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代可同调”
——杜甫师承庾信诗法之一例

2010-08-15吴怀东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庾信杜甫诗歌

吴怀东

(安徽大学 中文系,安徽 合肥 230039)

“异代可同调”
——杜甫师承庾信诗法之一例

吴怀东

(安徽大学 中文系,安徽 合肥 230039)

庾信集南朝与北朝、魏晋文学与六朝文学大成,将南朝好尚的声色之美与在北朝的悲剧性人生体验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见美景而伤怀的构思方式和凄艳风格。杜甫继承并发扬光大庾信诗歌经验,使这种特定的审美偏好逐渐发展成为“以乐景写哀”这一普遍使用的技巧和自觉的创作传统。相同、相似的人生经验使得庾信、杜甫诗歌审美偏好相同,虽然“萧条异代不同时”,却“异代可同调”。

庾信;杜甫;诗法;“以乐景写哀”;“异代可同调”

德国文学大师歌德说过:“各门艺术都有一种源流关系,每逢看到一位艺术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汲取了前人的精华,正是这种精华培育出他的伟大。”[1]任何有成就的作家都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风采,但是,创新必须在继承基础上完成,其创造也是继承和创新的水乳交融。在中国文学史上,既“集大成”(秦观语)又“开世界”(王禹偁《日长简仲咸》)的盛唐诗人杜甫,对于六朝后期诗人庾信的学习,就是上述规律的绝佳例证。

清初王夫之通过评价《诗经·小雅·采薇》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接橥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审美的一个重要手法或技巧:“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薑斋诗话》卷一)。诚如林东海先生所言,在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中,多有“以乐景写哀”,少有“以哀景写乐”[2]。从历时性的角度看,“以乐景写哀”的创作尽管已经在《诗经》中出现,但很长时间内并未发展成普遍性的创作经验和传统,西晋陆机《文赋》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仍然是典型的悲秋喜春。南朝出现变化,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美丽的春景与悲哀发生了联系,不过,这只是在春天送别时引发悲伤的感情,与其说是春天引发悲哀的情绪,毋宁说是分别引起的,春天的美景与悲哀还没有形成必然的联系。但是,在六朝隋唐之际社会动荡、文化交流频繁的背景上,庾信特殊的经历使得他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观察生活和表现生活视角,美好的景象与悲哀的情绪似乎在其诗文中形成固定的结合。

六朝诗人善于捕捉大千世界的丰富色彩,年轻的庾信是这方面的高手,如:“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舟中望月》)、“荷风惊浴鸟, 桥影聚行鱼”(《奉和山池》)、“绿简既开,丹局直正。……白凤遥临,黄云高映”(《象戏赋》)等等。可是,当庾信流落、滞留北朝后,其诗则在绮艳之明丽中融入了浓重的悲凉感——这种倾向逐渐表现为其自觉的创作惯例。具体来说,有如下两种方式:

一种是描写欣欣向荣之春色,以抒发沧桑之感,如《小园赋》句云:

落叶半床,狂花满屋。《至老子庙应诏》句云:

野树孤烟起,春山百鸟啼。

另一种则是相反,借助美丽、美好之景物,刻画、表现萧条之景,如《枯树赋》云:

重重碎锦,片片真花;纷披草树,散乱烟霞。所写其实为枯树,但作者以锦缎、真花比拟之,以烟霞衬托之,将艳丽景象与悲哀情绪联系一起更见苍凉之感,别具一种感人肺腑韵味。庾信类似诗句甚多,如 “寒树条更直,山枯菊转芳”(《从驾观讲武》)等。

庾信作为六朝最后一位大诗人,一位由于特殊的经历而意外地集南朝与北朝、魏晋文学与六朝文学大成的诗人,其创造和贡献就是将南朝好尚的声色之美与在北朝的悲剧性人生体验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见美景而伤怀的构思方式和凄艳风格。明朝学者张溥就说:“史评庾诗绮艳,杜工部又称其清新、老成,此六字者,诗家难兼,子山备之。”(《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庾子山集题辞》)庾信诗“绮艳”与“老成”结合表现之一端,就是上述以丽语、乐景以及春色写悲凉、悲慨、悲哀。日本学者松浦友久研究发现,面对春天的美景,除了一般的喜爱、欣喜之情外,触景而生惜春乃至伤感的情绪“大体应是六朝后期”才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的审美心理惯性和自觉的创作惯例,标志就是庾信的创作[3]。

杜甫作为盛唐后期登上诗坛的诗人,他特别注意对于前代、前辈诗人的学习,庾信作为前代诗人自然也是他的学习对象。杜甫不少诗句就直接借用庾信色彩艳丽之意象,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绝句》二首之一)化用庾信“野鸟繁弦啭,山花欲火燃”(《奉和赵王隐士》),“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化用庾信“蒲城桑叶落,霸岸菊花秋”(《就蒲州使君乞酒》)等。

但是,最值得注意的还是以美景写苍凉、悲慨的诗句,杜甫《山寺》有诗句云:

麝香眠石竹,樱桃啄金桃。

清代学者何焯说:“以奇丽写幽寂,真开府之嗣音。”(杨伦《杜诗镜铨》引)李因笃说:“正于华郁处见苍凉,初唐人惯用此法。”(杨伦《杜诗镜铨》引)但最擅长此法者还是杜甫,杜甫继承并发扬光大之。杜甫特别钟情描写花开草绿之美丽春景,表现悲哀的情绪,这类诗歌往往是他的名作,最能体现其诗歌特色。姑引数首以见一斑,如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曲江二首》(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可惜》:

花飞有底急,老去愿春迟。

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

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登楼 》: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清明二首》(其二):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风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当然,最知名的还是《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类似之作甚多,不必俱引。这些都是杜甫经历很多生活挫折、确立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后的作品,上述诸诗都是以春景表现悲哀之情。

其实,杜甫更擅长在萧条、沧桑之景象中彰显美丽、美好,以表现生命的无可奈何,如夔州时期创作诸诗,其最典型者就是《秋兴八首》,如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极萧条之景,作者的笔墨却极华美,以表达极悲壮之心情。

我们还注意到,杜甫创作这些诗句和他正面评价庾信是呼应的,流落蜀中时期创作的《戏为六绝句》明确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夔州时期《咏怀古迹五首》云:“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杜甫注意到庾信创作前后期的变化,并彻底改变了初唐以来“辞赋罪人”(《周书·庾信传》)的定评。可见,杜甫对于庾信诗歌经验的学习、借鉴、吸收,出自自觉的认识和选择,宋人黄庭坚就说杜甫诗法出自庾信(陈师道《后山诗话》引)。上述“以乐景写哀”还仅仅是杜甫师承庾信的一个方面[4]。也可以说,悲剧性的人生和时代生活经验,使得杜甫情不自禁地关注、同情庾信,进而学习庾信特定的诗歌表达经验,或者说,相同、相似的人生经验使得庾信、杜甫诗歌审美偏好的相同,虽然“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却“异代可同调”(谢灵运《七里濑》)。因此,清四库馆臣对庾信的评价同样适用于杜甫:“阅历既久,学问弥深,所作皆华实相扶,情文兼之,抽黄对白之中灏气舒卷,变化自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吴兆宜<庾开府集笺注>》)当然,我们更要注意到,正因为杜甫自觉的继承和放大,一种特定的审美偏好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以乐景写哀”这一普遍使用的技巧和自觉的创作传统。

[1][德]爱克曼.歌德谈话录[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05

[2]林东海.诗法举隅(修订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46

[3]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J].孙昌武,郑天刚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25

[4]详参吴怀东.诗史运动与作家创造——杜甫与六朝诗歌关系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Abstract:Yu Xin’s poesy,literary synthesist of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Wei Jin Dynasty and Six Dynasties,formed a unique conception and tragic-colorful style which was grieving for the beauty by combining the sensual pursuit of the Southern dynasty with the author’s tragic life experiences in the Northern dynasty.Du Fu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Yu Xin’s experience of esthetic preference into the prevalent skill and conscious tradition of writing named “happy scene expresses sad feeling”.Similar life experiences nurtured similar aesthetic preference of the two great poets.Although they lived in the different dynasties,Yu Xin and Du Fu shared the same writing style.

Key words:Yu Xin;Du Fu;poesy;“happy scene expresses sad feeling”;“different dynasties but the same style”

Different dynasties,same style——An evidence of Du Fu inheriting Yu Xin’s poesy

WU Huai-dong

I206.2

A

1009-9530(2010)06-0018-03

2010-09-14

吴怀东(1966-),男,安徽广德人,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庾信杜甫诗歌
尺子在量人的时候别忘了量己
诗歌不除外
220kV电流互感器故障分析及处理
庾信的“小园”之思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杜甫改诗
诗歌岛·八面来风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的维稳观
论庾信礼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