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越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需求现状的实证研究
——以金平县马鞍底乡四个少数民族为例

2010-08-15曹贵雄

红河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乡风少数民族村民

曹贵雄

(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云南蒙自661100)

中越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需求现状的实证研究
——以金平县马鞍底乡四个少数民族为例

曹贵雄

(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云南蒙自661100)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是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增强国家认同感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笔者从中越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的理解与需求进行实证调查,通过横向对比哈尼、苗、彝、瑶等四个少数民族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与需求,了解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需求现状,使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的真实意愿得到表达和重视。

新农村建设;中越边境地区;少数民族;需求;金平县马鞍底乡;探讨

一 研究点概况

马鞍底乡位于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城东部,乡政府驻地距金平县城146公里,东南西三面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的两省(莱州省、老街省)三区(瑶山区、迤底区、者兰区)相邻。处于中越边境第五段,国境线长达156公里。马鞍底乡国土面积为284.7平方公里,辖6个村委会63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哈尼、苗、彝、瑶、汉五种民族,据马鞍底乡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全乡总人口为17292人。

2009年4月至6月,笔者选取了金平县马鞍底乡中梁(苗族)、石板寨(瑶族)、地西北(彝族)、萝卜地(哈尼族)和黄家寨(试点村)、马拐塘(试点村)等6个社区(村庄)作为调查点,调查对象主要为苗、瑶、彝、哈尼族中普通少数民族村民,设计了调查问卷80份,总样本480份,对四个不同的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需求进行了深入的的调查研究。

二 不同的少数民族对“新农村”的理解

(一)哈尼族

马鞍底乡被调查的120名哈尼族村民中,有66位村民提到了“楼房”、“房屋”等关键词,占总数的55%。在村民心中,新农村建设就是进行新房化,“集中村民住房”,建“成排的小楼”、“农民居住区”等等,其中“有规划的村庄”是哈尼族被调查者提到比较多的词,很多人也把新农村等同于建设“有规划的村庄”。本研究中哈尼族的调查村处于靠近乡政府所在地,经济发展要高于其他少数民族村庄。调查村的外出务工者较多,且务工地点分散全国各地。很多村民认为新农村就应该“有新房子,统一规划”,“有一排排的房子,有大片的土地耕种,收谷时有机器收割”等等。被调查的哈尼族对新农村的理解还受到了政府、媒体的宣传与当前政府新农村建设做法的影响。特别是试点村,当地政府正在进行房屋规划和建设,因此,不少村民对新农村的理解也主要体现在村庄居住环境的改善上。

(二)彝族

彝族大部分以种植水稻为生,因此彝族对新农村的关注更多与农业有关,例如,许多彝族被调查者认为“新农村就是应当种田机械化”;“粮食很值钱”;“农业生产技术化”等。由于彝族居住地气候湿润多雨,水资源丰富,道路和农田水利设施差的问题相应凸现出来,成为村民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多数村民答对新农村的认识主要体现在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上,在被调查的120位村民中,有43位(占到了35.8%)村民提到了修路和改善农田水利、自来水等方面。这些村民认为新农村就是“马路是水泥路,要通到家门口,水渠使所有的田都能灌溉到”;“公路设施好完善,水利设施、渠道更好”;“修公路和街道,方便村民出行,水利设施也要好”等。与哈尼族不同的是,被调查者中只有13位村民(10.8%)提到了新房改造,而且没有一个提到规划、集中村庄。

(三)瑶族

在马鞍底乡,瑶族大部分都生活在公路边,交通相对方便,接触的新事物较多。很多村民认为新农村就是“农村越来越像城市”;“住上楼房,农村城市化”;“和城市一样,马路有路灯,整齐”;“跟城里差不多,绿化要跟上”;“像城里人一样,每个人都有工作,孩子妥善的安排(指应该拥有幼儿园、学校),公共娱乐设施完善,种类多”;“农民不往城里跑,卫生好,洗澡方便”;“到处都是花花绿绿,像城里一样干净,老百姓好过了,吃得也好,家具什么都有了,生活条件改善”等。由此看来,瑶族很多村民对新农村的理解就是拥有和城市一样的基础设施,达到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水平。

(四)苗族

苗族村民对新农村的理解具有自己的特点,由于苗族大部分生活在山顶上,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水平相对落后,因此,除了对住房的改善之外,经济条件的改善也是苗族对新农村的一个主要认识,他们认为,新农村应该是“人们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充实,农村的劳动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经济宽裕些,农民应该有打工的活干,光种地也不是办法,化肥等开支又大”;“经济方面都搞上去”;“有钱交学费,有钱买化肥,有钱交电费”等。

三 不同少数民族对新农村建设“五个方面”的理解及需求

(一)少数民族视角的“生产发展”

新农村建设“五个方面”20字方针中,生产发展是重中之重。

1.少数民族对生产发展的理解及关心程度

(1)少数民族对生产发展的理解

在480名被调查者中,描述出自己对生产发展理解的村民人数为377名,回答率78.5%。在谈及"什么是生产发展"时,大部分村民对其理解都集中在农业生产方面,回答很简单而且"片面"。综合来看,少数民族村民对生产发展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农业科技化、农业生产机械化、粮食产量与价格、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等几个方面。

调查发现,19.6%的村民都认为生产发展应该包含农业科技的发展。在他们看来,生产发展就是“科学种田”、“科技兴农”、“讲科学,用科学方法改变落后面貌,生产力先进”、“农民有科技指导”、“在新的科学技术指导下发展生产,目前只能靠天吃饭”等。村民普遍认为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指导,因此新农村一定要重视科技、加强科技服务以提高生产力,通过对村民进行各种技术培训来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相当部分村民认为,要实现生产发展,还应该大力发展乡村企业,以解决村里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这些村民希望“办工厂来发展生产,光种地挣不到钱”、“外商投资,办厂,让农民不用到外地打工就能挣钱”,认为“农村发展,老百姓不能光靠一亩多地,要有其他产业来带动”。需要提到的是,在谈到对生产发展的理解时,部分村民表现出了对农业生产的消极态度,认为“农业无法让农民致富”,因此,他们认为生产发展的出路是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

(2)少数民族对生产发展的关心程度

在“五个方面”中,生产发展即是村民最关注,也是村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最关注生产发展的少数民族村民比例最高,达到了45. 0%,而关注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比例依次为37.9%、5.6%、5.4%、和6.1%。村民对生产发展的关注程度在不同民族、性别、年龄、以及是否试点村等几个维度上存在明显差异:①彝族对生产发展的程度较高,在地西北村和中梁村被调查者中,表示最关注生产发展的比例达到了58.3%和56. 3%。相反,在经济发展和交通相对较好的哈尼族,对农业的生产依赖程度相对小,4个少数民族中最关注生产发展的比例也处于最低,仅为46%,远远低于彝族和苗族的关注程度。②男性对于生产发展的程度要高于女性。有47.8%的男性选择了生产发展作为最关注的方面,女性相同选择的比例仅为40.3%。③农村老年人更重视生产发展。50岁以上的群体对生产发展的关注程度最高,占其样本量的50%,而其他年龄段的少数民族村民对生产发展的关注程度均低于50%。④试点村村民对生产发展的关注程度低于非试点村村民。试点村中38.3%的村民表示最关注生产发展,而非试点村此项比例则达到了47.3%。试点村村民关注生产发展较低与试点村在经济条件、资源禀赋、基础设施、生产发展状况等方面均优于非试点村有直接关系。

2.少数民族在生产发展的需求

缺少资金投入、道路等基础设施差、缺少技术、农产品销售难等是少数民族村民在农业生产中普遍面临的困难。调查得知有66.5%的村民在农业生产中缺少资金投入,51.8%的村民缺少技术投入,42.5%的村民在农业生产中受到了道路等基础设施差的影响,有21.1%的村民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存在困难,有18.7%的村民感觉劳动力不够,另外6.7%的村民在农业生产中还遇到了其他方面的障碍。上述村民普遍遇到的困难中,缺少资金投入是当前少数民族村民最急需解决的困难,排在第二位的是道路等基础设施差,排在第三位的是缺少技术。虽然也有部分选择劳动力不足、销售困难及其他方面作为最急需解决的困难,但所占比例很小,均不足10%。瑶族村民选择缺少资金投入的比例相对低,原因在于,瑶族调查村的交通较便利,草果等经济作物好于其他民族。但是,瑶族选择缺少技术、销售困难的比例最高,这主要是因为瑶族从事非农业的相对人员较多。另外,由于生活在高山上,苗族地区道路基础设方面急需解决的程度较高;以粮食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彝族,选择销售困难比例较高;而出去打工人口较多的哈尼族,选择劳动力不足为最高。

(二)少数民族视角的“生活宽裕”

生活宽裕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之一,也是继“温饱”和“小康”之后国家提出的对人民生活水平更高要求。

1.少数民族对生活宽裕的理解

(1)温饱。对苗族来说,由于当地的经济状况很差,所以大多数村民认为,只要实现了温饱就是生活宽裕。他们温饱的标准仅仅是有吃、有穿、有住,或者说丰衣足食即可。也有村民表示身体健康也很重要。温饱就是生活宽裕的想法在彝族、瑶族、哈尼族中也有很多村民提到。

(2)小康。有的村民认为,达到了小康水平是生活宽裕。“新农村”的“新少数民族”不仅是吃饱、穿暖,而且吃喝要追求保健,村民都住上新房,家中电器要齐备。而且不仅是物质文明丰富,精神文明也要跟上,与物质文明共同发展,比如农村要搞文化娱乐活动,要有配套的娱乐设施和活动场所等。同时,还要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密切城乡之间的联系。

(3)农业生产方面。少数民族的土地有保障,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价格低,农产品的价格高,而且销路好。少数民族家庭的粮食多,不仅够吃,还可以为家庭的经济收入做大的贡献。

(4)与子女有关的方面。子女上学费用不发愁,包括上大学。在上学这方面,有村民希望减免子女的上学费用。子女要有工作,生活上独立,并且有能力赡养老人。

2.少数民族村民对生活宽裕的关注程度

在新农村建设“五个方面”的内容中,少数民族村民对生活宽裕相当重视。对480位村民的调查中, 37.9%最关心生活宽裕。生产关系到少数民族村民家庭的经济来源,而经济来源的多少又直接影响着少数民族家庭的生活状况。调查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很多村民认为只要生产发展了,生活肯定宽裕了。不同的少数民族对生活宽裕的关注程度有一定的差异。哈尼族村民对生活宽裕的关注程度最高,而彝族村民对生活宽裕的关注程度明显低于其他三个民族。试点村的村民对生活宽裕的关注程度高于非试点村。

3.少数民族村民对生活宽裕的需求

村民对于生活宽裕的需求,被提到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村民收入的增加、教育条件的改善、就医条件的改善、居住环境的改善、村中困难群体的帮扶、外出务工途径和待遇、信息渠道的拓宽及购物条件的改善,对这些内容的最关心程度进行排序,村民收入的增加排序在第一位的有282位村民,占到总数的60. 8%,其次是教育条件的改善,占到17.1%,就医条件的改善占7.4%,居住条件的改善占5.7%,外出务工途径和待遇占4.0%,村中困难人群的帮扶占3.8%。极少数村民将信息渠道的拓宽排在第一位(0.8%),没有村民将购物条件的改善排在第一位。

(三)少数民族视角的“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中精神文明的部分。乡风文明的侧重点是“乡风”,落脚点是“文明”,用村民的话就是“民风好”。

1.少数民族对乡风文明的理解与关注程度

(1)少数民族对乡风文明的理解

通过对问卷中村民关于乡风文明的开放题回答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村民对乡风文明的理解和认知其实并不复杂,主要可归为以下四个方面:①是邻里之间要和谐相处,尊老爱幼,帮困济贫;②是要有良好的社会风气、村寨里没有小偷小摸、打架斗殴、耍钱赌博、吸毒等不良现象,村民爱护集体生活环境,不破坏公物,不乱扔垃圾;③是村民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懂法守法,相信科学,消除封建迷信,反对邪教;④是村子里有适合村民娱乐和健身的场所,村民有一起聊天、交流的公共空间,文体生活也丰富多彩。

(2)少数民族对乡风文明的关注程度

村民对于乡风文明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在对“五个方面”的关注程度进行排序时,被访的480位村民中仅有26人表示最关注乡风文明,仅占样本总量的5.6%。

上述数据表明,当前村民普遍“重”经济而“轻”文化。乡风文明不被村民重视的原因在于: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收入不高、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情况下,村民往往首先关注的是物资生活条件的满足,精神层次的需求只能放之其次。在少数民族的观念里,“只要农村的村庄生产发展了,村民的生活就会富裕起来,如此一来乡风自然就会文明,并不需要特意地改善”。研究发现,经济相对落后的苗族,村民对乡风文明的关注程度明显落后于经济相对较好的其他三个民族。其中一个原因是苗族村民民风淳朴,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我们这里的乡风已经够文明了!”试点村村民关注乡风文明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试点村,这与当前试点村的选择上的富裕村偏向有很大关系。

2.少数民族对乡风文明的需求

(1)看电视是少数民族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方式

为了了解村民在从事农业劳动之外的闲暇生活以及村民平时需要什么娱乐活动,本研究专门对村民“平时怎样打发闲暇时间和希望怎样打发闲暇时间”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看电视是村民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方式,有81.3%的村民选择了这项。列为第二、第三的则是聊天串门和喝酒抽烟,分别有43.3%、32.3%,其他方式包括村民自发组织的打扑克(31. 0%)、赶集或走亲戚(21.3%)以及打麻将(8.1%)等。这说明电视已经普遍进入了农村,并且已经成为了村民打发闲暇时间的最重要方式,也是村民获取外界信息的最有效、最常见的方式,而其他一些乡土方式也一直是村民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手段,如聊天串门、打扑克打麻将以及赶集、走亲戚等。

(2)少数民族对各种文化活动的需求

少数民族村民最希望村里举行的文化活动依次是看表演(28.9%)、看电影(21.1%)、借阅图书(17. 6%)其他文艺活动(14.5%)、打牌下棋(6.9%)。由此可见,目前农村最常见的打牌下棋活动其实并不是村民最希望举办的活动,而看表演,看电影是村民最优先选择的文化活动。村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更希望举行表演、电影的文化活动,而男性更希望借阅图书和打篮球。年龄越大的村民越希望举行表演活动,而越年轻的村民越希望借阅图书,这种趋势非常明显著。另外一个显著是,文化程度越低的村民越希望举行表演、放电影等活动,相反,文化程度越高的村民越希望借阅图书。

(四)少数民族视角的“村容整洁”

当前村容整洁的相关活动一般都主要由上级部门的专家和官员规划与实施。误认为村容整洁就是建楼房,忽视了村民的真正需要。

1.少数民族对村容整洁的理解

(1)道路与街道。对村民的回答进行统计发现,很多村民认为村容整洁就是改善道路和街道条件。接受调查的村民中有35.8%的回答都提到了“道路”和“街道”两个词。这些村民大多认为街道和道路应该整齐和整洁、宽敞,并且路面需要硬化。其中整齐和整洁主要指对道路进行统一规划,“像城市的马路一样整齐”,并且“街道干净、不乱摆任何杂物”、“经常打扫卫生,道路两旁没有垃圾”、“道路干干净净,没有猪粪、牛粪”等。

(2)房屋的规划和改造。相当一部分人(占总数的11.9%)也把农村房屋的规划与改造列为村容整洁的一个重要方面。村民普遍认为房屋应该“整齐”、“卫生”,要将房屋与圈舍分开,并且“屋前屋后要绿化”。而对于房屋的改造,部分村民认为应该建楼房,因为楼房“更美观、更整齐”;部分村民认为希望修平房,认为“只要是实用、整齐就可以了”;还部分村民则并不赞成建新房。

2.少数民族对村容整洁的关注程度低

村民表示最关心村容整洁的仅占5.4%,可见,少数民族对村容整洁的关注程度并不高,更关注的是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并且,不同民族对村容整洁的关注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瑶族被调查村民关心村容整洁的比例高于其他三个民族,原因在于瑶族调查村的环境由于挖公路、筑河坝修电站等因素环境遭到了破坏。

3.少数民族对村容整洁的需求

通过对村民的态度分析得知,村民对当前的村容村貌满意度不高。这表明,农村环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村民的生活。

要改善村容村貌,村民认为最急需采取的措施是治理垃圾污染,其次是对房屋进行规划,再次是改善街道条件。调查显示,村民选择垃圾乱扔乱倒、房屋规划凌乱和道路状况差三个方面作为最急需改进的比例依次是36.6%、26.1%和20.7%。

(五)少数民族视角的“管理民主”

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从开放性问题“您对新农村建设”五个方面“的内容是怎么理解的”的结果分析来看,村民对管理民主的理解程度比较低。大多数村民不清楚“管理民主”的具体含义。

被调查的480位村民中,有222位完全没有答出这道题,占被调查总数的46.3%。而给出答案中包含“平等”、“公开”、“公平”、“与少数民族一起商量”、“选举民主”、“财务公开”等关键词的村民有149名,占总数的31.0%。其中有很多村民把管理民主理解为“村干部和老百姓商量着办事情,不能强迫人”,“选举大家都参与,重大活动村民都参与,并且很公开”,“上面的事村民知道,村里的事情村民参与”,“村民的意见能及时反映到村委会,村委会及时向村民宣传政策”,“村里事务都应该公开,尤其村民收费时要让大家明白钱是做什么用的、怎么花的”,“大事村民通过,小事村民代表通过,财务公开、透明”,“村里搞什么活动都要公平,选举要自己投票,村干部和村民双向沟通”,等等。还有一些村民认为民主就是村委会尽心尽力,办事负责任。还有少数村民甚至否定了农村对民主的需求,认为“民主在农村不适用,只要村委会做的决定有益于少数民族即可”,“真正的民主做不到,对农村也不好”。

[1]社会主义新农村读本[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程贵铭.农村社会学[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3]陈吉法.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中国小康科技, 2006(2).

[4]董忠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纲[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5]范鹏.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以甘肃为例[J].开发研究,2006,(1).

[6]郭少华、张梅龙.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2006,(1).

[7]姜长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J].农业经济问题,2006,(6).

[责任编辑 姜仁达]

Empirical Reseach for the Demand Actuality of Constructing New Village M inoritiesL iving in the Frontier Region Carried on——TakeMa an di Town of Jin Pin county as An Examgle

CAO Gui-xiong
(School of Humannities,Honghe University,Mengzi 661100,China)

According to the objective of“production development,livingwell-off,township civilization,village clean and democracymanagement"build a new countryside,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steadily is an importantmeasure that can increase incomes and improve living conditions;strengthen national identity in ethic minority areas,but also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national security.The author investigated from building new rural ethnic minority in border areas of understanding and needs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through horizontal comparison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of understanding and needs between Hani,Miao,Yi,Yao and other ethnic minorities,to know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s needsof ethnicminorities in border areas,so that thewishesof ethnic minorities in border areas can be expressed and valued.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border area;nationalminority;necessity;maandi town

book=5,ebook=42

C91-0

A

1008-9128(2010)05-0020-05

2010-09-10

曹贵雄(1982-),男(哈尼族),云南金平人,硕士。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乡风少数民族村民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乡风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
文明乡风聚人心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