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2010-08-15郑芳芳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协调性区域经济

郑芳芳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郑芳芳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展开。理论层面主要涉及“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途径”等视角。实践研究主要以某个区域为案例,分析该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探讨实现协调发展的策略等。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最近一年来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进行简要的综述。

高等教育;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发展高等教育、加速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兴衰成败的重大战略问题。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本身都面临巨大的压力,两者只有联手互动,才能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提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才能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教育和经济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高等教育协调发展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从根本上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投入,影响教育的协调发展。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广大学者对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非常关注,不同层面和视角的研究成果丰硕、包罗万象。

一、研究综述

在最近的一年里,有关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纯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两个类型。纯理论研究的视角有: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关系研究、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途径研究,等等。案例研究主要立足于不同的区域,深入研究区域内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立足的区域有西部地区、福建省、江苏省、河南省、陕西省、陕北地区以及长三角地区,等等。

(一)纯理论研究方面

其一,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李新荣在《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1]一文中指出,“从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看,当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时,表现为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高等教育往往也发展较快,而经济较落后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则相对缓慢,反之,称二者之间协调性差或发展不协调。”傅征在《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2]一文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存在着区域布局不平衡、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普通本科生和研究生在高等教育中所占份额相对较小、专业结构不太符合社会需求和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处于无序竞争状态等问题。”“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并不成正比。经济水平越发达,它的高等教育水平并不一定越发达,相反,经济水平越落后,它的高等教育水平并不一定越落后。最典型的是广东省,它的经济水平虽然很发达,但它的高等教育相对来说却并不发达。陕西省和湖北省虽然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居于中下游水平,但它们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却在全国位居前列。”邹阳、李琳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地区差异分析》[3]一文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整体上处于协调状态,稳中有升。有87%的省份处于协调状态,42%的省份处于高度协调状态。但这种协调整体上是一种低水平的协调,即是在高等教育与经济未获得充分发展条件下的协调。”毛盛勇在《中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协调性》[4]一文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协调程度不高,特别是有些省份二者之间偏离程度很大,这对当地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都很不利。 ”

其二,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关系研究。对该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二是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在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上,林湘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5]一文中指出,“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推动科技进步;二是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技术支持;三是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提供信息支持;四是高等教育改善经济软环境;五是通过高等教育拉动区域经济发展。”高敬旗、王东晖在《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研究》[6]一文中指出,“自上世纪60年代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学说之后,人力资本理论得到了东西方经济学界的普遍认同。这种资本存量不是通过进出口所能积累的,它只能依靠国内高等教育的培育才能形成。这样,高等教育自然而然地担当了人力资本‘加油站’的角色。”在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上,李真在《浅议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相关关系协调发展》[7]一文中指出,“区域经济影响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在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由于规模庞大,耗资甚巨,其发展规模愈来愈受到经济水平的影响与制约;区域经济决定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区域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区域经济推动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优化,随着区域产业结构、生产技术结构的调整,其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也将随之进一步优化。”曹景萍、张增凤在《高等教育与社区经济的协调发展》[8]一文中指出,“社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区公众的经济实力和家庭消费结构,也从根本上制约着家庭教育投资的增长。此外社区经济发展的特色也对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速度和规模提出更高要求。”王红霞在《立足国情 实现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9]一文中指出,“最近几年,虽然国家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对教育投入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与教育事业实际的发展需求相比,地方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不足还很突出。”

其三,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赵镇在《基于丹尼森因素分析的高等教育对经济影响研究》[10]一文中指出,“由于制度和结构的因素以及高等教育脱离社会经济生活等多方面原因,科技知识和劳动力质量提高所发挥的经济作用十分有限,这是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贡献低的另一重要原因。”林湘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5]一文中指出,“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滞后性逐步表现了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高等教育体系不完善,无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我国高等院校布局不平衡,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如深圳、珠海等地)和西部落后地区(如宁夏、西藏、新疆、青海等地)高校布点少。最后,未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将高效配置并拓展高等教育资源与发展区域经济紧密结合。”曹景萍、张增凤在《高等教育与社区经济的协调发展》[8]一文中指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缺乏相应的金融支持体系。高等教育融入社区技术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其主体便是高技术企业。发展高技术产业要求各方面的配合,其中金融体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政府投入支持高技术产业化的资金不足,风险投资业由于法律环境、收益保障、税收、导入与退出渠道等问题迟迟形不成规模,难以推动科技创业的快速发展。另外对有一定市场基础的校办或联办高科技企业还未能出台金融支持政策,使高等教育在融入社区技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缺少了‘润滑剂’。”

其四,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途径研究。刘晓明、闵杰在《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11]一文中指出,“地方高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确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既要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所提出的要求高度来考虑,也要从教育自身的发展角度来思考,以促进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邹阳、李琳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地区差异分析》[13]一文中指出,“对于高等教育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区域,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当地高等教育发展,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帮助改善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与建设一批具有学科特色、能够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人才的高等职业、民办、中外合作、远程及网络教育。对于高等教育超前于经济发展的区域,政府应站在长远和全局的高度,制定统一规划,继续鼓励与支持一批具有学科特色、能培养应用型、实用型、职业型人才的高校发展,淘汰或整合一批低水平、无特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高校,引导高校发展目标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最终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均较落后的区域,一方面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培育一批优势产业,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和教育事业投入,积累人力资本,发挥后发优势。”张盛仁在《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分析》[12]一文中指出,“关于造成普通高等教育发展地区差异的原因目前主要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中主流的观点认为是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造成的。按照这种观点只能开出‘地方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首先必须要发展地方经济’这样毫无意义的‘处方’。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制度安排不合理,特别是产权制度安排的不合理,是造成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制度左右了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缩小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进而实现普通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应该从教育产权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入手。即应该根据教育产品的属性确定相应的教育产权安排。”傅征在《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12]一文中指出,“为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可采取建立三级教育联动机制、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内涵的扩大化等措施。”

(二)案例研究方面

其一,关于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姚聪莉在《论西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互动发展》[13]一文中指出,“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规模的比值的整体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数,且差距在扩大,说明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规模发展速度快于经济规模发展速度。”“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结构以面向基础教育为主,没有直接指向区域经济。西部的教育类型和学科结构远远不能满足人力资本数量和类别变化的要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增长,阻碍了西部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西部高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未来教育发展潜力有限,长期将会影响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

其二,关于河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周桂芳在《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以河南省为例》[14]一文中指出,“1985-1996年,河南省高校在校学生数年均增长率为5.99%,不及同期GDP年增长率的1/3。高等教育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河南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起飞’需要有高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与之相配合。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特别是国家实行高等教育大扩招以来,河南省的高等教育发展很快。1997-2004年,河南省高校在校生数年增长率为同期GDP年增长率的2.28倍,高等教育超前发展。”“河南省要率先在中部崛起,就必须正确处理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说,高等教育必须适度超前发展。形成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其三,关于江苏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晏维龙等在《极化或扩散:江苏经济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研究》[15]一文中指出,“江苏经济社会的南北部差距大于我国的东西部差距是众所周知的,而江苏高等教育的南北差距远远大于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差距的事实却没有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根据2006年各省统计公报,我国普通高校数东部是西部的1.91倍,而在江苏省苏南高校数是苏北的3.62倍。”“均衡江苏高等教育的布局,发挥教育的先导作用,构建苏北的高水平大学,做强苏北高等学校的研究生教育,为苏北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高层次人才支持,这是实现苏北又好又快发展和江苏经济、教育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四,关于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李新荣在《从亚洲“四小龙”看长三角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16]一文中,在综述亚洲“四小龙”的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1999-2003年“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的主要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指标的数据统计,采用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指标值增长率、指标值年均平均值排名分析法及相应主要指标值平均排名差值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速度、水平及其协调性状况,并就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进行了探讨。文章指出,“从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与其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情况看,1999-2003年,江苏省的排名差值区间为:0≤|排名差值|≤1,其协调性最好;上海市为:0≤|排名差值|≤4,协调性较好;浙江省为:6≤|排名差值|≤11,协调性较差,而且基本都是高等教育发展严重落后于其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一是借鉴“四小龙”发展经验,调整长三角高等教育地区布局与层次结构,统筹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二是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分梯队分层次规划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三是以区域高校与区域企业紧密结合为手段,有效地促进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研究评述

纵观近一年来国内学者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及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尤其是高等教育,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二者的互动发展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区域化和高等教育地区化的出现,高等教育与经济通过良性互动谋求发展已成必然。高等教育与经济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彼此之间并非完全协调发展,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发展超前于经济发展,或者经济发展超前于高等教育发展。通过综述得知,广大学者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成果基本持平。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对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认识非常深刻,相关论证较为充分、深入,对当前两者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研究较为宏观,有待深入和具体化,对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研究上,宏观层面的研究较多,点上突破和深入挖掘有待进一步拓展,提出的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措施的普遍适用性和具体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论证或进行实践检验。在案例研究方面,纵观这一年内学者们的研究,该方面的研究成果要稍好于理论研究。学者们或立足一个市、一个省或一个区域,在通过实证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用具体的数据论证了该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案例研究中,学者们对现状研究较多,对存在问题分析较少,提出的应对策略缺少特色,立足宏观有余,微观深入不足。特别是,借鉴国外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成功经验,来对国内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情况进行案例比较研究的更为薄弱。

[1]李新荣.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64-66

[2]傅征.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188-193

[3]邹阳,李琳.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地区差异分析[J].高教探索,2008,(3):44-48

[4]毛盛勇.中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协调性[J].统计研究,2009,(5):82-85

[5]林湘.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8,(5):56-57

[6]高敬旗,王东晖.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研究[J].科教文汇,2008,(7):4

[7]李真.浅议高等与区域经济的相关关系协调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8,(8):201

[8]曹景萍,张增凤.高等教育与社区经济的协调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3):174-175

[9]王红霞.立足国情,实现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6):80-81

[10]赵镇.基于丹尼森因素分析的高等教育对经济影响研究[J].学术论坛,2008,(10):191-194

[11]刘晓明,闵杰.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学习月刊,2008,(7):105-106

[12]张盛仁.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12):40-49

[13]姚聪莉.论西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互动发展[J].理论导刊,2008,(12):75-78

[14]周桂芳.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1):15-18

[15]晏维龙等.极化或扩散:江苏经济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77-80

[16]李新荣.从亚洲“四小龙”看长三角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22-26

G647

A

1009-9530(2010)06-0111-04

2010-09-20

郑芳芳(1983-),女,安徽淮北人,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猜你喜欢

协调性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分割区域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博物馆扩建设计的环境协调性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一种基于非协调性跳频通信的高效密钥协商方法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中西医联合治疗头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36例
区域
运用集对分析法评价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