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宫廷侍卫诗浅释
2010-08-15田婧
田婧
(西北师范大学 文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纳兰性德宫廷侍卫诗浅释
田婧
(西北师范大学 文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纳兰性德以词著称文坛,其诗歌向来不被重视。但是作为康熙一等御前侍卫的纳兰性德,宫内宫外常伴君侧,他特殊的政治地位和际遇决定了他诗歌内容和风格的特殊性。本文将对他的宫廷侍卫诗略作探讨。
纳兰性德;诗歌;宫廷侍卫诗
清人纳兰性德以词名著,王国维赞其“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1]。自20世纪以来,纳兰性德一直被研究者所关注,但对其作品的研究集中于词,诗、文的研究甚少。“纳兰性德不仅在词创作上卓有成就,其诗、文、赋与书法都有独特的个性和较高的造诣,近年来也得到了不少研究者的注意,并对其艺术特色和成就给予了准确恰当的肯定和评价”[2]。
清代徐乾学为纳兰性德所撰墓志铭言:“善为诗,在童子已句出惊人,久之益工,得开元、大历间丰格”[3]。张纯修曾称“其诗之超然,词之俊婉,世共知之”[4]。《通志堂集》存词四卷共300首,诗四卷329首。钱仲联评纳兰诗:“缠绵秀丽”[5],邓之诚云:“成德喜填词……诗吐属清隽”[6]。可见纳兰性德的诗和词不仅在数量上旗鼓相当,艺术上亦各有风致。因此在研究纳兰性德词的同时,诗歌也应得到重视。
纳兰性德亦有自己的诗歌主张。他在《渌水亭杂识四》中言:“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发乎情,止乎礼义”,又在《诗原》中提到“虞挚曰:‘诗发乎情,止乎礼义’,此为诗之本也”,纳兰极言诗发乎情,可见他非常重视诗歌须抒发真情实感。在学习前人的问题上,纳兰性德说:“诗之学古,如孩提不能无乳母也,必自立而后成……诗学老杜,学盛唐者,皆一生在乳母胸前过日”,在他看来诗歌不能没有师承,也不能一味摹仿前人。
他的诗歌兼有五、七言古诗、律诗、绝句众多体式,其中七言绝句在各体之中数量最多,共162首。《清诗精华录》、《清诗三百首》、《清诗选》等清诗选本,选入纳兰性德诗歌作品均为七言绝句,这并不是巧合。可见七言绝句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艺术上,在纳兰性德全部诗歌作品中又较其他各体略胜一筹。
这162首七绝诗以组诗为主,所写内容非常广泛。本文择取与其御前侍卫这一特殊身份相关的诗歌浅析,名之以“宫廷侍卫诗”。此类诗歌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写实生活和抒情达意两部分,是他作为御前侍卫的生活和情感的真实写照。每部分所达到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高度不一。总体风格清雅隽永。以纳兰性德诗歌整体成就来看,在清代诗人中算不得杰出,但是他的宫廷侍卫诗却不乏佳作。
一、生活写实
康熙十五年(1676年),纳兰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后晋升为二等,又升为一等。在此期间,纳兰性德常伴君侧。
他在《原诗》说:“古诗称陶谢,而陶自有陶之诗,谢自有谢之诗。唐诗称李杜,而李自有李之诗,杜自有杜之诗。人必有好奇追险、伐山通道之事而后有谢诗;人必有北窗高卧、不肯折腰乡里小儿之意而必有陶诗。人必有流离道路、每饭不忘君之心而后有杜诗;人必有放浪江湖、骑鲸捉月之气而后有李诗”,在这里他主张诗歌内容定与作家生活经历、自身气质和处世态度一致,因经历和性格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在他的诗中便如实地反映了他的生活状态。
组诗 《西苑杂咏和孙友韵》是他宫廷生活的写实,是多角度勾画出的宫廷生活图卷。其中有对优美、闲逸宫廷生活环境的描写,有对以帝王为中心的宫廷日常生活事件的记叙,也有对宣赏、猎归等一些特殊事件的记叙,主基调歌颂太平、感戴皇恩。皇宫君侧,这个特殊环境下的心境在伴帝出游、观赏杂技、猎归赐宴等一幅幅图景中展现。诗歌流露出作者对这种悠闲安逸、富贵奢华生活的满足感,对伴君而行的地位的荣耀感、自豪感。
纳兰性德是康熙朝权相纳兰明珠之子,御前侍卫,“纳兰家族属正黄旗,其父明珠,累官至大学士、太傅,为康熙初期权相之一……性德17岁补诸生,贡入太学……康熙十五年殿试,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出入扈从,贵要莫比,深得康熙帝隆遇”[7]。徐乾学所撰纳兰性德墓志铭中云:“上之幸海子、沙河、西山、汤泉及畿辅、五台、口外、盛京、乌剌及登东岱、幸阙里、省江南,未尝不从”[3]。纳兰性德的特殊地位和际遇,决定了他对待宫廷生活的态度。
如“黄幄临池白鸟飞,金盘初进鲙鱼肥。太平时节多欢赏,丝络雕鞍半醉归”(《西苑杂咏和孙友韵》其六)。“黄幄”说明帝王所在,“金盘”、“鲙鱼”,分别以精巧的食器和丰美的宴饮象征奢豪华丽的宫廷生活。在这种生活环境中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前两句描写过后,三、四句回归自己,在他看来,这样的豪宴是太平时节的恩赐,赏为“欢”赏,得到君王欢赏之后“半醉归”。因赏而来,乘兴而归。“半醉”,恰如其分的表现出作者浓郁的、意犹未尽的欢乐和满足之意。与其说因酒而半醉,不如说他陶醉于帝王的恩宠。
再如“离宫近绕绿萍洲,冰簟银床到处幽。好是万几清暇日,亲持玉勒奉宸游”(《西苑杂咏和孙友韵》其二)。此诗前两句白描以勾画幽静、清爽的环境,“幽”字点染,“到处”强调,突出离宫环境之美好。作者为能够伴君出巡,并且能够亲自为皇帝持拿玉勒,感到十分荣幸,“亲”字,流露出他的自豪、荣耀之感。后两句虽为平淡的直叙,但是作者心绪分明不平淡。
纳兰性德不但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描叙,对外在的以皇宫为背景的宫廷生活和事件的态度也有所反映。
如“制胜由来仗德威,夜郎何物敢轻违。河清欲颂惭才尽,空羡儒臣赐宴归”(《西苑杂咏和孙友韵》其十七)。此诗从武臣羡慕儒臣被赐宴的侧面歌颂君主圣明。开首称赞天下太平不是因为武力,而是因为皇帝的宏德和威严。天下太平则武将无用,更不用说立功赐宴。诗歌抓住了武将一个心理活动的片断,不露声色的激赞了皇帝治理天下的英明。这首诗是作者颂扬之作的代表。此类诗固然格调不高,但毕竟是诗人在扮演自己特殊社会角色时的真实心理。
宫廷诗在纳兰性德七言绝句中占有一定数量。但是由于他自身地位和生活环境的局限,这些诗在艺术上以白描为主,均以统治阶级享乐意识为思想基础,记叙的是一个贵族公子对贵族生活的享受,对这华丽、奢逸生活表层之下的实质没有更多的思考和反省。那些颂扬盛世、感激皇恩的诗篇,都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而这又恰恰是纳兰性德身为豪门贵族、皇帝宠臣,在贵要莫比的背景下,他的生活和思想的最真实的反映,与他的诗学主张相一致。
二、情感世界
(一)军旅边塞
据《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清代卷载,纳兰性德成进士、任御前侍卫的前几年,正值三藩之乱,此时“清王朝用兵频繁,战争在湖南、广西等地进行。吴三桂下衡阳、陷长沙,前锋攻克洞庭湖滨的重镇澧州、岳州。清廷披甲之士转战湖湘,久戍不得归,对内怀怨怅。后来,纳兰性德任侍卫,常随康熙巡幸,结识了参战的将士,他们向性德倾诉过军旅之劳,久戍之苦”[8]。纳兰性德从征人的角度,描写战地的荒凉压抑和征人真实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军旅之苦和思乡之切,这类诗歌思想和艺术成就相对较高。
1.军旅之苦
战争是以武力为手段达到统治者目的的方式,将士的个体生命价值在战争中显得无足轻重,被极度蔑视,战争有多激烈就有多残酷。对于战争的残酷性,纳兰性德有所思考,但往往不做正面的战斗场面描写,而是从细节入手,小中见大。
如“横江烽火未曾收,何处危樯系客舟”(《记征人语》其二)。诗歌从“横江烽火”的场景让人去想象刚刚结束不久的战斗的激烈程度,一“横”字足见战斗场面之大,一次很大的战斗便意味着参战人数很多,牺牲自然异常惨烈。虽然没有正面的战争场面描写,但读过后自明其中意味。
再如“青磷点点欲黄昏,折铁难消战血痕”一句,作者寥寥几笔粗略勾勒出一个战地军将的身影。四面都是鬼火的荒野,经战已久的将军独坐擦拭清理自己的武器,但宝剑已是“战血难消”。折铁宝剑是古代大将所用武器,连上层将领的宝剑都已血痕累累到无法消除的程度,那么普通的士卒更当如何?从这样一个小细节足见将士作战之英勇与战事之频繁和惨烈。
军旅诗所反映出诗人的立场是平民化的,他所关注的不是战争胜败所能带给统治阶层的荣耀和利益,而是普通将士的思想、愿望和生存状态。诗中记录的不是皇帝眼里的战争,而是普通将士眼里的战争,反映的是普通将士的真实情感。
将士不但苦于战事的频繁和激烈,战斗结束后所面对的阴森荒凉的起居环境更使他们感到心灵压抑。
在“列幕平沙夜寂寥,楚云燕月两迢迢”的久战之地,自然是“战垒临江少落花,空城白日尽饥鸦”的苦寒之境,“空城”已是让人倍感凄凉,更奈 “尽饥鸦”。乌鸦是杂食动物,连乌鸦都饥饿,由此更加印证了城池的空无人烟,寂寞苍凉。乌鸦在古人的情感世界里是凶兆,而诗中“乌鸦”偏偏与“落花”这一意象相对出现,一个阴森恐怖,一个摇曳美好,以此对比出征之前生活环境的安定和从军生活环境的极度恶劣,在两个意象的剧烈反差中见出戍边战士的心理落差,亦可见将士在这种极端的凄凉之境中内心承受的凄凉与郁闷。
征戍之人日日经受恶劣外部环境的考验和难以忍受的内心煎熬,对待战争的态度自然是消极厌恶的,自然是“霜寒画角吹无力,梦归秦川奈尔何”(《记征人语》其十)。
2.思乡情切
厌战之意蔓延,思乡之情自切。或是直抒胸臆,或是以物起兴表达思乡,或是以梦境归乡以表现还乡心切,以思乡为主题的诗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
(1)直抒胸臆
如“千重烟水路茫茫,不许征人不望乡。况是月明无睡夜,仅将前事细思量”(《塞垣却寄》其二)。戍地和故乡相隔千山万水,“千重”强调空间距离遥远,“茫茫”不仅说明路途遥远,更在表明离开故乡的时间已久,归期依然遥远不可见。“明月”为思乡之寄托,月明之夜思乡之情更浓更甚,更容易将“前事细思量”。此诗直截了当的点出题旨——望乡,以“千”、“茫茫”“细”等形容词加强效果,感情十分充沛。
再如“旌旗历历射波明,洲渚宵来画角声。啼遍鹧鸪春草绿,一时南北望乡情”(《记征人语》其四)。一诗,同样选择有思乡之情感内涵的意象“鹧鸪”来唤起征人对故乡的思念,也是直抒“望乡之情”。
直抒胸臆使得对故乡无法抑制的思念汹涌而至,真实、强烈、感人。
(2)与无情物象之比对
将无知无情事物人格化,以强化抒情主人公情感的艺术手法,在唐人七绝中已臻成熟,纳兰性德用这种艺术手法以表达征戍之人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情,亦觉情思幽深绵长。
借物言情,一是言物象之无情比对己之深情。如“边月无端照别离,故园何处寄相思。西风不解征人苦,一夕萧萧满大旗”(《记征人语》其八)。诗中主人公责怪“边月”、“西风”不解自己思乡之苦,空惹离别之怨,此即“无理而有情”,足表征人远离故乡却又难归的烦闷。
一是将物象看作有情之物,与深情之人相比对。如“最怜陌上青青草,一种春风直到家”(《记征人语》其六)。“衡阳十月南来雁,不待征人尽北归”(《记征人语》其十一)。春草、大雁原本是无感知的事物,在这里作者将它们拟人化,将春来草长、秋至雁归的自然节序赋予情感意义,将青草连绵、大雁十月北归视为归家,和同样在南方的征人作比对,连无情之草、无知之雁都可以归家,可是同样离家饱受思乡煎熬的征人却不得而归。无情之物感发有情之人的愁思,征人远离家乡已久那种难耐的思念和寂寞得到了更加强烈的表现。
(3)梦境归乡
将士思念故乡却不得而归,自然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以梦境归乡抒写思乡之切成为纳兰七绝军旅诗之一特色。
“才歇征鼙夜泊舟,荻花枫叶共飕飕。醉中不解双鞬卧,梦过红桥访旧游”(《记征人语》其十二)。诗中抒情主人公乡愁难遣,借酒消愁,梦里回到红桥旧游,以为自己一直在那里,以至于忘了当下身在何处。可见他的心时刻挂念“旧游”,从来没有离开过。另一首“鬓影萧萧夜枕戈,隔江清泪断猿多。霜寒画角吹无力,梦归秦川奈尔何”(《记征人语》其十)。言“梦归”,自然是思乡念家之情无及消除,无法排遣,故言“奈尔何”。
上两首都是写思乡心切梦里回乡,此诗却更连梦里也无法到达:“列幕平沙夜寂寥,楚云燕月两迢迢。征人自是无归梦,却枕兜鍪卧听潮”。现实中无法回到故土,梦里能够回去也算是慰藉,可当归期遥遥,回乡希望彻底破灭的时候,连梦都做不得。“本来梦是一种无意想象,是往事残留痕迹的不规则的重新活跃和再现,有时来之于旧事重温,有时得之于沉思结想。当某种希望完全断绝、此心已死时,与希望有关的往事就很难再现于梦寐了,‘无归梦’正是征人归家的希望完全破灭后一种特殊心态的真实折射。”[8]此时,无梦比有梦更让人愁肠百结。
(4)时空交错的幻想
由此及彼,以亲人思念自己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亦是显得亲切感人。像“碎虫零叶共秋声,诉出龙沙万里情。遥想碧窗红烛畔,玉纤时为数归程。”(《塞垣却寄》其三)此诗从征人写起,前两句写征人所处的环境和征人的“万里情”,虫是“碎”虫,叶是“零”叶,情远“万里”,凄凉无比,又情真意切。后两句转换时空,“遥想”将视角从征人转移到家人,窗是“碧”窗,烛乃“红”烛,温馨美好,与前两句征人所在境地形成强烈对比。佳人“玉纤”,计算征人回乡之日。由此及彼,征人和家人之间欲见而不得见、浓烈的相思真切感人。
另一首“楼船昨过洞庭湖,芦笛萧萧宿雁呼。一夜寒砧霜外急,书来知有寄衣无。”(《记征人语》其三)跟上一首不同的是,这首诗前两句和第四句写征人,只有第三句念及家人。前两句通过描写寒冷凄清的外部环境衬托内心的凄凉之情,秋气渐凉自然想到寒衣,于是第三句自然过渡到家人为自己制征衣的情景,可是又不确定家人是不是给远方的自己寄了衣服,末句“知有寄衣无”,反问的语气准确的表达了征人心中的忐忑,征戍之人希望亲人牵挂自己,给自己及时制作寒衣,但又不确定远征时日久远,亲人是否也像自己一样思念对方。这是征人和亲人久别之后真实想法的自然流露。
军旅诗整体所呈现的艺术风格多样,情感真挚,是纳兰性德七绝诗乃至全部诗歌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综上所述,作为皇帝身边一等侍卫的纳兰性德无论是从内容描写还是情感艺术方面都实践着 “诗发乎情,止乎礼仪”[15]的诗学思想,在清诗诗坛上别具一格。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217.
[2]赵红卫.纳兰性德研究综述[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3]徐乾学.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志铭[A].通志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张纯修.饮水词集·序[A].张秉戍.纳兰词笺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5]钱仲联.清诗纪事[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6]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7]严迪昌.清词史[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304.
[8]钱仲联等.元明清时鉴赏辞典.清代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1088.
A Simple Explanation of Nalanxingde’s Imperial Court Bodyguard Poems
Tian Ji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730070 Gansu)
Nalanxingde is well-known as his Ci poetry in the literary world,and his poetry has always been neglected.But as a top-notch imperial bodyguard of Emperor Kangxi,Nalanxingde often accompanied him.So Nalanxingde’s special political status and fate determine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content and style of his poems. This paper will briefly discuss his palace bodyguard poems.
Nalanxingde;poetry;palace bodyguard poems
I206
A
1005-1554(2010)04-0012-04
2010-10-02
田婧(1987-),女,甘肃张掖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