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能力素质及培养途径探析

2010-08-15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12期
关键词:素质旅游专业

米 舜

(怀化学院工商管理系,湖南怀化 418008)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能力素质及培养途径探析

米 舜

(怀化学院工商管理系,湖南怀化 418008)

高校能否培养出具备优秀能力素质、为社会实际所需要的人才,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前景、职业生涯塑造和行业发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能力素质建构可以从良好的思想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全面的文化素质、过硬的业务素质、及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适应能力五个主要方面着眼,通过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开展与职业能力挂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职业观念和道德意识等途径,造就满足社会需要、推动旅游业发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高素质人才。

高等教育; 旅游管理; 能力素质; 培养途径

Abstract:Universities can train talents with outstanding professional ability for the society.It relates to the career prospects and developing.Professional ability of tourism management in university is can be constructed from five main respects good thoughtful quality, healthy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overall culture,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initiative spirit,competition and adaptive capacity. We can optimize professional courses intended for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s,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teachers' contingent,reform teaching methods,carry o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develop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professional-related ability,train professional thinking and ethical consciousnessof students.The purpose is to train high-quality talents,who can meet the needsof society,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industry and carry forward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tourism management; ability and quality; training methods

本科教育,即通过高校四年培养,帮助学生完成向社会人的转变,使之能顺利步入社会,找到适合的岗位,实现自我价值,进而承担起敬老抚幼、人类繁衍的重任。社会就业压力的加剧,学生能力素质的滞后、家庭巨额教育投入三者的落差造成学生易形成以下特征:在校期间的迷茫、初入社会的失望、工作中的再选择和再学习。因此,社会现状和高等教育向素质教育迈进的趋势,都要求高校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方案,以人为本,正视“供需错位”现象,通过分析专业能力素质、探讨培养途径,真正造就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能力素质建构

旅游业是一个集经济性、文化性、环保性于一体的产业,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根据其产业特性建构,其能力素质应包括以下五个层面:

1.良好的思想素质

思想素质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从业准则,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更何况,旅管专业人才的思想素质往往是展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精神风貌的窗口。思想素质,主要包括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爱岗敬业精神,爱祖国、爱人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有政治洞察能力、政策理解与运用能力、是非辨别能力;表现为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对本职工作的热爱,要求从业人员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品德修养、自觉的服务意识、真诚的敬业精神,勤恳扎实的工作作风等等。

当前,旅游界存在着从业人才思想不稳定,跳槽现象严重;环保意识缺乏,道德修养较差;金钱至上,奉献意识淡薄;个人主义思想严重,集体主义、爱国意识淡薄等问题,急需从高校着手,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春风化雨,提高后备力量的思想素质。

2.健康的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包括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身体健康程度和综合体能、心理承受能力、处理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社交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体育运动知识、心理学知识、社交知识、逻辑知识、思维知识作支撑。

当前,旅游界存在着从业人员社会交往能力较差,与游客关系紧张;急躁冲动,情绪调控能力较差,往往不能控制局面;理论脱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差,面对突发事件束手无策等弊端。“旅游学是一门研究旅游者、旅游企业的活动以及双方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的综合学科。”[1]因此,高校应开设与旅游密切相关的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基本课程,让学生获得通识性了解。

3.全面的文化素质

“旅游是人类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活动,蕴涵着丰富的地理、历史、风俗、礼仪、宗教、饮食、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其本质属性是一种文化现象,人们通过旅行达到求新、求奇、求趣、求知、求美等目的。一个自然景观,经过人类的开发利用,在对其整治、修饰和美化过程中,融入了人们自己的审美意识,积淀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内容。正是这些深厚的旅游文化吸引着人们,成为旅游者的主要追求。”[2]因此,人文知识成为导游的基础素养和主要从业技能。现场导游考试通过七个项目——景点讲解、语言表达、景点提问、汉语言文学、综合知识、应变能力、仪表仪态等对考生的岗位知识及能力进行综合测试,其中人文素质所占比重近60%。缺乏人文素养,将导致景点建设、产品推介、文化发展、特色发掘等都缺乏应有的文化吸引力和提升力。

当前,旅游界从业人员在文化素质方面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有:对景区和景点的历史、传说、名人典故知之甚少,缺乏审美鉴赏能力;对天文、地理知识知之甚少,经常闹常识性笑话;对音乐、舞蹈的内涵缺乏理解,只看热闹;缺乏礼仪修养,冒犯游客而不自知;对各地风俗习惯和民族宗教仪式缺乏了解,往往不能向游客准确传达其行为的真正内涵等。如此种种,对我国古老文化地宣传和游客审美享受的提升的危害是双重的。就高校而言,除培养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外,还应使之掌握尽可能广博的文化知识。一个称职的旅游工作者,必须是“杂家”,对人文、自然、地理、历史都有所涉猎,这样才能在不断提高自身品位的同时,服务他人,宣传我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

4.过硬的业务素质

“职业素质是人们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个体能力,它是由知识、技能、心理、道德等诸多要素所组成,它也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发挥作用。”[3]业务素质是旅游管理能力素质的核心,它包括经济素质、管理素质和本体素质。作为管理人才,必须是一专多能的复合智能结构,要求学生具有“三懂”——懂管理、懂商务、懂文化,“三会”——会策划、会推销、会服务,“三善”——善公关、善策划、善外语。只有具备这些技能,才能适应旅游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管理要求;作为经济人才,须掌握一系列经济学知识,切忌纸上谈兵,应通过实践分析、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至于旅游的主体客体、旅游的功用、旅游规划和旅游策划、旅游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旅游的基本构成、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旅游业发展趋势预测、有关旅游以及旅游业的学说等等,则属于本体素质的范畴。

因此在业务素质方面,要求高校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加强实验、实践环节的教学,通过课内实验、课程见习、毕业实习和节假日专业社会实践活动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通过案例、实践等帮助学生加深对法规条文和理论的理解,快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

5.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适应能力

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适应能力,是21世纪社会进步、个人发展的推动力。旅游管理人才的创造力主要体现在:管理方法上,敢于否定和突破传统或落后的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改善现有不适应管理模式;理论上,探讨旅游学的新思想、新理论;学科应用上,积极大胆地把理论和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佳方式、最佳途径和最佳效益。现代社会以竞争为主要特征,要在激烈的国内外旅游市场争夺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有竞争意识,同时要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具有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适应能力,是大学生迅速融入社会、拓展事业的法宝。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能力素质培养途径

知识、能力、素质是构建新型人才的三大基本要素,知识是能力素质的载体,能力素质是知识的应用。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态势和新时期对人文素质的基本要求,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存在着知识面狭窄、综合能力素质不高等问题,这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的强弱,为此,深入思考旅游管理专业能力素质构建的途径和方法,提出合理化和可操作性建议,吐故纳新,对于教育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明确培养目标,不断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扩展文化知识视野,强化实践运用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需具备广博的认识和多项才能,“厚基础、宽口径”,坚持专业知识、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辩证统一的原则,要求各高校从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角度出发,不断优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既要符合国家有关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具有规范性,又要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具有灵活性。有计划地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设有二十余门专业课,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是必备的,但仅仅依靠这些课程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能力素质需要。因此,高校要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合理配置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加强体系设置的弹性。可增设跨学科课程、边缘交叉学科、人文综合性课程,如自然、地理、建筑、文史、民俗、礼仪、语言、歌舞等等,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其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进入角色。

其次,在对怀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四个年级的抽样调查中,95%的学生要求增设相关选修课的同时,也希望在现有课程中增加实践技能的课时量,加强情景模拟训练,突出现场感。他们认为:枯燥的理论往往难于记忆,背诵书本条文有纸上谈兵之嫌,通过增加实践、实例课比重,能让他们学得更快、帮助理解书本内容,也可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使大学生真正走出象牙塔,迎来更崭新、宽阔的视野。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我国旅游教育事业同旅游业一样,起步较晚,专业师资队伍相对薄弱,要建设一支集教学名师、实践能师、育人高师于一身的“三师型”教师队伍,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聘请外校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开设道德修养、艺术鉴赏、经济形势分析以及学科前沿理论研究等方面的讲座,拓宽学生知识面,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增进对科学、文化、道德、身心等方面的通识性了解;也有利于校级教师间的交流、合作与探讨。二是可吸引行业专业人士参与教育活动,这对密切专业与行业的关系,促进学校与社会的沟通,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无疑是很有益的。三是积极鼓励本专业教师深造、访学、参加学术会议,不断提高其学识修养与水平。

3.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相应的要求学生具备旅游业务组织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技能。在课堂上,增加实践、实例课的比重,通过校内模拟实训熟练掌握旅游服务操作技能;在节假日,由学校牵头,加强和旅游行业的联系,吸引行业组织加入学生培养活动,建立更多的实践场所和实习基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见习、帮工、实习等形式安排工作,让学生在真实岗位上接受职业训练,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解决学生的就业出路,也为企业输送专业后备人才。同时,学校也可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开展教学科研,把企业市场面临的实际问题导入日常教学,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更加切合旅游管理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育紧贴行业发展专业,行业依靠教育提高素质。”[4]通过学校和企业联合,加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促进其对旅游行业的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余,建立兴趣小组,派专业老师指导,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其科学态度、专业素养、基本科研方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锻炼。

4.用微格教学法构建导游语言训练体系,提倡双语教学,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行业国际竞争力

在调查中,许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都能直面自己语言表达能力上的缺陷,如口齿不清、语音不准、表述不够流畅、缺乏自信心、遣词造句欠准确等,有的放矢,高校可以采用微格教学法构建导游语言训练体系。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技能的系统方法。“通常,让参加培训教师的学员分成若干小组,在导师的理论指导下,对一小组学生进行10分钟左右的‘微格教学’,并当场将实况摄录下来,然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组织小组成员一起反复观看录制成的视听材料,同时进行讨论和评议,最后由导师进行小结。这样依次让所有学员轮流进行多次微格教学,使师范生或在职教师的教学技能、技巧有所提高,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5](P1)我们可以通过移植微格教学方法,结合导游工作的实际,来培养、训练学生的导游语言技能。

同时,在导游从业资格考试中,存在普通话导游和英语导游两种。以怀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每年报考英语导游的学生仅占1%。而大一、大二学生中,50%表现出对英语的认同和兴趣以及对现有英语教学状况的担忧,并希望通过引进外教等手段,提高英语口头表达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旅游业势必参与国际竞争,发扬行业优势,弘扬中华文化,都要求从业人员熟练掌握外语,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中进入双语教学成为势在必行的趋势。

5.通过课外活动强化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课外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手段。如怀化学院工商管理系举办的“红色旅游景点讲解及表演大赛”就受到了全校师生的欢迎,包括工商管理系、中文系在内的16支代表队进入了决赛。在对怀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四个年级的调查中也发现,同学们普遍反映虽然各部门组织的活动很多,但与自己专业挂钩的活动太少。因此,高校可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开展诸如“旅游知识竞赛”、“导游技能比赛”、“旅游活动月”、“服务技能比赛”、“旅游行业调查”等活动,通过多姿多彩的课外生活强化职业技能,达到提高职业素养的目的。

同时,旅游管理专业也可以班为单位,灵活机动地开展结合专业特点、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体能训练活动,如爬山、拉练、攀岩、野营、拓展、形体训练等,寓体能训练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中。

6.通过就业指导培养职业观念和道德意识,加深对行业的了解

在调查中很多学生提出,自己对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业的现状及前景缺乏认识,因此感到迷茫和困惑。高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关心的热点问题,分年级进行就业指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新生入学,可采用专题报告形式,介绍旅游业的相关情况及其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初步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二、三年级,定期开展旅游专题教育活动,并分组派专业老师指导职业咨询和职业分析,用互动的形式探讨旅游行业发展状况和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情况,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准确的市场定位;四年级毕业生,可进行具体的就业形势分析和职业形象教育,举办“就业政策与形势”、“应聘面试的礼仪、技巧与方法”等系列讲座,使学生理性择业、提高面试的成功率。

同时,学生在大学四年中所养成的思想品德、从业态度、专业意识和职业精神将成为其在行业中生存、发展的至关要素。当前,存在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不愿扎根旅游行业工作、频繁跳巢的现状,不利于我国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和管理人员队伍的培养、稳定。究其原因,除了旅游职业本身的缺陷外,忽视对学生德育教育和职业观念、职业素质、职业精神的培养,造成其缺乏专业认同感和职业理想,是问题根源。因此,高校在课堂教学、就业指导中,应贯彻对学生专业意识和职业理想的教育,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提高其思想境界和职业道德,才能使学生在爱岗敬业的基础平台上激发出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支撑教育的四个支柱是学知,学做,学会发展,学会共同生活;在这四个支柱的基础上,所有社会都应迈向一个必然的理想王国,在这个“王国”里,每个人身上像宝库一样被埋藏的才能都会得到充分开发而不致被埋没。由此可见,高扬素质教育、个性发展,已成为整个世界的呼吁、社会的需求、个体本身成长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强调能力素质的培养,全面思考、践行专业能力素质和培养途径,具有理论和应用的双重意义。

[1]贺建武,陈炜.21世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素质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2):130-131.

[2]王瀛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思考[J].中国商界,2009,(6):11-12.

[3]周群群.多渠道培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J].成才之路,2008,(7):87-88.

[4]舒伯阳,马勇,张立明.“三位一体”旅游教育模式综合应用效果分析[J].旅游学刊,1998,(12):64.

[5]荣静娴,钱舍.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Analysis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Training Methods of Tourism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MI Shun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8)

G642

A

1671-9743(2010)12-0142-03

2010-10-25

米 舜(1981-),女,湖南津市人,怀化学院教师,硕士,从事民族民间文学和高教管理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素质旅游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旅游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