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理论视角下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战略的基本路径探析

2010-08-15黄泽海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协作区武陵山共生

黄泽海

(中共怀化市委党校,湖南怀化418000)

武陵山区地跨渝、鄂、湘、黔4省市,主要包括重庆市的黔江区和渝东南;湖北省的恩施州;湖南省的湘西自治州、怀化市和张家界市;贵州省的铜仁地区,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 000余万人,聚居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等,理应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受到行政区划分割的限制和思想观念的阻碍,与沿海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加之贫困地区连片成体,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欠账太多,投资环境较差,产业发展滞后,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新难题。为此,借助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精神的要求,武陵山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就必须要大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探索,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突破行政区隔的瓶颈和制度上的安排以及法律上的障碍,强化整体意识,优化资源配置,统筹战略规划,合理科学布局,加强优势互补,增强区域整体优势和综合实力,推进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经济协作区的共生理论

1.共生理论的基本内涵

共生理论最初源于生物科学领域,在1879年被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 (Anton de Bary)首次提出“共生”概念以后,逐渐地运用到社会经济领域的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后,共生思想渗透到社会诸多领域,展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从一般意义上讲,共生是指单元之间在一定的环境中按某种模式形成的关系。它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要素构成。其中,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共生模式又称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包括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对称互惠共生四种共生行为模式和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一体化共生四种共生组织模式。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关系存在发展的外生条件。当前,全球已进入了一个共生时代。

2.共生理论在经济协作区中的适用性

经济协作区的核心内容在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即区域经济合作中,自然人、法人、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地区政府为实现共同的利益,在生产领域中以生产要素的移动和重新配置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经济协作活动。[1]而共生理论研究内容之一就是种群之间信息传递、物质交流、能量传导以及合作共生的模式和环境,这对经济协作区的合作问题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适用性。现时期经济发展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单元,而代之以各种共存与共生关系,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形成高效和高度有序化的整合,实现区域内各地域单元和经济单元“一体化”运作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形成跨省区域经济。经济协作区之间不是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排斥,而是在相互激励中共同合作进化。这种合作进化不仅可以产生新的单元形态,而且产生共生能量和新的物质结构,表现为共生个体或共生组织的生存能力和增殖能力的提高,体现了共生关系的协同作用和创新活力。[2]但共生并不排除竞争,它不是自身性质和状态的摒弃,而是通过合作性竞争实现单元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3](P1-30)这种竞争是通过共生单元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创新以及共生单元之间功能的重新分工定位和合作实现的,最终实现“双赢”(Winwin)和“多赢”(Multi-win)的理想模式。因此,就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目标和机理而言,与共生理论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和适用性。

二、经济协作区的战略定位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加剧,武陵山区已被周边愈来愈大的区域经济圈形成了包围之势,使武陵山区边缘化、分散化和空心化的危机愈演愈烈。为此,地处我国中西部两个经济带、南北面两个经济圈的结合部上的武陵山区,要利用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特色资源,其中包括神奇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风光秀丽的自然山水,辉煌眩目的文化古迹,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富有地方特色林果、农牧、矿产资源以及蕴藏量大的水能资源 (是全国十大水电开发基地之一),来进一步突出武陵山区的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做好整体战略定位。

1.依靠资源优势,打造国际旅游胜地。进一步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打造成旅游产品特色化、旅游服务国际化、旅客进出便利化、生态环境优质化的国际旅游胜地。

2.依托生态优势,打造中国生态绿心。武陵山区地处中国地理版图的心脏位置,也是中国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根据其良好的自然绿色植被资源,充分发挥水源涵养功能,培育生态中国“绿心”。

3.凭借区位优势,营造都市圈后花园。武陵山区融入、依托、服务成渝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武汉都市圈和珠三角都市圈。紧扣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的有利条件,显“山”露“水”,建成周边大都市圈的“后花园”。

4.借助政策东风,培植西部新增长极。实施点轴开发,发挥比较优势,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区域联动,资源共享,市场互动,共同支撑,在西部大开发中构建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新的增长极。

5.利用资源禀赋,建设碳汇储备基地。武陵山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拥有众多的植被良好、环境优美的自然生态园区,在坚持保护、开发和建设并重的原则下,接轨国家生态功能区建设,突出绿色发展,加快安全生态屏障建设,积极探索大空间、多层面、跨行业的生态补偿与碳汇交易,与其他区域进行生态资源互换机制,建设成为国家低碳发展、生态建设、循环经济重点区域。

三、经济协作区战略路径的选择

建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就是为了打破各行政区域间的封闭,突破不够开放的现状,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合理布局、优化分工、优势互补、相互依存、区域共赢的局面。为此,武陵山各级党委和政府首先应该共识共作,树立整体发展意识,制定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战略构想和行动纲领,为区域协作提供新指导、新方向、新动力。要充分认识加强区域合作是统筹区域发展、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是寻求共同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领域审视区域合作,才能又好又快地推进武陵山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优化布局,增强发展活力。经济协作区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交通干线为骨架,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好的地区为开发重点,沿路兴城、以点带线、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加快形成以“一纵三横”“丰”字型经济带为骨架,以怀化、吉首、张家界、黔江、恩施、铜仁等中心城市为支撑,以县(市)城为基本单元的空间发展格局。为此,必须优化四大布局:

首先是优化城镇布局。中心城市是带动区域大发展的重要“引擎”,优化城镇布局关键在于培育中心城市增长极。根据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实际情况,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合、人口集中的原则,夯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工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和较高水平的工业园区。适当扩大城市空间,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有序承接人口转移。加快建设怀化、吉首、张家界、黔江、恩施、铜仁、凯里等综合服务和集聚辐射功能强大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以此带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其次是优化园区布局。武陵山区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名优特产众多,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产业布局与区域功能相结合、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相协调,积极探索产业分工协作和加强产业集聚的有效途径,从培育和发展山地型生态农业、特色资源加工业、民俗风情旅游业和区域商贸物流业等特色产业出发,重点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形成对区域经济具有主导性、支撑性和基础性影响的产业集群,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再次是优化交通布局。以资源开发为主旨,以中心城市为枢纽,以跨域连接为取向,加快公路、铁路、航空、城市交通等大空间、多层次的综合运输网络建设,不断改善乡、村出入通行条件,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交通设施水平,全面实现区域交通主骨架内的干线互通,构建畅达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大通道,形成连接重点景区、景点的旅游环线和方便快捷的现代化运力体系,缔造连接长沙、武汉、重庆、贵阳、南宁等周边特大城市的3小时旅游经济圈,培育吸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核心城市及哈尔滨、呼和浩特、乌鲁木齐、拉萨、昆明等重要城市的旅游热线,开辟直达欧、美、日、韩、俄、澳及东南亚各国游客来往的航空大通道。最后是优化生态环境布局。树立生态先导观,优化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持功能。根据区域自然与经济发展特点,合理划分生态功能区域,做好本区生态建设规划方案,重点是小流域规划、生态林基地规划、生态景观规划、生态县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生态建设方案,按照地理条件的客观实际和自然规律集中成片建设武陵山地区生态基地,建设中国亚热带和温带物种基因库。建成中国绿心,加大武陵山环境保护力度。

2.利用优势,突出区域特色

目前,武陵山地区的即期工业化水平相对低弱,生态环境受破坏程度普遍轻微,其绿色生态环境空间既具有独特的视觉景观吸引力,又具有可享受性的养生宜居魅力,宜将其规划为国际低碳文明示范区,延续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低碳模式与低碳路线。武陵山地区的低碳性生态资源是中国未来国土开发的重要功能保育区,保持低碳化发展是实现区域协作的最佳路径。应重点支持培育发展以高度信息化、低碳化为技术支撑基础的环保型、观赏型、游憩型、养生型、创艺型、科研型等无污染、无危害、无破坏产业,如在乡村与景区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特别是山地中药材种植加工业、园艺花卉业,乃至因地制宜兴办艺术创作基地、宜居养生基地、原生态博物园、田园生活馆等具有山野风情的休憩服务业;在城市积极创办移动办公、远程商务、国际教育、文体竞技、休闲保健等当代新型服务业。

武陵山地区作为中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区域,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经济同型,历史同根,当地聚居的各族祖先共同创造了特色鲜明而神秘的武陵文化:一是以濮文化、巴文化、楚文化、苗文化、越文化为源头的原始文化;二是以土家、苗族和侗族文化为主体的民族文化;三是以民间信仰和儒道释融为一体为特征的宗教文化;四是以贺龙、周逸群、贺锦斋、袁任远、廖汉生为首创造的红色文化;五是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服饰为标识的服饰文化;六是以湘西北“湘菜”和渝东南“川菜”为特色的饮食文化;七是以转角楼、吊脚楼、鼓楼和“三房一照壁”为标志的建筑文化,是中华多民族民俗文化中一方色彩瑰丽的活化石。

该区域地缘性人文历史联系密切而久远,社会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整体相似性。长期闭塞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进程的滞缓以及现代化影响程度的相对低弱,老、少、边、贫地区居多,不仅更好地保护了区域空间优良的自然生态资源,也更多地保存并延续了本土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尤其是古朴神秘、勇毅刚烈、清逸艳美的少数民族风情在融入现代化过程中更富有备受世人瞩目的个性魅力。当地社会经济结构明显偏重于传统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多处于相对粗放的扩张状态,主导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普遍较弱,经济总量规模小,工业化与城市化程度较低,目前正面临着全球一体化挑战、经济区域化竞争、新型工业化发育、新型城市化构造以及市场深度化推展的更多压力,担负着本土独特自然生态资源和社会人文资源开发保育、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城际功能配置优化、绿境空间市场整合直至生态文明建设等科学发展的艰巨使命,区域整体开放开发与科学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根据独特的区域民情,可划定土家族、苗族、侗族原生态环境文化遗产保护地,深度开发民俗文化,重点保护并传承民族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建高品位、规模化的民俗文化博物馆、民族历史展览馆等永久性文化工程设施,在区域内各区市县的共同努力下,使其成为全国首个集中连片的土家、苗族、侗族民俗文化保护区和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研究地。

3.创新合作机制,促进一体化

加强区域联动,促进区际协作,强化渝、鄂、湘、黔大武陵跨区域联合;建立资源互补、产业互联、市场互通、经济互惠的发展机制、协调机制,实现利益共享、资源共享、设施共享;推动区域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保证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体系合理流动,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一是建立区域合作协调机制。成立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民委牵头,其他有关部委参加,湘鄂黔渝四省市党委政府、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各市、州、县 (市、区)级党委政府参加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经济协作区建设的规划、实施和协调工作,建立包括区域经济合作的信息交互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利益分享机制、评价激励机制、行为约束机制的区域合作机制,实现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定期召开协作区工作会议和武陵山区行政首长联席会议,解决区域内各县 (市、区)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制定区域内产业结构、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区域性政策。在武陵山区经济协作领导机构下,建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统筹研究、协商处理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关系全局的重大的问题,协调区域内需要共同推进的重大合作事项。联席会议下设专门委员会,负责组织推进区域合作,提出阶段性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实施方案,及时解决合作专项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建立武陵山经济协作秘书处,联络、筹备和组织联席会议,负责日常具体工作。

二是构建利益分享机制。整合区域资源,突出整体优势,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在规划、项目、资源、技术、人才等领域开展紧密合作,联合策划,共同开发。建立重点项目统筹协调机制,统一规划、布局和建设重大基础设施、矿产资源勘探及开、特色产业发展等重点项目。探索毗邻区县成立合作开发公司、共建工业园区等。研究武陵山区域合作在国内外区域竞争中的地位,研究制定经济区发展的具体政策和行动计划,协商、研处事关武陵山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鼓励武陵山区内部地方政府之间开展各种交流与合作,引导企业的联合与重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及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切实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

三是构建区域行业协作组织。通过联合区域现有的行业组织,“借手”推进区域经济的整合,调节区内行业的同质竞争,在武陵山建立一个宽阔、有序、有活力的共同市场。各地政府要达成共识,积极营造建立区域行业组织的宽松环境,鼓励行业组织的联合。要根据协作区市场自身的发展状况,优先促成一些重点区域行业组织的整合与发展。构建经济协作区,建立共同市场,需要从一些重点、关键部门寻求突破,由点及面、滚动发展。由此,在一些例如旅游、农产品等部门,要制定一些鼓励措施,优先鼓励其区域行业组织的发展。一方面,能率先实现旅游、农产品等重要的共同市场的建立与规范;另一方面,为其他行业组织的整合提供可参照的模式。以多样活动为纽带,为跨区域多边协作搭建平台。

四是建立协作共享信息平台。加快整合各经济协作区网络和信息资源,集成电子税务、电子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电子外贸管理、电子医疗服务、电子就业服务、电子教育与培训服务等,实现“一站式服务”,保证公民在协作区内能够享受“异地无区别服务”,推进发展政策一体化。联合研究协商交通、信息、市场、工商监管、信用体系、法制、人力资源流动、金融、企业互动方面的一体化问题,在投资准入、市场秩序、信用信息等推进一体化。共同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在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政策优惠的获取上采取协调一致步骤,降低对内对外协调沟通成本。

[1]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国内及国际区域经济合作[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1):104-109.

[3]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协作区武陵山共生
武陵山歌
教育协作区如何“协作”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安徽亳州:探索以乡镇纪检监察工作协作区为载体的体制改革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同课异构:协作区教研的“催化剂”——以初中音乐欣赏课《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为例
农村乡镇成人教育协作区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