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刿曰”“对曰”意探
2010-08-15湖北省汉川市实验中学叶乃初
✿湖北省汉川市实验中学 叶乃初
《曹刿论战》(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第6单元)基本上是采用“对话”的形式来加以叙述的,文中共使用了13个“曰”字。其中用于曹刿的就有9个,即“刿曰”“对曰”各4个,另单用1个。其实文中的4个“对曰”完全可以换成“刿曰”,而“刿曰”也可全都换成“对曰”。然而文中为何要“对曰”“刿曰”有别呢?对此试作分析如下。
文中涉及到的人物有乡人、曹刿、鲁庄公。他们之间的关系分明:曹刿与乡人属乡邻平等关系;曹刿与鲁庄公属君臣(民)关系。因此,曹刿跟乡人对话,跟鲁庄公对话,分别用“刿曰”“对曰”作提示语十分恰当。问题是在指挥长勺之战的过程中。同样是曹刿与鲁庄公对话。却改用“刿曰”作提示语。照理说,这里的3个“刿曰”及1个“曰”字都应改为“对曰”而正好同文中前后的提示语相一致才是。
笔者认为,文中提示语的这一细微变化,恰恰表明《曹刿论战》文的作者对所记人物的感情倾向。对鲁庄公,作者借曹刿之言“肉食者鄙”就色彩鲜明地道出了鲁庄公之“鄙”。在齐国大军压境,鲁国处在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曹刿满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忱,不顾乡人的劝阻,毅然求见鲁庄公,“何以战”直问鲁庄公。而鲁庄公的三答则两见其“鄙”。在长勺之战的过程中,鲁庄公完全不知把握战机,智断敌情,就“将鼓之”“将驰之”,再见其二“鄙”。长勺之战已取胜却还不知晓取胜的原因,更见其“鄙”。总之,无论是战前、战中,还是战后,鲁庄公是屡见其“鄙”。而在叙述到长勺之战中时,改用“刿曰”作提示语,其意就在于对曹刿的大力肯定与张扬。“刿曰”一下子就将曹刿的下属地位提到了军中指挥之主将的主导位置,鲁庄公则暂退其后。长勺之战中,正是因为曹“刿”一“曰”到底,“刿曰”算数,一切听从于“刿曰”,“刿曰”是则“可矣”,“刿曰”非则“未可”,才赢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长勺之战,“刿曰”是功不可没。“刿曰”充分显示出了他作为古代的一名军事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曹刿在长勺之战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是显而易见、不言而喻的。而这些,正是通过提示语上的这一细微变化再次得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表达效果。
《曹刿论战》这则短文除了具有军事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的借鉴意义之外,其文学上的欣赏价值也许跟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技巧大有关联,而提示语的这一变化运用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