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宗教学课程设置初探——以河池学院为例

2010-08-15

河池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河池信仰政治

唐 乐

(河池学院 政法系,广西 宜州)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宗教学课程设置初探
——以河池学院为例

唐 乐

(河池学院 政法系,广西 宜州)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感染并分担了现代社会的精神压力,受到周边各种信仰形式和与信仰相关的现象与问题的冲击和影响,将担负向初中生或高中生等特定工作对象传授宗教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任。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宗教学专业必修课程,既具有理论意义,又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宗教学课程;宗教学必修课设置必要性;宗教学必修课发展前景

在近代科学和哲学的强劲发展冲击下,曾显赫一时的宗教经历了不断衰落的过程。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存压力与日俱增,宗教意识抬头,大学周边存在许多信仰形式和与信仰相关的现象与问题。如何正确理解这些现象,进行理性的判断与选择也成了一个摆在大学生面前不容忽视的问题。

河池学院政法系现有两门宗教学相关课程: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宗教学专业必修课和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旅游宗教文化基础课。另外,2009级本科教育将试设宗教学全校公选课程。本文针对河池学院政法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宗教学必修课的课程定位及应用前景进行分析性研究,旨在交流课程建设的经验。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宗教学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1]235简言之,课程是由一定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及学习活动方式三者组成的用来指导学校育人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提高自己的规划。宗教学课程指的是以宗教学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既包括宗教观普及教育,又特指宗教学专业教育。后者注重对相关社会科学专业大学生进行宗教学专业知识传授及科研能力培养,前者侧重于面向各专业学生进行宗教理论与知识的通识性介绍和分析。许多高校除了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专业开设宗教学专业课之外,还有面对全校学生的宗教学知识选修课程。

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有三个 S[2]。S1——社会。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相应课程的开设,并为该课程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当前宗教思潮复兴及信仰状况混杂的形势,决定了宗教学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能性。S2——学科。每个学科内在的逻辑体系、人类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决定了相应课程发展的方向和速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使得宗教学课程的必修课设置成为现实的可能。S3——学生。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和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决定了课程发展的实际水平和状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系统的宗教知识,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打下理论基础,也需要借助宗教学的视角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为走向社会做好精神准备。

(一)服务社会及地方发展的需要决定开设宗教学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宗教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是由对超自然实体即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意识形态。宗教包括有关的信仰、信念以及特殊的宗教仪式和生活规定,如吟诵经咒、祈祷、斋戒、膜拜偶像等等,它们同宗教的组织、设施以及专门的神职人员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社会势力。”[3]227河池学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所地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生源主要来自广西本地;学校所在地宜州市位于桂西北,除了壮族的民间信仰外,各少数民族的信仰也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在家庭熏陶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下,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不同程度地接触过宗教或信仰活动,他们的思想与意识或多或少受这些信仰因素冲击,并形成独特的宗教观念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在国家的政策支持和鼓励下,传统文化保护与发掘工作在各地铺开,广西各地的民族文化不同程度得到复兴 (如壮族的布洛陀信仰、白裤瑶习俗、仫佬族的依饭节等),其中的宗教因素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对人们的生活造成方方面面的影响。

与此同时,随着全球性的文化传播,宗教文化传统及宗教事件纷至沓来。各种宗教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佛诞日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种宗教禁忌和宗教事件也冲击着人们的生活。

随着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许多文化现象都越来越显现出深刻的宗教内涵和信仰因素,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宗教知识教育和非专业的宗教知识普及教育成为高校课程设置的重要共识。我们必须关注大学生的宗教观和信仰观,引导他们了解自己的宗教信仰状况。开设宗教学相关课程,帮助大学生科学地对待宗教和党的有关宗教政策,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精神素质的培育,而且关系到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决定宗教必修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转换与思政工作开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或集团为了实现或巩固统治,保障社会的有序发展,有目的地向社会成员施加意识形态影响——由人的发展需要出发,采用思想教育的柔性手段,满足人的政治化需要,实现对人的精神引导和塑造——以形成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政治意识水平和政治觉悟程度,‘规约’并促进人的发展的社会教育活动。”[4]序言,2

冷战结束后,国与国之间强硬的政治对立态度逐渐消融,取而代之的是对话与合作。在这样的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政治工作、偏重意识形态灌输的价值取向逐渐弱化,对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渐趋强化。宗教文化本就是一种与社会经济政治结合紧密的意识形态,由避而不谈到重新关注,系统性宗教学知识的学习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内容。如何借助宗教学知识理解民族、国家及其文化传统,既有宏观的政治意义,又有微观的个人终极关怀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宗教知识学习,一方面,不能仅停留在表层的了解,而要深入把握其实质及规律;另一方面,既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讲授,又要在此基础上培养运用宗教知识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必须将宗教学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河池学院政法系的优势专业,自 2003年升本起,围绕马克思主义相关知识,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哲学理论为核心,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社会学为辅助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的综合性逐年增强,力求在培养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政治学理论分析解决遇到的理论及现实问题。哲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在深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其在中国实践的理论继续与发展的同时,开设专门“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思潮 ”和“西方哲学史 ”、“逻辑学 ”、“伦理学 ”、“宗教学”课程。一方面,通过不同知识点的参照理解,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渊源和发展历程,达到系统化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点和概念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切实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

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方面看,宗教学必修课程不可或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以宗教的形而上学及虚幻为批判对象,唯物与唯心的对立,既是物质第一性与意识第一性的对立,也是无神论与有神论的对立。只有了解并掌握宗教学的相关知识,才能真正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解释力何在,才能更牢固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原著,尤其是马恩的早期著作,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反杜林论》等经典著作,内容大多围绕宗教批判,没有系统的宗教学知识,就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原著的理论背景,也难以把握其批判的实质。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方法与宗教对至上神的崇拜有着逻辑上的一致性,宗教学课程的设置是西方哲学史课程的有效理论补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西方哲学的思维方法。宗教的道德规约功能及其在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的作用是西方伦理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宗教学必修课,对学生深入理解伦理学的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显而易见,宗教学课程是哲学主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三)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合格的中小学政治 (品德)教师,以及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一方面,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感染并分担了现代社会的精神压力,受到周边各种信仰形式和与信仰相关的现象与问题的冲击和影响。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种种机遇和选择,他们宣扬个性,想大展拳脚,却又感觉无所适从。学习的目标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成才与否又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困扰着现代的大学生,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境况、未来走向都有不同程度的迷惘和困惑。他们迫切需要相关信仰方面的引导。开设宗教学相关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上浮泛的宗教思潮,了解自己的精神生活状态,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明确生命的意义,端正心态,更好地完成学习生活,为走向社会做好精神准备。

另一方面,作为未来的初中思想品德或高中政治课教师或思想政治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担负向初中生或高中生等特定工作对象传授宗教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任。只有具备系统性宗教学专业知识,他们才能理性地理解和看待宗教,识破迷信和伪科学,以理性的社会价值观念控制自己思想和行为,并在将来的思想品德或政治课课堂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正确的观念教育人,以端正的行为感染人。宗教学专业必修课的设置可以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打下知识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宗教学必修课的设置情况

(一 )概况

面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宗教学必修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河池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哲学主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于 2006-2007学年起开课。

在 2006级 A班、2007级 A①A班指原有的 3+2专科升本科班。班的教学计划中,宗教学课程名称为“宗教知识讲座”,学分 2分,学时 32节,于大二下学期开设。

在 2006级本科班教学计划中,宗教学课程开设于第 6学期,沿用“宗教知识讲座”的名称,但根据本科培养目标的需要,学分变为 3分,学时增加到48节,其中课堂讲授 39节,实践教学 9节。2007级、2008级、2009级本科班教学计划正式将宗教学课程更名为“宗教学”,更注重专业知识的系统讲授与综合能力培养。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论

1.教学内容

宗教学课程所选用教材为《宗教学纲要》(吕大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2月第 1版)。该教材注重对宗教的本质及要素的分析,作者认为:“宗教是把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地反映为超人间、超自然的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的社会体系。”[5]37他将宗教划分为两种因素四个层次:即宗教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其内在因素包括宗教的思想观念和感情体验这两个层次,其外在因素则为宗教的行为活动和组织制度这两个层次。宗教的内在因素即宗教意识,其外在因素即宗教形体。其中宗教的思想观念是其结构体系的核心所在,处在最深层,包括宗教的情感和体验;处于中层的为宗教的崇拜行为和信仰活动;处在最外层的则为宗教的组织与制度。宗教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宗教的本质与要素、宗教的思想与观念、宗教的体验与情感、宗教的行为与活动、宗教的组织与制度、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及宗教与其他社会意识或文化形态的关系等。

2.教学理念

吕大吉提出“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5]11的原则,将宗教当作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进而对宗教的本质进行界定。在这样的语境中,不论是有形的“神”还是无形的信仰对象,甚至对崇高与神圣的敬畏都属于宗教的范畴。这种广义的宗教观,正是对待宗教的科学态度。因此,在宗教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介绍宗教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制度化历程,分析宗教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文化素养及运用相关宗教理论知识观察、分析宗教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正确认识宗教现象在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的合理性,承认其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求他们走出迷信和意识形态的误区,既克服片面肯定的神秘主义,又避免片面否定的意识形态武断,有效发挥宗教的道德约束与信仰或超越式人性情感提升功能。

3.教学方法

(1)课堂教授。以讲授法为主,将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方法与宗教学的终极关怀预设进行比较分析,在介绍宗教学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身边的宗教与类宗教案例进行解读。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人的信仰需要与现时社会人们的信仰状况,启发他们对宗教进行深入思考;另一方面,让他们在学习和掌握宗教学相关概念的过程中,把握宗教的本质及其要素、了解宗教的起源与发展、理解宗教的信仰主义特征及其神秘主义性质、明确宗教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而非某种与生俱来的精神因素。另外,通过介绍世界三大宗教的教义及宗教活动,使学生对现有宗教状况及各种宗教纷争的根源及实质有所认识。

(2)实践教学。①参观与观摩:通过宗教图片展示、宗教影片展播、宗教景点参观等方式,让学生在接触到宗教相关事物与事件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交流。②案例分析与情景体验:围绕学生参加过的宗教活动开展讲座,让学生交流参与宗教活动的心得,分享对宗教体验。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宗教学必修课的发展前景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宗教学必修课开设几年来,教学内容不断拓展,教学方法不断更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其发展前景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服务地方发展的应用型拓展

1.教学内容。减少抽象的宗教学基础知识讲授,结合广西,尤其是河池的宗教信仰状况实际,增加对少数民族信仰及民俗的介绍和分析,积极为桂西北文化资源开发及保护服务。

2.教学方法。一方面,可试行讲座式知识讲授,将宗教学知识划分成专题,穿插地方宗教实况介绍与分析,使教学更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增加实践考察的机会,带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实地调查,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深化理论知识传授的效果。

(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提升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每天都会接触到许多宗教或准宗教话语、事物或事件,但很少有人能够自觉将琐碎的生活事件和学过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思考。比如,河池学院旧后门就有当地的社庙及供奉观音的小庙,但是很多同学匆忙走过,对之视而不见,当被问及相关信息时一片茫然。如何提高学生的对相关知识和事件的敏感度,巩固教学效果,是摆在课程发展面前的最大问题。

四、结语

在河池学院,将宗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必修课,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如何在专业必修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试设全校公选课,与相关哲学课程及心理健康辅导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宗教观,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积极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接下来的任务。宗教学相关课程设置的努力仍需继续。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罗明东.教育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3]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源起及本质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吕大吉.宗教学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G642.3

A

1672-9021(2010)S-0085-04

唐乐 (1981-),女,广西都安人,河池学院政法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河池学院 2008年引进人才科研启动费项目 (项目编号:2008QS-H014)

2010-06-20

[责任编辑 贺卫国 ]

猜你喜欢

河池信仰政治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论信仰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铁的信仰
河池书法家系列之六 蒙壮科作品选
《河池学院学报》征稿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