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教学组织的情感性处理手段

2010-08-15罗勇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课堂气氛大学英语教学

罗勇

(陕西教育学院外语系 陕西西安 710061)

大学英语教学组织的情感性处理手段

罗勇

(陕西教育学院外语系 陕西西安 710061)

本文从英语教学的组织和情感两方面入手,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从情感维度对教学组织进行优化处理,提出了灵活分组策略、角色转化策略、灵活改变课堂讨论形式的策略、身体语言调控政策和张弛调节政策,使教学组织的情感性处理手段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情感教学;教学组织

大学英语教学组织的情感性处理要求教师从情感维度对大学英语教学组织形成进行优化处理,使教学组织形式在为教学活动服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在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教学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对大学英语教学组织的情感性处理只是对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组织形式僵化、忽视情感因素的状况的一种改进,而不是对从认知维度进行课堂教学组织的全盘否定。从情感维度优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表现在以两个方面:第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组织的情感性处理能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情感那交流,改变课堂上的人际关系。传统的课堂大学英语教学组织形式在学生的座位编排、师生交往方式、生生交往方式等方面都比较单一,缺少变化。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组织的情感性处理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师生交流方面,通过灵活地方式编排教室中的座位,拉近师生之间的物理距离;通过对学生的分组教学使教师的指导对象缩小范围,因而更有针对性。其次,在生生交流方面,分组教学与小组内的讨论改变了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交往方式,能导致更充分的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而这种在充分交流基础上的良好人际关系又是创设安全、和谐课堂氛围的基础。第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组织的情感性处理有利于帮助学生创设积极的情绪。传统单一、僵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会使学生产生烦躁、厌恶的消极情绪,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组织的情感性处理有助于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教师通过暗示、言语的、非言语的表情等来影响学生,如教师可以借助期盼性的眼神、讲课的声调变化、赞许性的点头等非言语形式向学生传递情感信息,利用情感的感染性功能,是师生之间除了有声的言语交流外,还有“无声语言”传递情感和信息,从而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维持学生的自尊心,改变忽视学生心理感受、以命令式言语维持课堂秩序的做法。

我国情感教学研究专家卢家楣(2002)认为,要从情感维度优化课堂教学组织可应采用四种策略,即灵活分组策略、角色转换策略、身体语言调控策略和张弛调节策略。前两类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编排、规模和课堂交往方式的改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后两类主要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种运用心理暗示的方式来调节课堂气氛、学生心理感受等。这四种策略同样可以优化大学英语教学组织,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单一、僵化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组织形式。基于大学英语教学课堂的性质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在采纳和吸收卢家楣教授提出的优化课堂教学组织的四种策略基础上,增加了灵活改变课堂教学活动形式策略。下面分别对五种策略加以阐述。

一、灵活分组策略

以往的课堂教学组织改革往往过分关注组班级规模,单纯以认知为中心考虑教学组织。这一倾向从国内外的有关教育伦理和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就能明显看出。如上个世纪20年代在欧美风行一时的“分组教学”、“小队教学”以及70年代以后流行于美国的“开放教育”等等,多是围绕小班化教学的实验与探索展开的。我国也曾在不同的时期在一些地区开展过有关的试验与研究,但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大班的教学一直在我国的学校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中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由于师资限制、教学条件限制,大班教学依然是主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少则三四十人,多则六七十人,有的甚至超过一百人。因此,大学英语的小班教学不符合我国的教学实际,想单纯从班级规模的改变上促进英语教学效果是行不通的。

基于以上的思考和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班级规模的现状,提倡从情感维度优化当前僵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灵活分组的策略。灵活分组策略是指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将学生按学业水平、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初一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促进师生、生生充分交流来增强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有一点需要指出,这一策略要求在分组标准上不以学生的智力和英语成绩的好坏作为分组的惟一标准,而是重视学生个体的互补性,以促进人际吸引。简单地说,是:优差兼有,个性各异,自由组合与教师分配相结合;在小组活动的形式上,也应充分利用教室空间,采用不同于常规的座位编排形式,使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充分展开。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能够将学生灵活分组只是一种情感引发的手段,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上课前就按照上述要求对班级学生进行不固定的分组;第二,课堂上的分组活动应改变常规的座位编排方式。在少数较少的班级里,可让每个小组将座位排列成与其他小组相对独立的“马蹄形“,若班级人数较多,小组的规模较大,可采用每小组的座位组合成一个”圆形“的做法,以便小组内成员交流;第三,课堂教学以小组活动为主体,控制教师集中讲授的时间;第四,小组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方式应多样化;第五,小组成员的确定原则为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教师按照其能力、学业水、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灵活组合,以达到组合的最佳化。

二、角色转化策略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组织中,师生关系总是以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讲解者和教学活动方式的调控者这一形式出现的,师生的角色关系基本是固定不变的:即教师始终是站在讲台上“教”的角色,学生始终是坐在台下“学”的角色。这种单一的传统师生角色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剥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削弱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如果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和角儿进行暂时的转换,就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超出学生对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预期的效果,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这就是角色转换策略。

因此,角色转换策略是指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在以传统的师生角色分工为主的同时,间或使用“师生角色转换”的方法,让学生暂时充当教师的角色,通过引起学生的新奇感、丰富课堂活动方式、发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主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引导、协助和纠错,变单向传授知识为双向的信息交流。笔者在上《21世纪》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一单元Text C Diana,Princess of Wales时就采用了角色转换策略根据自愿与老师指定为原则,确定充当老师的人选,然后根据学生喜好进行任务的分工与合作。结果大大出乎意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笔者当时任教的四个班级对课文的处理方法各不相同,带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就拿介绍戴安娜的生平来说,有的班级借用了戴安娜图片杂志上一张张生动的图片,有的班则利用了现代丰富的网上资源,下载了大量戴安娜的生前照片。图片利用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按照课文展现的事件顺序对图片进行整合,有的则按照戴安娜的几个重要生活时期把图片分类,如童年生活、婚姻生活、家庭生活、、社会活动以及最后意外的香消玉殒等。因此角色转换策略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有一位学生在课后的总结报告中写到:“这次课堂的经历让给我学到了不少东西,我体会到了当老师的快乐与艰辛,谢谢老师给我这次机会。”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实施角色转换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课前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认真预习,为充当教师角色做好准备;第二,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师生角色分工与角色的暂时转换在一节课中可以交换进行,第三,在教学内容方面,提倡学生借用Internet等信息资源充当教材内容,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设备呈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丰富性、趣味性。当然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可以由教师进行强调和补充。第四,,教师应对充当“教师”角色的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引导协助、纠错、和评价;第五,在选择充当“教师”角色的学生是不应该以英语成绩好坏作为惟一评价标准,应坚持自愿和鼓励相结合的原则。

三、灵活改变课堂讨论形式的策略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采取的是一种传统的串讲方式,即教师设计好教案,在课堂上仔细讲解,一讲到底,学生很少有机会发表见解,师生之间也少有沟通。教师讲的很尽力,学生却听得很乏味。传统教育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中所谓的“权威”,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消极的接收器,教师也不可能机械的把知识填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积极性,关键在于灵活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

灵活改变课堂讨论策略是指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特点和课堂教学的主动性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根据课文的类型和难易程度,可以采用不同的课堂讨论方式。比较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导向式。此方式是从主导者的角度来找来着眼安排讨论程序。通常为定向导入——设疑点拨——归纳总结。“定向导入”是指教师根据课堂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提出讨论点,使学生有的放矢。“设坡点拨”是主要阶段,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把握时机,由浅入深,步步引导。“归纳总结”阶段是由学生自己对大家讨论的成果归纳出比较正确满意的结论。有时还可以把问题扩展开来,把讨论引向更深层次。这种讨论是用于对学生来说相对较难理解的课文。

2.自由式。这是一种着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习自主性,侧重于学生“自由探讨”的讨论方式。这种讨论方式的优点是:学生在自由、宽松的讨论气氛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思维潜力,使思维处于最佳竞技状态。同时,教师还能观察到学生的学习心理轨迹、认知心态和需求欲,为以后设计教学提供依据,使教学更富有针对性。学生在认真预习课文、做好阅读笔记的基础上,推出主持人。主持人根据同学们提出的一些具有共同性的问题,确定几个中心讨论题,在课堂上开展自由讨论,相互启发,并允许有不同答案。自由讨论适合一些课文难适中、与学生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话题。

3.竞争式。这是一种依据学生好胜、竞争的“开放型”心理,引进竞争机制来组织讨论,最终达到教学目的的讨论方式。竞争可以是个人竞赛、团体竞赛或自我竞赛。个人竞赛从能否将用勇于参与讨论结果的正确性、创造性和发言的流畅习惯等角度进行激励。在学生之间造成相互竞争,活跃讨论气氛;团体竞赛主要是指在平行班之间、班内小组之间进行竞赛,提高效率,从而最终达到教学目标;自我竞争即引导学生从参与讨论的勇气、次数和讨论问题的创造性等面形成“昨天之我”和“明天之我”的竞争,促进自我提高。竞争性讨论可以运用于每一种类型的课文,也可以用于教师组织的课外活动。比如,做一些英语填字谜游戏和谜语、讲故事比赛。如果有一些小小的奖励,效果就更好。

4.双向咨询式。这是一种围绕中心论题,通过学生提问、教师回答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展开讨论的方式。这种类似谈心的讨论方式的优点是课堂气氛和平,师生感情融洽;容易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和思维热情。双向咨询式讨论一般是前面几种讨论的有机补充。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其思维角度、理解能力也必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讨论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极可能从不同角度肯定学生发言中的合理因素和价值,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成功感”。

实施转换课堂形式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成功地组织课堂讨论,教师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比如教师应提前该告诉学生将要讨论的话题以及要讨论那几个方面,也可以事先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以便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准备。教师要尽量提供一些在讨论中可能会出现的有用的词汇和句型以便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其次,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讨论环境,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如教师可以用一些教学辅助教材和设施,如图片、卡片、录音机、投影机、数字化设备等多媒体手段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应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置具体情境,鼓励学生展开联想,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身体语言调控政策

我国情感教学研究专家卢家楣教授(2002)认为,课堂教学组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看得见的“人员组织”,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座位的编排、对参与活动学生规模的控制、对师生交往方式的调整等;二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心里组织”,好教师都非常注意对课堂心理氛围、学生注意力等的调控。

美国学者卡琳·勒兰德和基思、贝利的研究表明,当人们面对面交流时,从他人那里获取信息过程中,有 55%的信息来自对方的身体语言,38%的信息来自对方说话的语气,7%的信息来自对方的口头语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中的非言语交流也许比言语交流更为重要,而课堂中非言语交流主要通过身体语言实现的,包括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目光接触(eye contact)、手势(gesture)、姿势(posture)触摸行为(touch behavior)等。一个人的身体语言在交流工程中能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传递当事人的信息,表达当事人的情感。如当教师走进教室时,给全班同学一种亲切的、职业性的环视可以让学生增强对教师的信任感,是课程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一个人的姿势能够反映出他的参议程度和对某信息的反馈程度。例如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们都向前微倾,眼睛注视着老师,这表明他们在仔细倾听,并且想从教师那儿获取更对信息。但是,如果学生们的坐姿比较懒散,而且还抖着腿,这表明他时听时不听,或听不听都无所谓。如果学生趴在桌子上,则表明他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身体言语所反映出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行为。另一方面,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语主要用来传达教学内容的信息,而对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情绪的影响、对课堂气氛的调节大多由教师的身体言语来承担。因此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发挥身体言语的积极作用,与学生进行信息和情感的沟通,通过“无声”言语的运用影响学生的情绪心理,发挥目光和手势的期待、鼓励、赞许、提示等作用,是全体学生都处于一种感受到自己被关注和重视的积极心理氛围中,从而创设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作性。

实施身体语言调控政策是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身体言语策略应从两方面发挥其积极作用。一方面教师应善于识别学生的各种体态言语,根据学生身体言语反映出来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行为。另一方面教师应懂得“身教重于言教”的重要性,有效运用各种肢体语言和目光接触来传情达意,促进师生交流,充分发挥目光和手势的期待、鼓励、赞许、等作用。其次,在座位编号上应采用更为利于师生之间交流的形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身处教室的中心,与所有学生的距离几乎相同,有利于教师发挥身体言语的积极作用;最后,在表情交流对象的选择上,要做到全面性和选择性相结合的特点,既要面向学生全体,与全班学生进行普遍交流,又要特别照顾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五、张弛调节政策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1994)倡导“心理安全”和“心里自由”感,日本学者片冈徳雄的研究也发现,课堂上的气氛有两类:“支持型气氛”和“防卫型气氛”。“支持型气氛”不但有利于消除个体的紧张情绪,也有助于个体的认知水平的提高,而“防卫型气氛”则会使集体成员处于不安状态。与焦虑情绪有关的研究也正是,课堂气氛越是紧张,个体的焦虑情绪越容易引发,认知水平会在意程度上降低。笔者的相关调查证实,课堂焦虑已经成为妨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第二大因素。因此怎样给学生创设一个“心理安全”和“心里自由”的课堂气氛,这是每一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这也正是强调张弛策略的重要原因所在。

一般说来,不同的课堂活动形式会给学习者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如竞赛、评比会让学生紧张;新课和课堂练习讲解容易使一部分学生分散注意力等等。因此张弛调节策略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激发和调课堂气氛,使不同的课堂气氛,如紧张气氛、轻松气氛、欢快气氛等有节奏的交替转换,并与不同的认知活动相对应,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有张有弛的良好心理状态,达到减轻焦虑和提高注意力的双重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讲授新课、课堂练习与略为紧张的氛围结合,将集体竞赛、评比与轻松、有趣的氛围相结合,将小组讨论与平静的氛围相结合等。随一节课中不同认知活动的交替,课堂氛围也交替转换。

教师在实施张弛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应在一个课时中安排多种课堂活动组织形式,如既有较容易掌握的语言知识,又有需要思考的话题讨论;既有上新课,又有复习检查;既有个人或小组间的竞赛,又有竞赛后的总结性评比等等。第二,为每种不同的活动形式设计一种相应的情绪氛围,如个体以及小组竞赛对应紧张;上新课对应好奇;学生查找资料显示对应有趣;总结评比对应轻松等等。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当某种活动方式进行时,教师应运用情绪化的、有感染力的言语、表情、动作等激发出相应的情绪氛围,并随课堂活动形式的改变而改变。

[1]Arnold (ed.).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2]刘润清.决定言语学习的几个个因素[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

[3]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航海教育出版社,1993.

[4]卢家楣.以情优教——理论与实证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项茂应.罗杰斯的情感教育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罗勇(1968-),男,陕西咸阳人,硕士,陕西教育学院外语系教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法。

2010-03-07

猜你喜欢

课堂气氛大学英语教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求学的遗憾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浅谈课堂气氛对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