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无政府主义
——二十世纪初的“乌托邦”

2010-08-15张志怀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乌托邦思潮

张志怀

(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中国无政府主义
——二十世纪初的“乌托邦”

张志怀

(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近代中国各种思潮风起云涌,而无政府主义思潮则是其中颇为引人注目,并发生重大影响的一种。无政府主义主要反映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封建制剥削压迫的反抗,在本质上是一种空想社会主义。虽然它历史地起到了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但由于其自身显露的肤浅性、空想色彩等种种弊端,五四后,当更多的思潮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传入国门并吸引了更多知识分子后,它最终也只能在中国的国土上走向衰落,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乌有之乡”。

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乌托邦

一、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

民国建立以后,知识分子基于对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理想国家的追求,如饥似渴的汲取和探讨西方现代各种社会思想,其中无政府主义以其独特的魅力颇受青睐,成为当时极为活跃的一股社会思潮。

无政府主义旧译作“安那其主义”,这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潮,盛行于19世纪后半期的欧洲。其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施蒂纳尔、法国的蒲鲁东和俄国的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等人。蒲鲁东在其所著的《什么是财产》一书中首先提出“无政府主义”的概念;施蒂纳尔和蒲鲁东提出了无政府主义的主要原则;巴枯宁使无政府主义成为一种政治思潮;克鲁泡特金则主张所谓的共产主义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把无政府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综合起来看,无政府主义的基本主张是:反对一切权力和权威,否认一切国家政权和社会组织形式;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要求建立无命令、无权利、无服从与无制裁的“无政府”社会。至于如何使之得到实现,无政府主义者们各有其说。

对于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活动情况,学界有着不同的意见,但大部分学者都认可四个阶段的划分:

第一阶段(1901~1911),是无政府主义在国外留学生中传播的阶段。1907以前,梁启超章炳麟等把无政府主义作为反对清政府的一种手段加以宣传。在中国首先打出无政府主义旗号的是吴稚晖,刘师培等人。1907年6月,中国留学生刘师培、张继、何震等人模仿日本无政府党,组织了“以无政府主义为目的”的“社会主义讲习所”,出版了《天义报》和《衡报》。与此同时,在巴黎的吴稚晖、张静江、李石曾等人则组织了“新世纪社”,出版《新世纪》周刊,介绍巴枯宁、克鲁泡特金、蒲鲁东等人的学说,报道社会党和无政府党的活动情况,提倡颠覆一切强权的“社会革命”,至此,无政府主义在中国形成独立的政治派别。

第二阶段(1912~1917),是无政府主义在国内比较系统的理论传播阶段。这一阶段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是刘师复。1912年,刘师复在广州进行了颇有影响的两项组织活动:一是成立“晦鸣学社”,出版了《晦鸣录》(后改为《民声》),发表了《无政府共产主义同志社宣言书》,制订了无政府主义的行动纲领—《无政府共产党之目的和手段》。另一项组织活动则是聚约同人成立了取名为“心社”的组织,制定了“不婚姻”、“不入政党”、“不作官吏”……等等戒规,这些诫律显然已超出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修身养性的说教,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在刘师复的活动影响下,常熟、南京、上海、苏州、广州等地出现了一批无政府组织。无政府主义的影响范围也扩及到一些地区的手工业工人中,如广州的“理发工会”和“茶居工会”等。刘师复也因在中国无政府主义传播史上的突出地位,被后来的信徒们奉为楷模,视其为“中国的蒲鲁东”。

第三阶段(1918~1923),是无政府主义在中国广泛流行及分化阶段。全国各地都有无政府主义的团体和刊物,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出现90多个团体,70多种刊物。根据各个团体及刊物的政治主张,这一时期无政府主义大致有三派:无政府共产主义派、无政府个人主义派、无政府工团主义派。黄凌霜、朱谦之、和郑佩刚分别是这三派的主要代表。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展开了论争,无政府主义随着在理论上被批驳及实践中受挫开始分化。

第四阶段(1924~1927),是中国无政府主义开始衰落的阶段。在这一时期,特别是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无政府主义队伍严重分化,无政府主义作为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在理论上、实践上和组织上彻底破产。1927年后,中国仍有无政府主义者在活动,但已属个别现象。

二、中国无政府主义的生存土壤

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流行一时,尤其是在近现代之交的知识分子思想中占据了极为重要位置,自然这并非是偶然的,这说明在当时的中国有其一定的生存空间。

首先,当时中国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小资产阶级,它成为无政府主义流传的深厚基础。从世界范围看,无政府主义产生和流行的国家,如19世纪初期,中期的法国和俄国,都是一些人口比例中小资产阶级成分较大的国家。其资本主义还不甚发达,农业和个体性质的经营展有很大比重,而无政府主义的思想代表的正是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理想。

其次,从中国传统思想来看,也具有认同无政府主义的文化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知识界兴起的“中体西用”、“西学中源”等学说,习惯于把西方舶来的一些思想主张套上“古已有之”的范式。于是在无政府主义者的思想传播教程中,儒家的“人性本善”说、老庄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思想以及古人早已向往的“大同思想”等都被视为无政府主义学说的源泉。像老庄就曾被奉为无政府主义之先祖。有的知识分子甚至还试图将无政府主义与儒、佛、基督教等杂糅在一起,认为无政府主义“复天然自由,去人为束缚为独一不二之宗旨,其兴味已直与佛氏涅槃、孔氏太平、耶稣天国无异议”。诸如此类的寻根式探讨虽难免有生搬硬套之嫌,但确在一定程度上挖掘了中国“乌托邦”理想的古老传统。既给当时国人造成“古已有之”,“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打通了接纳西方思想的心理与情感的障碍,同时也体现了这一理想所具有的进步性与凝聚力。

最后,无政府主义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传播主体—进步的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时分不开的。有的学者指出,从最初的留日学生,《天义报》,一直到“五四”时期,不仅宣传无政府主义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分子,而且其影响层面也主要在知识分子圈子里。这一社会阶层的脾性容易急躁盲动。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具备相应的知识条件,铸就了他们实现敏锐、敢言人之不敢言、行人之不敢行的长处。但脱离实践,有带给他们不切实际,异想天开的弱症。他们憎恶黑暗现实,渴望光明降临,但又无科学的世界观作指导;他们耳闻目睹中国社会一次次改良、革命的失败,追求强烈刺激的剧烈行动但又无耐心做长期的准备。因此,当他们急切寻求改造中国的道路时,面对蜂拥而至的各种社会思潮,表现出一种饥不择食的心态。什么主义急功近利、什么主张响亮过瘾就接受什么。他们凭借满腔热情,最大限度地猎取摄入他们认为时髦的思想和主义,无政府主义正填补了他们的思想饥渴。它挑战强权的勇敢,对平等社会的遐想,最适合一般知识分子的口味和脾性。无政府主义的主张在那时的中国国土上生根发芽,也不足为怪了。

三、二十世纪初的乌托邦

根据上述无政府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状况,也就不难对它在民国初期这个特殊时期的历史作用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应当说,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还未全面开始传播以前,无政府主义对近代中国社会还是有某些积极作用的。

首先,从其对传统思想尤其对儒家思想的态度看,在二十世纪初激荡的革命思潮中,无政府主义的政治文化主张可以说是最为激进的,而且它将政治激进与文化激进集于一身,更具冲击力。他们公开打出“排孔”口号,提倡反孔的“孔丘之革命”,更有甚者主张“杀尽孔孟之徒,使人人各现其真性,无复有伪道德者之迹”。他们不仅将孔教视为造成专制社会的罪魁祸首,而且将其与道德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破天荒地打出“孔丘之革命”的启蒙呐喊,实为“五四”打倒孔家店进行伦理革命的先声。

其次,无政府主义的主张所涉及到的思想层面也几乎囊括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五四”先驱们所关注的全部问题。他们将“三纲”喻为“,三网”,言其“实乃后世专制帝王之所以网民也”,他们提倡科学,指出“科学者,进化之利器也,迷信者,思想之桎梏也”,这种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思想自由与社会进化之精神几乎与五四启蒙运动的思想如出一辙。这些充分体现时代潮流的思想因素对后来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第三,民国初的无政府知识分子还有一个明显特点,即他们普遍注重对下层民众的宣传,具有强烈的启蒙意识。与此同时,他们还将思想家、宣传家、实践家集于一身,既进行思想启蒙,又为此理想奔走呼号,将其落实到行动上。这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上面谈了些无政府主义的积极影响,如果说在民国初这个特殊时期无政府主义历史地起到了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那么到了“五四”时期,当更多的思潮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传入国门并吸引力更多的知识分子后,其理论上的肤浅空想色彩就日益暴露出来。他们坚持自己的不妥协性,他们拒绝一切过渡性的选择,像所有的乌托邦一样,无政府主义在道德上也许是“福地乐土”,而在实践上,它确是“乌有之乡”。因此,它的最终衰落也是历史地必然!

[1]吴雁南.中国近代社会思潮[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高瑞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胡绳武,金冲及.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5]张光芒.启蒙论[M].三联书店,2002.

[6]陈独秀.独秀文存[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7]胡适.胡适文存[M].上海书店,1989.

[8]刘圣宜.师复主义及其评介之我见[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9]齐卫平,金林泉.建党初期无政府主义对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2(1).

[10]翟文奇.中国早期无政府主义论要[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6).

[11]鲜于浩.青年毛泽东的求索模式与科学社会主义观的确立[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2).

[12]黄琨.世界革命: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诠释[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1).

张志怀(1975-),男,安徽萧县人,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 2008级硕士,主研方向: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宪政思想史及宪法学基本原理。

2010-07-16

猜你喜欢

无政府主义乌托邦思潮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艺术乌托邦的缔造者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网络空间无政府主义思潮审视
《家》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青年周恩来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嬗变
论我国无政府主义者的表现及加以肯定的行为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