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认识,积极应对网络监督
2010-08-15朱峥嵘
朱峥嵘
(界首市委党校 安徽界首 236500)
提高认识,积极应对网络监督
朱峥嵘
(界首市委党校 安徽界首 236500)
网络监督已成为公众表达诉求、行使话语权、监督政府的一个重要渠道。如何应对网络化、信息化的新挑战,已经成为领导干部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甚至是执政能力的综合体现。作为干部要尊重群众言论自由,提高廉洁自律,加强网络学习,善于沟通,提高政府公信力。
网络监督;应对之策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并已成为监督政府的有效载体,对政府的监督作用日益凸现。可以说,网络监督已成为公众表达诉求、行使话语权、监督政府的一个重要渠道。
一、网络监督
网络监督是指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进行评价,对党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的言行进行监督。其本质是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媒体参与党和政府的公共事务,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渠道。
1.网络监督是人民监督政府的重要渠道。胡锦涛总书记说过: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网络监督之所以受到社会大众青睐,是因为与其他监督形式相比,网络监督有三个最突出的优点:
一是监督主体分布更广。目前我国网民数量达3.84亿,来自于各行各业和社会各阶层,使监督变得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俨然一张群众监督的“天网”。
二是监督形式更加方便快捷。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匿名性、互动性、便捷性等特征,为公民提供了更为自由、即时、充分的意见表达空间。与传统监督形式相比,网络监督和举报信息可以最快速度传递、反馈、互动。据人民网统计,在2009年全国发生的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公共事件的报道中,有30%最早是网络发布。
三是网络监督产生的舆论压力更大,对相关部门处理事件在时间、质量上的要求更高。如反应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其负面效应便会在网络上放大,给工作带来被动。这在无形之中又进一步增强了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处理、应对这类事情的压力、动力和能力。
2.网络监督成为反腐的重要力量。干部不同于普通公民,作为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其一言一行皆关乎公共利益,同时权力更让干部们时刻处在各种诱惑中,利用权力谋取非法利益的危险无时不在他们四周缠绕。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网络的出现,把反腐败的阵地向前挺进了,网络监督已成为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监督已成为反腐败的新生力量。
网络反腐第一人杨平说过:离中南海最近的是网络。原南京市江宁区房管局局长周久耕在庭审时的一句“网络太厉害了”,道出了网络监督在反腐败斗争中的重要作用。从深圳海事局党委书记到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从公款出游的官员旅游团到公款消费的村主任,网络上掀起的反腐和问责的洪流,成为反腐败的“坚船利炮”。
3.网络监督体现了广大人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在民主国家,公民不仅享有权利,而且负有参与政治生活的责任和义务。“民主的尺度有三个方面:广度、深度与范围。民主的广度是由公民是否普遍参与来确定的,民主的深度是由公民参与是否充分来确定的,民主的范围则是指全社会实际参与决定问题的多少及重要程度,以及所起作用的大小。”[1]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网络监督过程中得到很大程度的实现。群众的主体意识日益崛起,主体地位日渐形成,为网络监督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面对网络,许多领导干部坦言自己有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实际上就是人民民主监督的力量。发挥了这种压力的作用,也就是体现了人民民主监督的作用,因为有了网络,这种作用更容易体现,所以说,网络为实现民主监督功不可没。
毋庸置疑,因为各种网络形态的并存和互动,因为亿万网民的热情参与,网络在社会政治生活特别是舆论监督方面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越来越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如何应对网络化、信息化的新挑战,已经成为领导干部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甚至是执政能力的综合体现。
二、干部应对网络监督之策
1.尊重群众言论自由是前提。人们在互联网上发言不用考虑现实中的各种关系,这使得网上的许多意见、批评比现实语境来得更尖锐、真实、准确,从而也具有更加可靠的参考价值。广大网民对领导机关及其干部提出的意见建议甚至质疑,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积极认真对待,对于群众和社会提出的批评、建议,要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把表扬当做鼓励,把批评当做鞭策,根据群众的批评,认真查找和纠正自己工作中的不足。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领导干部对网络很抵触,一旦网上出现了不利于自己的言论,不是认真查找自己的问题,而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封网、堵网、删帖甚至拘捕发帖者,把持批评态度的网民说成是“别有用心”,对在网络上发言的人进行打击报复,手法简单粗暴。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封闭、落后、保守的执政理念在作崇,因为网络信息存在一个“逆反放大”效应,就是对网络信息越是压制、封堵,这些信息在网络上传播的速度就会更快、传播的范围会更广,会在网络上无限放大。当妄图用第二个错误去掩盖第一个错误时,第二个才是真正的错误,由此导致次生灾害的后果甚至超过了事件本身。因此这样做不仅不能让公众了解真相,反而使真相越传越变味,甚至以讹传讹,不但会严重阻碍党和政府的民声渠道、民意渠道和资信平台,甚至会扼杀人民群众的参政热情和民主意识,结果只会使政府的工作陷于被动。
2.廉洁自律是核心。廉洁自律,就是自已约束自己,不贪污,达到清白高洁。从“最牛团长夫人”到“贫困县女检察长开名车”、从“周至尊”到广西烟草局长“日记门”事件再到“邓玉娇事件”以及“董峰案件”,网络在揭露官员违法违纪事件中起到民间“搜捕”的巨大威力,同时对领导干部自身自身严守廉洁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说“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廉者自清,清者自明”,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做到廉洁自律、洁身自好,才能在面对网络监督时坦然自若,也才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3.加强网络学习是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学习是领导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构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为领导干部通过网络平台,加强网络知识学习也势在必行。
在现代信息时代,必须不断增强政治意识、紧迫意识和主动意识,把网络当作实现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新途径,当作拓展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当作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当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抓紧学、带头学、深入学,切实学习好、掌握好、利用好网络知识。
当前,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开始注重通过互联网掌握资讯,了解情况,征求民意,能够与网友“灌水”,网友也愿意积极“拍砖”。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领导干部的必然要求。
4.善于沟通是关键。领导干部不能仅仅满足于从传统媒体上获取信息,这样掌握的信息会有偏差,应该善于利用互联网,到网络上去吸取民智、体察民情、倾听民声。各级领导,通过上网,了解百姓的所思所想,倾听他们的利益诉求,吸纳他们的意见建议,能够为科学决策提供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制定出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政策措施,使自己的执政行为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各级领导干部都要重视网络这个舆论阵地,上不上网、能不能运用互联网与民众互动和沟通,已经成为衡量现代官员领导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据资料介绍,云南省开设了国内第一家政府微博——“微博云南”,以此为平台,及时公开市民关心的事件和政策并与市民交流,政府与民众间架起了一道诚心交流的桥,拉近了政府与民众的距离,及时的倾听到了民众的心声与诉求。“微博云南”受到了广大民众的热捧,吸引了众多的粉丝。政府的此种作为得到了人们的肯定和热议。
5.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根本。大量事实表明,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面对网络监督采取回避或置之不理,害怕引火烧身的做法,反而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为此我们一定要清醒的认识到依法行政、诚实透明对于维护政府公信力、提升政府形象的重要性,增强执政为民意识,树立“公众至上”理念。
依法行政、诚实透明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在法律和法规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得超越法律或者法规的规定擅自行事,在面对公众时功不自夸、过不掩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做一个取信于民、言必行、行必果的政府。“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人民的政府,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认清楚自己手中的公共权力的来源和服务的对象都是普通的大众。事事要体现执政为民的思想,把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湖北石首市骚乱事件发生初期,地方政府面对网友在网上“实时”的报道,缺乏担当的勇气,不是直面群众,做好沟通工作,而是强行将警力推到最前线,这种置“公众”权利于不顾的简单粗暴的做法,必然导致事件愈演愈烈。
成都“6.5”公交车案中,当地政府三天五场新闻发布会,抓住了“流言止于公开,透明赢得人心”的要害,把涉及群众利益的公众事件真相原原本本披露给群众,换来的恰恰是享有知情权的民众的理解和谅解,至此,谣言也就自然失去了市场。2008年四川地震发生后,我国政府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在危机处理中反应迅速、信息渠道多样、网民积极参与的优势,及时用主流舆论湮没了一些不利于社会政治稳定的杂音。网民们也纷纷在网络上表达他们的爱国激情,充分凝聚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这种社会精神将是中国未来长时间稳定、可持续增长的最重要的社会资本。[2]正像弗朗西斯•福山所说的那样,国家不仅能够做一些积极的事情来创造社会资本,也能够通过阻止一些事情来减少社会资本储备的消耗。[3]
总之,作为政府官员,不管愿意与否,都必须应对网络监督的挑战。因此,领导干部对网络监督一定要重视起来,本着开明、开放、诚恳等积极的态度对待它。只有这样,网络监督才能成为帮助执政党提高执政水平和促进政府提高管理质量的重要推动力量。
[1](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8.
[2](英)《卫报》2008年6月9日文章《中国经济瞄准震后社会资本增长》载《环球时报》2008年6月10日第6版.
[3](美)西斯·福山.社会资本、公民社会与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2).
[4]姜胜洪.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008(4).
[5]姜胜洪.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引导[J].广西社会科学,2009(1).
朱峥嵘(1978-),女,安徽省界首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社会科学。
201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