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10-08-15王彦飞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年10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资金金融

□文/王彦飞

一、资金供给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一)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激增。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资金需求变化呈现出“五多”趋势。①传统种植、养殖业资金需求较多。以养鸡业为例,修建鸡舍、购买鸡雏、饲料等所需的流动资金较多而且集中;②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化资金需求增多。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优质瓜菜、特色林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呈现出规模化、区域化的发展趋势,对信贷资金需求也逐步增多。例如:江苏省沭阳县已建成特色瓜菜、食用菌等生产基地10个,复种面积达60万亩,总产量160万吨,年产值10亿元;③农户购置大中型农业机具的资金需求越来越多。近年来,农业机械化程度愈来愈高,农用机械价值较高,使用集中,多数农户在购买时需贷款支持;④个体工商大户资金需求呈上升势头。目前,许多商品批发商、零售商的资金需求越来越旺盛;⑤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势头较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一大批产品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迅速崛起。由于处于创业初期,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呈快速上升势头。另外,为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公路建设和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大量资金,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化发展需要资金,还有农村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资金需求。

(二)农村资金供给相对匮乏。农村的资金需求高速增长,然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农村的资金供给表现出来的不足。一方面1995~2002年间农村资金净供给量由1,549.6亿元上升至8,165.0亿元,但仍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资金需求,农村资金需求由1995年的13,226.6亿元上升至2002年的26,524.3亿元,供求缺口由11,677.0亿元扩大至18,359.3亿元。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较为严重的资金供不应求状况;另一方面目前农村金融体系面临着较严重的资金流失。农村金融市场上贷款增速低于存款增速,存贷差日益扩大,资金从农业大量流向非农产业。据人民银行调查显示,2005年末,县及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8,953亿元,贷款余额 38,825亿元,存贷差高达30,128亿元,其中大部分资金从农业大量流向非农产业。农村资金的持续流出,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

(一)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功能弱化。由于农业具有弱势产业的性质,因此世界各国政府一般都设立农业领域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以进行农业生产性投资和流通性融资。生产性投资包括扶植农业技术开发、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大型水利工程、灌溉工程、农田改造以及退耕还林等)、农作物生产的直接投资(如国家在一些大型农场进行直接投资)等,这些投资主要是生产性的长期投资,弥补了农业领域长期投资和生产性投资不足的问题。流通性融资主要用于国家的农产品收购和流通领域,这种融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为保障本国的农产品供应和粮食安全而进行的。而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随着农村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发展银行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资金来源有限。向中央银行再贷款是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占全部资金来源的80%左右。这就说明农业发展银行在经营上还不能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从而在根本上还谈不上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②政策性金融支农功能单一。农业发展银行的作用仅限于加强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封闭管理,也就是说,被固定在农村经济的流通领域,而在农村经济的生产领域中就不见了农业发展银行的影子。

(二)农业银行开始走商业化道路。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相悖,农业银行将农业资金从农业转向工商业,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以获取高额回报。农业银行对农业服务的功能减弱表现为:农业银行分支机构向城市收缩,设在乡镇的分支机构被大量撤并,中国农业银行在许多乡镇及以下地区很少有分支机构;为了控制风险,在信贷管理权限上大多采取上收一级的管理办法,县级以下机构基本上仅有发放5万元以下本行存单质押贷款权,除发放部分农业开发和扶贫贷款外,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大幅度下降。

(三)农村信用合作社历史包袱重,效率低下,有“非农化”倾向。绝大多数信用社是在原信用社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历年来的亏损较严重。在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农村信用社是唯一的正规金融组织,独享农村金融资源,垄断性经营存在,必然会降低工作效率,妨碍农村经济发展。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商业倾向使得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向收益相对高的城镇、大企业或非农企业流动,真正需要资金贷款的农户难以得到金融支持,农村信用社离农民越来越远。

(四)邮政储蓄机构加剧了农村资金的外流。农村邮政储蓄客观上活跃了农村经济,但存在着严重的制度缺陷。在业务上只吸收存款,把储蓄资金转存入中央银行,以转存利率与吸储利率差额作为其收益来源。2006年初,储蓄余额达14,131.9万元,其中65%左右来自县及县以下地区,乡镇及其所辖地区占34%左右,这些资金通过以上存方式流出农村市场,使本来就紧张而缺乏的农村资金供给市场更加恶化,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政府对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管制过度。我国民间金融由于国家对金融资源的严格控制和缺乏相应法律等原因一直得不到政府的承认,只能在边缘地位生存发展。这大大限制了民间金融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并导致民间金融走向两种归宿:一种是消亡;另一种是地下金融状态。政府过度管制的结果:一方面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加剧了供给短缺;另一方面偏离了均衡价格,导致了供给的高价。从而,实际出现的现象是管制越严,地下金融就越活跃,农村金融市场的秩序就越混乱。

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

金融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区域的软环境和文明程度,而且也直接影响到该经济体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讲,金融生态环境就是竞争力。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金融、经济的发展程度。本文所说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指与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相关联的所有因素及其他机构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动态的、均衡的系统。我国当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农村金融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一)农村资本市场不发达。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融资方式主要是间接融资,缺乏以直接融资为特点的资本市场。目前,发展大中型农业类企业急需大量资金,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贷款是无法满足的。对于农业类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以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股票在资本市场筹资,把一部分城市居民手中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汇小成大,引入农业领域,用这些资金来推动农业发展的前景将是不可低估的。

资本市场的首要功能是筹资功能,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应是目前企业最重要的筹资途径。然而,我国资本市场上农业类的上市公司数量却十分少,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基础地位极不相称。截止到2006年3月我国国内证券市场农业板块上市公司(包括农业、农药及其他与农业关系较密切的公司)共55家,占国内上市公司总数的3.99%。这说明农业、农村通过股票市场筹集资金的力量薄弱,而债券市场由于发展较慢,发行债券的农业类企业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我国农村资本市场不发达,农业类企业很难通过农村资本市场筹集到所需资金。

(二)农业保险机制不健全。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实现农业产业化,确保农业稳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保险业保驾护航。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一直处于日益萎缩的局面。相关数据还表明,我国农业保险赔付率不断上升,2003年达到93.1%,大大高于保险界公认的70%的临界点。高赔付率、高风险,加上保费收入减少,使农业保险经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相关的农业保险,而我国农业目前仍然主要依靠两种传统的农业风险保障途径:民政主管的灾害救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进的农业保险。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灾害救济的手续繁杂、面窄、水平低、且难以监管;(2)农业保险的承保率低下、高赔付率、经营亏损严重。但从我国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措施上看,缺乏对保险公司涉农保险的财政补贴和农业保险的再保险制度,虽然国家较早给予对农业保险免征营业税的优惠,但与高赔付率的风险相比根本微不足道。

(三)行政力量干预农村金融活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是一个权力部门和管理部门,更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部门,它的职能定位和根本宗旨是提供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当前,一些农村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乡村政府尚未切实转换服务理念,未能正确定位其职能,实践中不能主导当地农村金融生态建设。更有甚者,基层政府行政直接或间接干预农村金融的现象普遍存在。实际中,政府介入不仅是间接的(打招呼贷款、提供政府担保等),更有直接强行与金融机构发生借贷关系,占用大量贷款资金进行非财政性运作,使得原本有限的农村资金更加紧张,影响了农村金融的正常发展。

(四)农村法制环境缺乏,征信体系建设滞后。在农村,法制环境建设刚刚起步,很多方面在法律上仍然是空白,法制环境欠缺主要表现为:有些县乡政府的法制意识不强,存在行政干预法律、以权代法的现象;执法部门未能主动调查农村贷款欺诈行为、恶意逃债行为,遏制和制裁金融诈骗和逃债行为的力度不够,金融案件的执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农贷企业和贷款农户,缺乏金融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影响其守法的程度。“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农村法制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顽疾,这样的法制环境必然导致的金融债权难以受到保护。

农村征信系统建设发展缓慢,缺乏一个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金融机构难以获取客户的真实信用状况,并作出准确的信贷决策。在农村,逃债现象还比较严重,但失信惩罚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缺乏对债务人违约的制约。征信体系的欠缺,导致贷款人信用意识和信用观念淡薄,失信行为时有发生,道德风险加剧,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造成极其不利的冲击。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导致农村金融边缘化,农村金融相对于国家金融的发展主流被严重削弱,其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难以发挥好支持农村经济的主力作用。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资金金融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君唯康的金融梦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