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训练监测指标研究现状*
2010-08-15刘建华
刘建华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过度训练监测指标研究现状*
刘建华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近些年来关于过度训练的机制及监测过度训练生理、生化和心理指标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在运动实践中有效避免过度训练的发生及今后对过度训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过度训练;监测指标;研究现状
近年来运动员因为训练、比赛强度过大而造成的伤病时有发生,如刘翔跟腱伤、姚明左脚脚踝的骨裂、赵蕊蕊的骨折等,这些伤病的发生不仅影响到了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和比赛成绩,甚至威胁其运动生涯和身心健康,这种持续较长时间的强度或量过大的不科学的训练被称为过度训练。关于过度训练的概念目前还不统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的定义,有的认为过度训练是运动员长时间训练导致的身体疲劳和机能下降不能在短时间内恢复,使其疲劳症状不断增加且运动成绩下降;有的认为过度训练是运动负荷与机体机能不相适应,以致疲劳连续积累而引起的系列功能紊乱或病理状态;还有的认为过度训练是训练与恢复、运动与运动能力、应激与应激耐受力之间的不平衡。当运动员处于过度训练状态时,表现出运动和非运动的疲劳积累、身体各器官系统机能下降,无氧阈功率下降或无提高,最大工作能力下降,肌肉酸痛僵硬,精神状态紊乱,长时间竞技能力下降,心理出现烦躁、易激怒、甚至厌倦训练[1]。
1 过度训练的可能机制
过度训练是继发于运动训练的应激反应,其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许多研究提示过度训练与植物性神经紊乱、内分泌功能改变和免疫机能下降密切相关。
1.1 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
在医学上,过度训练被定义为“神经内分泌紊乱”,正常时自主神经系统和荷尔蒙系统保持相对平衡,这种平衡一旦被打乱,就会产生类似“运动时差综合症”的效果。这种综合症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别:交感神经类型和副交感神经类型[2]。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可导致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或下降,表现为交感神经亢进为特征的交感型过度训练和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为特征的副交感型过度训练。
1.2 内分泌改变
过度训练是长期训练与恢复不平衡造成的,在训练中,机体代谢水平提高,相应体内调节代谢的重要物质-激素含量也有变化,当运动结束后恢复期内,内分泌腺的功能应该逐渐恢复,分泌的激素水平也恢复到运动前安静水平,但是由于机体恢复不足,内分泌器官功能也不能完全恢复,持续发展的结果就会逐渐导致内分泌器官代谢调节机能的下降和紊乱,如在过度训练运动员中往往伴随血睾酮水平降低,皮质醇含量增加等现象。
1.3 免疫功能下降
研究证实,过量训练可导致正常的免疫功能下降,增加运动员感染的机会,在此情况下继续进行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会造成免疫机能的持续抑制,并影响到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机能,最终造成神经-内分泌-免疫机能的紊乱,表现为过度训练。
1.4 支链氨基酸(BCAA)假说
支链氨基酸是指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长时间剧烈运动可使血液中BCAA浓度下降,游离色氨酸(f-TRP)浓度增加,最终使脑组织内5-HT生成增多,5-H T作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在疲劳的发生中有重要的作用,有学者发现5-H T生成过多在过度训练的运动员中也存在,因此提出过度训练的CAA假说[3]。
1.5 糖原消耗后恢复不足
由于大强度、大运动量运动后恢复时间和恢复程度不足,作为运动中的主要能源物质-糖原,必然也恢复不足,不能恢复到机体原有水平,而糖原的恢复是机体体力和各器官机能恢复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此伴随糖原的恢复不足必然导致体力和身体机能长期恢复不足,最终发展为过度训练状态。
1.6 自由基学说
经大量研究证实自由基在疲劳的发生中有重要的作用,长期疲劳积累过程中,自由基也处于长期代谢失衡状态,即生成大于清除,过量的自由基对细胞膜结构、线粒体功能等有很大损害,并直接影响到氧化功能和细胞组织的代谢和机能,最终造成机体机能的下降和紊乱-过度训练状态。
2 过度训练监测指标
运动员当处于过度训练状态时,机体的生理机能和代谢必然发生变化,通过对反映生理机能和代谢情况的指标进行监测则可以较早期地发现过度训练并预防其进一步发展。
2.1 过度训练的生理监测指标
2.1.1 体重
当运动员体重下降超过正常体重的1/30(人工减体重除外),是诊断过度训练的重要依据[4]。
2.1.2 运动系统机能指标
肌力,运动中承担主要负荷的肌肉力量下降,最大负荷能力降低。运动系统除肌力下降外,还有典型的症状,如肌肉持续酸痛、运动中易发生肌肉痉挛、肌肉拉伤、骨膜炎、应力性骨折等运动伤病;此外,运动员运动能力降低,运动成绩下降。
2.1.3 循环系统机能指标
(1)心率:安静心率或基础心率连续两周持续增加或安静心率较平时增加12次/分以上应考虑过度训练[5]。
(2)心率变异:心率变异是指逐次心跳间期之间的微小差异,是评价心脏植物神经系统机能的指标,目前开始对心率变异进行研究,但用于过度训练的诊断的研究还少见。
(3)血压:晨起血压比平时高20%,并持续两天以上,或短时间内超过正常值(140/90mm Hg),可能是机能下降或过度训练的表现。
(4)心电图;运动员做心电图检查当发现ST段、T波改变(ST段明显下降超过0.0075m v),出现各种心律不齐(如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等)都是过度训练的参考指标。
(5)血液检查:当运动员处于过度训练状态时会出现血红蛋白值低于平时,甚至贫血。
2.1.4 呼吸系统机能指标
反映呼吸系统最基本指标如肺活量、最大通气量等在过度训练时的变化未见报道,但是处于过度训练状态的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下降。
2.1.5 消化系统机能指标
关于过度训练运动员消化系统机能的变化,目前未见关于评定消化机能指标的变化,只是报道了一些存在的症状,如:食欲下降、胃肠功能紊乱(原因不明的腹胀、腹泻)、运动中或运动后右肋部痛等。
2.1.6 神经内分泌系统机能指标
(1)神经系统:反应神经系统机能的指标如:反应时、皮肤空间阈、闪光融合频率等在运动员处于疲劳状态时都有所变化,但是处于过度训练状态时的变化情况未见报道,多数报道当运动员出现神经系统的一些症状如:记忆力下降、精神不集中、易激动、失眠头痛等,提示处于疲劳或过度训练状态[6]。
(2)内分泌系统:关于过度训练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做了很多研究,相应激素的变化情况也有很多报道,但是到目前为止,对早期诊断过度训练较有意义的还不多,如血睾酮/皮质醇的比值,该比值能够反映体内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情况,当血睾酮/皮质醇低于原来水平的30%以上,或比值小于0.03(正常在.1-0.6)时可考虑过度训练;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和皮质醇的降低是过度训练早期的表现;当夜尿儿茶酚胺下降50%以上时是判断过度训练晚期的指标[7]。
2.1.7 免疫系统机能指标
有报道提出,过度训练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主要是造成机体免疫能力的下降,相应的一些反映免疫机能的指标有所变化,如胸腺系数下降,运动员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血清免疫球蛋白、分泌型IgA数量减少,CD8+细胞升高,CD4+/CD8+比值降低,呈倒置现象,RBC-C3bRR和RBC-ICR下降,谷氨酰胺/谷氨酸)<3.58,然而一般认为这些改变并非灵敏且特异,对过度训练的筛选价值不高[8]。
2.1.8 泌尿系统机能指标
当运动员进行尿检时持续出现蛋白尿、血尿或血红蛋白尿时可考虑过度训练。
2.1.9 女性特有的机能变化
有研究表明,发生于女子运动员身上的三重综合症(膳食紊乱、月经失调、骨质疏松)与过度训练有密切关系[9]。
2.2 过度训练的生化监测指标
关于判断过度训练的生化指标的报道有很多,到目前为止,提出的对过度训练诊断较有意义的生化指标及其判断方法:(1)血红蛋白(Hb):比正常值下降20%以上;(2)血尿素氮(BUN):连续几天晨BUN在7 -8 mmol/L以上[10];(3)血清肌酸激酶(CK):持续几天在200-300 IU/L以上或高于原来值40%以上; 4)血糖(BG):低于原来值的7-12%;(5)尿蛋白:连续几天在训练后增加3-4倍或恢复慢(次日晨尿中蛋白阳性);(6)尿胆原:持续几天晨尿中升高3-4倍或数值较疲劳时高1-2个单位[11];(7)血乳酸:血乳酸/RPE(主观自我感觉等级)比值(乘以100):低于100时;或最大血乳酸浓度下降[12];(8)血浆谷氨酰胺:低于正常值(6-18岁,5.26-10.80 mg/L,成人,5.78-10.38 mg/dL);(9)热休克蛋白:表达失常[13]; 10)血清IGFBP-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血清IGFBP-3的下降[14]。
2.3 过度训练的心理监测指标
大量研究表明,运动员对自己精神和身体状况的主观评价是判断过度训练的可靠方法。Theriault等认为心理反应在过度训练的开始和适度的过度训练阶段已经开始表现出来,生理生化指标反而不准确、不可靠。
过度训练综合症在心理上的症状有:(1)易怒;(2)爱激动;(3)情绪低落;(4)情绪飘忽不定;(5)不愿意与队友合作;(6)焦虑;(7)注意力很难集中。根据过度训练的心理症状以及疲劳与训练的关系,许多研究提出了监控运动员情绪变化来防止过度训练方法。
2.3.1 心境状态量表(POM S)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显示,心境状态量表(POM S)是监控过度训练的较好方法。心境状态量表一般由紧张、疲劳、精力、愤怒、混乱、抑郁6项组成[7]。廖八根,罗兴华用此量表对广东省一线男女运动员102名进行一个月的调查显示,当POM S得分大于130(男)和135(女)时,可以被诊断为过度训练,其相关性分别高达80%和84.8%[13]。
2.3.2 总质量恢复表(TQR)
总质量恢复表(TQR)由瑞典学者Kentta于1994年在借鉴主管自我感觉等级(RPE)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TPR可分为两种分表:TQRper和TPRact,前者多为主观性,是表述运动员恢复的自我感觉,在睡前询问恢复情况,包括前24消失夜间睡眠、肌肉酸痛、乏力等感觉;后者主要为客观性的,包括了恢复过程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主要为4个恢复措施的累积分,即营养和水合作用,最高10分,睡眠和休息最高4分,放松和情绪保护最高3分,牵拉和积极性休息最高3分,总分为20分,得20分者表示完全恢复,运动员能够耐受相应的运动负荷。理论上讲1名运动员TQRact最低可得6分(仅在极端情况下出现),一般在恢复阶段至少应得13分。TQRper和TPRact的比值也有实际意义,当运动员TQRper和TPRact比值明显低时,是过度训练早期警示征象,表明训练与恢复之间不平衡[3]。
3 结论
过度训练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症,涉及全身各个器官系统,且个体差异较大,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虽然目前已从生理、生化和心理等角度寻找用来诊断过度训练的指标,但是多数指标单独使用时准确性较差,必须要结合其它指标或者症状才能判断,或者虽然能够判断,但运动员已处于过度训练的晚期,其愈后效果较差。因此今后关于过度训练研究在发生机制应继续深入探讨,随着对过度训练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必然能够找到用来诊断过度训练尤其是早期诊断的指标或指标群,有效地防止运动员发生过度训练及在此基础上出现的各种运动伤病。
[1]冯炜权.运动生物化学研究进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张迪.从生理、生化角度谈马拉松运动员过度训练的预防与恢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4):91;121.
[3]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张博,颜中杰.过度训练的概念、诊断及预防机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24(1):120-122.
[5]何景周.过度训练的诊断和预防[J].科技信息,2007,(26):136;232.
[6]颜中杰,张博.过度训练与过度疲劳的区别及其防治机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99-101.
[7]楚英兰.运动员过度训练监测研究进展[J].韶关学院学报,2005,26(9):117-120.
[8]李若愚,白杨,刘江颖.运动员过度训练后免疫功能变化及恢复的研究进展[J].四川体育科学,2007,12(3):42-44;56.
[9]王耀光,徐飞,贺业恒,等.女运动员三重综合症与过度训练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086-1088.
[10]颜智,王玉博,钟堂武,等.过度训练监控中生化指标的运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3):128-129.
[11]冯炜权.运动疲劳及过度训练的生化诊断-运动生物化学动态之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4):498-502.
[12]罗素玉.过度训练及其生化诊断探讨[J].江苏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8(1):60-61;66.
[13]廖爱萍,张军波.过度训练研究进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34-142.
[14]单威,陆一帆.血清IGFBP-3在评价游泳运动员疲劳及过度训练中的应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7):50-52.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Indexes Monitoring Overtraining
LIU Jian-hua
(Weifang University,Weifang 261061,China)
This paper makes an overview of recent researches on the over training mechanism and physioogical indexes,biochemistry indexes,psychological indexes monito ring over training.Then the paper ould provide some theory supports for avoiding the happening of over training during sports practice and making research on over training.
over training,monitoring indexes,p 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G808.1
A
1671-4288(2010)04-0131-04
(责任编辑:梁足培)
2010-02-01
刘建华(1973-),男,内蒙古包头人,潍坊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运动生物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