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淮盐法志》前言

2010-08-15荀德麟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盐场

荀德麟

(淮安市市志办,江苏 淮安 223001)

在历代封建王朝的国家财政收入中,盐税是一大支柱性收入。春秋时期,管仲相齐,权鱼盐之利,富国强兵,遂成齐桓公之霸业。西汉著名的盐铁官私营争论之后,盐业官营一直沿袭下来。

两淮之盐,开发历史悠久,又得天时、地利,故古称“煮海之利,重于东南,而两淮为最。”①“两淮盐赋实居天下之半”。②有资料表明,明清时期的两淮盐税,占整个国家盐税总收入的45%以上,为王朝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柱性产业,历来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所以,关于两淮盐业的历史资料,由来受到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经济史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而历次编纂的《两淮盐法志》,作为记录两淮盐业经营管理的官修志书,也是最基本的,比较权威、比较系统的历史资料,更是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必读书。明嘉靖《两淮盐法志》则是目前完整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两淮盐法志》,是上古时代直至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以前,研究两淮盐业史最基本的资料书。

明嘉靖《两淮盐法志》,凡十二卷,由巡盐御史杨选倡修,两淮盐运使陈暹主修,史起蛰、张榘撰修。该志“作于嘉靖庚戌(二十九年)夏闰六月望日,成于辛亥(三十年)春二月望日。”③从始纂到杀青,历时整整八个月。应当说,成书是比较快的。

杨选,字以公,山东章丘人,“登嘉靖甲辰(二十三年)秦雷鸣榜(进士),初除行人,改御史,转易州备兵副使,擢大同巡抚,转总督蓟辽、兵部右侍郎。”④他于嘉靖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任巡盐御史。“尝使云南,却黔国公之馈。转御史。按畿南郡,课群士读书恒阳书院。总督蓟辽,屡捷。又阵获通罕为质,复蒙钦赏金币。癸亥(四十二年)……本兵有黄尚书者,与选素有隙,指质通罕为勾引,遂遇害。海内冤之。”⑤杨选在巡盐御史任上只修了部盐法志,没有记载其他政绩,但是,无疑是一个文武兼备的干才。

陈暹,字德辉,福建闽县人。出生于官宦文人世家,其父陈(火圭),是进士,为官有嘉名。陈暹的两位长兄陈达、陈进,学问都很好。陈达是进士,官至佥都御史、山西巡抚。陈进是太学生,官至河南都司经历,善诗文。陈暹是嘉靖乙未(十四年)杨应龙榜进士,授大理寺正,“擢安庆知府,宿松有田荒而亩存者,民岁赔粮。暹力请纾之。久之,迁广西参政摄布政使事,司库以羡余进,暹合储为公费,署之字封识之。……历官三十余年,屡执利权而不名一钱。”⑥他于嘉靖二十九年至三十二年任都转运盐使,具体主持编修《两淮盐法志》。

史起蛰,南直隶江都军籍,乡贯应天府溧阳,修该志时为举人,乃一方名士,“两淮贡举之隽”。正如杨选在序言中所预言的,“厥材可立见远就者也”。他在完成纂修《两淮盐法志》的任务后,中嘉靖癸丑(三十二年)进士,并任礼部主事。⑦

张榘,字范中,一字同壄,仪征人,“幼笃志好学,自补博士弟子籍,甚胶庠间。嘉靖甲午(十三年)恩拔,即中是科乡试。然榘大志,不以科目市重,惟自耻不为儒者。生平利禄爵位,不甚牵于志。论志不以不成进士为介介,而耻不多闻。韬晦澄江园,潜心经史,购求异策遗文,忘寒暑搜讨之。又尽取外大父黄司马瓒所藏书,流览广识,更得肆力为文章,刷唐簸宋,跻堂奥于晋汉间。先是司马修邑乘未竟,榘索其遗稿增帙付梓,义例该博,气逼龙门,卓然名史笔。巡盐御史杨选慕其才,檄转运使陈暹修《盐法志》,以礼聘,主笔削,一时士大夫竞称尊宿。”⑧尽管这里有溢美之词,但无疑其学问很好,时名颇高。

在嘉靖《两淮盐法志》之前,弘治二年至三年,曾由两淮盐运使司判官徐鹏举创修《两淮运司志》。“未脱稿,升太仆寺丞去。凡司事今有可考者,皆鹏举之力也。”⑨延至弘治十二年,史载德任巡盐御史,“又聘学官弟子员辑《两淮运司志》,百年文献,不至湮没无征者,公之力也。”⑩《两淮运司志》凡八卷,今北京国家图书馆尚有残本,存第四至七卷。值得欣慰的是,从《两淮运司志》第四至七卷的残本来看,其内容基本上都涵括在嘉靖《两淮盐法志》中了。

嘉靖《两淮盐法志》前有江西提学使许榖(籍应天上元,贯福州闽县,陈暹的同乡好友,同科进士)、直隶监察御史杨选、致仕按察司副使叶观3篇序,接下来为《两淮盐法志》叙例、目录。

卷一为图说,收录舆图、画图,并配以解说文字。这些图又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展示两淮盐监察御史及其职掌内容和范围,其“总说”文字以下,置有“察院图”、“按属地方图”、“行盐地方图”、“兼理河道图”等4幅图。第二部分主要展示两淮盐业经营管理机构的层级设置及其下辖盐场的经营范围、生产情况等,有“运司公署图”,泰州、通州、淮安三个“分司公署图”,“两淮盐场总图”。“泰州分司公署总图”及其下辖的富安场、安丰场、梁垛场、东台场、何垛场、丁溪场、草堰场、小海场、角斜场、拼茶场等十个盐场的平面示意图;“通州分司公署总图”及其下辖的丰利场、马塘场、掘港场、石港场、西亭场、金沙场、余西场、余中场、余东场、吕四场等十个盐场的平面示意图;“淮安分司公署总图”及其下辖的白驹场、刘庄场、伍祐场、新兴场、庙湾场、莞渎场、板浦场、临洪场、兴庄场、徐渎浦场等十个盐场的平面示意图。其后为配诗的“草场图”、“淋卤图”、“煎盐图”、“征盐图”、“放盐图”、“追陪图”,凡44幅。第三部分主要展示两淮盐的批验巡察机构及其巡察范围,有仪真(今仪征)、淮安两批验所图,白塔河巡检司图,两淮巡司总图等4幅图。第四部分为附属于两淮盐运使司的大儒祠图和大忠祠图。这一卷共有图55幅。

卷二秩官志,详述两淮盐监察御史的品秩、职掌情况;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运使及其属官的品秩、职掌、编制、俸禄等情况;判官的职掌;盐课司的官吏设置及其职掌;巡检司的管理设置及其职掌。

卷三署宇志,详述两淮盐扬州、石港、东台、安东四所察院的建置沿革情况,而以主要篇幅写扬州。继写两淮盐运使司、三个分司及其下辖各盐场的公署沿革情况,并附仓库、社学沿革。最后记述批验所、巡检司以及铁盘厂沿革情况。卷三中,有大量的小字夹注,很多夹注都是极其珍贵的史料,展示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历史细节,为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史料。

卷四地理志、土产志,分述泰州分司及其所辖十场的位置、邻接、广袤草荡四至、面积,避潮墩分布,海堤起止及修缮巡守规章制度,场内河道、桥梁及其他设施情况等等。通州分司及其所辖十场、淮安分司及其所辖十场,也都作了同类内容的详细记述。总共30个盐场,每一个场都单独进行了记述。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都用小字夹注的形式加以详述。

土产志主要记述盐品、盐色,以及各场生产盐品(等级)情况,包括灶户、产盐工具的数量,生产方法、过程,坑池、灶房数量,等等。最后一段描述了制盐灶户、盐丁之艰难窘困,并全文记录了郭五常《盐丁叹》诗,以资佐证,亦在彰明修志之旨。

卷四至卷六法制志,对明初洪武以来直至志书下限之年的180年间,皇帝颁发的关于两淮商灶的33次诏书,按时序逐条加以记述。嘉靖年间的记述尤为详细。

而对《户律》中关于“盐法”的五章十九条,则全文摘要登录。对于载在《大明会典》的15条、《盐法条例》的9条、《问刑条例》的4条、《附考增例》的3条、《备考新例》的1条,共32条,亦摘要登录。

又记录了关于盐政管理的历史过程中,根据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被采纳实施的“嘉谟懿议”四十九条。

卷七户役志,详细记录了两淮盐运使司下辖的泰州、通州、淮安三个分司三十个盐场的户籍隶属关系、户口增减,以及“总催”、“工脚”、“纲甲”等名目的设置、产生情况。

卷八贡课志,记述宗庙宫廷“贡盐”、藩府与南畿诸司“食盐”的供应数量,边商“额盐”的数量,以及“水乡”、“常股”、“存积”盐的引数。还记录了供应各相关州县百姓的“额盐”、“余盐”等,内容包括行盐里程、数量等。

盐民在制盐之余,都利用草场隙地种植稻麦等农作物,所以,盐场也都有一定的田赋,本卷的最后一部分也相应作了记载。

卷九人物志,记录有明以来的各类人物共173人,其中,洪武初年各类征辟26人;恢复科举制度后,进士10人,举人18人,庠生、监生74人;武勋3人,理学3人,“忠亮”1人,孝行7人,孝义1人,“长厚”1人,“尚义”3人,“隐逸”8人;列女18人。其中,凡是事迹彰著者,除字号、科第、职务等基本信息外,都有长短不等的事迹介绍。

卷十祠祀志,记述了两淮盐运司署内的祀汉代曾任江都王相董仲舒的大儒祠;祀宋丞相文天祥的大忠祠;祀宋江淮制置发运使张纶、淮南转运使胡令仪、西溪监官范仲淹的三贤祠;专祀范仲淹的范文正公祠;祀宋儒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朱熹的五贤祠;祀缪思恭、繆思敬兄弟的二贤祠;祀王艮的王心斋祠;祀汉代窦孝妇的孝妇祠;祀关羽的关王庙,以及海神庙、土神祠、龙王庙等,其沿革、地望等情况,都有详实的记录。其中关王庙24座、土神祠9座、龙王庙14座,还一一记录了分布情况。从这些记载中,可以透视出封建王朝进行儒学熏陶、文化传承的良苦用心,大可为今日之鉴。

卷十一宦绩志,以任职时间先后为序,分类逐一记载。无事迹值得记录的官员,只录姓名、字号、籍贯、科举、任职时间,其内容与职官表大体相同;有事迹者,增述事迹,长短不一,其内容与“宦迹传”相类。该卷的记述上限也是始于明初。共记巡盐监察御史88人,“间以都御史清理诸司盐法巡行及两淮者”6人,“以运使督转运事者”35人,“同知转运事者”39人。又记副使24人,判官57人。只记到巡盐御史、盐运使及司佐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文献散佚等。“诸治属莫与焉者何?曰文献之失传也,尊者且不可悉矣,况卑者乎!然要亦无赫赫之声焉耳。曩六广文尝以主试谪场使矣,若陶悦之正、周鑛之雅、谢聪之文彩,亭民且熏德而良焉。此其人之贤,又未尝以位之卑澌灭无闻也。由斯言之,虽一民、尺地,莫非所当慎治焉者,恶可以秩微而遂付之匪人哉!”⑪杂志两卷。卷十一分为八个目,其中,“灾眚”、“祥异”,属于自然灾害和天文异象,时间上仅限于明代;“黄巢、张士诚外传”;“山类”、“水类”,属自然地理;“土产”属于物产;“寺观”属于宗教信仰;“丘墓”则属于文物古迹。这卷杂志,真是地地道道的“杂”。

杂志的下卷即卷十二,分为“古盐署”、“古盐使”、“古盐额”、“古盐法”、“古盐议”五个目,实际上是对明朝以前有关衙署、职官、盐法、盐政利弊等内容的补记。其中,“古盐署”的补记从后汉开始,历曹魏、隋、唐、南唐、宋、元。特别是泰州从南唐开始,历宋、元,有约450年作为淮盐最高管理机构驻节之地和淮盐转运中枢的历史,所以,这里出胡瑗、王艮,也就不奇怪了。

卷末是赐进士、亚中大夫、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运使陈暹的《叙〈两淮盐法志〉后》。

我们之所以选择嘉靖《两淮盐法志》进行点校整理,是因为该志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资料丰赡,统合古今。资料涉及盐业盐政以及盐民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例如,卷一开篇的55幅图,可以说都弥足珍贵,特别是配诗的“草场图”、“淋卤图”、“煎盐图”、“征盐图”、“放盐图”、“追陪图”,生动地再现了盐场灶民从打草、淋卤、煎盐,到征盐、放盐的全过程,以及盐民饱受追陪之累的酸辛,具有文字资料起不到的特殊作用。卷四中保留了不少碑记,其中包括张瓒的《修(范公)堤记》、林正茂的《修(官)河堰记》及《修三思桥记》、林春的《新开河记》、盛仪的《重修安丰场运河记》、郭浩《浚河碑》、高宗本《捍海堰记》、胡侍郎《重浚支家河记》、李元景《济闸坝记》、陈音《(白驹场)水闸记》等十余篇碑记。这些碑绝大多数已不存在,尤显珍贵。而卷六的“盐议”中记录了付诸实施的盐议凡49条,其中“应诏而陈者”一,曰“盐法对”;“为官而议者”十一:曰“罢清理”、“专职掌”、“严掣放”、“重任使”、“兼隶摄”、“立分司”、“勤巡历”、“专责任”、“慎考察”、“慎充军”、“重死刑”;“为商而议者”十三:曰“定勘合”、“清报中”、“严造引”、“严代支”、“立查同”、“定买补”、“禁提单”、“公秤掣”、“减余没”、“禁夹私”、“杜影射”、“稽退引”、“革老引”;“为灶而议者”十五:曰“固国本”、“定科差”、“清草荡”、“辟草荡”、“立赈仓”、“溥赈济”、“防潮患”、“聚团煎”、“收余盐”、“复改派”、“归代办”、“杜逃移”、“补盐丁”、“行实惠”、“清诡寄”;“为课而议者”十三:曰“定煎贡盐”、“约抽食盐”、“开中余盐”、“开中水乡盐”、“止豫开盐课”、“重边饷”、“革奏讨”、“处盐场”、“查盐课”、“修盐仓”、“减盐粮”、“正行盐”、“禁私贩”;“通诸盐法而议者”六:曰“遵复旧制”、“淮盐利弊”、“盐法三弊”、“盐法事宜”、“均节财用”、“自警九誡”。而每一条中,都有非常详实的事例和具体的说明,展示了在盐法、条例之外,其执行中的诸多技术环节和应对各种时弊的具体措施。透过这些史料,我们仿佛看到古代食盐产、供、销各个环节上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

卷九人物志中所记人物,均以籍里所在盐场为归依,如太子太傅、大学士高榖、署篆南户部左侍郎杨果、诸暨县尹王陈策,都是丁溪场人;泰州学派的创始人、著名的平民思想家王艮是安丰场人,泰州学派的中坚人物朱靰、朱恕是草堰场人。区区两淮盐场,不仅出思想家,而且创立著名的学派,这是何等令人自豪!所以,人物志最后有一段总结评述性的文字:“海滨人士自胡安定以道术鸣皇祐,未五百年而王、朱三子乃迭起安丰、草堰间,流光锡类,熏德而良者,彬彬辈出,盖自是两淮人士名天下矣。吁!何其盛哉!”胡安定即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胡瑗,他也是泰州人,因为该志人物记载起始于明初,所以,没有记胡瑗,而在“尾语”中带出。经济富庶与文化昌盛,是一对孪生兄弟,泰州学派在古泰州境内的盐场产生,岂属偶然?

嘉靖《两淮盐法志》的上限虽曰断自明初,实为贯通古今之志。对于明以前的相关内容,在卷十二“杂志下”中,进行了全面的补记,例如,在“古盐议”中,遴选了从西汉至南宋代表性“盐议”、“凡二十有七篇,要皆用之当时而既效者。”⑫其中的很多指陈当时盐政之弊端的奏议可谓骇人听闻,如南宋黄震《榷禁论》写道:“某生长海邦,每见私盐之禁严,即官盐之额亏;私盐之禁宽,即官盐之额增。岂私贩者多,反有益于公家哉?宜损而反益,此其事实必有当深察者。官盐买价每斤不过二百文,旧会实则不过十一文见钱,而客钞之搭发有增诸色之取办在盐,每二斤方纳得一斤,是每斤官价止得五文。使前钱果尽入亭户之手,仅足以了纳官司靡费。主张亦非其人,反倍钱纳盐矣。方今薪米价涌,工本费烦,盐何从生,而可使白纳及倍钱纳哉?亦曰倚赢余之私卖,以煎纳官之正盐耳。故私禁稍宽,则民有余力以煎。私盐禁苛严,则官盐无本可煎。虽挞之至死而无益,况纳官既有定额,煎出即分两项,曰某项几石,输官以逃责者也;某项几斗,私卖以充本者也。然则岂因禁严而民不私卖哉?官盐卖之上江,私盐卖之本土,未有生产盐之地而食官盐者也。官盐卖之城郭,私盐卖之山乡,未有山居而入城买盐者也。然则禁之何益?而民亦未尝不私贩哉!故禁盐之法,惟当外示大防,而内存宽恕。外示大防者,国计所关也;内存宽恕者,事实所在也。”⑬至今读来,还具有极强的历史穿透力。

二是探史资政,堪为楷范。嘉靖《两淮盐法志》的资政宗旨很明确,故摘要记载了大量历代被朝廷采纳的朝臣奏疏,而本朝奏疏尤其多。既资政适用,又方便检史,从今天深入研究的角度来看,更不可或缺,值得当今修志者好好借鉴。我们通过阅读,可以领略前一奏疏被采纳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后一奏疏的纠偏措施,可以加深对波浪式的演进历程的感悟,从而清晰地扪触到中国盐业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特点,进而了解到历代封建王朝统治的特点和通病。这都归功于编修者敢于正视矛盾,揭示弊病,不为前任讳,不为尊者、贤者讳,实事求是,勇于求真的高尚史德。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志书的资政、存史、教化的功能。

提到“教化”功能,不得不指出,《两淮运司志》把黄巢、张士诚列入“人物”,嘉靖《两淮盐法志》却将其打入“另册”,记入“杂志”,以示贬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恰恰是其阶级立场的局限,属于败笔。设若当年最后获胜的不是朱元璋,而是张士诚,不知编者当如何下笔。

三是体例严整,要而不繁。嘉靖《两淮盐法志》本于弘治《两淮运司志》。与《两淮运司志》相比,一是将志书名称作了修改,这是重大的历史性纠误。因为两淮盐运使司的一把手两淮盐运使,虽然是正四品的朝廷命官,但他是负责盐的产运销管理的;两淮巡盐御史虽然仅是正七品的朝廷命官,一般资历比较短浅,但他却是宣布盐法和监督执行盐法的。“夫盐法,出自朝廷,宣之台史,司使诸执事,奉而行之。旧志仅以司名,非制矣。夫台史,王朝臣也;附台史于司,紊孰甚焉?”⑭经过这次纠正以后,遂为定式,凡是续修和重修者,皆称《两淮盐法志》。二是篇目简约得当,纲举目张,要而不烦。嘉靖《两淮盐法志》凡十二卷,不仅每一卷都以类相从,内容相关相近,而且各卷的先后都注意其逻辑顺序。“以诏地事者,莫要与图表,图系说,法之大端著矣,先之以《图考》;设官分职,各有攸司,而法始行,次之以《职官》;官必有所居,廉隅之辨,弘系存焉,次之以《署宇》;区分域限,疆里乃明,奠丽于斯而统治之,次之以《地里》;盐田孳货,上下所由利也,次之以《土产》;利之生,弊之薮也,匪法曷经饰之?次之以《法制》;良法行而亭户之生蕃,次之以《户役》;地利兴于民力,民力殷则铛鬻勤,铛鬻勤则供亿广,次之以《贡课》;贡课足而食因以敷,礼教之兴,斯勃然矣,次之以《人物》;懿行行而方域之风肃,罔羞于神,而神歆之,次之以《祠祀》;庶绩熙矣,幽明奠厥常矣,征成而可述可诏,次之以《宦绩》;稽事考变,以裕见闻,然不可越也,受之以《杂志》终焉。”⑮特别是该志把明代以前的盐法内容,补记入《杂志》,以明守例之严,实是高裁。

嘉靖志以十二卷的卷帙,括约纪事,近二千载。而后来编修的各种《两淮盐法志》,卷数越来越多,篇幅也越来越大,嘉庆《两淮盐法志》为五十六卷,及至光绪《两淮盐法志》,竟达一百六十卷多,不仅令人无法卒读,连作为工具书查阅,也不胜其烦!与后来的几部《两淮盐法志》相比,嘉靖志确实算得上是一部文约事丰的良志。

当然,以简驭繁,是其长处,同时也隐含着不足:门类、纲目分得比较粗略,有的类目内容包罗太多,篇幅畸轻畸重。然而,这与其创例定体之功相比,都是次要的。

该志的点校底本中有不少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的简化字。对于原文中的这些简化字,以及“于”、“於”的不规范混用,点校时一概保存原貌;对于同一个字的偏旁部首位置的变异写法,如“蟹”写作“蠏”,“冰”写作“氷”,等等,一般改为通行写法。对于异体字,且无其他特殊含义者,亦改为通行写法;另有他义者,仍存原貌。

注释:

① 嘉庆《两淮盐法志》序。

② 嘉靖《两淮盐法志》许榖序。

③ 嘉靖《两淮盐法志》叙例。

④ 康熙《章丘县志》卷七选举志。

⑤ 康熙《章丘县志》卷六“名贤”。

⑥ 民国《闽侯县志》卷六十六列传四。

⑦ 乾隆《江都县志》卷十二。

⑧ 重修《仪征县志》卷三十六张榘传,另,卷二十七“选举表”张榘同年拔贡生、中举人。

⑨ 嘉靖《两淮盐法志》卷十“宦绩志”。

⑩ 嘉靖《两淮盐法志》卷十“宦绩志”。

⑪ 嘉靖《两淮盐法志》卷十一“宦迹志”。

⑫ 嘉靖《两淮盐法志》卷十二。

⑬《两淮盐法志》卷十二。

⑭ 嘉靖《两淮盐法志》叙例。

⑮ 嘉靖《两淮盐法志》叙例。

猜你喜欢

盐场
浅谈额吉淖尔盐场的生产与运输情况
戈壁“雪山”
海南省盐业集团有限公司“面前海调味品旗舰店”进入天猫商城
盐场记忆
抢抓机遇 砥砺前行 为山腰盐场开创百年发展新纪元而努力拼搏
菜央子盐场:众志成城抗洪救灾 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为托孤一诺 她半生坚守——福建山腰盐场老盐工连于妹
莆田盐场实行改制盘活国有资产增添发展动力
沧海银滩著华章——写在山东海化股份有限公司羊口盐场建场六十周年之际
菜央子盐场:持续提升职工素质助力企业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