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010-08-15

潍坊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挫折家长孩子

王 玲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王 玲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家庭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言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下一代人才的素质高低,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本文从四个角度探讨了目前我国对儿童、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对策,以引起广大家长朋友的注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使我国的家庭教育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家庭是人们出生的地方,是人们最初的生活环境,也是人们一生中生活时间最长久的环境,即是人们接受最初教育的场所,也是人们接受终身教育的地方。凡是出生在一定家庭并生活在一定家庭的人,都要深深打上家庭的烙印。作为承担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人—父母,既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生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个性特征、品德修养、知识水平、兴趣爱好都会在有意无意中影响到一个人的发展。本文主要就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教育对策进行一定的探讨。

1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智力开发,而相对忽视孩子良好个性的养成

许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和智力开发,而忽视对其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孩子的学习成绩及考试分数是家长关注的焦点,也是家长最敏感最能引起情绪波动的关键所在。为了让孩子学习好,一些家长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找好学校、找好班级;有的家长自己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从牙缝里也要挤出钱给孩子买钢琴买颜料。家长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特长培养上,却忽视了对孩子优良个性的培养。一些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待人却非常冷漠、自私,考虑事情一切以自我表现为中心,心理素质非常脆弱,经不起一点挫折。

1.2 过分看中孩子的分数,而相对忽视对孩子能力的培养

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家长大多对孩子的成绩、名次非常看重,而对孩子一些重要能力,如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却相对重视不足。有人在比较中美两国教育时,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孩子放学回家后,中国的家长问孩子的问题是:“你今天考试考了多少分?”而美国的家长则会问:“你今天在学校提了几个有意义的问题?”两国家长对孩子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也把孩子引导到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上。因此,我国的孩子大多温顺、乖巧、听话,而美国的孩子则大多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有人曾做过统计,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奖到1997年止,共有448人获诺贝尔科学奖,这其中有5位华人,但遗憾的是,这些获奖科学家,没有一位是属于中国大陆科研机构的。从1997年至今,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变。那么中国人为什么与诺贝尔奖无缘呢?这其中的缘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1.3 过高的期待心理,造成孩子负担过重

随着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和就业机会的减少,很多家长表现了强烈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研究表明,超过半数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按照大人的意愿发展,应在各方面都比别的孩子强,孩子不成才是家庭的灾难。据调查发现,71.23%的家庭希望孩子达到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国目前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仅为25%。

面对如此严酷的教育现状,家长们不得不想尽各种方法让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于是,购买学习资料,请家教,进特长班,是家长们最热衷的方式。孩子的课余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星期六学音乐,星期天学绘画,晚上补习英语、数学。据统计,我国城市独生子女每天在家学习的时间平均超过3小时,而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所以,很多地方在减负之后,针对学校不准再办补习班,首先站出来公开反对的就是学生家长,因为家长们担心不办班,孩子的分数上不去,影响孩子的升学与将来就业。

希望孩子受到良好教育,期望孩子成才自然没错,而且,家长适当的期望值将会激发孩子成就动机,成为孩子不断进步的动力,问题是不考虑孩子的愿望和兴趣,一味要求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学这学那,硬要孩子去挤高等教育这座独木桥,不仅是不切实际的,而且极易造成孩子负担过重,压力过大,从而导致厌学情绪,甚至造成心理障碍。

1.4 对孩子过度保护,造成孩子自理能力差,生存技能缺乏

由于我国现在的家庭多数是核心家庭,家中唯一的这个孩子就受到了来自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多方面的宠爱,从而成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养尊处优的生活。不用说让孩子做一点家务活了,就连三、四岁的幼儿完全能够自理的吃饭、穿衣这样的小事,也完全包办代替。及至孩子上学,甚至把这种包办代替延续到了学校。父母的娇宠溺爱,不仅使孩子失去了锻炼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也使孩子的个性发展受到了很不好的影响。

2 解决的对策

2.1 注重培养孩子健康个性

一个人想要取得最后的成功,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都有益的人,健康人格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2.1.1 表扬、批评孩子要适度

我们都知道,在生活中对孩子的态度应以表扬、鼓励、支持为主,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对孩子的表扬要适度,不要过火,也不要一点点小事就表扬。东西来得太容易,人就不知道珍惜。时间久了,孩子对你的表扬已丧失兴趣,那么表扬就失去了对良好行为的强化作用。表扬过火,容易让孩子产生虚荣心,听不得别人说自己的一点不好,因此表扬要适度。表扬时应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人对精神的需求永远会高于对物质的需求,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所带来的愉悦永远要多于物质需要的满足,对人所起的激励作用也更持久。而且,物质奖励还容易带来负作用,容易使人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大。批评孩子时要从培养、教育孩子的目的出发,不要以发泄怨恨为目的。孩子有错误时,应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避免因过重惩罚而造成对孩子的心理上的伤害。

2.1.2 让孩子经受一些挫折的磨炼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孩子虽有父母的呵护,教师的帮助,也难免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种种不如意的事情,如学习失败、同学间的矛盾、身体的疾病等等,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应抓住时机提高孩子对挫折的忍受力。常言到:“失败是成功之母。”挫折能够增长人的聪明才智,激发人的进取精神,磨砺人的意志。人在遇到挫折时,要比在顺利时头脑更冷静,更易于清醒地认识自己,认真总结教训,探究失败的原因并寻求摆脱困境,走向成功的途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挫折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增长人的勇气,磨砺人的意志,也可能打击人的斗志,使人丧失信心。因此,家长既要利用挫折好的一面,让孩子经受风雨的洗礼,从挫折中吸取教训,逐步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的人,又要注意帮助孩子排忧解难,给孩子以精神上的鼓励。

2.2 注重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正在轰轰烈烈地推行素质教育,对人才的要求由过去的知识型向开拓型转变。那么,我们的家庭教育也应顺应这种转变,不能一味只注重孩子的考试分数,还应注重对孩子的能力的培养。

首先拓宽孩子的知识面,知识,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对外面的世界一点也不了解,不熟悉,即使孩子有很聪明的头脑,也不会有较为丰富的想象能力,有了知识做一切事情都有成功的可能。知识是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起来的,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大小和生活环境,带领孩子去认识周围较为简单的事物,也可以让孩子尝试简单的劳作,让他看一些自己喜欢的图书。孩子都是好动的,家长应为孩子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如:画图、剪纸、锤击、塑泥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积淀的越来越多,他们的想象就越广泛,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

其次,尊重孩子的自尊心,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保护和培养孩子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对于孩子的错误,父母进行教育时最好用积极的鼓励,而不是消极的命令,用言语来激励孩子,会使他处于主动的地位,这样孩子学会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学习能力也会有很好的提高,做事情的自信心就会增强,创新能力才会有良好的发生点和增长点。

2.3 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和意愿确定恰当的期望值

建立在孩子实际水平上的期待才能产生最大的推动作用。希望孩子成才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但在实现这一心愿的时候,父母切记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逼着孩子去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而应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尊重孩子个人的意愿和兴趣,帮助孩子确立适当的目标,脚踏实地地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的实现去达到长远的目标。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处于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身心都很放松舒畅的时候,我们的工作效率就会大大地提高。同样的道理,孩子的学习同样需要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没有心理上的压力,没有思想上的负担,学习起来心情舒畅,思维活跃,自然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而且极易发挥人的潜能。因此,明智的家长应首先给孩子一个宽松的自由的空间,让孩子自由地呼吸,自由的生活。只有心灵自由了,才能指望一个孩子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潜能。

2.4 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意识与适应社会的能力

当今社会既是一个提倡竞争的社会,也是一个崇尚合作的社会;既看重一个人的能力水平,也看重一个人的个性魅力。总而言之,社会需要的是一些综合性人才,硬件、软件都要齐备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要求家长不仅要注重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还应当教孩子一些如何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常识,简而言之,也就是要教孩子学会生存。可以说,现在很多孩子都普遍缺乏独立存在意识和能力。做作业时,由家长陪着;遇到困难时,由父母顶着,及至真正面临危险情境时,则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应对。即便已经长到自己能照顾自己的年龄,表现得仍像个幼儿。

美国一位教育学家说过:“生命是第一位的。没有人,一切名誉、利益和成就都无从谈起。因此,教给孩子知识应该包括应对突发事件和保护自己这样一种生存能力,并且将此作为人生重要的一课”。作为家长,在培养孩子的独立与生存意识时,可以从简单的小事入手,比如让孩子做好自我服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外,要向孩子介绍一些生活常识,如遇到问题如何自救和向他人求救等等,这样,随着经验的不断累积,孩子的独立意识就会越来越强。

[1]孙士杰.外国教育思想精粹[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

[2]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肖恩忠)

2010-09-18

王玲(1970-),女,山东诸城人,潍坊学院教育科学与传媒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G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288(2010)06-0140-03

猜你喜欢

挫折家长孩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挫折使我更坚强
挫折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生活需要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