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答非所问,无关却相联
——从语用学视角分析小品《捐款》的幽默语言策略
2010-08-15白云霜
白云霜
(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071002)
所答非所问,无关却相联
——从语用学视角分析小品《捐款》的幽默语言策略
白云霜
(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071002)
小品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行为,既包括剧中人物之间的交际,也包括剧中人物与观众的交际,利用关联理论等语用学原理创造小品幽默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小品《捐款》一方面要巧妙设计人物语境矛盾,另一方面要确保观众明了所有认知语境,以相关看无关,以会意看尴尬,幽默效应便产生于其中。
小品语言;幽默策略;语用学
赵本山小品是中国喜剧小品的王牌,也是历年春晚最值得期待的节目。虎年春晚,本山大哥携弟子推出《捐款》,获得“我最喜爱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语言类)一等奖,小品的成功固然得益于出人意料的情节和高超的演技,而小品的幽默语言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小品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行为,既包括剧中人物之间的交际,也包括剧中人物与观众的交际,常以令人发笑的语言为载体,通过语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幽默效果。正是基于这一认知,本文拟借助语用学的关联理论,从言语交际的角度入手,对小品幽默语言策略作深度揭示。
一、关联理论介绍[1]
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在1986年提出的,强调对话语的理解,关注说话者的交际意图。这一理论认为,人类的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说话人的目的或意图能被听话人识别,是由于他们对认知环境具有共识;也就是说,交际是否成功,就看交际双方对彼此的认知环境是否能够显映和互相显映。说话人与听话人在动态的认知语境里达到 “互明”使交际成功。其主要观点包括:
(一)明示——推理。“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对说话人来讲,交际是一个明示过程,即说话人把自己的交际意图通过适当的话语形式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对于听话人来讲,交际又是一个推理的过程,听话人通过说话人明示的信息,结合认知语境,求得语境效果,推断说话人的意图。
(二)认知语境。关联理论中的语境是一心理结构体,所以又称为认知语境。在语言交际中,听话人对世界的假设以概念表征的形式贮存在大脑中,构成一个人的认知环境,通常由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三部分组成。理解话语的过程,就是认知环境中的旧信息和交际过程中的新信息互相作用的过程。认知语境因个体差异而不同,并随着话轮增加而动态变化,在听话人理解话语前并不预先确定,而是在话语理解过程不断选择调整。因此,认知语境对交际双方达到互明至关重要。说话人的目的或意图能被听话人识别,是由于他们对认知环境具有共识,交际是否成功,就看双方对彼此的认知环境是否能显映和互相显映。交际者对共处的认知环境的认识和把握是成功地进行交际的首要条件。
(三)关联的原则。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在较小的语境中找不到关联,就得借助大一些的语境,直至找出话语的关联,使话语在这个语境中具有语境效果。人类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但人们在语用推理过程中所追求的是说话人的话语与听话人的认知环境具有的最佳关联性。每一种明示的交际活动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活动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话语的关联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话语所具有的语境效果,处理话语时所作的努力。语境效果与关联性成正比,而处理话语时所作的努力与关联性成反比。在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处理努力越大,关联性越小。不过,额外的努力往往有额外的回报,听话人一旦付出处理努力必将得到相应的报偿,比如理解隐喻、反语等语言行为时,人们为了找到最佳关联付出的努力会较大,获得的语境效果也相应较大。
二、基于关联理论的小品《捐款》的幽默言语策略分析
根据关联理论,如果交际双方的认知语境互相显映 (即双方的认知语境中包含有共同的旧信息),加之说话人明说交际意图,那么听话人在交际推理中付出的努力就很小,说明关联性大,也容易找到最佳关联,这一点可以用公式概括为“说话人明示话语信息+交际双方的认知语境互相显映→最佳关联”;而如果双方的认知语境未互相显映,而且说话人未明说交际意图,那么交际推理付出的努力就大,说明关联性就小,最佳关联也就很难找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倾向于前一种表达方式,而在喜剧性小品中,为了获得幽默效果,编导往往让说话人间接表达,有意或无意地选用关联性较差的信息,而不把所能运用的、具有最大关联的信息告诉听话人,即不提供明示信息;同时,又为交际双方设置不同的认知语境,使之无法互相显映。这两方面的不利因素致使听话人的推理难度加大,尽管付出很大努力也无法找到话语的最佳关联,结果常常是这样:说话人说得兴高采烈,听话人听得一脸茫然,所答非所问的话语使得双方交际显得很尴尬。我们知道,小品的交际与现实生活不同,除了剧中人物的交际,还存在着剧中人物与观众的交际,在前者遇到障碍的同时,后者却在不知不觉中顺利实现。作为旁观者的观众了解剧中双方的认知语境,能够领会话语的暗含意图,建立最佳关联。这样一来,以相关看无关,以会意看尴尬,喜剧效果便产生于其中。
《捐款》中的钱大爷(赵本山饰演)在银行遇到捐款宣传活动,本想捐出三千元表示一点心意,却因刷卡时疏忽把卡里的三万元积蓄全部捐了出去,他自己却浑然不知。这三万元是他跟亲家白大爷(王小利饰演)二人的共有财产,而白大爷正在准备明日相亲找老伴,急等钱用。阳阳(小沈阳饰演)作为搜狐的记者,到钱大爷家中采访,与钱、白二人进行了谈话。钱、白、阳三人的认知环境信息错综交叉,难以互相显映;面对摄像机,钱大爷和白大爷碍于 “现场直播”,很多真实的想法不便明说(即没有提供明示信息),剧中人物无法在对方话语信息与自己的认知环境之间建立最佳关联,他们之间的对话显得“所答非所问”,于是有了一系列的幽默片段。
(一)剧中人认知语境的错综交叉、明示信息的缺失——→“所答非所问”
剧中人物之间缺乏共同的语境信息,说话人对此却视而不见,总是从自身的语境出发进行表达,而不提供应有的明示信息,让听话人摸不着头脑,语言交际遇到了一个个麻烦。让我们通过几段对话来分析一下“所答非所问”是如何出现的。
1.小品前半部分钱大爷和阳阳的一段对话:
阳:大爷,您的境界实在太高了!
以每一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与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的比值为权重,可得到山东省制造业在2010—2016年每年主成分指标的权重(见表4)。
钱:不行,现在血压有点儿高了!
这一话轮双方的认知语境是这样的——
阳阳的认知环境:①已有信息:钱大爷捐款三万元给贫困母子;②缺失信息:钱失手摁错数字误捐了三万元。
钱大爷的认知环境:①已有信息:自己通过刷卡的方式捐了三千元,卡里还有二万余元;②缺失信息:失手摁错数字,卡里的三万元全部捐了出去。
阳阳前来采访钱大爷,对其捐款义举非常钦佩,于是对钱说“您的境界实在太高了!”。而当蒙在鼓里的钱大爷得知自己捐的不是三千元而是他跟亲家的全部积蓄三万元时,这位“钱紧”的农民心理上一时接受不了,可是面对直播镜头,他有苦说不出,于是“血压有点儿高了”,这是他惊诧、懊恼、心疼的复杂心理在生理上的真实反应。而对于这句话背后的真实意图,不明就里的阳阳是无法推断出来的,因为在他的认知环境中缺少钱大爷“误捐”这一信息。
2.阳阳跟白大爷的几段对白:
①阳:大爷,你好!
白:没好!
②阳:您感觉您亲家伟大吗?
白:围得太大了,把我都围进去了!
③阳:大爷,您怎么评价您亲家呢?
白:他这个人就好比当年的三毛,哪吒,金刚葫芦娃……
阳:为什么都是小孩呢?
白:大人谁能干出这事儿!
以上几个话轮双方的交际语境是这样的——
阳阳的认知环境:①已有信息:钱大爷捐款三万元给贫困母子;②缺失信息:钱失手摁错数字误捐,三万元捐款是钱白二人的共同财产,白需要钱去相亲。
白大爷的认知环境:①已有信息:自己全部的积蓄已经被亲家捐给了别人,没钱去相亲了,再婚的希望破灭了;②缺失信息:三万元对贫困母子更重要。
现场采访开始,阳阳向被采访人白大爷打招呼“你好”,这是礼节需要,按照常规应回以“你好”或不作回答;而白大爷得知自己的积蓄被钱捐给了别人,心里正在气恼,于是回答“没好”。白的回答没有对阳提供明示信息。
阳阳为钱大爷的义举所感动,觉得老人很伟大,所以才有了对白大爷的提问 “您感觉您亲家伟大吗”,这是无疑而问,他期望对方给予肯定回答。正在气头上的白大爷正在怨怪亲家呢,怎么可能认为这样的“亲家”伟大呢?但碍于面子,无法直接表达不满,于是就势将“伟大”一词谐音戏解为“围得太大了”。
在第三段对话中,第一个话轮的回答没有按提问要求对钱进行明确评价,更没有阳阳期望的 “慷慨、崇高、伟大”之类词语,而是出人意料地做了一连串的比喻,问和答之间不存在明显关联,在“三毛,哪吒,金刚葫芦娃”与钱之间无论是阳阳还是作为旁观者的观众都难以建立最佳关联;而到了第二话轮,阳阳提出“为什么都是小孩”的疑问后,按照常规思维,白应回答这些小孩与赵的相似点(例如:这几个都是小英雄,钱大爷捐了款也是英雄),但我们听到的回答却是“大人谁能干出这事儿”,不明就里的阳阳一时被搞懵了。
3.钱大爷和白大爷的对话:
钱:要钱要脸?
白:我要老伴儿!
这一话轮双方交际语境是这样的——
钱大爷的认知环境:①已有信息:虽然误捐了全部积蓄,但事已至此,又当着全球观众的面,只能默认了,脸面比钱财重要;②缺失信息:钱跟老伴儿相关。
白大爷的认知环境:①已有信息:眼下当务之急是找个老婆成个家,没钱就无法相老伴儿,更不可能娶老伴儿;②缺失信息:钱跟脸面相关。
根据钱的问话,白应做出二选一的回答——要脸或要钱,而白大爷的回答却是“要老伴”,从表面看,这一问一答并不相关,答非所问。
难以明示的话语信息,加上互不沟通的语境信息,致使剧中人自说自话,交际处于混乱之中。
(二)观众认知语境的延伸扩展、调整选择——→“所答即所问”
由于认知环境无法同时显映和明示信息的缺失,剧中总是有一方不能理解另一方的意图。但是小品的交际跟现实生活中的不同,既有剧中人物之间的交际,又存在着剧中人和观众的交际,观众认知语境的延伸扩展、调整选择,可以为话语理解提供帮助。
随着情节的展开,观众对捐款的经过、剧中人的认知语境信息逐步明了,进而建立起一个整合了所有剧中人语境信息的完整的认知环境,于是那些看起来不相关的对话在观众的认知语境里都成为相关的了,而且建立起了最佳关联,隐含在所答非所问背后的真实意图也得以显现。通过扩展并调整语境,我们推断出“血压有点儿高了”的背后是“心疼、懊恼”,“没好”的意思是“钱没了老伴儿就没了,以后没好日子过了”,“围得太大了,把我都围进去了”是因为“钱大爷的捐款义举令白大爷遭受了严重损失”,把钱大爷比作当年的“三毛,哪吒,金刚葫芦娃”的隐含意图是“捐款是不成熟的幼稚行为,这种做法令人非常不满!”,“我要老伴儿”是说“钱和脸面都无所谓,老伴儿是我最需要的”……不过,这一个个推理过程要比普通的推理多费一番功夫,既要排除话语字面的矛盾干扰,又要整合每一个人物的认知语境信息,但额外的努力总会有额外的回报——幽默效应。观众在编导的引导下通过一番 “劳动”获得了一段幽默享受,那一串串开心的笑声就是很好的证明。
结语:小品也是一种语言交际行为,包括剧中人物之间的交际和剧中人物与观众的交际,利用关联理论等语用学原理创造小品幽默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一方面要巧妙设计人物语境矛盾,通过明示信息隐藏、彼此认知语境互不显映,使剧中人的语言交际矛盾重重,混乱不堪;另一方面要确保观众明了所有认知语境,通过情节的展开让他们逐步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每个人物的语境信息,拨开“所答非所问”的面纱,看清话语背后的隐含意图,完成台上和台下的交际。以相关看无关,以会意看尴尬,幽默效应便产生于其中。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H313
A
1005-1554(2010)04-0000-00
2010-09-03
白云霜(1970-),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保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