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喉牙声转考略

2010-08-15葛树魁

红河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声符通假音系

葛树魁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江苏连云港222006)

喉牙声转考略

葛树魁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江苏连云港222006)

喉音与牙音是五音中最为活跃的两个音类,这种活跃不仅体现在近古以后喉牙音的大量腭化与归零上,更体现在喉牙音内部的声转及喉牙音与其他音系的声转上。声转是喉牙音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语音现象,它对谐声、通假、声训、古书异文、一字多音等诸多语言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喉牙音;声转;考辨

喉牙音是汉语最古老的两个音类。上古时期,喉音指的是“影、晓、匣(包括喻三)”三纽,牙音指的是“见、溪、群、疑”四纽。喉音中,“影”纽为零声母,“晓”、“匣”二纽大体相当于现代普通话中的舌面后擦音h。牙音中,“疑”纽为鼻辅音[ŋ],“见”、“溪”、“群”三纽大体相当于现代普通话中的舌面后塞音g、k。由于喉音与牙音的发音部位靠近,故常并称为“喉牙音”。

喉牙音虽然古老,但从上古至近代,二音一直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这种活跃一方面表现在元明以后从喉牙音中分化出大量腭化音和零声母上,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喉牙内部的声转及喉牙与其他音系的声转上。这种内部与外部的声转,对谐声、通假、声训、古书异文、一字多读等诸多语言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列举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喉牙音的声转现象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证和分析,意在进一步探求和把握喉牙声转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研究和解决与喉牙相关的一些语言现象。拟从两方面加以探讨。

一 喉牙内部声转规律的考辨

从上古至近代,喉牙音一直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这种活跃,一方面体现在近古以后喉牙音的分化与演变上,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喉牙音内部各声纽之间、喉牙各声纽与其他音系的声纽的互通互转上。

关于喉牙音的分化,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部分声纽的腭化,即喉牙音“晓、匣、见、溪、群”诸纽,为与齐、撮两呼相谐而提升舌位,向硬腭靠拢,通过挤压气流而发出j、q、x一组舌面前音来。二是部分声纽的零声母化,即在浊音清化过程中,喉音“喻”纽(喻三)归入零声母,牙音“疑”纽归入零声母、“泥”纽和“日”纽。“疑、喻、影”三纽,构成了现代零声母的重要来源。

关于喉牙声转,主要指的是发生在喉音内部各纽之间、牙音内部各纽之间、喉音与牙音之间的互通互转。这种互通互转是喉牙音最为常见也是最具价值的一种语音现象。以下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以探讨。

(一)喉音内部的互转

喉音内部的互转,指的是喉音中“影、晓、匣”三纽因发音部位相同或相近而发生的声转现象。这种声转多出现于影、匣之间。例如:

(1)夫管仲,霸者之佐耳,尚能变左衽之区,而为衣裳之会。秦桧,大国之相也,反驱衣冠之俗,而为左衽之乡。(胡诠《戊午上高宗封事》)按:“左衽之区”和“左衽之乡”,皆指胡人居住的地区;“衣裳之会”指汉人居住的地方。文章为避同语、并增强句子的韵感而以“会”易“区”,以“乡”易“会”。细察“区”、“会”、“乡”三字,皆为喉音。其中,“区”为影纽,“会”为匣纽,“区”、“会”影匣互转;“会”为匣纽,“乡”为晓纽,“会”、“乡”匣、晓互转。三字声转且皆含区域之义,故得以通用。又如:

(2)害澣害否?归宁父母。(《诗经·葛蕈》)

(3)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尚书·汤誓》)

(4)“天下恶乎定?”曰:“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

(5)且焉置土石?(《列子·愚公移山》)

(7)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战国策·秦策》)

(8)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中?(《楚辞·湘夫人》)

(9)治国最奚患?(《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0)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11)“使者曰:‘乌谓此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12)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上述加点字皆为疑问代词,且皆属喉音。其中,“害、曷、何、盍、奚、胡”为喉音匣纽字,“恶、乌、焉、安”为喉音影纽字。喉音能在疑问代词中占据主体,应是喉音内部匣、影二纽互通互转的结果。

(二)牙音内部的互转

牙音内部的互转,指的是牙音中“见、溪、群、疑”四纽因发音部位相同或相近而发生的声转现象。

首先是牙音当中清、浊塞音之间的互转。例如:

(13)为此春洒,以介眉寿。(《诗经·七月》)

“以介眉寿”就是“以丐眉寿”,“介”为“丐”的通假。按:介、丐上古皆属牙音,并皆归见纽月部。丐,求也。旧训“丐”为“祈”、“为”求,原因就是祈、求皆为群纽(群,全浊塞辅音),“丐”为见纽(丐,全清塞辅音);群、见声转且义通,故得以相训。

其次是牙音当中塞音与鼻音的互转。例如:

(14)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诗经·伐檀》)

(15)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楚辞·哀郢》)

例(11)“河之干”即“河之岸”,“干”为见纽(清塞辅音)。旧训“干”为“厓”、为“岸”,“厓”、“岸”皆为疑纽(浊鼻辅音)。可知“干”与“厓”、“岸”为见、疑互转关系。例(12)“江介”即“江岸”,“介”训为“岸”。“介”,见纽月部,“岸”,疑纽月部,二字为见、疑互转关系。

(三)喉音与牙音的互转

喉牙声转最有价值的就是喉音与牙音的互转。所谓喉牙互转,就是在喉牙二系中,喉音各纽与牙音各纽因发音部位相近而发生的跨音系之间的声转现象。这种声转大量出现在谐声、通假、声训等诸多语言现象之中。

首先,喉牙互转大量出现于谐声偏旁当中。例如:

根(见纽)、恳(溪纽)——痕(匣纽)、限(匣纽)

魁(溪纽)、隗(疑纽)——槐(匣纽)、瘣(匣纽)

舸(见纽)、奇(群纽)——阿(影纽)、呵(晓纽)

狂(群纽)——枉(影纽)、皇(匣纽)赅(见纽)、刻(溪纽)——骇(匣纽)、

在“狂、枉、皇”一组例中,“狂”为牙音,群纽阳部;“枉”为喉音,影纽阳部;“皇”亦喉音,匣纽阳部。三字皆以“王”(喉音,匣纽阳部)为声符,构成牙、喉互转关系。“赅、刻、骇”例中,“赅”为牙音,见纽之部;“溪”为牙音,溪纽之部;“骇”为喉音,匣纽之部。三字共用“亥”(喉音,匣纽之部)为声符,构成牙、喉互转关系。

可以看出,喉音“影、晓、匣”各纽与牙音“见、溪、群、疑”各纽在谐声关系上过从密切。其中,全浊喉音“匣”纽表现最为活跃。

其次,喉牙互转大量体现在通假现象上。例如:

(16)商阙而栝,先人之连。(《黄帝四经》)

(17)侍其城郭之固,古其勇力之御。(《黄帝四经》)

(18)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氓》)

(19)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例(16)“商阙而栝”即“猖獗而活”。“商阙”为“猖獗”的通假,“栝”为“活”的通假。按:栝,古属牙音,见纽月部,读作[kuat];活,古属喉音,匣纽月部,读作[ɣuat]。二字喉牙互转且同为月部,故得以通假。

例(17)“古其勇力”即“怙其勇力”。“古”为“怙”的通假。按:古,牙音,见纽姥部,读作[ku];“怙”,喉音,匣纽姥部,读作[ɣu]。二字牙喉互转又同为姥部,故得通假。

例(18)“不见复关”当作“不见复还”。“关”为“还”的通假。关,牙音,见纽元部;还,喉音,匣纽元部。二字见、匣互转,又统归元部,故得以通假。旧训“复关”为男主人公所居之地,笔者以为未当。如依此训,则同为登垣而望复关,何以有时望见,有时望不见?莫非作者把天气阴晴也考虑在内了?莫如将“复关”训为“复还”,关、还声转,既可以解“既见”与“不见”之悬疑,又可以体现女子初恋思郎之情切。

例(19)“会不相从许”可作“决不相从许”。会、决,上古音近,一为喉音,匣纽月部;一为牙音,见纽月部。二字匣、见互转,故得以通假。不少注本将“会”训作“应该”,笔者以为未允。原因是“会”作“应该”,不符合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莫如以“会”为“决”的通假,不仅音理上有所依据,人物性格也更加鲜明突出。

再次,喉牙互转的音理,也常常体现在一字多读问题上。例如:

(20)下莞上蕈,乃安斯寝。(《诗经·斯干》)

(21)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楚辞·离骚》)

(22)命佐食启会。(《仪礼·士虞礼》)

(23)故射者各射己之鹄。(《礼记·射义》)

例(20)“下莞上蕈”即“下铺草席,上铺竹席”。按:莞,牙音,见纽元部,读作[kuan]。其声符“完”,喉音,匣纽元部,读作[ɣuan]。以“完”为声符的字如“浣、垸、鲩”等,皆为匣纽。而“莞”以“完”为声符,却归入见纽。此中差异,应是匣纽与见纽互转的结果。“莞”字今又读作wǎn(如“莞尔而笑”);声符“完”今读作wán。这种音变应是浊音匣[ɣ]纽中古以后逐渐清化并部分归零的结果。例(21)的“降”字古有两读,一读[koəm],为牙音见纽冬部;一读[ɣoəm],为喉音匣纽东部。二音为见、匣互转。在“惟庚寅吾以降”中,“降”应读作[ɣoəm],以谐“朕皇考曰伯庸”之韵脚。

例(19)“命佐食启会”,“会”训“盖子”,见纽月部,读作[kuat]。又为“聚会”的“会”,匣纽月部,读作[ɣuat]。二音乃见、匣互转的结果。又例(20)“鹄”字,训为“靶心”,牙音,见纽觉部,读作[kuok];作天鹅义时,喉音,匣纽沃部,读作[ɣuok]。二音亦见、匣互转的结果。

此外,喉牙互转的音理还体现在声训上。如《释诂》:“咸,皆也。”咸,匣纽;皆,见纽。二字匣、见互转,音近义通而训。《说文》:“画,界也。”画,匣纽卦部;界,见纽怪部。二字匣、见互转,音近义通而训。《广韵》:“宽,缓也。”宽,溪母缓部;缓,匣纽缓部,二字互转,音近义通而训。

喉牙互转的规律在古今字的辨析中也可以得到验证。如或、國二字,上古分属喉音匣纽和牙音见纽。《说文》:“或,邦也。从口戈以守其一。”段玉裁:或、國“古皆得谓之‘或’,各守其守”。[1][631]章太炎:“國为或后起字,今國行而或废”。[2][163]笔者认为,或、國本皆指区域,“或”为会意造字在前,“國”为形声构字在后,二字为古今字关系。“或”本为匣纽,至“國”则转入见纽,乃是喉牙互转规律作用的结果。

二 喉牙音与其他音系声转的探求

喉牙音是人体发音最关键和基础的部位,故而不仅喉牙内部声转频繁,喉牙音系与其他音系的声转机率也很高。喉牙音与其他音系的声转更多地是体现在谐声偏旁上,大体分作三种情况:

(一)喉牙音与舌头音互转

屈(溪纽)——出(穿三)

黟(影纽)——多(端纽)

帷(匣纽)——锥(照三)

屈(溪纽)——出(穿三)

庚(见纽)——唐(定纽)

隳(晓纽)——堕(定纽)

例中“隳”与“堕”构成声转。隳,今音huī,古为晓纽支部;堕,今音duò,古为定纽果部。隳、堕分属喉音与舌头音系,发音部位甚远,却同以“陏”为声符。陏,今音duò,古“定”纽果部。又“屈”与“出”声转。屈,今音qū,古溪纽物部;出,今音chū,古昌纽术部。屈、出分属牙音和舌头音系(昌,穿三,上古归舌头“透”纽),发音部位亦相差甚远,但“屈”以“出”为声符。

(二)喉牙音与齿音精、照二系互转

洫(晓纽)——恤(心纽)

训(晓纽)——巡(邪纽)

伢(疑纽)——邪(邪纽)

蚣(见纽)——崧(心纽)

例中“洫”与“恤”构成声转。洫,今音xù,古晓纽质部;恤,今亦音xù,古心纽质部。二字分属喉音与齿头音系,皆以“血”为声符。血,今音xuè,古晓纽质部。又“伢”与“邪”声转。伢,今音yá,古疑纽麻部;“邪”,今音xié,古邪纽鱼部。二字分属牙音与齿头音系,皆以“牙”为声符。牙,今音yá,古疑纽鱼部。

(三)喉音与唇音帮、非二系互转

勿,重唇明纽。从“勿”得声的字分为两类:一类是唇音“明”纽字,如吻、刎、物、芴等;一类是喉音“晓”纽字,如忽、惚、笏、囫等。后者为明、晓他转。

每,重唇明纽。从“每”得声的字分为两类:一类是唇音“明”纽字,如梅、霉、侮、莓等;一类是喉音“晓”纽字,如诲、晦、海、悔等。后者为明、晓他转。

亡,重唇明纽,从“亡”得声的字也分为两类:一类为“唇”音明纽字,如忙、芒、盲、牤等;一类是喉音“晓”纽字,如盲、荒、谎、慌等。后者为明、晓他转。

毛,重唇明纽。从“毛”得声的唇音“明”纽字如旄、耄等;从“毛”得声的喉音“晓”纽字如耗、蚝等。后者为明、晓他转。

微,轻唇微纽。从“微”得声的喉音“晓”纽字如徽(省声)。此为微、晓他转。

结语

钱大昕云:“古人音随义转,故字或数音。”[3][p21]又云:“古者声随义转,声相近者,义亦相假。”[4][p136]作为人类最原始的音类,喉牙音在古汉语的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这种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上古至中古喉牙音在声母系统中保持的稳定性上,体现在中古以后喉牙音的腭化与零声母化上,更体现在整个汉语发展过程中喉牙音内部的互通互转,喉牙音与其他音系的互转,以及这种互转对谐声、通假、声训、古书异文、一字多音、方言辨读等诸多语言现象的深刻作用与影响上。所谓“音随义转,字或数音”,所谓“声随义转,义亦相假”,首先指的就是喉牙声转的规律。在喉牙声转过程中,最有价值的莫过于喉牙二系之间的互通互转。深入研究这一声转现象,不仅可以使我们对古声母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而且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更多的语音现象,解决更多的疑难的语言问题。笔者不揣浅陋作文,乃为求得大方之家的指正,同时也是抛砖引玉,以引起更多的专家同仁对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视。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章太炎.国学讲演录·小学略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一[M].上海:上海书店.1983.

[4]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十五[M].上海:上海书店.1988.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Transformations among the Initial Dental and Laryngeal Consonants and with Consonants from other Phonemic Groups

GE Shu-kui
(Department of Chinese,Lianyungang Teachers College,Lianyungang 222006,China)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dental and laryngeal consonats are the most active ones of the five consonant phonemic groups.This activity doesn’t only come from the palatalizations of the dental and laryngeal consonants and their transfor mation into zero consonant in the near ancient Chinese,but comes from the transformation among the dental and laryngeal consonats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 swith consonats from other phonemic groups.Phonemic transformation is the most common and important phonetic phenomenon,which has great influence on homophones,tongjia,phonetic exegeses,one ancientword in different characters and one character with different prununciations.

dental and laryngeal consonats;phonemic transformation in the same phonemic group;phonemic trans for 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phonemic groups;discussion

H116

A

1008-9128(2010)05-0088-04

2010-06-02

葛树魁,江苏连云港人,讲师。研究方向:古汉语教学和汉语史。

[责任编辑 自正发]

猜你喜欢

声符通假音系
秦汉时期“迹”字声符的历时演变*——兼谈锡、铎两部通转及相关问题
衛伯考(下)
对外汉语教学中形声字声符特点的应用
英文摘要(Abstracts)
英语元音/e/的语音特征及其音系功能
《洛神赋》“清阳”词义训诂
奇台方言音系及其演变规律
再談梵漢對音與“借詞音系學”的幾個問題
南朝宋齊譯經對音的漢語音系初探
浅说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