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语用失误分析

2010-08-15张兴芳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言

张兴芳

(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苏淮安 223300)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语用失误分析

张兴芳

(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苏淮安 223300)

人类的交际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交际,其中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非语言行为不能与文化分割,所以交际双方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因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导致非语言语用失误。本文试图从身势语,副语言,客体语以及环境语等方面来探讨非语言语用失误行为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差异,并对如何培养和提高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提出一些建议。

非语言交际;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

一、引言

跨文化语用失误首先是由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Jenny Thomas于1983年在《应用语言学》中提出来的,它是指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的任何一方,因缺乏准确理解和有效使用语言或者信息的能力,从而导致没有达到交际预期效果的失误。Thomas把语用失误分为两类,即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语言语用失误一般出现在“学习者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社交语用失误则是指:“由于不了解或忽视会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引起的语用失误。”[1]

在国内外许多学者及语言教师对语用失误所做的研究中,绝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建立在 Jenny Thomas的研究成果上的,但 Jenny Thomas对语用失误的二分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她忽略了交际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非语言交际的语用失误。本文将从非语言交际的四个方面来探讨非语言语用失误行为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差异,并对如何培养和提高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提出一些建议。

二、非语言交际

人们通常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但非语言行为nonverbal behavior也是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之一,正如 David Abercrobie所说“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有关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的交往中,社交信息内容的 35%是语言行为,其它信息都是由非语言行为传递的。[2]美国心理学家赫拉别恩提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传播总效果=7%语言+38%语调语速+55%面部表情,[3]这也就是说,90%的信息是由非语言行为传递的,尤其是情感和情绪的表达。Edward Hall在其《无声的语言》中也强调了非语言交际的作用,他曾说:“人们做的比说的更重要。”[4]非语言行为在交际中有很重要的功能,比如重复,否定,代替,补充,强调和调节等。[5]

非语言信号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分类标准也有多样性,一般来说,非语言交际可以分为三类:体态语(Body language)、客体语(Object language)和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但副语言(Paralanguage)也是很重要的一类非语言交际,所以本文共涉及四类非语言交际。体态语是以身体移动、姿态、手势、面部表情、身体或者目光的接触等为特点的。客体语是指交际双方的外貌、衣着、饰品等。环境语则是指交际双方所处的包括颜色、灯光、建筑、空间和方向等自然环境。副语言又称类语言或伴随语言,它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副语言包括非语言特征的音高、体态动作、服饰、交际情景等;狭义的副语言只限于无语义的声音(包括沉默)。

三、非语言语用失误

从人类交际行为的观点来看,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文化的差异,非语言交际会遇到很多问题,语用失误就是其中之一。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虽然说同样的语言,但可能由于思维方式、语言规则、社会价值观或者语义含义的语用不同而导致交际失败。所以,对非语言语用失误的分析很有必要,它可以帮助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一)体态语语用失误体态语,又称身势语,是由美国心理学家R.Birdwhistell 于1970年提出的。他认为,在意义和情感的表达手段中,有 65%以上是靠面部表情、动作、手势等体态语完成的。跨文化交际中,不同的体态语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文化的影响,同样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意思,而不同的形式在相同的文化中也可能有相同的意思,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引起交际双方的误解,甚至带来不良后果,严重影响彼此的交际。

面部表情——面部表情对于交际的重要性众所周知。统计数据表明人类有25万种面部表情,但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的国家面部表情的含义也各不相同,比如司空见惯的微笑,在美国表示高兴或友好,而在中国它既可以表示快乐,也可以表示尴尬。为了避免误解,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正确地理解面部表情的含义。

目光接触——眼睛,又称心灵的窗户,可以表露出个人的情感或情绪。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目光交流往往会引起误解,比如英美人十分重视谈话时目光的直视,如果没有直接的目光接触,他们就会认为对方有恐惧、轻视或欺骗等心理行为;而在中国,为了表达尊敬或者显示顺从,谈话双方并不常有直接的目光对视。所以,不了解中国目光接触习惯的美国人在交际中可能认为中国人目光躲闪,是不友好、不礼貌的行为。

手势——在跨文化交际中,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手势来表达,以“召唤”为例,在英美国家里,有两种手势让人过来,一种是手掌向上,手指向内招手,另一种是手心向上,用食指向内招。对于第二种手势,中国人很是反感,因为在中国文化中,这是嘲笑和鄙视对方的手势,中国人只有在召唤小孩或动物时才用这种手势。同样的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也有不同的意思,比如,用拇指和食指圈成一个圈,另外三个指头伸直,这样的手势在美国表示OK,日本和朝鲜表示钱(钞票),阿拉伯国家表示敌对,墨西哥和德国表示侮辱,突尼斯则是“我要杀了你”。

特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习俗决定了体态语的特定含义,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异同,这也决定了身势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含义。

(二)副语言语用失误。副语言作为定义是由美国语言学家George Leonard Trager于1958年提出的,以后又有许多学者对这项研究作出了贡献,其中Knapp 和Samovar两位语言学家还对非语言交际中的副语言进行过专门论述,他们认为副语言是一种伴随、打断或者临时替代言语的有声行为,它通过音调、音量、语速、音质、清晰度和语调等起作用,这是广义的副语言,它所涉及的是言语成分和言语表达的方式,不是言语表达的实际内容或信息。副语言语用失误指的是狭义的副语言,即沉默。

沉默是用非语言方式来传递信息的,它指的是交谈中不明确地做出有声音的表示,而是做出无声的反应,但不同的文化对待沉默的态度迥然有异。东方文化认为沉默是积极的,有着丰富的内涵,一个人沉默,可以表示无声的赞许,也可以表示无声的抗议,还可能是有保留意见,中国就有一句谚语“沉默是金”;但在西方国家,人们往往认为沉默是消极的,是缺乏信心的表现。在日常交际中,中国人在遇到难题或尴尬时,总是沉默,拒绝回答;而在英美人看来,这是蔑视或者不愿交往,他们希望得到立即的反应。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西方人认为东方人的沉默是不礼貌,同样的,中国人认为西方人表达太直接,没有留有余地。

(三)客体语语用失误。客体语是传达说话人文化特征和个性特点的重要工具,它包括外貌、衣着、饰物、颜色和气味等。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不同的审美观可能会引起客体语的语用失误,这在颜色词方面尤为突出。颜色——不同的民族对颜色的偏好是不同的。国际贸易中商品装潢就要注意到此文化差异,如巴西人忌绿,日本人忌黄,泰国人忌红,比利时人忌蓝,土耳其人忌花色,欧洲人忌黑色等。再比如,红色在中国文化中是个具有积极意义的褒义词,代表革命、喜庆、成功等,所以人们常给商标命名为红旗、红双喜、满堂红等;但在英美国家“红旗”被看作是危险的信号,它的语用意义含有贬义。五十年代中国四川的“地球”牌榨菜货真价实,在国内销量很好,但出口后却滞销了,原来就是因为商标上的地球插上了红旗。由此可见,如果在颜色运用上出现语用失误,商品就会卖不出去,经济上就会造成损失。

(四)环境语语用失误。环境语一般是指空间信息和时间信息,空间信息包括对待拥挤的态度、领地观念、交际双方的体距、座位的排列等,而时间信息则包括对时间的计算和态度等。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对于不同环境语的理解,即错误地对待空间和时间信息时,就会导致语用失误。

时间——不同文化对于时间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Hall曾把人类的时间观念分为两种模式:时间的单一性模式和多样性模式。单一性时间观认为必须严格遵守时间,它所关注的是日程安排,所以在许多英语国家里,人们珍惜时间、守时、工作高效,为了遵守计划总是提前做好约会安排。而在许多亚洲国家,人们倾向于多样性时间观,这就意味着,人们使用时间比较随意,不做预先的计划,做事没有时间限制,一个人可以在同一时间做几件事,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经济的,也是不专心的。

空间——此处的空间具体是指体距,即交际中人与人之间所处的角度及空间的位置,这是人们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种无形力量。Hall曾于1969年研究了人们对于空间的需求,他认为人的交际距离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体距不到 45cm的亲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第二类为体距45—80cm的个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第三类是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体距为1.3—3米,第四类是公共距离(public distance),体距为3m至目力可及,听力可及的距离。

但这四类距离在不同的文化中并不是一致的,体距的多少依习俗而定,比如在中国,同性的青年搂抱肩膀或腰是友好的表示,并无不纯洁之意,而这在英语文化的国家则会遭人白眼,被认为有同性恋嫌疑。[6]英美人特别重视私人空间,而阿拉伯人在交际中则喜欢接近对方,所以,体距感的不同在交际中往往会导致尴尬。

四、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制约大多数非语言行为的规则因文化而异,人们通常对自身文化中的非语言行为熟视无睹,但对其它文化中的非语言行为却会做出敏感或强烈的反应。为了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交际者必须弄清对方的文化背景及非语言行为的差异,提高对这些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强化应用非语言交际的能力。对于如何培养非语言交际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提高对非语言交际重要性的认识。在交际过程中,注意观察和分析各种非语言交际行为。事实上,多种非语言行为在交际中往往同时使用,互相配合。有时,即使已经做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并且有了许多例证,人们的解释也仍然应当被看作是试探性的。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识别非语言行为时不能表面化和模式化。

(二)加强文化修养。文化与非语言交际密不可分,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而且文化与非语言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互证的,即通过了解某一文化的非语言行为表现的基本模式,也可以探寻此种文化的价值体系。对世界各国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社会行为等方面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对非语言交际行为规则的理解,可以帮助解决非语言交际失误所产生的文化冲突问题。

(三)主动适应非语言行为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者面对不同的身势语、体距语等非语言行为时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反应都很正常,因为非语言行为本身就是情感型和情绪化的。此时,交际者应主动调节自己对非语言行为差异的各种不适,争取尽快适应这些差异。如果有与自己文化习俗不同的情况出现,应该保持冷静,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以便能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

五、结束语

非语言行为的差异常会因为文化差异而变得十分微妙和难以辨认,这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影响交际质量,有时甚至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难堪。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应了解非语言行为的差异,提高对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便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悟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1]Thomas Jenny;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2).

[2]Samovar,Larry. 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California:Wadsworth,1981.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Hall Edward. The Silent Language[M]. Oxford University,1959.

[5]陈宝文.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语用功能及外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6).

[6]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Nonverbal Pragmatic Failur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Human communication is conducted through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of which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Non-verbal behaviors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cultures, so speak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may cause nonverbal pragmatic failur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nonverbal pragmatic failures from four aspects;body language, paralanguage, object language and environmental language, and then some suggestions are given to improv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agmatic failures

张兴芳(1971-),女,江苏沭阳人,硕士研究生,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研究。

2010-03-12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语言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语言是刀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