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的理想人格及其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
2010-08-15苏丽娜郑佳琳
苏丽娜,郑佳琳
(北方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北京100144)
论孟子的理想人格及其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
苏丽娜,郑佳琳
(北方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北京100144)
孟子教育思想中的理想人格,不仅对我国教育发展有重大影响,而且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也有深刻的启示。从理想人格的涵义入手,分析了孟子理想人格的重要内容及其实现方式,并研究了孟子理想人格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
孟子;理想人格;素质教育;大学生
1 理想人格的涵义
“所谓人格,反映人在世界中的格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格式和标准,是对人生形象的综合描述”[1]。人格按其实质而言,不外是道德理想的体现。不过,不同于一般的道德理想,人格理想只有进一步化为人格典范,才能获得具体的形态。而理想人格正是一种文化中人们最推崇的人格范型,这种人格范型体现了该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标准:“在一定的文化环境和社会制度中,出于现实的需要,人们的利益、要求、期望集中于一个楷模身上,即为理想人格。”[2]一方面,由于理想人格是以完美至善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另一方面,理想人格同现实人格又有一定差距,是人们孜孜不倦的奋斗目标,因此呈现出超前性的特征。
2 孟子理想人格的主要内容
2.1 “人性善”——孟子理想人格的重要前提
孟子的理想人格理论是以“人性善”为理论基础来支撑的。孟子认为,人有四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这四端之心,是“人性善”的基本内含,是孟子理想人格的重要前提,也是人之为人、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之一。理想人格的道德修养,就是对这四种善端的延伸。但孟子认为:受客观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自己主观的不努力,人会丧失其本善的“良心”。这就要求必须加强道德修养教育,使人们回归到善的本性。
2.2 “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理想人格的奋斗目标
众所周知,尧舜是古代人们仰慕的圣贤,是怀有理想人格的典范,其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然而,孟子明确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就是说尧舜的理想人格不是遥不可及的,关键在于是否愿意认真去做,只要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一样的圣贤。由此可以看出,孟子希望人们以尧舜为榜样去塑造自己的道德人格,以尧舜的道德人格来使自己的人生更具有价值和意义。
2.3 “修己善其身”——孟子理想人格的基本条件
孟子认为社会个体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人际关系和谐的必要条件,也是理想人格实现的基本条件。因此,他十分重视“修己善其身”,也就是强调道德观念上的自重与自律。首先,他提出人只有通过“修己善其身”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说,如果人只把吃喝作为唯一追求的目标,那么人与禽兽就没有区别了。这就要求人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培养自己的良好品格,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有理想人格的人。其次,在道德自律方面,“诚”是“修己善其身”的一个要求,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也就是说“诚”是人天生就有的,要把天道之“诚”落实到自身之“诚”。人通过道德自律,使天赋的善实实在在地体现到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中,促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从而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仁义”的道德规范,才能最终实现理想人格。
2.4 “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孟子理想人格实现的基本原则
“大丈夫”人格是孟子的首创,它既是人格尊严的体现,也是实现理想人格的基本原则。他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说:住在天下最宽阔的住所里,处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走在天下最广阔的道路上。得志时,和百姓一起走正道;不得志时,独自一人走正道。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变节,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叫大丈夫。也就是为人处世要做到“居仁”、“立礼”、“行义”、“不淫”、“不移”和“不屈”,即为“大丈夫”的标准和原则。因此,人不仅要坚持人格的独立,也要不因官位、钱财而屈志,要始终保持个人尊严。
3 实现孟子理想人格的方式
3.1 实现理想人格的客观要求是“明人伦”
孟子特别重视“明人伦”。他认为:“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孟子·滕文公上》)他所强调的“人伦”,主要是指“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他也提出了“五伦”与“仁、义、礼、智、信”之间的关系,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孟子·离娄上》)这也表明要想处理好“人伦”关系,必须以仁、义、礼、智、信作为道德标准,从而为培养理想人格提供基础。
孟子看来,“明人伦”的道德教育是从外部向人灌输伦理道德知识。“明人伦”就是明白“人是什么”以及“人应当怎样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3]。这两方面的教育对理想人格的形成是极其重要的,诚如孟子曾指出的那样,人虽具有先天善的本性,即所谓的“善端”说,但这只是善的一种萌芽,是一种潜在的善的本性,但并不是已实现的理想人格。要使其萌芽状态的先天道德观念转化为现实的理想人格,就需要用教育对内在的善的本性加以扩充和培养,才能成就理想人格。孟子的道德教育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环境教育、学校教育等社会教化是重要组成部分。
3.2 实现理想人格的主观要求是“存心养性”
为实现理想人格,孟子提出:“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保存善心,修养觉悟的本性,用这个奉事天命。首先,孟子认为每个人天生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善心,但是要成就自己的道德人格还必须经过长期的磨炼和修养过程。即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只有经过主体的艰辛努力,才能实现理想人格。其次,孟子认为“存心养性”必须寡欲。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地减少乃至杜绝各种物质欲望对心灵的侵袭,使自己能够始终恪守最高道德准则和道德境界,告诉人们对追求功名利禄的欲望要加以节制。由此可知,人的主观因素是理想人格实现的重要因素。
3.3 实现理想人格的必要途径是“反省自身”
理想人格的实现必须经历“反省自身”的锤炼,通过反省自我、改造自我最终达到实现理想人格的目的。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孟子·离娄上》)意思是说:“仁爱别人,别人却不来亲近,要反省自己的仁爱;管理别人时效果不好,要反省自己的智慧;以礼待人别人却不回应,要反省自己的恭敬。”告诉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如果遇到了障碍,首先应该自我反省,而且他认为即使一个人犯了错误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却不知羞耻。所以孟子积极鼓励人反省自己,改过自新。可见,孟子的人格修养主要以道德自律为中心,是一个自我向善、自我约束和自我反省的过程。正如李泽厚所说:“孟子由于强调道德自律,从而极大地突出了个体的人格价值及其所担负的道德责任和历史使命。”[4]这正是理想人格形成的根本动力与必要途径。
3.4 实现理想人格必须“以天下为己任”
在孟子看来,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应当以“天下为己任”。“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意思是说:看来上天没想让天下太平啊!要想让天下太平的话,当今之世除了自己还能有谁呢?可见,孟子主张人们要树立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培养为国家奉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也是对理想人格的要求。
4 孟子理想人格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
4.1 通过自我反省,发挥主体性,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孟子主张“反省自身”,即通过反省自我、改造自我的方法,最终达到理想人格的实现和个人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通过他们自我反省把外在的教育内化于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当中。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心修养实现教育的效果,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的主动性,就要做到:第一,教师必须尊重大学生自身人格和发展的需求,不应把他们当作被动的学习者,而是把他们看成主体来对待,这样他们就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寻求发展的主体。第二,把大学生更多地看成是个性发展的主体,而不仅仅是学习的主体。其三,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启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自我认知,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4.2 通过“存心养性”,培养大学生坚毅的品格,提高心理素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的竞争体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在择业、学习、生活中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例如,他们中有些人存在着心理脆弱、敏感和自卑,在遇到挫折时,往往出现怨天尤人、心灰意冷、自暴自弃,甚至一蹶不振等问题。孟子主张人要“存心养性”,“自重”、“自强”,要经得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磨练。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刚健有为、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的坚毅品质,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能振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4.3 提高道德素质
4.3.1 “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出现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个人利益得失等不良现象。这种自私的心态,使得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孟子提出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人格,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有助于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奉献国家。
4.3.2 “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人格
有一部分大学生经常是我行我素、自私自利,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以牺牲集体利益来满足个人利益,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孟子首创的“大丈夫”理想人格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指明了方向,他指出“居仁”、“立礼”、“行义”、“不淫”、“不移”和“不屈”的“大丈夫”精神,不仅有利于维护大学生的尊严和培养独立的人格,而且能够把握做人的原则,抵制各种利益的诱惑。
4.3.3 “修己善其身”,提高大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
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型传媒的广泛利用,为高校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进行文化交流和娱乐提供了新的途径。但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生对西方的文化思想盲目崇拜,忽视了本国的传统文化。例如:有些大学生对西方的洋节(情人节、圣诞节等)情有独钟,而对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春节”、“元宵节”不感兴趣,甚至淡化[5];此外,除了专业课,大学生花在外语的时间远远大于历史、书法诗词等传统人文学科的学习。由于缺乏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艺术和情操品格的熏陶,使大学生道德素质有所下降,缺乏诚实守信,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孟子“修己善其身”的理想人格为个人的自我完善及与他人交往提供了必要条件,他重视道德观念上的自重与自律。他提出:人应该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并且认为“诚”是“修己善其身”的一个关键因素。所以,大学生应该学习孟子的“诚信”思想,这样有助于他们诚信待人、诚信做事、诚信交往,有助于他们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
4.3.4 “明人伦”,培养大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高校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父母及长辈的庇护下长大,像温室里的花朵,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使其逐步养成自私自利,目无尊长的不良习惯,并在现实社会中显现出“老少倒置”的现象,缺乏家庭责任感。孟子特别重视“明人伦”。主张家庭要形成一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浓厚的亲情,这样有益于培养大学生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品德,树立良好的家庭责任感。
总之,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不仅需要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更需要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进行继承和吸收。孟子作为儒家的优秀代表人物之一,其教育思想中的理想人格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1]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5.
[2]黄钊.孟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探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31(2):139—142.
[3]唐献玲.浅析孟子性善论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社科纵横,2005,20(5):129,131.
[4]古玉.道德应该如何成就——试述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J].广州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9(1):58—61.
[5]王晓朴.对加强高校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9(2):20—22,27.
Study on the Ideal Personality of Mencius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ollege Students’Quality Education
Su Lina,Zheng Jial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Ideology,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100144)
Mencius educational thought in the ideal personality,not only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China’s education development,but also has a profound revelation to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quality education.In this paper,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Mencius ideal personality,its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qual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meaning of ideal personality.
Mencius ideal personality;quality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s
G44
A
1008-813(2010)01-0074-04
10.3969/j.issn.1008-813X.2010.01.020
2010-01-06
苏丽娜(1981—),女,山西大同人,北方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