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教育问题的一点思考

2010-08-15张同迁蔺香运赵义军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大学孩子教育

张同迁 蔺香运 赵义军

(山东科技大学理学院 山东青岛 266510)

关于教育问题的一点思考

张同迁 蔺香运 赵义军

(山东科技大学理学院 山东青岛 266510)

本文从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角度出发分析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讨论了功利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的影响并分析旧科举制度的利弊。在此基础上,对当代人们的教育观念及对教育的认识进行分析和探讨。

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科举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报纸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到讲堂报告以及人们的日常活动中,到处充斥着对中国教育问题的评价和讨论。特别在近几年由于网络媒体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新闻的传播和了解的速度。在这种背景下,经常出现个别教师和学生的极端行为和活动暴光于网络,让更多的人们去关注。一方面,这有利于人们监督教育事业的现状,另一方面,也会有的把某些个别极端的现象当成主要矛盾去扩大。如何看待中国现阶段所出现的教育问题,笔者认为,只是片面地评价某一方面是不够全面的。而应该从历史的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去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和背景,同时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去全面了解中国教育的社会背景和根源,才能对现阶段中国教育的问题有个正确的判断和思考。脱离实际背景去空谈和批判,笔者认为是不合适的。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结合当前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们世界观价值观出发,从教育的人本主义角度来探讨中国教育问题。

一、中国教育的历史简介

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从有人类的那一天起,教育就开始了。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教育发展可追溯至远古的原始社会。人类进入氏族社会之后,开始使用简单工具进行朴素的生产劳动,建立在此生产力基础之上的原始教育主要是一种本能的经验积累和总结,如宓羲氏“教民以猎”,燧人氏“教民以渔”,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拘兽以为畜”等。正是这些原始的教育萌芽将人类生产生活经验通过世代相传沿袭至今。[1]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它为一部分人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专门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活动,促进文化发展提供了条件。教育也就产生了分化现象。首先是奴隶主和贵族阶级,他们可以享受系统的高贵的文化教育,并产生了学校,使教育从生产活动中分化出来,具备了独立的社会职能。同时为了更好得传承这些文化,人类又创造了文字,并出现了典籍式的“著作”,这些都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职能。[2]学校教育有明显的阶级性。另一方面,奴隶和贫穷老百姓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通过长者或师傅的言传身教,通过学会一定的技能,成长为适合奴隶社会需要的劳动力,这些是属于技术教育的范畴。

在中国,封建统治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教育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还具有严格的等级性。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掌管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也控制着教育,并使之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中国封建时代,科学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社会上也需要培养具有自然科学知识和专业技术的人才。学校教育在以儒学为主的同时,也逐渐增加了一些算学、天文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到了唐代,则更多地建立起一些专科性学校,同时在一些中央业务部门,如太医署、太仆寺、司天台等,也设科招生,培养一些专门人才。这类学校在唐、宋时代已发展到一定规模,在世界上也是比较早的。但在中央官学中,这种学校政治地位比较低。随着官学的衰废,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多转入民间,由私人进行传授了。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传统教育也相应地发生了一系列演变。逐步形成了具有明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的中国近代教育体系,同时也出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具有近代民主思想的进步的思想家提出了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为中心的向西方学习的口号。他们以“救亡图存”为目的,这样就初步形成了中国近代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对促进近代教育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学校教育的兴起,都起了极大的作用。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都是在那个时期建立起的学堂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代教育的发展并一直沿用至今。

二、旧科举制度中的功利思想及其影响

谈到教育,就不能避免谈论考试问题,考试作为一种选择人才的方式,有其合理性和存在的必要性。秦之前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化和教育是百家争鸣,各有其长,秦朝则焚书坑儒,自汉朝起“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了占统治地位的正宗思想,儒家的经典变成了历代学校的教育内容。历代的选士和科举,虽在形式上或重经义,或重诗赋,或用八股取士等有所不同,但在内容上大都限定以儒家经书为标准。封建统治者通过科举控制了全国的教育。这种独尊一家的思想就严重地障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学而优则仕”使得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受到限制,在这种背景下,教育就出现了形式化、教条化以至于脱离实际。

在中国,隋唐以前是“选士”,以推举为主;隋唐以后是“科举”,以考试为主。封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官吏,学校的任务则主要是“养士”。“学而优则仕”成为教育的直接目的,也成为被教育者所追求的目标。同时也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中了进士后,就等于进入仕途了,“封妻荫子”成了读书人的一生追求。在这种理想追求下出现了如《儒林外史》中所描述的范进等人物,为了入仕而科考终生,一朝入仕地位陡增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封建社会的科考制度,也出现了一些弊端,人们对官宦的敬崇和畏惧,使得科考制度中也出现一些不公平现象,如《连升三级》中的张好古,虽然什么都不懂,甚至于连字都不认识,却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的魏忠献的门帖便在科考中获得嘉绩,最后还能连升三级。

但是,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依据却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不能因为这些弊端而忽略其积极性。至少,对没有官宦背景的贫苦人们,只要努力读书就可以有考中的可能。以此来改变其生活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让广大人们群众有了“入仕”的机会。与“选士”制度相比较有客观性的一面。“选士”是建立在推荐人的诚信基础之上的,但其中的弊端就是会出现“委人以亲”,“用人唯亲”现象,从这角度考虑科考制度在照顾公平性方面有其积极性。

总之,在功利思想的背景下,封建科举制度使得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助长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对立,同时也滋生官僚作风的泛滥。在旧封建制度下,这种弊端通过封建主义自身是无法克服的。

三、现代人们的教育观念

解放以后,中国的教育属于全民教育,为了提高全民知识文化水平和素质,在全民施行九年义务教育,特别在近几年,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加大。人们对教育也越来越关注。我们主要对现阶段教育分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讨论素质教育与幼儿教育问题,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和关心素质教育问题。从孩子一出生开始就十分关注,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奶粉要最好的,幼儿园要选优秀的,还要给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兴趣班等等。一方面,说明家长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具有积极性的一面;而另一方面,这样的过多的任务压在幼小的孩子身上,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难免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孩子的天性就是自由自在的玩耍而不是过早的给强加一些学习内容。如果孩子确实对某方面感兴趣当然可以请合适的老师来指点但不要太过。而现在幼儿的早期教育及早的就与“考试”“过级”相联系了,这样就会给孩子背上沉重的包袱,学习的目的不再让其身心更好的发展,而是为了过级考试了,这样的教育就会扼杀学生的天然兴趣,会把学生的思想过早地束缚在狭隘的范围,长大后孩子的身心所受到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到中学乃至大学还有一些家长和学生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多学几种技能或者本事,如唱歌、跳舞、武术、书法等,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统统让孩子学上一通。不让孩子学习就好像自己的孩子落后似的。在家长过多的期待中,孩子只能委屈地、违心地去学自己不愿意学的内容。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前中国教育面临转型阶段人们对教育的理解的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很多家长由于在年轻时一些理想没有实现,从而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另一方面,也是孩子家长的相互攀比促成了这种局面。这样的局面,笔者认为也只是阶段性的现象。将来的父母也就是现在的孩子由于少年阶段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他们长大之后就能将现在的现象看得清楚,认清其不合理的地方。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就能有所改善。

其次,人们对高考制度和推荐制度的关注和认识。高考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这种形式体现了教育上的人人平等原则。只要学生能认真读书成绩好就能考到好的分数,也就能进入好的大学学习和深造,为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认真学习只能说有可能考的好,但是考的好的未必就必须认真学习,学生之间的身心差异还是存在的。有些孩子不需要很用功就能在高考中获得好的成绩,这个固然重要。可是大多数的孩子还是需要努力的学习才能获得好的成绩。但是,由于许多中学把高考中获得的成绩当成激励教师的一种手段,甚至于把高考看作是评价一个中学水平的标志,这样就带着一种利益和功利的思想,就往往容易把高考这种再平常不过的一种选拔人才方式给加上了很多的色彩。在家中,父母要为准备高考的孩子进行各种各样的添加营养和买各种这样的辅导资料。在学校,假期补课,自习时间上课的现象。到处充斥着紧张的气愤。在这种氛围下孩子就像一颗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反复地做练习各种复习题,他们把放松的理想放在高考之后和大学期间。这样就出现了,在高考中一些学生的成绩很好,但在大学里表现却一般。一方面某些学生认为终于考上大学了,可以休息休息了,不用象高中一样的紧张了。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反复地做复习题,反复用那些熟的不能再熟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来做这些练习题,最后导致学生思维定势,对大学中的一些新课程总希望从高中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这样阻碍了学生的再学习。笔者就在讲授大一学生的高等数学或数学分析过程中,就发现孩子们具有这种特点。再加上,孩子在高中那么得努力和用功最后的分数也还很好,但是由于报考志愿没有报好,没能上理想的大学,有些学生总觉得委屈,总有大材小用的感觉,这种现象,时间长了不能从心理上纠正过来,就会出现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也就没有知识青年应该有的激情和努力了。所以对高考制度,应该辩证地去讨论,不能太看重高考,特别是学生家长和相关领导老师,应该让学生顺其自然得,快乐得学习。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作为选拔人才的方式,高考是首选的方式也是最能体现公平公正的方式,但是其局限性也存在的。青少年的发展是多元化的,不能统一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如果用一刀切的方式选拔人才,就容易把一部分在某方面具有特别优秀特长的学生给忽略。如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学生阶段的数学考试中曾经得过零分,类似的还罗家伦、朱自清等也是通过推荐(也就是破格录取)来选拔的,如果用一刀切来选拔人才难免把一些优秀人才给忽略了。所以,坚持高考的同时应该实行推荐制度。这样可以把在某方面特别优秀特别突出的学生来选拔出来。但是,这种推荐制度必须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就需要推荐的人认真负责,才能推荐合格的优秀人才。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大学教育问题。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能为社会服务的人才,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另一个是理论应用和发展能力。通过大学里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学生最主要的是具备再学习能力。在大学里,所讲授的课程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往往落后于实际问题,很多人认为大学里学的很多课程在实际中没有用。这就把大学教育理解片面了。笔者认为,大学里通过知识传授和教师的示范作用,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学到某些技能。应该把学习的过程作为一种思考的过程来看待。要把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相结合,只有这样,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面临新问题新挑战才能正确地分析和总结,才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由于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压力变得轻些了,很多学生就不愿意用功学习了。实际上,到大学里更应该用功学习,因为大学里所学的内容要比高中多的多也深得多。但是很多学生往往对此却不在乎,最后大学毕业,进入工作实际后,才发现再学习的重要性。面对这种现象,大学教育应该和高考制度有些衔接。由于以前我国的大学教育方式主要是精英教育,大学入学率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的大学教育逐渐变为大众教育,大学应该宽进严出,让更多的青年人能进入大学学习,但是,在大学毕业这个环节应该严把质量关。并且上大学可以与工作同时进行,这样灵活的教育方式才能更有效利用大学资源,有利于全民素质提高。

四、结束语

教育是一种把自然人培养为社会人的活动。这种社会活动,可以是自觉的、计划性的、有组织的和独立进行的,也可以是自发的、偶然性的、无组织的和渗透于其他活动之中的。教育离不开人类所处的历史现状和社会背景,应该与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相一致,应该是以人为本且服从人的发展规律。总之,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身发展的逻辑和规律。我们应该清醒得认识和掌握这种规律才能正确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只有这样,教育才能长足发展,才能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1]吴定初.中国教育科研起源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2]郑金洲.我国教育系科发展史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4).

[3]耿淑玲.我国科学教育历史考察及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9(4).

[4]万文涛.教育发展历史分期新探[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

张同迁(1980-),男,山东泰安人,山东科技大学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生物数学研究。

2010-01-14

猜你喜欢

大学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留白”是个大学问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