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华孝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2010-08-15孙传宝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代际伦理中华

孙传宝

(孝感学院湖北孝文化研究中心,湖北孝感432000)

论中华孝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孙传宝

(孝感学院湖北孝文化研究中心,湖北孝感432000)

中华孝文化里包含着“爱”与“敬”两方面的和谐内涵,对于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从个人修身到家庭伦理、社会稳定等,孝文化所起的作用都不可忽视。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充分重视中华孝文化的作用,弘扬孝文化精髓,使其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元素。

中华孝文化;内涵;和谐社会

一、中华孝文化的和谐内涵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孝最基础的解释是“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中庸第三十一》)。孝的核心内涵是一种家庭伦理,是处理代际关系的道德原则。在儒家学说中,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基础和发展前提。《孝经》开篇指出:“夫孝,德之本也”;“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的宗旨就是以孝劝忠,以德治天下。所以《孝经》特别指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从中华民族的行孝实践看,孝文化已经成为中华礼仪之邦的特殊标识和普遍的价值追求[1],其中蕴涵着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核。

和谐是传统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与西方文化相比较,中国是一个讲求“和为贵”的社会。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和合式而不是抗争式的,中国的人际关系以保持和谐为最高目的。中国文化中的和谐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也就是社会和谐,个人内心的和谐。

中华孝文化里所包含的和谐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解析:一方面是“爱”,另一方面是“敬”。这两个文化元素渗透在中国人对待自然、他人以及社会的精神和实践中。

孝本身是孔子关于仁的学说里面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而“仁的基本内涵是爱”。[2]孝是爱的源头,孝文化内涵里所包含的“亲亲之爱”可以说是爱的基础,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但它不仅仅表现在简单的爱人上,而且表现在爱社会、爱万物,进而达到天人合一、和谐统一的境界。孝之终极意义和价值在博爱。这种走出亲情范围的博爱意识极有利于人们之间的感情沟通,有利于真正培养人们的善性良知,让每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万物都抱有和谐友善的态度。

孝文化内涵还包含的一种和谐因素就是“敬”,或者是尊重。这种尊重首先是指对父辈对长辈的尊重。《礼记·祭义》中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对父母的赡养,除了养,除了给予物质保障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敬重,这是父母的心理需要、精神需要。孝与敬始终是连在一起的,没有敬,“孝”就不能称之为孝。同时,这种“敬”还包括敬土地,敬自然。宋儒张载提出“乾称父,坤称母”(《西铭》),把天地看成是自己的父母,比敬重父母更敬重自然。《大戴礼记·曾子大孝》称:“夫子曰,伐一木,杀一首,不以其时,非孝也。”也就是说要保护生态环境,使动植物丰盛,能持续奉养。尊重自然,与自然的发展相统一,也就可以有人与自然之间长久的和谐。

二、中华孝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和谐可以囊括从个人、社会、国家以至宇宙各个层面,一切好的、理想的状态。凡是正面的价值,比如善良、仁爱、公平、协调、稳定等,都可以说是和谐的。为达到最高层次的和谐,每一层次各自的以及彼此之间的和谐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个体层次的和谐则是其他层次和谐的基础和起点。无论是作为大传统的儒家哲学,还是作为小传统的百姓生活,家庭伦理都是其道德关怀的维系之所。正因为如此,孝这一家庭伦理既是个体自我和谐的核心又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弘扬孝文化中的优秀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而孝文化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几乎渗透到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各个方面。

1.孝是自我和谐的根源。自我和谐就是修身养德达到的一种状态,是自我精神心理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宁静。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人们和谐宁静的心理精神秩序,就不可能有真正持久的、和谐的社会生活秩序。因此,要实现社会和谐应该从个体的自我和谐做起。孝文化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传统,它已积淀为人们头脑里的一种基本思想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提高伦理道德教育,挽救因私欲膨胀而逐渐流失的人性,孝文化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孝文化里包含着一种源于远古血缘关系的道德关怀,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发展和积淀,这种道德关怀为中华民族甚至整个东方民族划出了一条精神世界的底线。在东方百姓当中,孝仍然是衡量一个人德行的基本标尺,尊敬父母,关爱老人的“孝子贤女”依旧是众人心中最值得肯定的一类人。因此,人们还是习惯于把孝当做一个基本的修身标准来要求自己。同时,孝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处于百善之首的地位,被看作是“德之本”,修身即修德,而培养品德首先就要培养孝徳。“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足可见,孝之最大、最终作用在于立身。一个人如果真能从孝做起,修身养德,必能做到与自身、他人、自然、社会和谐相处,德与行相统一。而这些人在协调人际关系、主持公道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也必然发挥着领军作用。

2.孝是家庭和谐的支柱。孝最原始的作用就是建立了一种“父慈子孝”的代际关系。发展至今,孝文化对于巩固和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依然功不可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激烈的竞争让年轻一代的生存更加艰难,如果没有孝作为一种规范的道德来约束,“啃老族”就会越来越多,老人的权益将更多地被侵占。而孝文化里所构建的代际关系规范以及它的道德影响力恰好约束现今社会逐渐蔓延的“啃老风”。“‘孝’作为一种道德品性,在远古原始社会就已形成,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和家族中,‘孝’的文化功能就是在代际之间起调适作用,以维护代际过渡的和谐秩序。”[3]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在很多方面因为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差异而造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心态的差异被拉得越来越大,代际关系的和谐越来越不好维持。而孝在这里还可以作为一个最好切入点。因为孝,下一代会用心去了解上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心态;因为爱,上一代会努力去适应和关心下一代的生活环境。同时,孝也成为了一种推动力,促使代际之间相互了解和关爱。这样,传承孝文化,就传承了一种维护和谐代际关系的无形工具。代际关系和谐了,一个家庭才能正常运转,才能长久延续。而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每个基本元素的健康发展都是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由此推之,只有小的家庭和睦发展了,社会这个大家庭才会稳定和谐发展。

3.孝与以德治国。汉代以后出现了“移孝为忠”的政治化发展,出于对孝的政治化和泛孝倾向的反感,“以孝治天下”成为传统孝道被诟病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有的学者提出让孝伦理回归家庭的观点[4]326。这是在强调孝的家庭伦理层面,其实孝还有社会伦理的一面。儒家修齐治平的道德理念源于个人和家庭,终于国家及天下,这始终是中国道德哲学和政治文化的核心。汉以后的“移孝为忠”是对孝的一种发展,并使得“忠孝”概念在中国文化里并举。我们所要批判的是因与“忠”联用而异化的“孝”,而忠孝并举是中国孝观念的自然延伸,并不必然带来负面的影响。现今中国,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理念,孝作为“首德”,必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政治方面,“忠孝”观念仍旧影响着众多官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少,自“孝”而来的“爱”衍生出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真正的共产党员,推动他们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领导干部如果能把自己管辖的地方,把国家当做自己的家,把老百姓真正当作“衣食父母”来“孝敬”,移大孝于国家的话,一定深受百姓爱戴。另外,中国在已经进入老龄化时代的今天,提倡以孝为核心的道德准则,可以形成良好的尊老敬老社会风尚,促进社会资源分配和养老模式的完善,保障老年人各方面权益,让所有老年人都能够安享晚年,这也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

三、结 语

要建设和谐社会,就要大力发展经济,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但仅有物质基础还不够,还要使社会物质财富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人人都能享受,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这就需要政治、法律、道德等种种社会文化要素来驾驭和调节。而孝文化是人伦思想道德的根基,是政治法律的源流。“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欤”,“本立而大道生”(《论语》),说的就是孝在社会中的根本作用。

总之,个人修德与家庭传承、社会稳定、国家善治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孝对于教化人民和治理国家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只要全国上下、社会各阶层努力研究和弘扬孝文化,并结合现阶段进行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实际,丰富和充实其内容,强化其功能,充分理解和运用孝文化的和谐内涵,弘扬孝文化精髓,这对构建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会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

[1] 陈昆满.弘扬孝文化构建和谐社会[J].理论月刊,2007(2).

[2] 蒙培元.中国的德行伦理有没有普遍性[J].北京社会科学,1998(3).

[3] 罗移山.论孝文化的回报德行[J].孝感学院学报,2007(4).

[4] 肖群忠.伦理与传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Abstract:Chinese filial piety culture,with love and respect as its most important elements,has the connotation of harmony.It is of great value in form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It also has incontestable significance in cultivating one’s morality,in developing family ethic and in facilitating social stability.Thus in develop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it is very necessary to pay full attention to Chinese filial piety culture,to enhance its pith and to make it an indispensable cultural element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Chinese filial piety culture;connotation;harmonious society

Chinese Filial Piety Culture and Harmonious Society

Sun Chuanbao
(Chinese Filial Piety Culture Research Center,Xiaogan 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B82-052

A

1671-2544(2010)01-0021-03

2009-08-10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08d116)

孙传宝(1981— ),男,湖北广水人,孝感学院湖北孝文化研究中心助教,文学硕士。

(责任编辑:祝春娥)

猜你喜欢

代际伦理中华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