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架起心灵之间的桥梁
——声乐鉴赏学的学科构想

2010-08-15陈林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声乐学科理论

陈林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7)

架起心灵之间的桥梁
——声乐鉴赏学的学科构想

陈林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7)

从传统声乐鉴赏理论延续和发展的需要,新时期社会环境对声乐鉴赏学科的需要,声乐艺术科学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需要来看,在多门学科边缘交叉点上构建一门新的声乐理论学科——声乐鉴赏学极有必要。

声乐;鉴赏;理论;体系;构建

声乐鉴赏,就是对“声乐艺术”的鉴定和欣赏,也可称为鉴别和欣赏。声乐鉴赏学则是通过对声乐艺术科学体系的分析研究,预设的一门声乐分支学科。它在欣赏的基础上,既研究声乐作品的好坏、演员表演的优劣、创作者及演员情感的张驰,也研究鉴赏主体在直面声乐艺术时的思维活动规律。在声乐学科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构建声乐鉴赏学,不仅能为热爱声乐艺术鉴赏的人们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同时也能成为改变声乐艺术鉴赏理论苍白现象的有力一笔,是进一步完善声乐艺术科学体系的可行性措施。

一、传统声乐鉴赏理论延续和发展对构建学科的需要

声乐是音乐艺术领域中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心灵本质的直接表现。不论是源于礼乐的雅乐大曲,清幽淡远的“诗话”琴歌,还是虔诚的格里哥利圣咏,都充满着声乐艺术独特的神秘色彩。对声乐鉴赏更有无数的文人墨客发出了亘古不衰的赞叹和惊奇的“唏嘘”,用惊叹的笔触记载下了他们鉴赏声乐艺术时整个心灵受到的震撼。

德国音乐家瓦格纳曾有一段论述:在乐器中,天地造物和大自然的最主要的元素都得到了表现,我们很难确定它们表达的是什么样的东西,因为它们所传递的恰恰就是最原始的感情本身,它产生于创世的混沌中,当时根本还没有人类去理解体会它们。而人类声音的特有天赋却与此大不相同。它代表人类的心愿,表现人类不可控制的个人情感……[1]。不难看出,瓦格纳在对声乐和器乐进行鉴赏时,态度非常明了。而哲学家、美学大师黑格尔对声乐鉴赏则更有独特的理解:最自由的而且响声最完美的乐器是人的声音,它兼有管乐和弦乐的特性,因为人的声音是一个震动的空气柱,另一方面由于筋肉的关系,人的发音器官也像一根绷紧的弦子……人的声音是完美的,可以与任何乐器配合得顶合式、顶美。此外,人的声音可以听得出来就是灵魂本身的声音,它在本质上就是内心生活的表现,而且直接控制着这种表现,在一切其他乐器里,只是一个与灵魂和情感漠不相关的,在性质上相差很远的物体在震动,但在人的歌声里,灵魂却通过它自己的肉体而发出响来……[2]。西方两位大师的评述都真实地反映了声乐艺术的神奇力量,同时也揭示了作为鉴赏者主体的精神情态。我国古代经典中同样记录了对声乐艺术的大量个人感受和体验。如:“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论语》中有孔子的“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韶尽美矣,又尽善也”的说法。《乐记·乐本篇》中有“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的论断,以及《礼记·乐记》中对音乐激发人的多种情感的描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阐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但是由于前人的历史局限,他们的鉴赏理论更多还是停留在声乐鉴赏的表层认识。

前人在声乐鉴赏时有一点是相同的,鉴赏者都仿佛进入了一种忘我、痴迷的境地,抛却了烦恼,摒弃了杂念,声乐带给人们灵魂的超越,身心的自由舒展。声乐何以有如此摄人心魄的魅力?这种魅力是源于声乐作品本身还表演者的技术?是源于声乐鉴赏者主体的审美取向,还是源自社会大环境的审美氛围?鉴赏者在心理、意识、情感等方面将经受怎样的变化?鉴赏主体的心理动态有何规律?这在传统的声乐鉴赏理论中都缺乏系统的论断。为了传承和发展前人的理论,这就要求建立一门学科——声乐鉴赏学,进一步深入研究,用更为准确的语言回答上述问题。

二、新时期社会环境对声乐鉴赏学科的需要

历史的车轮驶入了21世纪,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经历着深刻的变化。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声乐传播速度飞速提高,渠道的不断拓宽,促使声乐作品、演唱形式等多样化发展。声乐领域里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新生事物,新人新曲,宛若满天的繁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港台歌曲,欧美、日韩影剧歌曲,摇滚、爵士歌曲充满了人们的耳鼓,并且伴随着“超级女声”“好男儿”等新人新歌的选秀,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及各级各类比赛,以及“同一首歌”“音乐盛典”“华语榜中榜”等栏目的兴起,人们看到、听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作品,也包括有民族特色的民歌,如“侗族大歌”“羌藏民歌”“青海花儿”“蒙族长调”等古老的声乐艺术形式。社会在推介形形色色的声乐表现形式、声乐作品及声乐演员的同时,在对声乐的态度由“大棒”转为“大捧”的同时,也让人们无所适从。即使那些在专业领域里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们也都在审视着,思索着,诸如对“民通”“民美”“美民”“美通”等声乐技术领域的困惑,对“各种组合”“原生态”“戏歌”“中国唱法”等的说法界定,更有歌词的生涩、费解,曲调的迷失,配器的粗鄙等等,支持者谓之百花齐放,恨之者又视其如罪恶之源。

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就是因传播而生存,因交融合流而变异发展,演绎为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文化因子。声乐鉴赏亦是如此,人们早已厌烦在声乐鉴赏中解答那些人所共知的常识,或是用干涩、晦暗的语言对声乐艺术表现作以简单直观的赏析,作以浅层体验的剖白,而是主张以积极的参与意识,沿着声乐作品的创作程序反向而行,沿着声乐演员二度创作的心路探幽,去完成审美领域更深层次的心灵交流,这就呼唤声乐鉴赏要以尽快的步伐跟着社会发展的频率。要尽快地形成专门的学科,建立一个声乐鉴赏之路的“灯塔”,帮助人们理清鉴赏的思路,预设好鉴赏时所需的心理准备。

三、声乐艺术理论科学体系发展和完善对声乐鉴赏学科的需要

自1998年《人民音乐》第四期刊发了四川师范大学声乐教授徐行效先生关于《当代声乐艺术科学体系论》一文后,我国声乐界诸多学者积极发文或用实际行动响应,赞同声乐艺术应当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构建起声乐艺术的子学科,以促使其立体地、交叉地、多层次全方位地发展。广州大学田丁副教授在《广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8期发表了《声乐艺术学科发展的前瞻性构想》一文,把声乐艺术学科分为四大类别、15门学科,把声乐欣赏学列为传播学科下的分支学科。湖南师大教授余笃刚先生编写了《声乐艺术教育丛书·文库》,包括《声乐学基础》《声乐语言学》《声乐艺术心理学》《声乐表演学》《声乐教育学》《声乐艺术美学》《声乐艺术史》《西方声乐艺术史》等7个学科,其他还出现了诸如张晓峰先生的《声乐美学》、张晓农先生的《中国古代声乐史》、徐行效先生的《声乐心理学》、刘新丛、刘正夫的《欧洲声乐史》等,但是有关声乐鉴赏的学科专著却一直未曾面世,声乐艺术鉴赏的相关文稿、书籍也是少之又少,仅仅在一些音乐素质教育丛书、大学音乐教材、音乐欣赏教材及艺术鉴赏学书中,散见点滴与声乐相关的所谓鉴赏知识。除了朱玲教授的 《走进音乐·中国音乐作品欣赏》简单提到了欣赏美学知识、作品欣赏提示外,多数音乐鉴赏类图书共通的特点,就是介绍声乐艺术的演唱形式、作品简介等常识性知识。这种现象很显然对于声乐艺术理论科学体系所呼唤的声乐鉴赏学无关痛痒,也无法满足声乐工作者与观众的理论需要。作为声乐艺术工作者,我们不能对此现象视而不见,而是要积极投身到学科的创新中来。余笃刚先生说:古今中外的声乐理论,有必要继承它们的精华,这就意味着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我们要求在研究中发挥创造性,使每个学科的体系或体例,能够有所创新与突破,并完整地自成一体,既能包括符合学科性质的理论范畴,又具有理论的概括与说服力。[2]因此,尽快建立“声乐鉴赏学”,让声乐艺术的发展沿着创作—表演—鉴赏—创作这样的轨迹良性循环,不断地发现美、探索美、创造美,就是用实际行动去满足声乐艺术科学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四、声乐鉴赏学的学科定位

声乐鉴赏学是鉴赏学和声乐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但是从根本上划分它应当隶属于音乐学,并且按照音乐学的十二分法或三分法,可以把它纳入到音乐鉴赏学的分支体系。如果从更专业、更严密的角度来细化,它最好的归宿应该属于声乐艺术科学体系。从声乐鉴赏学研究的范围来看,它与诸多学科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声乐美学、心理学、音乐批评学等等。声乐美学是研究声乐艺术特有的美与审美普通规律的学科,声乐心理学是研究声乐艺术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音乐批评学则是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对创作、表演及欣赏活动本身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公开评价的学科。对于声乐鉴赏学来说,它则是运用声乐美学知识,来研究鉴赏的审美过程,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探索鉴赏主体心理机制的运动状况,运用音乐批评学的理论,对声乐表演、作品、演员等进行鉴别并提出探索性的问题。尽管与三者的理论休威相关,但它又有着自身独特的学术个性。要想使声乐鉴赏学成为一门系统化、理论化、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不仅要吸收消化声乐体系中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而且在许多研究“点”上要借助于生理学、意识学、思维科学、系统论等科学,以便于解释声乐鉴赏中出现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社会思维。因此,声乐鉴赏学就自然而然成为一门以声乐艺术为对象,研究声乐鉴赏的方法与途径、鉴赏主体在接触声乐艺术时所产生的动态思维过程,以及鉴赏主体、客体、环境、鉴赏效果等环节相互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相信,只有经历了社会公众鉴赏的声乐产品,才能真正地成为艺术产品,也只有经历了社会公众的参与、研究、实证检验的声乐鉴赏学,才能逐步地发展成为完美的学科。

[1]格林威尔逊.表演艺术心理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233

[2]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6

J605

A

1009-9530(2010)06-0091-02

2010-09-01

陈林(1971-),男,安徽萧县人,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声乐及艺术鉴赏研究。

猜你喜欢

声乐学科理论
【学科新书导览】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