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及启示
2010-08-15林锦莲宋诗伟
林锦莲,宋诗伟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及启示
林锦莲,宋诗伟
(海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认为,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他们的这一思想为当今人类解决目前的生态问题、生态危机,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非常现实而有效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现实启示
一、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依赖自然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离不开自然界,要靠自然界来生存。马克思说:“历史本身就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1]128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他“本来就是自然界”,“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167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也说过:“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32“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3]519所以,人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既然人是自然界的产物,置身于自然界当中,无论他的能动性是多么巨大,要获得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以自然为基础,受自然物的制约。没有自然界,人就失去了获得物质生活资料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可能性,更谈不上有什么创造。
二、人与自然统一的中介是劳动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通过劳动占有自然界的,劳动是人与自然的中介,是联结双方的纽带。同时,人在占有自然的过程中,又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史和自然史是相互制约的。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资,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4]201这也就是说,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就必然以自身的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外部自然界,从而实现人自身的自然与外部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使人的生命能够维持和延续。人类通过劳动不断地改造自然界,使自然界深深地打上了人类的烙印。在劳动实践中,人类改造自然、实现物质变换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活动过程。马克思认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塑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劳动实践作为自然系统中的一种物质变换形态,它必然要受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则和万物存在演变规律的制约。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5]383从这句话中可看出,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种特定的能动性,都必然以某种特定的受动性为依据,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否则,将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实践证明,人类一旦撇开自然界的制约性去任意从事物质生产劳动,自然就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人类甚至会毁灭人类。所以,人类在实践中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正确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化受动性为能动性,才能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中不断地获得生存的空间,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依靠科技进步,减少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
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科学技术,把它称作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改造自然的积极成果,使人类享受高科技和发达文明的同时,另一方面又会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威胁人类的生存。如何克服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根本的出路在于更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马克思指出:“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再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6]117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从而随着资本的增大扩大投资领域。同时,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中和消费过程中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出新的资本材料。[4]644从马克思这些话中可以看出,这种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和使废料排放达到最小化的做法,其实就是要通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来促进产业的生态化。另外,马克思还论证了对资源的循环利用。马克思指出,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这是由于废料能够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所谓的生产废料再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这是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这种所谓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的循环中。)”[7]95而科技进步使物质循环利用成为可能。马克思的这些思想对于当前我们的经济建设来说,就是要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启示
11人类要改变不尊重自然的观念,按生态平衡的规律办事,始终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恩格斯说:“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统治异民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要强,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3]519这些话揭示出一个深刻的真理就是:人类的发展必须同自然相一致,人类对自然的支配和统治必须要建立在正确地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但是由于过去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多,更不懂太多什么生态平衡规律,忽视了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人类只是一味把自然界当作被掠夺的场所,特别是过分地高估人类的理性力量,认为在工业文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人类可以操纵自然界,控制自然界,战胜自然界。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类犯下了不少错误。例如:大面积砍伐森林、破坏植被、过度放牧、污染空气、污染江河湖海等行为,都使生态环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坏……这些活生生的事实,说明人类破坏自然,必然会受到自然界更严厉的惩罚。因此,人类在对自然界进行开发和改造前,要深入研究和掌握影响生态平衡的各种因素,保证把开发措施施加给自然之后,既能获得人类的利益、满足所需的生物和植物能量,又能使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决不采取掠夺的生产经营方式,破坏了可持续发展的势头。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相互得益。
21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理念写入党的行动纲领,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必将产生重大影响。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深刻挖掘马恩的生态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正在向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方向转变,对此,我们应努力做到建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适应的生态伦理价值体系。我们应以马恩生态思想为指导,实现“四个转变”:从“人类利益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向“人类和生态共同利益为中心”的生态文化价值观转变;从被动消极地服从于自然环境向主动积极地适应自然环境转变;从单一的经济发展观向经济社会生态发展观转变;从封闭的决策模式向政府监管、公众参与的生态市场化模式转变;从补救性策略向预防性策略转变。如此,就能最终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31致力于发展生态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特别重视生态经济建设,建立绿色GDP制度,将体现生态、自然、环保等绿色GDP要素统计进去,把环境成本从经济增长的数值中扣除,以绿色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把生态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所谓生态经济是指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为目的的经济。它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信息业、生态旅游业、环境保护业等。我们必须把这些生态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因为发展这些生态产业能使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使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状况相协调。随着经济的增长与发展,生态环境状况将不断得到改善,自然资源不断地被合理利用,生态平衡逐步得到保护,从而使生态环境质量获得改善和提高,使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走向和谐。不过,我们应该看到,虽然目前我国的生态产业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对于我国来说,发展生态经济具有紧迫性与艰巨性。
41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培育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人类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劣,面临的是生存的困境。因此,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保护环境,我们要依靠政府制定必要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的道德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还要依靠经济与法律的手段来保证道德规范的实施。但是,更不能忽视的是需要公众的配合与参与。因此,我们必须在全民范围内广泛开展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和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教育。为此,教育要先行,要在我们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开设更多的环保知识、环境理论方面的课程。其次,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唤起人们珍爱自然、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传播绿色的理念,培养人们绿色的价值观。另外,应该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要让大家知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人们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环境价值观和资源观,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的思想。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责任编辑:石柏胜
A81
A
167128275(2010)0520043202
2010206205
林锦莲(19852),女,广东茂名人,海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