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责任伦理”的理论探索与体系构建
——读《责任伦理导论》有感

2010-08-15赵光元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伦理责任理论

赵光元

(皖西学院 政法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责任伦理”的理论探索与体系构建
——读《责任伦理导论》有感

赵光元

(皖西学院 政法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作为一个伦理概念,对“责任伦理”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无论是在研究市郊的新颖性上,理论探讨的广度、深度上,还是在体系的构建上,《责任伦理导论》都是近年来国内关于伦理学研究的一部重要作品。

伦理学;责任伦理;《责任伦理导论》

责任观念与所有人类关系密不可分。人类需要生存、发展、进步、文明、和谐,就需要责任。责任不仅体现在过去、现在、将来的行动中,而且责任意识也应固化在人们的理念中。特别是当代社会更加强烈且急切地“呼唤”责任。因为,人类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在各个方面对自己造成如此强大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当然要通过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具体的路径去应对或缓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不能“乞怜于上帝”,也不能“消极等待”,只能勇敢地承担起人类的责任,每一个人都必须在各自的层面承担起自己的那份责任。因此,作为一个伦理概念,对其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程东峰教授的新著《责任伦理导论》(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版)正是这方面研究的力作。该书是程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责任伦理研究》的最终成果,也是其1994年出版的《责任论》一书的姊妹篇。该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对责任伦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为中国特色的责任伦理的构建作了有益的探索。择其要,此论著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从研究的逻辑起点看,作者从“角色”入手,深刻地阐释了角色的含义,分析了角色与责任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阐发了角色与人生、角色与精神、角色与自我的内在联系,从而为责任伦理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事物的发展有始有终,理论的研究也有因有果。作者之所以把“角色”作为研究责任伦理的逻辑起点,是因为“责任起于角色”,“角色是人们认识责任的中介”,“角色和责任同时产生”,“角色和责任是表和里的关系,角色失去责任的支撑就名不副实”,“角色直接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中,且是这一关系为三方(关系的双方和社会)承认的标识”[1]22-23。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任何责任都与担当的角色相关——无论是个体还是法人,或是其他非自然人,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无疑都担当了自己的社会功能,这种功能就决定了他们的责任范围。”[1]399

鉴于这样的认识,作者从身份(面具、标识、符号)、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等视角详细地给出了自己对于角色的理解,并进一步从角色的产生、角色的显示、角色的功用、角色的承担、角色的主动、角色的被动等探讨了角色的社会性、实践性和动态性。由此得出,“角色是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显现”“角色是社会关系的定位”,“角色虽然只是一种标识,但是这个标识所代表的内容却是实在的、丰富的”,“角色也是一种符号,但当这种符号出现以后,紧跟着的就是权利、义务和责任。 ”[1]24-25这样就为读者提供了关于角色的全貌式认识。以此为基础,作者剖析了角色与责任的关系:角色和责任联系在一起,获得角色就意味着承担责任,角色是责任的标识[2]3。此外,作者还探讨角色与人生、角色与精神、角色与自我的关系[1]30-45。所有这些关系的梳理和剖析,不仅显示了作者扎实的基本理论功底,而且也为责任伦理的深入研究开拓了宽广的视野。

第二,从微观的研究上看,作者对责任、伦理、责任伦理等概念和范畴进行了全方位解读,使得全书立论深刻,有较强的学理性。

“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3]309这就告诉我们,独特的研究对象构成相应的独立的科学,独立的科学在于对其独特对象的深入探讨。因此,研究责任伦理,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责任”和“伦理”等基本概念。作者在开篇导论部分结合自己的长期研究,纵论古今中外关于“责任”和“伦理”的相关阐述,对责任的内涵及其伦理意义和道德价值,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作者在认为“责任是行为主体对在特定社会关系中定在任务的自由确认和自觉服从”[4]14-15的基础上,对责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作了新的阐释和拓展,并在伦理学意义上,从不同的理论层面、多重的空间维度、持续的时间跨度给出了自己的对于“责任”的理解和论述,继而对责任伦理的范畴、主体和客体、类型进行深入的研究。这种基本概念的明确界定和微观上的探讨,不仅是关于“责任伦理”的理论上探索之必须,而且为“责任伦理”的体系构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显示了作者深邃的理论洞察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第三,从宏观的研究上看,该论著视域广阔、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组织严谨,构建了一个比较系统、丰富、完备的责任伦理体系。

该论著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从微观到中观,从中观到宏观,连贯一体,内在逻辑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翔实,呈现了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作者以“角色”作为“责任伦理”的逻辑起点,以“责任”为核心内容,分析了“角色”和“责任”的内在联系,以此确立该书架构体系的基础。接着作者阐述了责任伦理的共生共存、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竞争协作的四个原则,并论证了四个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原则是共生共存,共生共存中要以人为本;奉行共生共存的社会怎么发展?只能是和谐发展,和谐发展又以什么为动力呢?只能是竞争协作。此外,作者又阐述了责任的前提是自由,但自由又是人们的伦理追求,所以,自由又是责任伦理的重要范畴。作者把关于责任伦理的微观探索纳入其宏观视野,通过对责任伦理的缜密、入微的理论探讨为其宏观体系探寻提供微观理论支撑。最后作者阐发了不同类型责任的存在和实现途径,并以此引出“天下精神”的概念,进而阐释“神圣责任”范畴,又将角色与责任再次紧密相联,真正实现角色贯穿责任伦理研究始终,使“责任伦理”成为一个充满人文气息和天下精神的、具有鲜明立体感和纵横交错的理论体系。

第四,从研究的方法看,该论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逻辑推理、直觉省察、实证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论述责任伦理。

逻辑推理是伦理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在研究的过程中,作者在阐述角色,责任伦理的原则、范畴、类型,各种责任的存在和实现时,都把逻辑推理放在首位,“理性地看待存在,理性地推导未来。”[1]19然而,实的存在并非全按理性办事,“意见的影响要大于理性”[5]275,理性推导只是一种方法。所以作者在逻辑推理的同时,也“从现实存在出发仍然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实事求是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仍然是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努力找到伦理理论和道德生活的现实结合点。

直觉研究方法是本书中仅次于理性思考的方法。“直觉方法的一面,注重用理智的同情以视察外物,如自然、历史、书籍等。直觉方法的另一面,则注重向内反省体察,约略相当于柏格森所谓同情理解自我。”[6]67作者在研究中非常看重自己的经验、自己的体认和自己的理解,真正做到“书中有‘我’,我的观察,我的体验,我的思考,我的反思,我的顿悟,无不与现实经验和心灵相结合,无不与理性结合。”[1]20对任何一个理论问题的阐述都要设身处地地去体认和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实证的方法是该论著的常用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伦理学需大力提倡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实证研究中,一方面,作者坚持从国情出发,将责任研究密切结合中国政府的政策和法令,从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发现问题,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寻求答案,“从中国公民的责任实际出发,从中国责任制实行近三十年的实际出发,不做纯思辨性的研究”[1]21;另一方面,作者“联系我们的日常生活思考责任”,“并且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来说明责任、论述责任”[1]21;此外,作者在研究中还运用了史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研究方法。

第五,从研究的取向看,该论著紧扣学术前沿,正面现实,不回避当代社会责任伦理问题,直言陈述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神圣责任”理念和“天下精神”的未来展望。

责任伦理研究是伦理学研究的前沿。“责任伦理不同于已经存在的传统伦理体系。责任伦理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高科技时代的伦理,责任伦理是远距离的伦理,责任伦理是人类摆脱蒙昧、告别崇高、揖别盲目信仰、进入世俗化社会的伦理。”[2]2作者在研究的过程中,立足于解决当前中国面临的复杂多变的伦理道德问题,源于中国生活,针对中国问题,并在继承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借鉴西方的责任伦理、结合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伦理道德问题的规避和各种责任的实现。

作者又以理性把握责任,把责任看作神圣不可推卸的存在;以中国的“天下”概念契合责任伦理研究之空间范围和应用范围,进而提出“天下精神”的和谐理念。有责任才有生命的存在价值,实现责任就是实现生命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责任是无限神圣的,就像人的生命之无限神圣一样。与此同时,“责任伦理之研究范围和应用范围已经突破了民族和国家的界线,也突破了现实世界的物质层面”[1]373。在此基础上,作者从理性、最高境界的关系上论证了“神圣责任是自由理性的最高境界”;从“天下是对国家理念的超越”、“天下精神是共生共存的精神支柱”、“天下精神是一种世界和谐的理念”等角度,阐发了“天下精神”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理想世界的蓝图和永恒价值理念及其意义,并进而追求“天下精神”与“神圣责任”的统一。

《责任伦理导论》体系宏大,内容丰富,但对人们非常关注的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青少年责任和领导干部的责任没有作明确的突出的论述,总感到有些缺憾。该书对西方责任伦理的评述,尚显薄弱。这也许是作者的另一个课题,也许是本体系难以顾及的问题。但就总体而言,无论是研究视角的新颖上,理论探讨的深度、广度上,还是在体系的构建上,该论著都是近年来国内关于伦理学研究的一部上乘之作,对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探讨,中国特色伦理学新体系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1]程东峰.责任伦理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程东峰.责任伦理导论(自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毛泽东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程东峰.责任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5][英]汉默顿.思想的盛宴[M].吴琼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6]张学智.贺麟选集[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B82-052

A

1009-9530(2010)06-0129-02

2010-09-24

赵光元(1973-),男,安徽寿县人,皖西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政治学。

猜你喜欢

伦理责任理论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