑,狗子吠叫来看东坡走路一定是很不稳当的,也就是摇摇摆摆的,既然是摇摆的,拄杖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是又不排除开始不拄杖后来又拄杖的情形,依笔者看既然能传以好事者,东坡的滑稽风流当以不拄杖为佳。还有就是东坡在摇摆中行进,显然是比较艰难的,面部表情当稍艰。经过良久的思考,笔者从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角度,从而打破局限于图式构成的分类方法。可划分为:现实型:笔者以为现实就是没有经过艺术化处理,尽量再现东坡当时笠屐的情况;艺术型 :在现实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把东坡行进中的困难表现得闲庭信步,大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高亢与放达。重在表现苏轼在逆境中的乐观旷达的精神,如张大千的笠屐图把东坡那种萧然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完全没有东坡在雨中艰难行进的感觉。还有费以耕的题跋:“为神仙中人云”更是把东坡看成是神仙,宛然自在,显然是一种艺术化的想象而已!3、现实艺术折中型:既能再现东坡笠屐的现实,但又不全是现实的再现,已经部分脱离了现实。如潘振镛绘《东坡先生笠屐图》把东坡行进中的艰难表现出来了,但是东坡所穿的木屐像现今的筒靴一般,与现实的木屐是不相符的。因而是艺术与现实的结合。
四、笠屐图的生存状况考辨
东坡笠屐图流传很广,上面已经谈及,那么历朝历代究竟有哪些画家画过东坡笠屐图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价值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三苏祠馆藏笠屐图以及一些散碎的记载试图进行考辨,以便弄清楚笠屐图的生存状况,显示东坡笠屐韵事的广泛影响力。
宋代:
周少隐,从蔡筱明绘《东坡先生笠屐图》的题跋“谁能唤起王摩诘,画作东坡戴笠图”可知周少隐是画过笠屐图的。还有人认为周氏是最早画笠屐图的人,是否如此呢?据《梁溪漫志》载宋代周少隐语“今日亦有画此者,然多俗笔也。”文句中的“画此者”指的是东坡笠屐图。那么从“亦”字可以看出笠屐图的滥觞者并不是周少隐,在他之前已经有很多人画了。按照他的话说,就是这些笠屐图比较俗气而已。
元代:
任仁发,张大千的笠屐图题跋“:东坡先生笠屐图仿元代任子明笔。”
钱选,从当代蔡筱明绘《东坡先生笠屐图》的题跋:“余昔临自旧摹钱舜举本(上面已经提及)”其中的钱舜举指的是南宋末至元初的著名花鸟画家钱选,当时与高克恭齐名。
张雨,张雨乃元代僧人画家,其画以淡彩见长,善画石木,用笔古雅,尤善以败笔点缀石木人物,颇有意韵。张氏见过笠屐图,而且颇有喜爱之情,想必也画过笠屐图。
明代:
朱之藩,上面已经提及,明代万历年状元,工绘画。
唐寅,作东坡笠屐图,前面已经提及。
尤求,从潘振镛绘《东坡先生笠屐图》的题跋“庚辰冬日长洲尤求写”可知。尤求,明代大画家,字子求,号凤丘(一作凤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移居太仓。工写山水,兼善人物,学刘松年、钱舜举,而精妙不及。画仕女,师法仇英以名世,世所谓仇英之后劲也。仇英,也画有笠屐图,从三苏祠馆藏可以看到。笔者还曾见到画面上有大学者朱彝尊,还有皇家成亲王的题跋的仇英所绘的笠屐图。以上画家中唐寅、仇英是赫赫有名的“明四家”之二。
曾鲸,也曾画笠屐图。曾鲸,中国明代画家,字波臣,创“波臣画派”,福建莆田人,擅长人物画。
清代:
黄慎,从姚石倩绘《东坡先生笠屐图》的跋文“东坡先生笠屐图,瘿瓢有此本偶抚之,八三叟姚石倩。”可知扬州八怪的大画家瘿瓢也曾画过此图。瘿瓢即是黄慎。
华岩,费以耕的题跋“辛酉九日,仿华秋岳画意于海上。”可知。华岩,清代著名画家。字秋岳,一字空尘,号新罗山人,又号白沙道人,离垢居士,东园生,布衣生。福建临汀人,侨寓扬州。工诗善画、山水、花鸟、人物皆精,尤以人物见长,随意点染,无不佳妙。
费以耕,字馀伯,乌程(今浙江吴兴)人,清代著名侍女画家费丹旭长子。其画承家学,仕女幽静,兼工花鸟,在画坛上有较高的声誉。
子芾氏,几不可考,望方家指教。
沈燧,字馥岩,嘉兴人,工人物,师法同邑潘雅声,工侍女,所作仕女温雅娇媚,与潘氏无二致,所作笔法、设色、格调都几可乱真。
张廷济(1768—1848),清代金石学家、书法家。原名汝林,字顺安,号叔未,一字说舟,又字作田,又号海岳庵门下弟子,晚号眉寿老人,浙江嘉兴新篁人。嘉庆三年(一七九八)解元,以后几次会试未中,遂家居从事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善书画,能篆、隶,精行、楷,初规摹钟繇、王羲之,五十后出入颜真卿、欧阳询间,晚年兼法米芾,草隶为当时第一流。游戏作梅,颇多古趣。
宋漫堂,清代尚书,从三苏祠馆藏砚台篆书题刻“宋漫堂尚书刻施注苏诗,摹元人绘东坡先生笠屐图于卷端上……”可知宋漫堂画过笠屐图,而且是临摹元人的作品。
周树堂,从笠屐图砚台“此砚旁有先生铭,因重抚其像,以识向往,”题跋,可见周氏重抚其像,即是重摹笠屐图之意,可知他曾画笠屐图。周树堂,清道光年间梓潼知县,工画。
近现代:东坡笠屐图在近现代所见的颇多。除张大千外,还有程十发、李耕、蔡筱明、姚石倩、刘国辉、陆祝、赵蕴玉、刘旦宅、王若兰等著名画家。
从以上的分析考辨可见笠屐图的巨大的影响力与流传的广泛性,实乃不凡。
五、笠屐图广传原由探究
那么苏东坡笠屐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流行题材呢,下面简要的分析一下原因。
首先基于苏轼在文学、诗词、文赋、书画以及政治上的影响力,也即我们现今所谓的“名人效应”。作为唐宋八大家的苏轼,他是历史上的全才、奇才,很多领域甚至科学领域(发明秧马、建造广州饮水工程、打井以及医药养生)都有涉猎而且相当精通。他历任兵部尚书、端明殿侍读、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礼部尚书等,因此声望很大,从北宋就开始凸显出来。尤其是文学与书法成就对其后的历朝历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书法以“苏、黄、米、蔡”的地位跻身宋四家之首。文学上单就《赤壁赋》让多少迁客骚人为之倾情,成为历代书法家所书写的对象,如大书法家文征明、祝枝山、陈道复等都曾书写过该赋。在词的创作上苏轼一改五代“花间词”的缠绵悱恻开创出豪迈雄风的“豪放词”。按照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苏轼有非常的名气,即“名人效应”。应该说当时戴笠穿屐的人数以千记,唯独东坡一人之笠屐故事传为佳话,东坡的名望地位功数当头。如果换为无名望的小卒,就不会有如此多的笠屐图出现在历朝历代了。
其次东坡笠屐故事的野逸与文人志趣的契合。中国文人雅士都崇尚野逸,以快性情。而高举中国传统绘画的画家几乎又都是传统文人,这就为东坡笠屐故事成为传统绘画题材提供了土壤。像两晋南朝阮籍的“醉”、嵇康的“锻”、谢安的“高卧东山”、陶潜“躬耕田园”、陶弘景的炼丹修道、宗炳的醉心山水,等等,都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我们从历代文人画家的作品可以看出,比如倪云林画里有草棚、蓑笠鱼翁的形象,这些形象最能折射文人画家的情怀: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苏东坡的这种头戴竹笠,脚穿木屐恰恰与画家想象中的野逸性相合,所以理所当然成为画家们热捧的对象。
最后笠屐图是苏轼旷达节操的体现。苏轼在儋州他是一个“有罪”之臣,他的衣食住行都十分困难:“饮食百物艰难。”[3]1840,“凡养生具十无八九。”[3]2562“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3]1627《和陶怨诗示庞邓》中有“如今破茅屋,一夕或三迁。风雨睡不知,黄叶满枕前。”[3]2271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苏东坡还修建“载酒堂”,积极的兴办教育,发展生产、改变当地陋习,表现出东坡的乐观与积极,并未因贬斥而忧闷,而是做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实为后人做出了人生表率。“应该看到,东坡流放到海南当然是很痛苦的,是一个灾难的时期。但是他用名士的态度、旷达的胸怀,超越了、化解了他的精神上的痛苦。历代受到不平待遇和人生挫折的文人,都面临怎么样去调整他们的心理的难题,他们寻找到东坡,戴笠著屐从容穿越风雨的名士态度,有他的高明之处。”[6]
总的说来,笠屐图既是东坡人格魅力的展现,文人雅士的理想寄寓,老百姓的拥拜典范,加上苏轼的盛名远扬四者共同促成了东坡笠屐图的广泛流传。
[1]韩国强.苏东坡在儋州[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61.
[2]东坡书传.五子之歌第三[Z].
[3]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杨义.文学的文化学和图志学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
Flyover Celebrity with Poor Living Environment——“Su Shi Li clog map”Collected in Su Temple Museaum
XU Xiao-hong
(Sichuan Meishan Su Temple Museum Displays Research,Meishan620010Sichuan)
The story of Su Shi Li clog as painting subjects is”Su Shi Li clog map”,complicated but not bad, loved by artists for the ages and many of them are famous people.They use light color or line drawing or use fine brushwork impressionistic form to show the idle and wild personality of Su Shi Li clog,which has become a bright spot on the traditional painting subject.In Su Temple museums there are wooden characterization,rubbings,ink stones engraved line drawings and the artist’s handwriting.”Su Shi Li clog map”totaled more than 10 pieces.Now the background of Li clog map,inscriptions,classification and widespread reasons of Li clog have been studied systematically in order to carry forward Dongpo’s romances and expand his broad-minded sentiments.
Li clog story;Dongpo Li clog map;Su Temple Museum;Dongpo romance
G264
A
1672-1047(2010)05-0001-05
10.3969/j.issn.1672-1047.2010.05.01
[责任审校:郭杏芳]
2010-07-27
徐晓洪,男,助理馆员,四川大学古代美术品鉴赏与研究专业硕士。E-mail:xuxiaohong98024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