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悲欢一梦,如何得作双成
——略论鱼玄机诗歌的情感世界
2010-08-15李敏
李 敏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 241000)
人世悲欢一梦,如何得作双成
——略论鱼玄机诗歌的情感世界
李 敏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 241000)
鱼玄机是唐朝最具独特个性的女性诗人,其独特之处在于作品充分表现了独特的女性情感世界,这个世界是由痴情、多情与无情来构成的。对于与之厮守的爱人、恋人,她情深意重,一片痴情;当爱人离她而去,她又敢于大胆追求新的爱情,直率而直露,特别多情;她满怀热忱追求真爱,结果却碰得遍体鳞伤,终于看清了男人的极不专一,从而抒发了知音难寻的绝望之情。
鱼玄机;诗歌;情感世界;痴情,多情;无情
鱼玄机,字幼微,约唐开成五年(840年)生于长安里中,咸通九年(868年)秋因“笞杀女婢绿翘”而“毙于杖下”,时年二十九岁左右。[1]448-453皇甫枚说她:“色既倾国,思乃入神,喜读书属文,尤致意于一吟一咏。”[2]9明钟惺认为:“玄机盖才媛中之诗圣也。”[3]121鱼玄机至少可以说是唐代女性诗人最杰出的代表,其杰出之处在于她的诗篇充分表现了独特的女性情感世界。
一、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对爱人的“痴情”
《唐才子传》记载:鱼玄机“咸通中及笄,为李亿补阙侍宠”。[1]448与李亿的爱情点燃了她生活的激情,开启了她情爱生活的历程。她与爱人、恋人李亿之间的断肠柔情,可以说是她诗歌中最为动人的篇章。虽然现存鱼诗中表现其甜蜜幸福时光的诗作几乎不见,但我们从那些表现其别离痛苦的诗篇中,仍能明显地感受到相爱至深。如《隔汉江寄子安》,[4]127-128那时,两人已“江南江北愁望”,但仍然“相思相忆”;虽然“咫尺千里”,但毕竟“含情”。但从“咫尺千里”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女诗人不能与相爱的人相见、相聚的痛苦。
鱼玄机与李亿“咫尺千里”,为何仍然“含情”、“相思相忆”?主要原因可能是她和李亿虽暂时不能长相思守,但两人还有海誓山盟,鱼玄机还存在着与李亿最终能够结合的希望。在《春情寄子安》[4]105中,写诗人独自一人在寒冷的冬日里,艰难地行走于欹斜的山路上,但感到最痛苦的却是对爱人李亿的思念,担心他会因多喝酒而生病,贪下棋而熬夜。虽然鱼玄机当时的处境是艰难的,相思是痛苦的,但由于她和李亿的“如松匪石”的盟誓还有,“终期相见月圆时”的希望还在,所以暂时的分别,并没有使她绝望,她仍要把洒满泪水、浸着深挚情思的诗篇作为礼物送给李亿。
正是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使得“咫尺千里”的鱼玄机仍能对爱人李亿保持一种浓浓的爱,深深的情,似乎有着永无休止的思念。如《江陵愁望寄子安》:[4]129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从此诗可见鱼玄机对李亿爱得多么执著和坚贞,她的思念就像滔滔江水,日夜流淌,永无尽时。所以鱼玄机虽然感慨“聚散已悲云不定”,“有花时节知难遇”,但仍然希望李亿也能“恩情须学水长流”。(《寄子安》)[4]129然而到了《情书寄李子安》,[4]130诗人已真切地感受到“秦镜欲分”,曾经有的欢爱“晋水壶关”都已只能存在于梦中了。现在连一封爱人的来信也盼望不到了,“书信茫茫何处问”一句写尽了诗人内心的痛楚与凄凉。钟惺对此诗评价极高,曰:“缘情绮靡,使事偏能艳动。此李义山能为之,而玄机可与之匹。”[3]121
在鱼玄机现存的约五十首诗中,诗题上明确地标明“子安”的就有六首。可见,李亿在她的感情世界中,在她的诗歌内容中占据着的地位。
二、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对名士的“多情”
可能正是因为爱人、情人李亿的无奈抛弃,迫使鱼玄机去追求新的爱情。本来道观的生活,就给才华横溢的鱼玄机提供较多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参加游宴、饯送,歌舞聚会,同当时的文人才俊有广泛的接触。从她的诗中可以看出,她和当时的名士温庭筠、李郢、李近仁、李学士、任处士等均有较为密切的交往。
鱼玄机同温庭筠交往的具体情形,因缺乏文献资料,温集中也无一言半字提及鱼,故已不得而知。然现存鱼诗中有两首——《冬夜寄温飞卿》[4]170、《寄飞卿》[4]122-123明言与温的关系,虽有研究者说:“有人认为玄机此诗表明温、鱼之间存在性爱,那既不符合诗意,也有悖于温、鱼各自的生活环境,年龄差距,等等。”[5]52但我们认为二诗所写皆为秋冬凄寒之时,满庭木叶,阶砌乱蛩,诗人在此时对温庭筠抒发的是“不眠长夜怕寒衾”,“珍簟凉风着”,这恐怕不是表达一般男女友情所适宜使用的意象。
至于鱼玄机同李郢的交往,鱼诗中似写得较明确。在《酬李郢夏日钓鱼回见示》[4]108中,一、二句说两人没有什么交往,三、四句写李突然向自己表达了爱意,五、六句表示自己已入道门,最后两句言明不大可能相恋,委婉地拒绝了。这种一开始在鱼玄机看来不大可能的恋情,却很快发展到热恋。在《闻李端公垂钓回寄赠》[4]115诗中,鱼玄机似乎已同李郢爱得难分难舍。像李郢这样极赋诗才的男子,本来就容易成为鱼玄机的知音;加之又如前面那首诗所表现的李不断地进攻,鱼玄机很快与李郢成为“鸳鸯侣”,当在情理之中。此诗表现了李出去钓鱼,鱼不能随行的甜蜜中的遗憾。然鱼、李之恋终因种种原因而分手。
虽然鱼玄机同李亿、李郢、温庭筠等的一次次爱恋,都告失败;但从她的诗歌来看,她对自己心中“阮郎”的追寻,对人间情爱的争取并没停止。如《迎李近仁员外》[4]131,表现了诗人即将见到情人李近仁时的兴奋、激动的心情,只要如潘岳一般美的李近仁员外到来,她就觉得胜过了真情相爱的牛郎织女。从现存的鱼诗来看,与鱼玄机有性爱关系的可能还有李学士、左名场等。
为什么鱼玄机会同这么多男子可能有比较热烈的情爱关系?这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女子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从她的《赠邻女》[4]96中,似乎找到了答案: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原来在鱼玄机看来,无价之宝是容易找到的,而能对自己付出真情的男子却非常难以找到。所以她告诫女同胞们,与其“潜垂泪”、“暗断肠”,不如主动去寻“有心郎”;与其去恨那些负心的“王昌”,不如自己去找美貌的“宋玉”。“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唱响了封建社会女子大胆追求情爱的号角,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蔑视。
三、茫茫九陌无知己,暮去朝来典绣衣——对男人的“无情”
放眼世界,哪里能够找到那种痴情而专一的男子呢?像鱼玄机这样热情似火的青春女子,多么急切希望得到痴心男人的爱恋,但她又绝不是那种仅仅追求生理满足,而没有心灵交融的人。《和人》[4]126-127一诗集中地表现了女诗人这种失望与希望交织的心情:
茫茫九陌无知己,暮去朝来典绣衣。
宝匣镜昏蝉鬓乱,博山炉冷麝烟微。(冷,一作暖,此从《名媛诗归》)
多情公子春留句,少思文君昼掩扉。
莫惜羊车频列载,柳丝梅绽正芳菲。
此诗一方面通过“镜昏鬓乱”,“炉冷烟微”,“昼掩扉”等意象,表现了得不到爱情滋润的女子的痛苦心情,她多么希望多情公子赶快到来;另一方面,诗人又表达了对那些“羊车频列”,寻花采柳的多情公子的不屑。正因为诗人并不是只追求生理满足,而是梦寐以求心灵的沟通。然而,暮去朝来努力追寻的结果,却发现茫茫天地之间,根本就不可能寻找到一个真正的知己。“典绣衣”(把美丽的衣服卖掉)这一意象,充分说明她在自我毁灭,其对男人之绝望可以想见。
实际上,鱼玄机只要抛弃自己的敏锐感觉、清醒意识,通过妥协与忍受来得到性爱的满足,甚至得到某一男士不那么真诚的爱,应该并不难。问题是她对爱的要求太真诚,太专一,太炽烈。可能正因为此,许多男士最终敬而远之,悄然离去。而一般的男子,鱼玄机又根本不屑一顾。在《和人次韵》[4]133一诗,通过“独吟月色”,“白花发咏”,“僻巷深居”等意象,塑造了一位才华出众,又品行高洁的诗人自我形象。而那些想与之交往的“喧喧朱紫”、“玉郎搜藻”、“琼韵扣关”的庸俗男子,却遭到了她痛快的指斥:“松萝高处是前山。”
在诗中,鱼玄机一再坦率地表白自己愿意结交的是懂得尊重女性,尊重自己人格的知音。在《感怀寄人》[4]119一诗中,诗人明确地表达了自己所希望找到的知心人,应是能同自己一起欣赏满地红叶的人。他应该和自己在幽深的竹院中,干净的台阶上,皎洁的月光下,听歌声悠扬,细数红叶片片。然而想同自己交往的男子,却和世俗之人一样,爱慕苍苍的松树和桂树,欣赏灼灼的桃花和李花。他们只能有本能的“云雨”之想,而自己却向往的是“蕙兰”之心。两不相谐,可想而知。
如果说在“茫茫九陌无知己”,“门前红叶地,不扫待知音”中,哀叹知己难遇,知音难寻的同时,还有着对知音的期待。到了《暮春即事》[4]125中,恐就真的绝意于人世间了。诗篇开端明言“少侣俦”,为全诗奠定了对人生伴侣追求已绝望之基调。全诗突出描写了红尘的繁闹:香飘罗绮,风送歌声,鼓鼙喧天,鹊语乱鸣,这是世俗的欢欣,这是世俗的情爱。然而,由于自己不愿像世人那样生存,自己要追求真正心灵相通的伴侣,自己要追求心心相印的阮郎,在这茫茫如海人世间,怎能不像一叶没有归宿的扁舟呢?
鱼玄机为什么会有这么执着的情爱追求?后人多仅以叛逆视之。其实,除了社会风气之外,还因为“她们将最世俗的男女情感视为自己人生的信仰,实际上已将爱情作为一种不可忽视与怀疑的‘先验的事实’而加以膜拜”。“对爱情的虔诚礼拜与执着追求就成为她们在世俗人生中最为用心经营的一项事业”。[6]59因而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鱼玄机可以那么自由地同温庭筠、李郢等众多名士相爱?为什么鱼玄机诗中总是有相当一部分表现知音难求之情?这正是因为她不仅要得到其他世俗女子被剥夺了的自由追求性爱满足的权利,更重要的是,她想找到真正的爱情,找到那种只有同对方实现灵肉双重的结合,才能得到灵魂的安宁的爱的感情。鱼玄机的生命便是在热烈追求和抒写自己的真挚情爱中度过的,她越是有清醒的真爱意识,越是强烈渴望两性真情,也就越浓浓地感受着个体审美的痛苦,觉醒的痛苦时时萦绕在她的作品中,我们从中听到的主旋律就是“人世悲欢一梦,如何得作双成”(《寓言》)[4]128的吟唱。
[1] 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 皇甫枚.三水小牍:卷上[M].丛书集成初编:二七○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
[3] 钟惺.名媛诗归:卷一一[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三三九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4] 陈文华.唐女诗人集三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5] 彭志宪,张燚.鱼玄机诗编年译注[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
[6] 肖瑞峰,俞世芬.宗教、世俗与艺术的媾和:论唐代女冠诗的审美中和[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
责任编辑:张彩云
I207.22
A
167128275(2010)0520055202
2010207210
李敏(19732),女,安徽利辛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