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企信息失衡下的银行信贷风险分析及其防范
2010-08-15郭彦斌门素梅
郭彦斌,门素梅
(1.河北大学;2.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银企信息失衡下的银行信贷风险分析及其防范
郭彦斌1,门素梅2
(1.河北大学;2.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银企信息失衡是造成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居高不下、经营效益低下的主要外部原因。本文从银行信贷中银企信息失衡问题展开论述,从银行和企业两方面分析了银企信息失衡产生的原因,指出银企信息失衡引发的逆向选择等银行信贷风险将直接影响银行信贷资产安全,从银行加强内控和强化银企合作视角提出信贷风险防范建议。
银企信息失衡;信贷风险;信贷风险防范
近年来尽管我国银行业信贷管理日趋完善,但新的不良资产仍在产生,究其原因,除有宏观经济形势、银行内部信贷内控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外,就是银行和企业之间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化原则相互选择,表现为银企之间的信息失衡。贷款过程中,信息失衡表现为借款人总是比贷款人拥有更多的投资项目信息,而贷款人无法直接观察到这些信息。银企之间的信息失衡,给信贷留下了风险隐患。剖析银企信息失衡根源与风险,探寻银企信息对称,降低信贷资金风险途径仍是热点课题之一。
一、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均衡的因素
(一)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缺失
第一,企业的财务报告失真。企业为获取信贷资金,常常不遵循《会计法》、《公司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采用非法手段,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日常现金流量作出虚假的披露,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不是企业真实经营的反映。信息使用者依据虚假的财务报告作出的信贷决策,必然会加大信贷风险,影响信贷资产安全。
第二,企业的财务报告形式单一,非财务信息的规范和有效披露有限。现行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以财务信息为主,缺乏对预测信息、人力资本、品牌价值、竞争战略、新产品开发能力、产品质量等各种非财务信息的提供,而这些非财务信息对企业价值的正确判断和经营预测是十分有益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使非财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决策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有效弥补财务定量信息的缺陷,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全面地了解企业以及发展前景。一些企业财务信息滞后,信息更新频率低,致使信息使用者不能够实时动态地了解与掌握企业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
此外,现行的财务报告缺乏对未来经济活动的预测。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中,资产负债表以历史成本法作为基础进行编制,利润表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编制,现金流量表则是以企业过去所有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基础编制的。这些虽然满足了企业信息披露的可靠性要求,但是缺乏决策的相关性。企业的信息使用者更多关注的是企业某项资产可能带来的未来经济收益,企业的经营活动未来可能给企业带来多少的收入,企业未来会有多少的现金流量。
(二)银行管理缺位
尽管在银企信贷市场上,企业在内部财务信息等方面拥有绝对优势,企业本身信息失真、失效是造成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因素,但银行在管理上的缺位,也是加剧贷款风险的重要因素。
第一,贷前调查落实不到位,银行内部信息交流不畅。经营者出于自身利益,刻意美化财务报告,给银行提供的信息目的性明确和功利性浓重,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问题日益突出。信贷工作者受自身业务素质以及责任心等因素制约和影响,使银行贷前调查拘于形式,不能深入了解掌握企业的真实情况,形成不科学的信贷决策。银行内部由于内控制度缺陷或执行不力等原因,信贷人员与柜台人员,信贷人员与贷款评审人员,经营班子与稽核部门、董事会、监事会之间也存在信息交流不畅通现象,这都不同程度加剧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诱发信贷腐败和不规范融资行为。
第二,银行不能及时进行风险预警,贷后监督粗放。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不能做到有效的、及时的风险预警,缺乏完整的信贷风险分析模型。企业为了维持自身经营,避免银行发现其自身生产经营中的缺陷、财务状况的恶化,常常对自身变化情况隐瞒不报,加之贷后监督粗放,贷后管理监督职能执行不力,跟踪企业的即时状况能力差,无法及时准确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无法正确评估信贷风险,更无法采取有效风险控制措施。
二、逆向选择效应——银企信息失衡引发的银行信贷风险
银行信贷决策准确与否的前提取决于对企业经营信息的掌握程度。贷款过程中,信息不均衡常常表现为借款人总是比贷款人拥有更多的投资项目信息,而贷款人无法直接观察到这些信息。企业作为借款方,对资金的实际用途、项目的风险和盈利能力等一般具有充分的信息,而银行作为贷款方,对企业的了解主要来自企业向银行提供的财务报表等间接信息,因此,在银行与企业的信贷博弈关系中,企业处于信息优势地位,银行则处于相对弱势地位,银企信息关系是不均衡的。这种不均衡信息的存在,使银行无法对借款者的还款概率作出可靠判断,只能将利率作为规避风险的手段,但提高贷款利率产生的信贷配给效应,则会驱使企业进行逆向风险选择,即资产状况与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往往要通过粉饰财务报表,美化不良资产,取得银行信任和贷款。此外银企信息失衡还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出现企业的逆向选择效应。由于银行采用较高利率及严格的准入条件,使得许多企业本来计划好的风险小、收益稳定的投资项目变得无利可图,于是企业转而从事高风险高收益项目。银行提高利率、提高准入门槛的策略一改原来降低信贷风险的初衷,银行信贷风险大大提高。企业进行逆向风险选择,不可避免地造成商业银行高贷款风险下的贷款效益低下现象。
由于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就使银行不可避免的将贷款发放给经营不佳的企业,而这些经营不佳的企业到期就可能无法偿还本息,从而造成了潜在的信贷风险,严重的话就会导致银行的不良贷款。又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难以分辨企业的好坏,于是银行发放贷款就异常的谨慎,银行业普遍出现“惜贷”行为,这不仅造成银行贷不出款,银行效益低下,而且好多企业由于贷不到款,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导致 “次贷危机”下经济形势更加恶化,总之出现了银行和企业的“双输”局面。这在我国集中表现为许多经营业绩良好的中小企业贷不到款,实际亏损的国有企业却容易得到贷款,既不利于银行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强化内控管理,构筑银企信息交流平台
(一)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良性管理机制
第一,健全个人和企业的资信评级制度。个人和企业资信评级是资信评级机构对个人和企业的资金实力、偿债能力、履约意愿等各方面状况做出评定和预测,从而确定企业资信等级的过程。个人和企业的资信评级制度在西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启示我国商业银行要尽快健全完善企业和个人的资信管理制度。银行企业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完善资信评级制度:一是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条款,规范从事资信评级业务的中介机构,加大对社会审计机构会计事务所的监督力度,对出具虚假资信评级报告、审计报告的资信评级中介机构和会计审计事务所严惩不贷;二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级指标,规范评定结果,这是评价结果高质量的关键之所在。
第二,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使信息的披露更加完备,有助于提高公开信息的可靠性,利于信息使用者正确决策。首先要规范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便于信息使用者不仅了解和进行同一公司不同年度的纵向比较,还能够进行不同行业公司间相关财务数据的横向比较,同时又要适度灵活多样化,针对客户需要调整财报格式,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其次对企业披露的财务会计报告还要通过社会审计部门监督和会计审计事务所的审计认证,提高企业所披露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从而使信息使用者可以放心依据企业所公开的信息进行决策,仅就银行来说,银行可依据企业所提供信息进行正确的信贷决策。
第三,建立和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内控制度。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将职员的报酬与其自身的业绩紧密挂钩,并做好银行职员培训和升迁计划,使银行职员能自主的减少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均衡,防范信贷中的风险,在银行职员自身的利益满足的同时,也使银行降低了信贷风险,提高了自身的效益。构建严格有效的银行信贷内控制度,明确信贷员岗位责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从信息失衡的角度看,银行信贷内控制度应着重加强审贷分离制度、内部检查机制、网络化信息化建设。
(二)搭建银企信息交流平台
第一,创建新型银企关系。一是银行要与客户保持长期联系。对银行而言,银行只有与借款企业建立长期联系,才能有效地获取企业信息。而对企业而言,只有与银行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才能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银行与企业长期保持合作关系,贷款人就能借助观察企业账户,及时了解企业的变动情况,并据此调整银行对该企业的信贷计划。企业与银行长期合作,可以加深对银行的了解,并取得银行的长期信任,及时取得信贷资金,满足日常经营活动和投资需要。在新型银企关系下,双方减少了信息收集成本,实现了“双赢”。二是银行应将信贷企业按其自身的风险大小分成几个风险等级,对每个等级的客户实施相应的利率和担保条件,即资信等级不同,客户所受待遇不同,在信贷企业之间形成激励作用,促使企业积极降低自身的信贷风险,从而谋求更有利的信贷条件,拥有更大的利润空间,长远来看,也会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三是要建立健全诚信档案,提高监管质量。对企业要建立诚信档案,对不良信用企业要重点标注,对这类企业发放贷款时要本着谨慎原则,宁缺毋滥。对于信用良好的企业,也要对借款人的借贷行为进行严密监控,防止出现借款人利用银行间的信息壁垒,通过不正当手段骗取银行的信贷资金。总之,银行要动用一切手段,贷前把好信用关,贷后及时关注企业,了解企业信息,保证信贷质量。
第二,加强信息沟通,规避信息失衡现象。首先,银行和企业之间要加强信息沟通,在银行和借款人之间,银行作为委托人,处于信息相对劣势地位,不可能完全了解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及对贷款的使用情况。针对上述情况,银行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企业公开的财务会计报告,从财务报告上尽可能多地了解企业当下的财务状况与经营状况;另一方面,银行还要广泛的通过企业的非财务信息,以及网络电视等媒介披露的企业信息更加充分了解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对企业的未来进行客观正确的预测。结合两方面的信息,综合考虑,进行正确的信贷决策。其次,由于银行同业之间信息部门分割、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大量的存在,有严重道德风险倾向的不良客户常常会钻银行间信息失衡的空子,一些企业重复借贷或骗取银行贷款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杜绝上述情况出现,银行同业之间要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客户信贷信用的共享,协同应对信息失衡造成的银行信贷风险问题,扭转目前金融市场上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现状。再次,要充分利用央行通过网络发布的信贷信息共享资源。各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央行所提供的各贷款企业信贷数据资料共享平台,充分获取放贷企业的信贷信用等级,以正确评估放贷风险,进行正确的信贷决策,包括是否对该企业发放贷款、贷款金额、贷款时间以及贷款利率等。而且实践也证明所辖金融机构利用该系统可以正确把握贷款投向和投量,有效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及有效的防范信贷风险的产生。
[1]郭彦斌,门素梅.防范与抵御银行会计风险的对策研究 [J].商场现代化,2005(21):146-147.
[2]杨 晔.银企信息非均衡研究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76-79.
[3]张 静,门素梅.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探讨 [J].财会研究,2007(5):57-58.
[4]胡栗源,冯祁善,邬 江.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贷风险分析与对策 [J].统计与决策,2006 (16):130-131.
F832.4
A
1008-6471(2010)04-0112-02
2010-11-20
本文为 2010年河北省软科学项目 “高校筹资机制构建的中外比较研究”(编号:10457224)研究成果。
郭彦斌 (1972—),男,河北丰宁人,河北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学校财务管理和政府会计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