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温地保护、恢复与永续利用研究
2010-08-15赵忠宝李克国耿世刚
赵忠宝,李克国,耿世刚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盘锦温地保护、恢复与永续利用研究
赵忠宝,李克国,耿世刚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随着盘锦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盘锦湿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主要表现在湿地淡水的短缺,植被的退化;湿地面积减少和湿地受到污染;人类对湿地认识不足,出现人与鸟争食等现象。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以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续性、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性、永续利用性和景区特色性为理念,对盘锦湿地进行保护与规划。
盘锦湿地;淡水短缺;植被退化;保护湿地;理念
盘锦湿地位于辽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带,是我国和亚洲最大的暖温带滨海湿地[1],对保护、挽救珍惜野生动物和涵养水源、调节盘锦及周边地区的气候起到积极作用。因此,研究盘锦湿地保护、恢复与利用的生态规划,对维护盘锦区域乃至辽东湾的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盘锦湿地概况及生态地位
1.1 盘锦湿地概况
盘锦湿地位于辽河、大辽河、大凌河三大水系下游出海口,流入渤海辽东湾,地处N 40°40′~41°27′,E 121°31′~122°28′之间。盘锦湿地地貌上属冲洪积、海积三角洲,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地表面坡降约为1/2万到1/2.5万,海拔高度平均为1.3~4.0m,地势低洼平坦,湿地内大、中、小河流21条。盘锦湿地分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湿地遍布全市整个区域。自然湿地包括河流、水库、坑塘、沼泽和滩涂,人工湿地主要指水稻田和虾蟹田。根据2007年盘锦市土地变更调查资料,自然湿地面积1468.81km2,人工湿地面积1107.57km2,分别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6%和27.2%。盘锦湿地面积比重如此之高,已成为盘锦的一大特色。
1.2 生态地位
1.2.1 完整性好
盘锦有1280km2的濒海芦苇湿地——双台子河口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原生态保存最好的湿地,它的生态功能是无法替代的[2]。
1.2.2 生态服务功能齐全
盘锦湿地在防洪、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休闲娱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例如:盘锦湿地对减轻洪灾有巨大作用,主要表现在储存、输水、分洪等方面。湿地有7座水库,调洪能力为1.55×108m3,大小渠系可储水1.25×108m3,地表调洪能力达2.8×108m3,每年腾出的地下容积空间为9.02×108m3,总计可储水11.82×108m3,在洪峰期可分洪约1/3(20年一遇洪水量38.6×108m3)的流量,这样可保证盘锦市及主要工矿企事业单位在大汛期间的安全[3];辛琨等综合运用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模糊数学等研究方法,对该盘锦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进行了价值评估,得到该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为62.13亿元,是该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1.2倍[4]。
1.2.3 生物资源丰富,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盘锦湿地为物种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境地,根据有关部门统计,该区分布鸟类253种,列入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34种,拥有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夏候鸟的繁殖地、野生丹顶鹤繁殖分布的最南限和濒临灭绝鸟类黑嘴鸥种群最大面积的繁殖地,该区还分布维管束植物38科87属260种[5]。
1.2.4 自然景观奇特
盘锦湿地拥有独特的旅游景观,在辽河入海口两侧,由先锋植物翅碱蓬形成的“红海滩”,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6],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二界沟蛤蜊岗被称为“渤海金滩”,涨潮为海,落潮为陆,踏浪踩蛤,别具风情。湿地芦苇开展苇海观光、苇海休闲和苇海游乐,是旅游者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的乐园。
2 盘锦湿地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淡水资源短缺,湿地功能退化
盘锦湿地是洪水泛滥形成的,盘锦因水多出名,但水又是制约盘锦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区域降雨量减少,再加上上游河流截水以及农业灌溉用水的持续增加导致境内河流生态用水紧张,大多河流成为季节性河流。辽河、绕阳河都已无力向盘锦苇田湿地提供灌溉用水。水资源不足是芦苇湿地、翅碱蓬滩涂退化的主要原因。
2.2 经济开发对湿地的影响
2.2.1 油田的开采严重影响了生物生息繁衍
从辽河油田组建到2000年为止,已在保护区范围内开采的油井800余口,修筑地下管线1000多千米、筑路200多千米,占用土地60多平方千米,且车辆活动频繁,噪音污染等直接影响到保护区内鸟类的生息繁衍[7]。
2.2.2 农业综合开发逐渐蚕食湿地面积
近年来随着人口活动的增加,将苇田私自改造成水稻田、盐田或养鱼池,这种无序开发给湿地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在大洼县小三角洲水田开发区,双台子河口至二界沟口内267km2近海滩涂脱离海水直接影响,开发水田100km2,使土地利用发生巨大变化。目前,沿海岸线有13.3km2滨海滩涂被用于修筑虾塘、鱼池、河蟹孵化场等,不利于生态环境和鸟类保护。
2.2.3 污染严重
油田开发的主要污染物为落地原油和钻井泥浆,严重危害着植物、鸟类的生长环境。在农业开发过程中人类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过量的部分随着稻田的排水积聚在三角洲的河湖及沼泽湿地中,致使沼泽湿地水质受到污染[1]。
2.3 人们对湿地保护的认识不强
近几年,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很多附近的农民来到滩涂挖沙蚕,给黑嘴鸥赖以生存的“家园”带来了严重影响。一是大面积的红碱草植被被破坏了,二是黑嘴鸥的“食物链”沙蚕减少了,出现了人鸟争食的现象。黑嘴鸥之所以选择保护区内,因为在保护区内的滩涂上有黑嘴鸥赖以生存的食物——沙蚕。另外,由于湿地涉及到海洋渔业、水产、渔政、土地、林业等诸多部门的管理,个别部门湿地保护意识淡薄,给湿地保护工作也带来了困难。
3 湿地保护、恢复与永续利用规划
湿地保护、恢复与永续利用突出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续性、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性、永续利用性和景区特色性。
3.1 湿地保护规划
3.1.1 禁止开垦天然湿地,实施湿地“无净损失”制度[9]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从1986年到2005年的20年间,芦苇湿地面积减少了140.62km2,大量天然湿地被开垦,湿地生态功能明显退化。为了维护盘锦区域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禁止开垦天然湿地,对现有天然湿地实施“无净损失”制度。对已开垦的天然湿地,应实行退耕还湿制度。若工程建设必须占用天然湿地,务必实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制度,并采用其它方式加以补偿功能、面积相当的湿地,从而保持天然湿地“无净损失”。
3.1.2 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调动地方湿地保护的积极性
位于湿地周边和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内的农民、渔民、苇场工人等因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限制,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经济收入远远低于其他地区,使保护湿地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建议对湿地保护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每年由省财政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对盘锦市财政给予补偿。主要用于保障湿地周边群众生活的支持和补偿,同时对保护湿地做得比较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奖励。
3.1.3 加强湿地保护的警示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湿地意识
通过多种手段,采取多种方式,建立一种长效的生态警示教育机制。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当地群众、各级领导干部、湿地保护工作者、湿地开发利用者、行政执法人员等。通过警示教育,使公众意识到如果湿地面积一直在减少,减少到为零,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使人民意识到湿地的重要性,失去了湿地,也就失去了我们的家园。
3.1.4 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使更多的湿地纳入保护区范围内
目前应尽可能地保护好双台子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80km2天然湿地面积不动摇,明确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界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保护管理与科学研究。同时加大三级(省级、市级、县级)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建设,使更多湿地纳入自然保护区范围。
3.1.5 建立湿地生态监测系统
湿地生态监测网络系统是运用虚拟仪表、人工神经网络、SCADA等耦合技术,构建包括湿地生态在线监测子系统、湿地生态信息管理子系统和湿地生态决策支持子系统在内的网络系统[9]。在湿地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石油开采区、湿地开垦区等),建立监测点,在自然保护区内建立监测总站。对湿地进行长期动态监测,可为盘锦湿地资源监测与分析评估、湿地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2 湿地恢复规划
3.2.1 湿地生态补水
盘锦湿地面积萎缩与区域内水资源匮乏和不合理利用有直接的关系。一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区域内降水减少;二是湿地围垦以及辽河、大辽河上游来水被截;三是盘锦四大苇场(羊圈子苇场、东郭苇场、赵圈河苇场、辽滨苇场)的粗放灌溉方式浪费掉了大量的淡水资源。这三方面导致了湿地的水文状况发生变化,影响湿地功能的正常发挥。
湿地恢复的前提是水资源恢复。首先恢复湿地水系,在现有道路与主要沟渠、潮沟交叉处增设桥、涵,恢复天然湿地原有的水循环系统。其次启动调水工程,从白石水库和大辽河河口调配水资源,重点解决湿地生态环境用水不足的问题。最后是节水社会建设,重点推广节水农业、节水工业、生活节水。从农业、工业、生活用水中,划分一部分供湿地用水。节水社会的建设是解决盘锦湿地缺水的最有效办法。
3.2.2 红海滩的恢复
“红海滩”,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是大自然的一道奇观,闻名海内外。然而最近几年大面积的红海滩开始退化,有些滩涂已成为裸滩,急需对“红海滩”实行抢救性保护与恢复。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保护与恢复“红海滩”:加大对红海滩植被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全面掌握红海滩植被的生长规律;加大对红海滩植被新品种的培育;合理施肥,增加红海滩植被土壤肥力;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降低滩涂地下水位和土壤盐分。
3.2.3 恢复被不合理的占用湿地
将湿地范围内目前部分废弃或暂时不用的采油井台、废弃道路、泥桨池等设施拆除,恢复为湿地状态;将湿地内废弃的蟹、虾田的塘坝、池埂以及排灌系统拆除,恢复为原来的天然湿地;有计划实行退耕还湿地;撤除一些不必要的防潮堤,恢复沿海滩涂与潮间带、浅海的联系。
3.3 湿地综合利用规划
3.3.1 发展湿地生态旅游
盘锦湿地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独特,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具有巨大的潜力。比如红海滩,红海游舟、红漫水天;芦苇荡,碧波荡漾、风光旖旎;二界沟蛤蜊岗被称为“渤海金滩”等。这些景观充分展示了盘锦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前,必须全面分析,科学论证,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栖息环境为前提。同时可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湿地,依照法定程序申报建设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兼有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功能。
3.3.2 发展湿地生态农业与观光农业
在不适宜建设保护区湿地,合理开发生态农业与观光农业。主要发展水生经济作物、水生蔬菜、水产养殖和水稻。比如盘锦已经开发的的经典稻—苇—蟹、稻—萍—蟹、稻—萍—鱼—蛙等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湿地的保护与经济收入的双赢效益。
3.3.3 开展湿地净化水质工程研究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湿地中的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够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在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方面效果好、成本低、简单易行,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10]。盘锦湿地地处辽河下游,辽河是我国受污染比较严重的四大河流之一,可以利用湿地净化污水的功能,开展对辽河水质净化方面的研究,以期为盘锦区域污水治理提供更充分的科学方法。
4 结语
随着盘锦地区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盘锦湿地仍然面临人与湿地之争的矛盾,如何保护盘锦湿地,科学合理利用湿地,做到人与湿地和谐发展,是本地区人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针对盘锦湿地保护、恢复和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但如何更科学,更充分地对盘锦湿地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徐玲玲,张玉书,陈鹏狮,等.近20年盘锦湿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3):483—490.
[2]张凤芹.盘锦土地开发史与耕地后备资源调查[J].国土资源,2007,(9):50—51.
[3]赵羿,李月辉,曹宇.辽河三角洲盘锦湿地防洪功能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2):261—264.
[4]辛琨,肖笃宁.盘锦地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J].生态学报,2002,22(8):1345—1349.
[5]陈丹红.辽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工程构建与配套机制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07,(2):42—45.
[6]陈丹红.辽河三角洲湿地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5):81—83.
[7]姜涛.经济开发对盘锦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07,(22):193—194.
[8]艾芸编译.美国湿地保护的新举措[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7,3(1):46—47.
[9]张雪峰.湿地开发与保护——以大庆典型湿地为例[J].林区教学,2009,147(6):122—123.
[10]刘松岩,何涛,周本翔.水生植物净化受污染水体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5019—5021.
Study on the Protection,Restora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Panjin Wetland
Zhao Zhongbao,Li Keguo,Geng Shiga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llege of China,Qinhuangdao Hebei066004)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growth in Panjin,Panjin wetland begins to degrade in different degree.This shows shortage of freshwater,vegetation degradation;wetland reduction and pollution;lack of knowledge of wetlands,competition between man and bird and so on.In order to better protect wetland,the idea of ecosystem integrity,continuity,biological diversity,ecological functionality,sustainable utilization and scenic features are put forward in the protection,restora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etland,which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Panjin wetland.
Panjin wetland;shortage of freshwater;vegetation degradation;protect wetland;idea
X21
A
1008-813(2010)01-0034-04
10.3969/j.issn.1008-813X.2010.01.010
2009-11-06
赵忠宝(1980-),男,河南省滑县人,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硕士,讲师,主要研究生态规划、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