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研究
2010-08-15林琳
林琳
(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研究
林琳
(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了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指导方向,深入学习发展观,用发展的眼光思考问题,使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正确选择职业方向,促进就业生的成长和成才,面向市场需求,牢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缓解社会的压力。
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主要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强调,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同样,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我们辅导员的工作也有很大的指示作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做到以学生为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形势下,我们辅导员更要深刻理解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精神。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就业指导的意义
(一)就业指导能帮助毕业生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职业选择是指求职者根据自己的职业意向、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以及个性特点,社会需要等,在众多的职业岗位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就业者对用人单位的选择,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对就业者的选择。可见,职业选择是一种双向的选择,任何绝对意义上的单向选择,都不能构成职业与劳动者的最优化、最有效的结合。
职业与人生紧密相连,职业选择的好与坏,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甚至对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活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一个人能否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个人生活是否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职业选择。搞好就业指导,引导学生遵循职业选择原则,做好职业选择,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也就实现了国家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二)就业指导促进毕业生的发展与成才。求发展、求成才是高校学生普遍共同的美好愿望,对社会贡献如何,个人生活方式将怎样,特别是能否发展好、成才快,与毕业后迈向社会的这一步关系重大。当选择能与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特长相吻合的职业职位时,就能精神饱满、奋发努力、快速发展、茁壮成长。人生的诀窍就是经营长处。在人生的坐标系里,一个人如果站错了位置,用他的短处而不是长处来谋生的话,那是非常可怕的,他可能会在卑微和失意中沉沦。在选择职业时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你无须考虑这个职业能给你带来多大利益,能不能使你成名,应该选择最能使自己全力以赴的职业,应选择最能使自己的品格和长处得到充分发展的职业。
经营自己的长处能给人生增值,经营自己的短处会使人生贬值。如果选择不当,在人生道路上会出现种种曲折甚至坎坷,影响当前的发展和未来的前途,富兰克林的“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就是这个意思。因此,通过就业指导,能帮助毕业生找到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使其心情舒畅、信心百倍地走向社会,为将来的发展和成才创造条件、打下基础。
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
(一)金融危机下对大学生的需求。金融危机迫使现代企业更讲究用人求“实”不求“高”。“学历并非越高越好,企业看重的是个人的实战能力,宁可选择大专甚至更低学历有工作技能的人,也不需要没有工作技能的研究生。因为对于企业来讲,既掌握专业技术理论,又有专业技术经验,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者就是人才,不管他学历如何。在综合素质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开拓思路。
人文科学教育可以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等。其次为创新教育。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了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了,经济水平才会提高,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突出创新教育,高校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鼓励学生的创造尝试。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想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生把握就业主动权,增强就业中的竞争力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需要塑造自己,用宝贵的大学时光,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较强的整体实力和突出的优势为自己打造一个精彩的人生。
(二)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金融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观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生就业思想和观念有误,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突出表现有业不就,导致很多宝贵的就业机会擦肩而过。长期以来,“十年攻读寒窗苦,一朝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读书功利化思想在大学生的脑海里根深蒂固。面对严酷的就业形势,他们依旧热衷于金饭碗、高收入,甚至“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间房”。
事实上,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也从过去的天之骄子回归到普通劳动者。教育学生理性地面对现实和自我,转变择业观念,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就业成才观,鼓励他们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和城市社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契机,到西部就业,到中小城市和社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在当代大学生中进一步唱响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大学生应充分认识自己,认清形势,合理定位,正确择业,主动推销自己。教育指导学生自主择业。
大学毕业生应理性地认识就业形势并做出切实的职业选择。大学生不仅是就业者,而且可以成为职业领域拓展和新职业创造的缔造者,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新的职业领域。只要广大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主动择业,在社会的大天地里一定能找到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增强竞争力
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而言,自己惟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与市场能力两个部分。专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以及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而市场能力取决于他们向雇主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特别是所面临的劳动力市场环境。
在专业能力方面,以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为代表的态度型资产是大学生专业能力中的关键,以解决问题能力为代表的知识技能型资产是专业能力的基石。
在市场能力方面,为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大学生必须要了解现在整个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大学生的劳动力市场的总体供求数量信息和结构信息,要了解职位具体的职责要求,要了解自己个人就业能力的水平,同时还必须改进自己的展示能力。所谓展示的能力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如何把自身的各种资本、能力的信息传递给市场,让市场明白自己的价值。如何把自己所拥有的专业能力通过自己的语言或者测试的方式表达给市场。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走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发展中大国而言,优秀青年大学生的开发是关系到社会完善健康、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全球爆发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们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所关注的各个重点、采取的各项措施和建立的各种机制,不应是应急性的,而应该长期坚持和发展下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缓解还将长期存在的“就业难”问题,并构建育才、荐才、用才的畅通渠道,实现为青年大学生的全面服务。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关系其个人前途和全社会发展稳定的大事,历来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特别是在目前全球爆发金融危机,国内就业形势普遍严峻的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应及时引导广大毕业生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自力更生,脚踏实地,在确保就业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1]周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力以赴做好 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R].2008.
[2]汪会武.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概论[M].大连理工出版社,2008.
林琳(1981-),女,辽宁建平人,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辅导员,助教。
201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