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以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2010-08-15章桂琴
章桂琴
(秦皇岛市开发区环保局,河北 秦皇岛 066004)
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以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章桂琴
(秦皇岛市开发区环保局,河北 秦皇岛 066004)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迅猛发展,为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加强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企业清洁生产,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不断提升循环经济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的目的。
产业调整;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文明
1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况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8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我国最早设立的14个国家级沿海开发区之一,也是河北省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区。规划面积达16.08km2,拥有优越的陆路交通区位和良好的港口条件,处于我国三大重点发展地区之一的环渤海经济区,具有优越的发展条件。开发区定位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京津冀都市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工贸易基地、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转化基地、高附加值服务业承接基地、区域物流的重要枢纽、发展循环经济的样板,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区。因此,在开发区发展建设过程中,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提高城市化水平、改善投资环境、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尤为重要。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20年来,经济迅猛发展,已成为秦皇岛市最主要的外商投资区。目前已有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新加波和香港、台湾等35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包括美国通用电气、美国铝业、德国德马格、英国IT、澳大利亚邦迪、韩国L G、日本旭硝子、泰国正大、新加坡丰益,以及中国电信、中国粮油进出口有限公司、中国石油、中国进出口包装有限公司、耀华集团、华龙集团等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大企业在区内投资兴业。产业聚集效应凸显,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形成了粮油食品加工,汽车及零部件、重大装备制造、冶金及金属压延和玻璃建材等五大特色产业。
2 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生态系统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华北和东北两大陆域地理区系的交接点,加之具有海陆兼备的自然环境,动物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多,区内具有资源意义的植物约1000种以上,鸟类共20目61科405种,兽类60种,爬行类动物10余种,两栖动物7种,淡水鱼类44种。区内生境类型多样,各类生态系统功能突出,自然资源丰富,有突出的资源优势。主要生态系统有原生态系统和半人工系统等。
2.1 原生态系统
包括区内3种异质性大的生态景观,即森林生态系、灌草丛生态系和水体生态系及湿地生态系,总面积占陆域面积的80%,其生态功能是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局地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潮固岸,并兼有景观功能。
2.2 半人工生态系统(包括农村生态系统)
农村生态系统具有三类异质性较大的生态景观,即林果复合生态系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其功能是为人类提供粮、菜、果等农产品及森林生态效益并重。
2.3 城郊(准城市)生态系统
城郊生态系统处于城市向农村的过渡带,各生态要素如人口密度、经济密度、交通密度、污染密度等梯度变化效应明显。
2.4 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小型水库和池塘,规模较大的水库有4座,有4条小汤河流支流,主要用途为农田灌溉和养殖。它具有许多生态因子流转终结地或贮存库功能,对于区域生态环境有主要影响,同时又比较脆弱,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
2.5 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及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网络结构,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加工和改造而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总之,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域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半人工化的农业及高度人工化的城镇生态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生产这两个基本过程。调查表明,由于开发区不断开发和建设,区内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指数下降了3个百分点,优势度指数下降了l个百分点,而人工干扰指数上升了5个百分点。
3 实现开发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措施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共有15个自然村,截止到2005年底开发区内总人口为44961,其中城市人口28173人,农村人口为9727人。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1)小汤河东支流水质为劣五类水质,水质很差,主要原因是小汤河东支流上游海阳镇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小汤河,导致小汤河水质超标。(2)区内没有中水回用系统,开发区西区的污水大部分排入秦皇岛市第三污水处理厂,经处理达标后直接排入小汤河再入海。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绿化美化工作
随着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将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居民的经济收入将得到提高,区内完善的生活区和良好的城市公用服务设施建设应和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进行,提高基础设施和各种资源的共享度,提高开发区的城市水平。
大力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宾馆、绿色机关、生态小区等系列创建活动,逐步完善垃圾无害化处理,固体废物处理中心、污水处理厂、公厕、果皮箱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载体功能,建设具有滨海和丘陵地貌特征的生态型现代化的新兴工业园区。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自然资源,建设以燕山为背景,以西云寺山、烟台山和交通绿轴为景观骨架,以建筑物、构筑物为景观主体,以道路绿化和河流绿化为纽带,将绿色斑块、人文景观、各类广场、公园等串联起来,建设绿色景观生态风貌,不断提升城市亮化、绿化、净化、美化水平,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实现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式城市。
3.2 转变发展方式,做强生态产业
3.2.1 以循环经济为目标,培育和发展生态工业
即以节能、降耗、减排为基础目标,坚决取缔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夕阳产业,大力引进和发展高效、节约、循环的现代企业,推动全市工业发展生态化。在医药制造业、玻璃加工业、机械加工业等重点行业,大力推广废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等新的实用技术,积极发展循环企业,带动发展一批循环经济的骨干企业。坚持“工业生产园区化、园区生产生态化”的方针。依据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资源和产业的实际,即玻璃—建材、机械—电子、粮油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模式,把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建设成为以新型工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3.2.2 以生态资源为依托,培育和发展生态旅游及第三产业
充分利用生态资源、生态环境,把生态优势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第一优势和拳头品牌,加大开发以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为重点的生态旅游,紧紧围绕生态主体,集生态观光、文化休闲于一体的核心景点景区,打造出一批内涵丰富、优势明显、生态良好的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在旅游开发上体现生态特色。
3.3 强化教育引导,培育生态文化
3.3.1 搞好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内容来抓,用文化教育人、熏陶人,让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提高生态道德素质。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只有大力培育生态道德意识,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教育机制,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应当成为生态道德文化教育的主体。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帮助学生树立环境生态观念、环境资源观念、环境道德观念。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取有关生态与环境问题的理论、文化知识,理解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义务和责任,激发学生参与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热情。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到城区、乡村亲身体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现实和治理的效果,以此来唤醒其潜在的生态意识,了解自然规律,培养生态道德情操,并把生态道德文明转化为行动。
3.3.2 转变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模式
绿色消费是指“无公害,低污染,无破坏,高效、低耗和多益”。“无公害”,是指产品和生态、环境的服务对人类健康和生命不造成威胁、危害,这是最基本的一条,如果没有这一条,其他各条没有任何意义;“低污染”,特指消费方式和消费后果,对人类生存的无机和有机环境(含动植物等生命体)的污染被控制在可降解水平上;“无破坏”,特指某种消费方式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构成破坏,保持其结构成分的有序化和功能的持续增长状态;“高效、低耗”,指能源和其他资源的利用是高效率、低消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持“不欠债”的水平,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多益”,指绿色消费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有益于人和自然的和谐,保持生物多样性、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这样的消费理念叫做绿色消费,这样的消费产品叫做绿色消费品,这样的消费理念和产品再加上这样的技术、工艺、包装、运输、销售等的结合,叫做绿色消费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立和倡导绿色的消费模式是防止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的当务之急。要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充分揭示奢侈性、浪费性观念的危害,大力宣扬生态消费的重要性,引导人们摒弃那些过分讲究豪华的“高档消费”、随意铺张浪费的“攀比消费”、片面追求方便的“一次性消费”等消费陋习,自觉树立以“绿色、自然、和谐、健康”为宗旨的生态消费观念,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消费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让勤俭节约、绿色消费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习惯、一种时尚。
3.3.3 创新管理机制,规范生态保护行为
人性如水,制度如渠,创新管理机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责任赔偿机制,对优化生态做出重大贡献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流域实行建立补偿;对破坏生态的单位和地方,实行赔偿惩罚,不断强化生态有价的理念,逐步形成“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生态保护格局。同时制定并实行绿色GDP核算和考评标准体系,从根本上促使地方经济的发展由数量竞争向质量竞争转变,使各级领导者致力于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优化、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政绩,致力于生态、环境欠账的偿还,切切实实地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进一步强化对企业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等情况的监督,依托科技进步,实施专业监控、在线监控、全程监控,坚决杜绝企业超标排放行为,通过严格监管,督促整改,使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每个企业的自觉行动。
[1]姜春云.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和谐探索[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2]杨持.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高岚.林业经济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鉴2008年.
[5]刘晓宇,黄秉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Exploration on the Win-win of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ake Qinhuangdao Economic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 Zone as an Example
Zhang Guiq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of Qinhuangdao Development Zone,Qinhuangdao Hebei066004)
The economg of Qinhuangdao econommic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 zone developed rapidly.In order to avoid developed countries′old way of"first pollution,last treatment",we must take the view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s guidance,optimize inductrial structure,enhance utilization efficience of resources,save energy and reduce emission,strengthen the treatment industrial pollution,perfect infrastructural facilities construction,fulfill cleaner production and build eco-industrial park,improve the level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ading b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o as to reach the target of improving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and environment.
re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circular economy;ecological civilization
X196
A
1008-813(2010)01-0045-04
10.3969/j.issn.1008-813X.2010.01.013
2009-10-28
章桂琴(1957-)女,河北省秦皇岛市人,毕业于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环境管理专业,工程师,2008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2009年获秦皇岛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