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

2010-08-15杨建平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职业高职

杨建平

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

杨建平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沙坪坝 401331)

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既是满足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需要,也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一书的核心内容就是职业院校教师应该围绕高职定位和办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宗旨,大胆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一要明确高职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能力目标,二要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三要立足职业岗位要求,突出能力目标,强化实践教学。

职业能力;课程教学;改革;创新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和管理者,拜读了戴士弘教授所著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1]一书之后,颇有感触。戴教授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对适合高职专业课程教学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总结出了一些非常值得广大职业院校教师学习的好的做法。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一书的核心内容就是职业院校教师应该围绕高职定位和办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宗旨,大胆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的根本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社会输送满足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中心任务。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要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模式方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为已任。

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既是满足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需要,也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高职教育与国民经济建设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承担着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机构,在我国经济社会变迁这一历史进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职业能力是学生今后生存的保障,高职院校应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获得岗位工作的知识,促使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和发展并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念和职业道德。同时,职业能力培养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既是完善科学的教育体系的需要,也是办有特色的高职教育的需要。教育部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全国共有本科院校1079所,高职高专院校1184所[2]。从数量上看,高职教育已经支撑起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并呈现迅猛的发展势头。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其他类型的教育所不能发挥的功能。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最显著的区别。与普通高校相比,高等职业学校由于社会职责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在教学方面存在着显著特点,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具有以职业需要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主线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专业设置以职业实践分析为基础;培养目标以职业实践能力为本位;课程设置以职业实践为核心;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中心;考核以职业资格的获得为标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有助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完善我国科学的教育体系。高等职业学校能否办出特色,取决于它是否能够紧密围绕社会发展需要,依托优势学科,拓展专业领域,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突出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本的培养模式,顺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对毕业生而言,较宽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过硬的技能,使他们不仅能胜任实际工作的需要,又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这是高职毕业生有别于其它类型毕业生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不能通过课堂的理论学习来获得,必须通过学生积极而主动的各种实践活动来培养。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办有特色的高职教育的需要。

二、围绕能力目标进行合理的课程教学设计是高职教师的职责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从工作领域看,高职院校学生主要从事技术、营销、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工作,而不是从事科学研究和专业领域的开发、设计工作,培养的人才类型、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或操作型的高技能人才,不是研究、设计型的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应当突出“能力目标”[1]4。教师应结合社会需求,立足工作岗位要求,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合理的课程教学设计。

1.职业教育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而且还要具备相应的职业水平。职业院校教师要懂专业,最好是本专业的行家里手、领域专家;应具备工程思维能力,能对项目、任务进行筹划、实施、协调、评价;必须能进行本专业的研究工作,有研究成果,有创新能力。教师要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要熟悉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和特点,要懂本专业领域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能组织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教师更要懂“职业”。“专业”更多的是从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上划分的,职业则要了解市场;了解专业市场和人才市场;要了解行业需求、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要懂经营管理、行业法律和规章制度。除了与专业相关的能力之外,职业教育教师还必须具备在任务专业、职业岗位都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1]57-59

2.高职课程教学没有固定模式可循

职业教育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正如戴教授所说的“教无定法”,即“只要学生有兴趣,能主动参与,在能力上有显著提高,使用各种模式方法都是可以的,不限制唯一的教学模式。”[1]27这为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教学设计创造了条件。

不仅课程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而且教材也只是一种参考工具。同一名称的课程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实施,取材和顺序都可能不同。因此,所有的课程都必须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这就是课程教学设计的必要性[1]39。教师不应是教材的“奴隶”,要根据岗位需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参与课程开发,必须参与自己课程的教材建设过程。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养成了一种根据现有教材内容来安排教学的习惯。这一做法使老师无形之中成了教材的“奴隶”。教材上有什么内容,教师就向学生讲什么内容。即或是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了一些教材外的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联系的素材,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跳出教材既定的框架,使教师成为一个停留于既定知识层面的、现成理论知识的宣讲者。通常,一门课程的教材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特别是适用面广的教材,其内容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不同地域的职业教育必须考虑职业能力要求的差异。因此,根据职业能力需求合理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是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职业意识。要胜任高职教学工作,教师不仅要掌握既有的理论知识,更要成为一个熟练的技师。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教师首先要熟练掌握。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取舍教学内容,通过适度的理论讲解和更多的实际操作示范,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这才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职责所在。只有充分了解职业岗位的需求,教师才能得心应手地组织教学,顺利实施对学生的技能教学。因此,教师不能停留于普适性知识的层面,更不能做教材的“奴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重构,使教学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

3.围绕能力目标进行合理的课程教学设计

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发展之道[3]20-22,是否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检验高职教学的标准。因此,高职教师应围绕能力目标积极进行课程教学的设计。

一要明确高职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能力目标。

高职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技能型实用人才,这类人才的作用是将成熟的技术或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或服务,在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作工作。只有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才能确定课程的专业地位和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确定教材编写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理论教学应该把握一定的尺度,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适度删减推导、演算、证明的内容,强调知识点在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教学不仅只是提出问题、介绍问题的解决方法,更应通过实例介绍知识的运用。

确定课程的能力目标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根据。课程的能力目标主要包括:(1)对项目任务的理解、分析、表达能力;(2)项目任务的执行能力(对课程教学来说,这是最重要的能力);(3)对项目任务结果的展示、分析、评价能力; (4)对工作环境的熟悉能力;(5)按照规范操作的能力;(6)按照安全要求操作的能力;(7)主要工具的使用能力;(8)事故的处理能力;(9)在复杂环境中做事、与人竞争协作的能力;(10)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我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1]38

二要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最终落实到具体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因此,必须构筑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高职课程结构及相应的教材内容要摆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分类模式,突出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训练,使学生明确专业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从相应的职业岗位群或相应的技术领域的要求出发,按照学生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实践技术、专业技能和全面素质来设计,必须突破以学科本位的逻辑体系来设计课程的方式,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不求知识的系统性、完善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课程按知识的相关程度划分若干模块,专业知识提前渗透,实践教学相对独立,与理论教学平行并进,课程之间教学内容应有机衔接、灵活配合。

三要立足职业岗位要求,突出能力目标,强化实践教学。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主要在于打破学科体系,采用“能力目标”的教育模式实现培养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的目标。首先,要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所对应的职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其次,要分析综合能力是由哪些单项能力所构成,这些单项能力,又有哪些能力要素所组成,而这些能力要素则是应知应会点或知识点;再次,要以所确定的能力要素为基础,调整组合成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以“能力目标”为课程评价的标准,就必须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开展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开设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建设。高职的每一门专业课程都应该通过综合或单项实训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实训项目可以有效检验专业课程所对应的相关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选择、设计一个或几个贯穿整个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1]40单项实训项目能够训练学生今后从事职业岗位具体工作任务的能力。

[1]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教育部.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09207218(02).

[3] 杨建平,李晓莉.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之道[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责任编辑:之 者

G712

A

167128275(2010)052002222.5

2010206215

该文系中国商业会计学会2010年度立项课题“与从业资格相对应的财经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课题编号:中商学字2010第10号KJ201028)的研究成果之一。

杨建平(19652),男,重庆涪陵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财经专业教学。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职业高职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