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期刊的编辑伦理

2010-08-15马金玉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工作者伦理期刊

马金玉

(金陵科技学院,南京 211169)

0 引言

编辑伦理学是编辑学与伦理学的交叉学科,编辑伦理和编辑活动与生俱来,编辑伦理依附于编辑活动,有了编辑活动才有编辑伦理。伦理学是关于“应当”的学问。黑格尔认为“道德的观点是关系的观点、应该的观点或要求的观点”,尼古拉·哈特曼把“我们应当做什么”作为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在伦理学的视野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受到是否“应当”的拷问。编辑追问“应当”,就是要有怀疑和批判精神,追问什么样的编辑行为是合理的,尤其是当原则明确、策略待定时,追问“应当”做什么。

我国著名伦理学研究专家罗国杰先生指出:“科学的伦理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道德为研究对象的独立的科学。”从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来看,伦理学的研究总是同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的。”应当说,有编辑活动便有了编辑伦理,如我国封建社会关于历史著作编著要有“史德”的论述,就是在说编辑伦理问题。而真正科学的编辑伦理观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产生的。

我国关于期刊编辑伦理的研究相对其他职业道德的研究有些滞后,与期刊编辑伦理有关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在我国,期刊编辑伦理学是一门崭新的学问,目前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或叫创始阶段。到目前为止,专门的期刊编辑伦理学著作只有徐前进的《编辑伦理学概论》一部。更多的研究者则将他们关于期刊编辑伦理一般理论或观点发表在了公开出版的期刊编辑学著作或各种学术杂志上,如李苑青的《编辑道德失范及成因分析》,该文归纳了图书编辑在策划编辑书籍时出现的一些伦理失范现象及其危害;李家烈的《论科技期刊编辑的伦理责任》,阐述了科技期刊编辑应该具备的素质;刘景慧的《期刊编辑的伦理价值观》,总结出了期刊编辑伦理原则。

1 编辑伦理的产生及其意义

编辑伦理是编辑主体在制作、传播信息过程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以及编辑主体为履行其职责所应具备的道德素养和道德品质。

首先,从广泛意义上讲,编辑伦理属于职业伦理范畴。所谓职业伦理,是指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点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称。恩格斯曾说过:“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行业道德即职业道德,它是对行业内部各方面利益及本行业与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和规范。编辑行业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规范与之相适应。其次,编辑伦理所调整的利益范围包括两大方面:从内部而言,包括编辑主体、编辑内容、编辑方式等;从外部而言,由于编辑的广泛性,它与社会各方面的利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它要调整的外部利益的范围十分广泛。凡是编辑活动能涉及的人和事,都需要编辑伦理进行调整和规范。另外,编辑伦理是编辑主体和客体的外在规范准则与其内在道德品质与素养的有机结合,是他律与自律的有机统一。编辑伦理的最终实现要靠编辑主体的内心规律,但也离不开外来的规范。

2 期刊编辑伦理的特征

人类的行为方式多种多样,但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分析,只要行为进入社会领域,与他人和社会发生了联系,这些行为就必然受到社会的一定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制约,因此期刊编辑伦理有一般社会伦理的属性。

期刊编辑伦理是社会伦理的一个方面,因此,它具有伦理的一般属性,比如利他性、自觉性、理想性、层次性、阶级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等。这些属性与其他伦理的属性具有一致性,同时也具有差别性。期刊编辑伦理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其传播性上,期刊编辑伦理是人类传播领域中的伦理问题,而不是人类其他生活领域的伦理。期刊编辑伦理是关于传播行为的,而不是关于人类其他行为的。期刊编辑行为是一种符号或媒介行为,是一种信息交流行为,因此,期刊编辑伦理的特征是由期刊编辑活动特征所决定的。

2.1 开放性

报纸、杂志、图书都具有公开性,而且期刊编辑的内容也是不需要保密的。期刊编辑的目的就是把各种信息传播给广大受众,受众覆盖群体越大,传播面越广,传播就越成功,所以期刊编辑活动所传播的伦理问题相对于其他社会活动而言,具有与社会各方面的关联性,会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开放性是期刊编辑活动的显著特征之一,也是期刊编辑伦理的特征。

2.2 渗透性

期刊编辑的内容不是有形之“物”,而是无形的信息。虽然期刊编辑的手段也依靠有形之物,如文字、图像、纸张等,但其最终目的还是传播信息。信息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可以使人共享;另一方面可以大量复制,所以无资源的“紧缺性”。同时,由于信息对人的影响是“无形胜有形”。它使期刊编辑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联系更为紧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愈来愈大;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部分,深入到千家万户。无论政治、经济、文化,还是人们的饮食起居,都与期刊编辑活动交织在一起,正因如此,期刊编辑伦理随着期刊编辑活动的开展渗透到人们的各种活动之中。

2.3 人文性

期刊编辑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期刊编辑伦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毫无疑问,期刊编辑伦理体现特有的人文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的传播速度之快,涉及范围之广,数目之大,让人惊讶,形形色色的文章已经渗透、影响到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示着文化内涵。但是,有些期刊的内容媚俗低劣、虚假欺诈、歧视妇女、宣扬人类对自然的粗暴掠夺、忽视生态平衡,对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产生严重的误导,可以说,这是对文化的一种暴力。期刊编辑伦理则要求期刊编辑活动和期刊编辑行为不能仅仅只关注经济效益,还要关注社会效益,避免文化暴力。

2.4 政策性

我国期刊编辑伦理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正是这一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具有中国特色。期刊编辑伦理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我国期刊编辑伦理是建立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之上的,反映社会主义性质,符合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并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最高指导原则,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为指导思想,以“以德治国”方略为指导方针,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追求目标。其基本原则和规范集中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强调突出社会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广大读者服务的宗旨,渗透着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追求。

可见,我国期刊编辑伦理的构建与党和国家政策保持高度一致性,服从、贯彻、践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重要文件精神。

2.5 间接性

在期刊编辑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往往物化为人与传播媒介的关系,物化为人与机器的关系。期刊编辑主体与受众不能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传播信息往往会失真。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缺乏真实的感受和情感意志的沟通,人们感到生活的虚拟化和异化,产生困惑和盲从感。期刊编辑活动体现出来的伦理道德通过媒介传递给受众,期刊编辑活动所具备的这种特性也使期刊编辑伦理具备一定的间接性。

2.6 主观性

一方面,期刊编辑在传播时,往往从自身特定的目的出发,对期刊编辑内容进行主观设计和操作;另一方面,由于在期刊编辑活动中,信息的反馈不灵敏、不及时,期刊编辑往往只能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对期刊编辑行为进行调整。所以,期刊编辑伦理的主观性相对于其他社会活动而言,表现得更为明显。

3 期刊编辑伦理的作用

期刊编辑既是一种经济行为,又是一种社会行为,具有经济功能——传播信息、引导消费、激发需求、推动竞争、促进生产、丰富生活、影响意识形态、改变道德观念、承载和传承文化。期刊编辑伦理的社会作用是基于期刊编辑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而发生的,它以道德自律和实践精神为特征,在期刊编辑活动中为一种内在的制约和引导力量,使期刊编辑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1 调节作用

这种调节职能,是指以善恶为评判标准,通过评价、命令、劝阻、指导、教育、示范、激励等方式和途径实现的,通过指导和纠正人们在期刊编辑活动中的期刊编辑行为,协调期刊编辑活动中各种要素间的关系。如媒介之间的竞争问题、文化娱乐与宣传教育的问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问题等等。所有这些出现在期刊编辑活动中的矛盾关系,除了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法规和事业内部制定的新闻纪律来约束处理外,相当一部分还必须依靠道德,即期刊编辑伦理加以调节和解决。传播法规和期刊编辑规范是通过“必须怎样”为尺度,通过衡量和评价期刊编辑行为的现状,力图使“现状”符合于“应当”。从调节方式上看,期刊编辑伦理的调节作用是通过诉诸舆论褒贬、沟通疏导、教育感化等方式实现的,尤为注重唤起期刊编辑从业人员的知耻心、敬业精神、历史主动性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促进他们的期刊编辑行为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

3.2 教育作用

期刊编辑工作者在期刊编辑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他们掌握着信息的选择权。同时,在期刊编辑过程中,他们又会把自己对所编信息的态度和观点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融入其中并传递给受众,受众通过各种媒体所获取的信息实际上是已经被“过滤”的信息。因此,期刊编辑的工作绝对不是简单地复制信息、被动地传递信息,期刊编辑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可否认的。正因如此,每一位期刊编辑工作者在传播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道德状况,对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和道德水准的提高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无法想象,一个道德低下、利益熏心的期刊编辑工作者能够编辑出优秀的作品,能够担当起开启民智、向导国民的社会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期刊编辑工作者在期刊编辑活动中以及期刊编辑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伦理道德关系到千家万户,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他们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3 指向作用

具有精深的期刊编辑技能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力,是优秀期刊编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和必备条件。但是,要真正达到这样的高标准,需要通过期刊编辑伦理的指导才能达成。如掌握期刊编辑技能和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需要期刊编辑刻苦勤奋和谦虚的学习态度,而学习本身也是高尚道德品质养成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位普通的期刊编辑有向优秀期刊编辑学习和看齐的意愿和决心,是他们成为优秀期刊编辑的第一步。而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期刊编辑工作者,他们在期刊编辑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编辑道德和行为,都对广大期刊编辑工作者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他们那种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具有一种形象化的精神力量,具体而生动地昭示我们每一个期刊编辑工作者品德的发展方向,引导、促进期刊编辑事业沿着健康、正确的道路前进,从而对广大期刊编辑工作者编辑道德的养成以及良好形象的塑造,发挥着积极的、不可忽视的指向作用。

3.4 自我调节作用

所谓自我调节,是指期刊编辑工作者不仅能够对社会和他人产生作用,而且能够反过来影响期刊编辑工作者自己,以此提高期刊编辑工作者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和水平。

在期刊编辑工作中,期刊编辑工作者常常会遇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各方面的矛盾冲突的困扰,也经常会面临工作上的难与易、环境上的顺与逆、生活上的苦与乐、待遇上的高与低等现实问题。每当此时,一些人就往往容易产生心理错位,造成心态上的种种不平衡,甚至会陷入思想上的苦闷、彷徨和空虚,难以排遣内心的矛盾,感受不到期刊编辑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强制性的措施都不可能起到有效作用,只有通过进行期刊编辑伦理的教育和反省,才能帮助编辑工作者冷静客观地分析眼前的各种利益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现实矛盾和问题,确立崇高的道德责任感,纠正与期刊编辑伦理相悖的各种思想和行为。这一过程,也就是期刊编辑工作者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过程,对于保证期刊编辑工作者心理活动的健康运转,能够愉快地生活、工作和学习,其效用是十分显著的。许多优秀的期刊编辑工作者,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各种艰苦复杂的条件下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状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愉快平静的心境,从而编辑出引人入胜、深受欢迎的作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伦理修养达到了较高水平,能够随时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4 结论及建议

编辑工作是从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职业,其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并决定着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生活的繁荣。我国编辑伦理建设起步较晚,滞后于编辑事业的发展,无法很好的规范、引导、管理编辑工作,致使出现一些失范行为,偏离道德轨道。编辑从业人员肩负引导社会精神与物质消费双重使命,呼唤和重塑编辑的职业道德意识,变得愈加重要和紧迫。编辑职业道德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编辑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和职业责任,也包括编辑的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和职业荣誉等。

期刊编辑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预防编辑伦理问题的产生,需要编辑与社会、法制、道德、自律与监督等因素相互配合,综合治理。

我国快速发展的期刊编辑行业需要建立一种全面有效的监管模式和约束机制,以确保期刊编辑活动能够健康有序地运行和发展;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还缺乏从伦理道德的视角对期刊编辑及其管理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和探索。因此,尝试对期刊编辑伦理方面特征和作用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1]林君雄.编辑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J].中国编辑,2007(1):23-25.

[2]孙淑苍.医学编辑工作中关注医学科研伦理问题的重要性[J].医学动物防治,2007(1):34-36.

[3]陈汝东.传播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5

[4]潘伟.科技期刊编辑应重视保密和伦理学原则[J].编辑学报,2009(5):27-28.

[5]顾承卫.浅论商业化背景下中国编辑伦理之建构[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66-69.

猜你喜欢

工作者伦理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期刊问答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