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与特征分析

2010-08-15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资本企业

陈 祺 谭 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企业集团中的内部资本市场总是与企业集团组织相伴而生的,企业集团组织是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组织载体,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则是企业集团产生的内在经济动因之一。[1]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企业实行统收统支,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不可能存在内部资本市场。在改革开放后,企业逐步获得了经营自主权,内部资本市场开始活跃起来。笔者拟从中国的制度背景出发,从政府主导下的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国有企业重组上市以及民营企业借壳上市等角度对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展现的特征进行分析。

一、我国企业集团发展的三个阶段

企业集团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其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尽管许多学者对我国企业集团发展阶段的划分意见不统一,但总体上都以政府对企业集团的组建和发展的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的出台与实施作为依据。笔者根据这一思路,借鉴姚俊、吕源和蓝海林[2]、赵曙明、赵薇和徐军[3]等国内学者的研究方法,把我国企业集团 20多年的发展历程划分为改革开放前的企业组织、企业集团的产生和企业集团的发展壮大这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前的企业组织。在改革开放前,企业实际上是单一的生产工厂的组织形式,整个生产和经营处于计划统筹管理之下。这种计划体制包括多个层级,从中央政府到各省级和市级政府,也就造成企业的自主经营无从谈起,更没有扩展和形成经济联合体的权利与动力。从1978年开始,我国开始了旨在改善国有企业效率和业绩的市场化工业改革。在此期间,我国企业组织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涌现出了集体企业、合资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组织形式,并且其中有一些企业成为了今天企业集团的重要成员。另外,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分管工业的相关部委也为企业集团的发展提供了便捷,许多国有企业集团正是这些部委体制下应运而生的。

第二阶段是 20世界 80年代至 90年代初的企业集团的产生阶段。唐文雄、吴广谋和盛昭翰[4]认为,我国的企业集团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横向经济联合的基础上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1980年 7月国务院颁布的 《关于推动经济联合的暂行规定》和 1984年中央做出的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推进我国企业集团发展的重要政策支持。在 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 《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是企业集团产生的一个 “分水岭”[2]。此规定的出台使得企业集团的组建从企业自身成长为企业集团的探索变为由政府政策规范并予以支持的一项重要规定和政策。这些政策方针的出台一方面促进了各种生产、销售和科技等横向企业的联合,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企业要求进行企业之间联合的呼声。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出现了企业集团化的高潮[4]。

第三阶段是企业集团的发展阶段,从 20世纪 90年代初持续到现在。20世纪 90年代以来,发展企业集团成为了中央的主要政策之一。1995年之后,企业集团的试点工作被列入国务院的四大试点工作之一。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标志着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中,我国企业集团建设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良性发展阶段[4]。国务院先后发布《关于选择一大批企业集团进行试点的请示》、《试点企业集团审批办法》、《乡镇企业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暂行办法》和 《关于试点企业集团登记管理实施办法 (试行)》等相关法规,理顺了集团内部关系,升华了内部联系纽带,深化了企业集团内部改革,通过结构调整的方式逐步实现了集团的规模经营,壮大了集团的实力。在国家进行企业集团试点的示范带动下,全国范围内其他企业集团迅速发展,以中央企业、地方企业,甚至许多乡镇企业为依托建立了一大批企业集团,有效带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此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通过颁布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修订 《公司法》、《关于深化大型企业集团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等相关文件,明确回答了企业集团发展过程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使得企业集团向真正意义上的以产权联结为纽带的法人联合体转变[2]。

二、企业集团以及内部资本市场发展中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分析

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是受到国家政策法规深远影响的,不应该仅仅从市场的角度分析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市场以及企业自身的作用,也应该从中国的制度背景出发,把政府的作用考虑其中,以便正确理解我国企业集团以及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过程中的相关特征。新兴市场国家中,几乎所有关于企业集团形成动因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关注政府在推动企业集团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相关文献中企业集团与新兴市场这两个概念也经常同时出现,因此,要正确理解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应该考虑政府行为以及市场环境对企业集团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政府在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与市场经济国家企业集团的形成发展路径相比,我国企业集团发展过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政府的角色不同,中国政府在企业集团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直接推动者的角色[3]。自 1978年中国实施市场化取向改革以来,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成为了政府经济改革的重要目标。我国政府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开始推动企业集团的组建。不仅中央政府致力于推动企业集团的形成,而且各地方政府也热衷于推动本地区企业集团的形成,从而推进了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和提升了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了政府自身目标。

企业集团及其内部资本市场形成过程中除了政府的作用外,市场环境对企业集团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市场产生了促使企业不断扩大并通过兼并、合并等途径形成企业集团的强大内在动力。林云[5]指出市场机制可以从企业优胜劣汰、“短缺经济”的改变、市场交易成本的产生和提高、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内部化”这五个方面影响企业集团及其内部资本市场的形成。市场机制通过这五个方面,促使企业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形成企业集团并发展企业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从而加强企业控制、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企业规模并提升企业效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民营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通过并购或设立子公司的方式发展成为企业集团在民营企业集团的形成是市场制度空缺情况下的选择结果,表现出了我国民营企业家希望在市场迅速发展过程中快速做大的心态。

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形成过程中的特征分析

集团内部各单位之间通过内部资本市场进行生产要素的交易可以获得较外部资本市场更低的交易成本,提升企业效率。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外部市场制度规章不健全、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企业集团从减少交易成本、提升企业绩效角度出发,会积极发展企业内部资本市场。不仅如此,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企业集团可以看作是传统社会关系在组织结构中的具体表现,集团内部表现的交换关系是深深根植于特定社会或者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企业集团形成之后,会形成对原有文化传统的依赖效应,各子企业的发展受到集团文化的深远影响,因此企业集团通过构建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在同一企业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易,符合自身组织结构的特征。

国有企业重组上市是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形成的重要原因[6]。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分为剥离上市、整体上市和捆绑上市三种主要类型。股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三种上市方式各有侧重,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整体上市并不多见,尽管监管部门意识到剥离上市的危害,但是从企业体制改革的角度考虑,资产剥离是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最为立竿见影的方式,因而资产剥离到 20世纪 90年代后期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了改制上市和资产重组的普遍惯例[7]。我国股票市场建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管理当局认为股票市场的基本功能就是为企业融资。在这种政策背景下,国有企业剥离上市后,原有资产被人为分割为两块,一块是经营盈利能力较好的上市部分,一块是承担着大量冗员及其他社会性负担的不良资产。此时集团公司有很强的动机通过内部资本市场运作将从股票市场筹集到的资金转移到非上市部分,这成为了集团企业与上市公司之间内部资本市场机会主义运作的制度性根源之一。而在我国民营企业中,由于其上市较国有企业而言具有很大的困难,长期以来只获得了很少的上市机会,因此民营企业通过 “借壳”的方式上市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为了买壳民营企业通常需要支付很高的代价,那么民营企业实现买壳后必然希望通过控制权获得相应的补偿,而集团内部市场通常就成为了民营企业实现控制权收益的主要渠道,民营企业 “借壳”上市的初始动机对内部资本市场的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资本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资本策局变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