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区寄宿制学校校长综合素质提升策略研究
2010-08-15李尽晖
李尽晖
(新疆教育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43)
农牧区寄宿制学校校长综合素质提升策略研究
李尽晖
(新疆教育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43)
农牧区寄宿制学校校长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效益的提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校长培训的重要地位,加强校长培训。要根据培训需求,合理开发利用培训资源,拓展办学能力,按需施教,注重校长培训课程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培训模式和方法,建章立制,加强培训管理,建立健全校长培训的激励机制,实现校长自我指导主体学习,加强教育立法,规范培训行为。
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校长;校长培训
寄宿制学校就是指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而且食宿也都在学校进行的一类学校,这类学校必须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安全等全面负责,与走读制学校相比,家庭教育的责任更多地转移到学校,但与家庭不同之处在于寄宿学校的教育力度大于养护,这也是寄宿制学校的优势所在。寄宿教育是以学生已有的素质为基础,以尊重学生自主性为核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素质为追求,通过加强科学管理和学生对半独立生活的探索与实践,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健体、使其能力、心理和习惯等素质得到开发、强化和发展,最终达到“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律、做事自立、为人自尊、健康自强”的寄宿教育发展目标。因此,寄宿教育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标影响,以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为基础的主体性的素质教育。“十一五”期间,中央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从2004年到2007年的四年时间内,国家安排资金投入100亿元,用于中、西部23省、市、自治区新建、改扩建寄宿制学校7727所,其中小学2579所,初中4381所。目前,全国各民族地区已建成民族寄宿制学校近 10万所,在校寄宿学生472.9万余人。新疆投入资金7.07亿元,建设寄宿制学校2168所,目前已经建成寄宿制学校390所。随着“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深入实施,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民族寄宿教育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义务教育阶段兴办寄宿制学校是教育的现实选择。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已具有相当规模,这既反映了国家彻底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决心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诉求,也同时为理论界提出了新的更深层次的前提性课题。校长是学校办学方向的领导者,是学校正常运作的组织者,是师生员工的教育者。农牧区寄宿制学校校长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能否办好学生安心、家长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学校,进而直接关系到民族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的提高、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寄宿制学校校长自身素质有其特殊性。他们具有吃苦耐劳、敬业奉献、勇于进取等优良品质,也存在信息不够丰富、视野不够开阔、办学理念陈旧,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等问题。因此,加强民族寄宿制学校校长培训,提高校长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推动民族寄宿制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合理开发利用培训资源,拓展办学能力,提高培训效益
农牧区寄宿制学校校长培训经费应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专项列入各级教育事业费预算。同时,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在培训教材的建设上,根据农牧区寄宿制学校校长培训的目标和要求,突出办学特色和实际需要,分层次分类别制定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可行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培训课程和教学计划,树立精品意识,开发建设精品课程,编写出版精品教材,制作发行民族寄宿制学校管理过程的音像教材,图文并茂,努力建构有特色、多样化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构建区域民族校长培训研修网络。还要精选考察实习基地,确保培训质量。加强校长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选聘有干训经验的教师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更好地了解民族寄宿制学校实际,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重视从优秀民族寄宿制学校校长、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基层学校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中选聘兼职教师,形成名人效应和权威效应,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实行动态管理,逐步构建开放式、高层次的干部培训教师和专家资源库。依托师范院校或教育学院,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凸现院校的培训资源丰富、教学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培训专业对口、办学层次较高、权威性较强等办学优势,保证培训质量。积极开展办学评估,推动培训基地的标准化、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加强培训机构之间的沟通协作,研究和交流新形势下民族寄宿制学校校长培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二、按需施教,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为校长参加教育管理等专业的学历教育提供机会。这是一条符合农牧区学历偏低、求学迫切的实际,能有效提高校长学历层次、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捷径。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校长攻读硕士学位课程。而这些都必将有利于校长加速成长为合格型校长、成熟型校长与教育专家型校长。面向广大农牧区寄宿制学校校长、中层干部或管理人员,变身份培训为资格培训。按需施教,因材施教,分层施教,从而实现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的双向选择,使培训体现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的最大统一。
三、注重校长培训课程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综合性,增加实践环节,加强教育研究
校长培训内容应该具有前瞻性、针对性、问题性、实效性、创新性。除按照全国校长培训的统一性要求的课程外,要开发既富有时代气息又贴近民族寄宿制学校实际,体现学校管理特色的培训内容,民族寄宿制校长培训应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学习民族教育理论,开设民族教育共性与特性研究、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民族教育与宗教、民族传统文化与习俗、国外多元文化教育、民汉双语学习等课程,使校长学习民族教育特有的发展规律,体现办学的民族特色。根据民族寄宿制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管理特点,开设寄宿制学校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基本素养及其队伍建设、学生管理、后勤与财务管理、学校营养配餐与卫生管理、学校安全管理、教育法规与依法治校、学校突发事件处置与危机管理对策研究、民汉合校的管理方略与创新、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信息技术、“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等特色课程,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增加实践环节,精心组织到先进学校、一般学校和薄弱学校进行研究性考察。把集中考察与分散考察、交叉考察有机结合,考察要明确目的、合理安排、内容紧凑、针对性强,做好记录总结,防止走马观花,流于形式。考察要经济有效,以学促变。尤其是对于那些汉语言有一定障碍的少数民族校长,宜多安排参加考察活动,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采用“结对子”方式。优秀寄宿制学校校长的经验是培训一般校长最生动的教材。组织优秀校长和薄弱学校校长结成一对一或一对若干的帮带关系,对口支援,互帮互学,也是提高校长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加强教育研究方面的内容,在研修培训中要突出研究性学习。要求校长研究管理实践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问题,而不是按照一些培训老师所提供的既脱离实际又缺乏个性的研究题目进行“闭门造车”。培训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结集出版优秀研究成果,以研究成果指导管理实践,以培训促进科研,以科研带动培训。
四、培训模式和方法要创新
鉴于农牧区寄宿制学校校长的工学矛盾突出。培训时间不宜统一规定,应根据少数民族农牧区教育的实际,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灵活开班,供校长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工作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倡导“集中面授,送教下乡”,帮助校长解除后顾之忧,缓解工学矛盾。
方法选择突出多样性,如预习自学、案例分析、经验交流、课题研究、个性化培训、菜单式培训、联合培训、专题研讨、实地考察、回岗消化、跟踪问效等。增加问题会诊、情景模拟、现场观摩等实践性教学,提高校长的主体参与性,增强实效性。通过强化校长自主学习、交互学习、研究性学习意识,培养其终身学习能力。
五、建章立制,加强培训管理
建立健全校长参加学习培训档案和规章制度,针对农牧区寄宿制学校校长的培训在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培训目标、培训规划、培训课程设计与教学计划、培训内容、培训模式与方法、培训师资、培训设施、培训管理、培训效益等方面制订评估标准,健全校长培训质量评估制度,加强培训过程的监督和跟踪检查,提高培训质量。
六、探索和建立健全民族寄宿制学校校长培训的激励机制,实现校长自我指导主体学习
从长远发展趋势看,农牧区寄宿制学校校长培训工作必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培训机构依法培训,校长自愿参加”的运行机制。培训工作最终要以校长的内在需求为动力,逐步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的良性发展轨道。从而增强校长参加培训学习的主体能动性,真正实现由单纯的“外控型”培训向“内生型”和“外控型”相结合的培训转化。
此外,农牧区寄宿制学校校长培训既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也是一项长期久远、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校长培训途径的多元化、培训过程的终身化、培训目标的具体化和培训手段的现代化,校长培训工作要逐步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政府行为走向社会行为。要使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就要以教育立法形式加以规定,使校长培训和其他教育一样具有法律地位,通过教育立法在保证校长培训的经费来源、校长培训时间、培训制度、参训校长的权力、义务和待遇、承训单位的职责以及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规定。并依法加强对校长培训工作的监督,依法规范校长培训行为,建构校长培训的长效机制,促进校长培训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1]王铁军.现代校长培训:理念·操作·经验[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王铁军.名校长名教师成长与发展.[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肖远军.浙江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5(2).
[4]应俊峰,何杰.构建促进名校长成长的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5(3).
[5]赵沁平.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保证民族教育持续健康发展[J].中国民族教育,2004(6).
[6]夏铸.大力加强民族寄宿制学校管理,为促进民族地区实“两基”目标做贡献[J].中国民族教育,2004(6).
本文系新疆高校科研计划重点项目《新农村建设中新疆少数民族农牧区寄宿制学校管理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XJEDU2008I43)
李尽晖,博士,硕士生导师,新疆教育学院副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民族教育、农村教育、教育管理研究。
201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