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居住区交通组织
2010-08-15孙洪庆
李 越,孙洪庆
(黑龙江工程学院)
1 居住区交通组织面临的问题
1.1 车位供求矛盾
停车位与其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目前大多住区遭遇的尴尬。很多已建成的居住区由于在设计时期未充分考虑到私家车的迅猛发展致使车位设计不足,从而导致了车辆普遍占用道路、甚至绿地和公共活动场地。
1.2 道路拥堵
拥堵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道路系统的承载与交通量的增长不适应。拥堵主要发生在小区的出入口和靠近出入口的交叉路口,不同行驶路线的交叉干扰和集中的车流迫使车辆减速、停驻、等候,甚至发生交通事故。
1.3 安全隐患
目前我国大部分居住区仍然采用人车混的交通组织方式,日益增多的汽车给居民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问题。更严重的是一些汽车阻塞了消防通道,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1.4 环境污染
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大量有害气体,加剧了空气污染。汽车在启动和行驶时发出的噪声和报警器发出的警报声干扰着居民。另外,在许多居住区都有汽车清洗和养护中心,更容易污染居住区的环境。
1.5 景观破坏
大部分居住区仍以露天停车为主,一旦车位紧张或是管理不善,就会有汽车散乱地停放在宅前空地,绿化带,甚至撞坏公共设施与景观小品,破坏景观。
2 居住区静态交通组织的道路和停车
2.1 露天停车
(1)安全问题。
即汽车的防盗和防破坏问题。采用封闭式管理的居住区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对于不封闭居住区尽可能的将停车入库或地下化处理。
(2)防冻防晒问题。
车辆直接暴露在室外,车辆易破损。尤其是中高档轿车不适宜此种停车方式。对于北方地区冬季也不适用这种方式(北方地区由于气温较低,要停在室外,必须采取防冻措施)。对于夏季炎热的南方则要处理好防暴晒的问题。可采取种植高大乔木与地面停车场结合方式,既有利于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又能有效地解决防晒问题。
2.2 底层车库停车
这种停车的一般形式是在住宅底层布置车库,二层以上为住宅。由于可以采暖(暖库存车)而被我国北方居住区大量采用,相对于我国南方经济水平较高地区,底层多为商铺,且冬季无需防寒问题,因而较少采用。底层车库停车使用方便、安全经济,在我国居住区当中非常普遍。但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底层车库的出入口与宅旁小路相连接,而宅旁小路的宽度较窄且转弯半径较小,如果出现会车或临时停车的现象,将会对库内车辆的出行产生极大的干扰。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利于车辆能迅速疏散。
2.3 地下停车
伴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土地资源日趋匮乏。人们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尽可能地考虑有效地利用地下空间。设施的地下化不仅可以合理地使用土地资源,提高开发效益,同时也有利于防灾工程的建设。因而我国现今居住区在规划设计时更多地采用地下停车库的设计。
地下停车库不仅可以停靠大量的车辆,同时又与防灾工程平战结合。虽然在短期来看,工程造价较高,但从长期来看,它产生的社会与环境效益是可观的。对居住区环境的整治和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塑造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因而应当是被广泛推广的。
3 居住区交通组织的原则
3.1 整体协调原则
居住区交通体系应合理衔接内部与外部交通,妥善安排动态与静态交通,科学组织人行与车行交通,积极引导私人与公共交通。道路和停车场的设置应注意地上和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协调,并能够密切结合公建、绿化和住宅。
3.2 综合评价原则
居住区交通系统建设集合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拥有开发商、住户、专业设计人员多利益群体,体现了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多学科观点。需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综合评价。
3.3 可持续发展原则
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居住区交通系统的组织应采取有机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如果以追求短期效益的做法来建设,会造成居民和城市的时间成本消耗和重新改造的再次投资,是对社会资源的更大浪费。
3.4 以人为本原则
良好的道路交通体系必须高效、安全、舒适、便捷,以人的需求为基本要求,创造出安全的停车场所,灵活的道路网络和多样的断面形式,形成宜人的交通空间,并充分考虑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独特需要。
3.5 环境优化原则
在满足居民对居住区交通基本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交通对居住区和城市环境的负效应,减少污染,最小程度地消耗资源。此外,停车场和道路还应与景观系统结合,营造具有景观性的交通空间。
[1] 张炎妮.私家车与居住社区规划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3.
[2] 张萌.居住区私家车停车问题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3] 王芳卿.立体车库及其控制[J].电气传动,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