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人民政协民主制度坚持的原则及其作用的发挥
2010-08-15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60年人民政协民主制度坚持的原则及其作用的发挥
(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人民政协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以促进国家建设、保持社会稳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政治原则,以人民利益的实现为宗旨,以促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为途径,有效推进了政治文明的发展。新世纪新阶段,人民政协要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握发展原则。
人民政协;民主制度;深入发展
中国人民政协制度中的协商民主是指在肯定政府合法性和权威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以及人民政协内部各方面就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的相关问题,通过理性的对话、协商,将输入到政治系统内的多元社会利益协调、梳理、整合到以公共利益为取向的轨道上,最终求得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一种民主政治制度。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实现形式,它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产物。
一、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发展原则
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方式。人民政协在 60年的发展历程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逐渐形成了有利于实现国家及人民整体利益的一整套发展原则。
1、以促进国家建设、社会稳定为协商民主的前提。纵观人类历史的民主进程,民主的发展与国家的性质密切相关。古希腊崇尚理性治国,将公民的参与作为一种“政治美德”来追求,所以从根本上鄙视暴民政治。当民主发展背离国家正当的目标追求及人民的理性意愿,致使国家稳定、人民安全处于朝不保夕的动荡状态,甚至导致国家解体或民族消失,必然会被现代民主政治所唾弃;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外学者在政体的分类比较中将混合政体视为最好的政体;为什么法国大革命在人类政治发展史上被贴上“多数人暴政”的标签。《联邦党人文集》字里行间充分反映了美国的建国先驱者们对民主慎而又慎的态度;中国历来重视民族的团结与和谐、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崇尚“合而不同”的社会治理状态。加之社会主义蕴含着一种以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为至上的价值观,所以,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中,我国一直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国家稳定作为首要考虑的问题,在稳定中求得发展,在发展中保持稳定。这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前提。人民政协在其 6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都将民主政治发展与国家建设紧密联系,将促进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作为衡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标准;人民政协最初的创立就是以促进国家建设和民族团结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基本的民主方式之一。[1]首先,马克思主义者之所以认为无产阶级民主优越于资产阶级民主,是因为无产阶级的“政治德性”能够调动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建立起一个以公共利益为主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化身。从历史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政权第一次实现了统治权力与人民利益的高度统一,奠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理念的根基。从现实看,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核心力量。其次,民主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权威和先进性能将人民内部局部的、分散的、个别的利益集中起来,经由人民内部各方面在人民政协制度所提供的协商平台上,通过理性充分的探讨、协商后,梳理、归并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轨道上。因此,中国共产党是保障和实现人民民主的最根本的力量。再次,中国政治发展的社会主义的规定性表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的发展才能不偏离社会主义的大目标。所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政协发扬民主永恒不变的主题。
3、以人民利益的实现为基本价值诉求。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深化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强调民主发展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所以社会主义民主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毛泽东时期的阶级斗争的“大民主”转变为人民根本性的经济利益的视角上,将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作为政治最高标准。首先,不再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去理解“人民当家作主”,而是将人民实质性的经济利益的实现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起点。其次,“人民”的外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民”主体从单纯的阶级范畴转向包括“新兴社会阶层”在内的“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人民”范畴,特别是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将一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都囊括到“人民”的范畴内,并以“尽可能求得共识”为原则,以服务于公共利益为宗旨,在行为方式上以协同团结为主导,在目标追求上以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公共政策来有效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并力求政策的公平与公正。有力地践行着“人民利益的根本实现”这一最高民主宗旨。这是我们在理解“人民当家作主”内涵方面取得的实质性突破。
二、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在发扬人民民主中的作用
在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提出,是为了弥补选举民主的缺点和不足;在我国,作为国家政治制度层面的协商民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弥补民意表达的不充分性。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表现形式。人大代表来自于各地区,表达的是“横向”的“地域民主”或“块块”民主;而政协的表达主体来自于各行业、各界别、各党派等,反映的是纵向的界别利益、行业利益或“条条”民意。从利益表达的充分性角度讲,没有政协的民意表达,则人民利益的反映和表达将是不完整的。因此,将人大的地域民意与政协的界别民意综合起来,那么人民利益的表达、整合将更充分更完整。每年“两会”人大的议案与政协的提案同时提交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2、发挥“使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作用。现代政治将政府的“善治”视为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从传统和现实出发,完善和发展民主是实现政府“善治”的根本途径,也是对政府“合法性问题”的根本超越。在我国,人民政协的视察、专题调研、提案、反映社会民意等职能均以反映“人民的意愿”为出发点,通过使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践行着人民当家作主的内涵。特别是每年“两会”政协提交的提案,对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是保持政治稳定的一大优势。首先,人民政协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渠道。作为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渠道,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兼顾了表达民主诉求和稳定政治秩序的两重因素。从参与主体看,政协委员来自社会各界别、各行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利用其政治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将社会上的各种利益要求反映到政治决策中,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公共利益为核心,表达、整合社会多元利益,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体现。从作用过程看,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是一个双重的过程,它一方面使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增加了权力的公共性。另一方面,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以公共利益为取向,通过理性协商,将政治系统之外的民意反映输送到政治系统中,起到了规制、疏导民意的作用。再次,人民政协作为党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还具有“大团结大联合”的政治协调功能,协调、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最大限度求得政治共识,增强人民内部各方面的凝聚力,集中各方面的政治智慧,起到了“社会整合”的作用。这样一种机制和制度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持政治稳定。
[1]燕继荣.协商民主的价值和意义[J].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 6期
D613
A
1009-6981(2010)01-0023-02
2009-09-18
张凤玲,甘肃社会主义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王树臣]