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语言符合象似性原则及其认知理据

2010-08-15王鸿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理据隐喻符号

王鸿

(西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网络语言符合象似性原则及其认知理据

王鸿

(西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这两种观点之间的争论由来以久。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语言,符合语言象似性原则,具有一定的认知理据。就单个符号而言,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普遍的,对符号组合来讲,其符合象似性原则。

网络语言;象似性;认知理据

一、引言

网络语言是网民为了方便网上交际而使用的一种语言。网络语言通过电子邮件、邮件列表、电子公告、博客等的传播,已经成为现代人际交往所无法忽视的文化现象。秦秀白认为网络语言是指“与网络和在线流通有关的语言,由三种语言成分构成:(1)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业术语;(2)与网络文化现象相关的术语;(3)CMC(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交际(BBS,网络聊天等)使用的特殊用语。”[1]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种即CMC交际用语。本文所探讨的网络语汇主要为秦秀白提出的狭义的网络语言。

目前,我国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关注探讨网络语言现象。董启明(2001)等研究网络语言的文体特征;秦秀白(2003)从语体学角度论述了网络语言的构成、性质及特点;秦俊红(2005)等借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分析网上会话的话轮特征;沈彤(2006)等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探讨网络语言;徐耀君(2009)从语言学角度对网络语言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正确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

网络语言的产生基于人们的认知经验,是靠象似性为纽带联结起来的。[2]本文通过对网络语言的谐音、符号和意义三方面的象似表现分析,论述网络语言符合象似性原则,探讨网络语言象似性的生成理据。

二、语言的象似性

皮尔斯(Peirce)把象似性归纳为两个事物之间的共有特征。他把符号分成象似符(icon)、标志符(index)和象征符(symbol)三种。象似符指的是具有复制性质的符号,这些符号与客体之间有着明显的象似性。Hainman把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分成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他还对后一种象似现象做了进一步分类,如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话题象似性和句式象似性等。Givon指出:“人类语言有一定程度的非任意性,即象似性。”Wallis认为,象似性存在于无和有这两极之间的各个阶段之中,象似性无所不在。王寅认为语言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3]王铭玉则将“象似性”定义为:“映照在语言符号系统单位和关系之间以及语言运用过程中的、被人感知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自然相似性特征。”[4]他认为,在“象似性”的定义中,对“体验性”和“感知性”加以强调是很必要的。

三、网络语言象似性的表现

皮尔斯按照象似符的复杂程度将其分为影像符、图示符和隐喻符三类,本文从影像象似性、图示象似性和隐喻象似性三方面研究网络语言的象似性。

1.影像象似性

影像象似性指语言符号的声音或外形与其所指之间有着自然的联系性。[5]影像象似最容易引发人们对意境或概念的联想,主要表现在语言的语音、形态层面,具体运用于拟声词、象声词和象形文字。

(1)网络语言中的拟声词。在网络语言中,常用的拟声词有数字拟声和汉字拟声。如“5555”表示呜呜的哭泣声,“777”表示鄙夷的叹词。汉字拟声,如“额……”表示一个人的无奈之情,“切……”表达的效果和“777”是一样的,表示鄙夷的感叹。除了对自然声音的直接模拟外,还有对某种语言语音的模仿。如847—别生气,homepage——烘焙鸡,猫——modem;BB表示宝贝,BB既是宝贝拼音的缩写,又是对“baby”的拟声。网民常常使用谐音词代替原词,如斑竹——版主,果酱——过奖等;或是为了达到幽默讽刺的效果,如菌男——俊男,霉女——美女等;与自然声音的模拟比较,网络语言是一种看似毫无规律可循的语言,但其出现不是任意的,是有一定动因的,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

(2)网络语言中的象形词。网络语言的影像象似性还表现在形式的象似。汉语的雏体是象形文字,或表音,或表义,因而汉语本身就具有较高的理据性。如“囧”,这里的“囧”不同于古义的“囧”,古义的囧通“炯”,表示光明的意思,而在网络词汇中,“囧”的意思完全与古义不同,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的一种拟像,囧的内小“八”字视为眉眼,口为嘴,表示郁闷、悲伤、无奈、无语等,也指处境困迫,形容尴尬,因而通“窘”字。另外一种象形词就是网络表情符号的运用。表情符由键盘符构成,大多是面形图释,在网络交际中用来传达交际人在言谈时的神态情感。例如,p表示吐舌头,字母组合ORZ(失意体前屈),O代表人的头,R代表躯干,Z则是跪下时的双腿,即表现人们失意或沮丧的心情。表情符号是一种非语言的符号,在网民的心中已经变成了具有固定意义的一个词,或一句表达,是网络语言中的“象形文字”。

2.图示象似性

图示象似性反映的是人在观察世界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系统,这种内化的经验结构透过语言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为语符间的结构与认知结构具有对应关系。与影像象似符相比,图示象似符具有“隐性”的象似理据。[6]图示象似性分为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等。

(1)网络语言中的数量象似性。语言单位的数量与所表示概念的数量和复杂程度成正比,与可预测度成反比。也就是说越是量大的信息,越是重要的信息,则语言表达的成分就应该相应增多,结构也相对复杂。在网络语言中,数量的象似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上;首先,语言成分的无限增加,如“5555”用的5越多表明一个人越伤心;又如“Zzzzz…”,用的Z越多,表明越是困倦。同理,“gooooo…gle”,o的数量是可以无限增加的,表明网络搜索功能的强大。其次,网络语言中的造词现象,如,就体现出数量的象似性。单看字和“呆”字没有任何的关系,在古语中“ 呆呆”通“梅”,而现在在网络语言中,“”应解释为由两个“呆”字组成,强调比“呆”还呆的意思,即用来形容人很傻,非常傻。

(2)网络语言中的对称象似性。对称象似性指对称的概念和对称的语言形式相对应,而顺序象似性指句子或词语的顺序对应客观事物或人们认知的顺序,从这点来看,对称象似性和顺序的象似性是矛盾的,因为语言形式是不对称的,所以我们不能同时说出两件事,然而概念上的对称关系实际上在语言中仍然是存在的,网络语言也不例外。如“很……,很……”的表达如;很好,很强大;很傻,很天真,等等,这种结构就可以表达其对称性,强调两个概念的同等地位。

(3)网络语言中的重叠象似性和标记象似性。重叠象似性不同于数量的象似性,并不是用来增加意义的复杂程度。如饭饭——饭,漂漂——漂亮,东东——东西等,这实际上是模拟小孩子咿呀学语时的发音方式,增添说话时的俏皮。标记象似性是指标记特征象似于额外意义,标记性从无到有象似于认知的自然程序。无标记项比有标记项有更一般化的意义,用于更广泛的语言环境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语言的大部分用语都不同于一般的语言,都有一种隐性的标记和显性的标记。如“吃饭-ing”(正在吃饭),“吃饭-ed”(吃过了),“-ing”表示进行,“-ed”表示过去。英语中的动词具有时态标记,而汉语则没有,网友巧妙地将英语和汉语联结在一起,将英语的标记项移置汉语中,使汉语中的动词从无标记到有标记,使其额外意义得以增加。可见,任何标记或特殊表达都有其存在的依据,与人们的认知和生活经验有关系。

3.隐喻象似性。隐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7]隐喻象似的主喻体之间、源域目标域之间有相似点,才会让人产生象似的联想。隐喻象似性在网络语言中的体现如,大虾——大侠,“大虾”是“大侠”的谐音,而且“大虾”和“大侠”两个概念之间存在一种相似性。“大侠”在网络语言中不是武林高手而是网络高手的意思。两者存在相似性,即本领高强,乐于助人。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例子包含一个隐喻链,两两概念相映射。网络高手在网络空间里就如同大虾在水里畅游,既形似又神似。

四、网络语言象似性的认知理据

认知语言学认为符号和意义之间不是任意的关系,符号的意义取决于认识主体的认知能力,是人类一般认知活动的结果和反映,受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规律等的制约,因而具有一定的理据性。[8]网络语言的象似性表现,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能够满足人的情感需求。

1.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付出最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回报。[9]语言的经济原则符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人们追求高效实用的心理特征。为了节省时间,接收更多的信息,人们采取各种方式来缩减符号形式,如3Q(thank you),UC(you see?)等等。拼音、字母、数字等的相互混合使用摆脱了以汉字为唯一构成单位的限制,使简短的形式表达了广泛的含义。

2.满足人们交流时的情感需求

网络的交际双方是一种纯信息的交流,缺乏面对面的情感互动。网络语言中的表情符号可以充分模拟人类的面部表情,能够弥补非面对面交际时副语言的不足。陈原(1983)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网络语言的出现反映了特定社会人群的心理状态以及心理需求。使用网络语言的群体大部分是18~35岁的年轻群体,追求新鲜事物的猎奇心理是网络新词汇出现的主要原因。

三、结语

总之,无论是影像象似性、图示象似性还是隐喻象似性,网络语言符合语言象似性原则。网民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认知经历带入到网络中,并通过网络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映照人的体验,人的体验映照自然实在,网络语言的出现是有一定认知理据的。

[1]秦秀白.网语与网话[J].外语电化教学,2003,(94):1-6.

[2]赵亮.语言象似性的符号学分析[J].外语教学,2006,(9).

[3]王寅.再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6).

[4]王铭玉.语言符号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1).

[6]王艳.语言符号象似性解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7):97-98.

[7]潘虹.隐喻的语用和认知解读[J].福州大学学报,2001,(1).

[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及形成过程[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0,(1).

[9]谢亚军.网络流行语的类型与结构特征探讨——省力原则的视角[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1).

H0-05

A

1005-1554(2010)04-0027-02

2010-09-15

王鸿(1981-),女,甘肃平凉人,西北师范大学2008级应用语言学方向在读硕士,跨文化交际方向。

猜你喜欢

理据隐喻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符号的由来
从理据出发展开高品质评价——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走进文言文深处
变符号
英语中爱情隐喻及其认知理据分析
全译繁化机制的内涵、理据与类型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